1.《中国地名学源流》,独著,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2002年重印。2010年再次重印。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地名学源流》(批准号:94CZS004)的最终研究成果。书评见《学术界》2002年第5期。2.《中国地名学史考论》,独著,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修改稿,列入中国史学会的“东方历史学术文库”,2002年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3.《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独著,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独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3月。这是笔者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传统中文舆图专题研究》(批准号:04BZS021)的最终研究成果。定价4200元。书评见《地理研究》2011年第1期、《历史地理》集刊第二十六辑。 5.《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6.《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e Three Gorg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署名“Hua Linfu”,一万多词,载《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7.《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3万字,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8.《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囯地图考释》,万字,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转载。9.《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万字,载《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0.《论两汉时期中国地名学的奠基》,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11期。11.《论应劭、圈称的地名学贡献》,万字,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2期。12.《略论<华阳国志>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西南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6年第5期。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4辑(1998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14.《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1万字,载《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15.《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万字,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7年第4期。该文于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修订稿已收入《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12年)。16.《<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万字,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7.《略论敦煌文书的地名学意义》,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8.《<通鉴·唐纪>胡注地理正误》,万字,载《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19.《<通鉴>胡注地理失误举例》,万字,载《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4期。20.《论胡三省注<通鉴>地名的得与失》,1万字,载《浙江学刊》1997年第5期(1997年9月25日出版)。21.《简论<元一统志>的地名学价值》,万字,收入《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22.《郭子章及其<郡县释名>述论》,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23.《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24.《略论吴卓信<汉志补注>的地名学价值》,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25.《论民国时期中国地名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3万字,载《历史地理》集刊第15辑(199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26.《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万字,《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27.《唐河中府始置年代辨正》,万字,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28.《点校本<元和郡县志>指瑕》,万字,载《书品》1997年第3期(1997年9月出版)。29.《<读史方舆纪要>地名正误》(浙江省部分),万字,载《书品》1998年第6期。30.《唐代两浙驿路考》,万字,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31.《中国古代地名渊源解释发展原因的分析》,万字,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32.《唐诗研究中的地名正误》,万字,载《中国诗学》第六辑(由蒋寅研究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33.《“钱塘”辨证》,万字,《杭州研究》1998年第2期。34.《(中国)历代五金生产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万字,载邹逸麟教授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第七章第五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9771026),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35.《三峡地区的历史自然灾害》,敝人撰写万字,载陈可畏研究员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理之研究》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全书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36.《论中国地名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万字,载《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冬季号。37.《略论中国地名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万字,载《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38.《清代考据学派的地名学贡献》,万字,刊《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2辑(总第66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摘录。39.《中国自治区宜改名自治省》,万字,《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40.《中国县级政区通名宜划一》,万字,《中国方域》2003年第1期。41.《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万字,《上海地名》2001年第2期。42.《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43.《政区研究应该打破古、今界限》,《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转载。44.《中国历代分省模式探讨》,第一作者(与成崇德教授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5.《中国政区通名改革刍议》,收入《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46.《<嘉庆重修一统志>陕西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页250~269。齐鲁书社,2001年10月。47.《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纂过程》,万字,收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页421~434。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48.《道光年间<一统志>各省定稿进奏时间》,《历史地理》第20辑(2004年)。49.《“中国”名称考》,万字,《北京日报》2000年9月18日。后收入《史家谈古论今》第130至133页,同心出版社,2001年8月。50.《重庆直辖市简称“渝”的商榷》,万字,《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51.《简析<历代国都图>的古都学价值》,《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第五卷第1期。52.《<隋书>郡县封爵研究》,万字,载《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53.《<隋图经>辑考》,收入《2004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月。54.《唐亩考》,万字,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55.《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4万字,连载《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该文于1996年2月荣获谭其骧院士禹贡基金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硕士论文一部分。56.《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2万字,载《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硕士论文一部分。57.《唐代粮食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制约》,万字,载《历史地理》第12辑。硕士论文一部分。58.《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1万字,载《史学月刊》1995年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21《中国古代史(一)》1995年第7期。59.《<括地志>辑本校读》,万字,载《文献》1991年第1期。60.《<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61.《<姓氏录>写作年代考》,万字,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62.《唐代的地名整理》,万字,《中国地名》1991年第3期。63.《我国历史上的地名避讳》,万字,《地名知识》1992年第2期。64.《我国古代的双附郭县》,万字,《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65.《简论我国的单名县》,万字,《中国地名》1994年第2期。66.《慈溪地名探微》,万字,《中国地名》1995年第5期。67.《盛弘之<荆州记>述略》,万字,《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68.《梁份评传》,万字,收入谭其骧院士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69.《<滇黔赴京驿站册>初探》,万字,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2期。70.《西湖珠光照杭州》,万字,台北《历史月刊》第75期(1994年)。71.《英国档案馆收藏的近代中国舆图》,《地图》2005年第1期。修改稿收入黄爱平、黄兴涛联合主编的《西学与清代文化》(论文集)页454-464。中华书局,2008年1月。72.《关於<皇朝地理志>的几点初步认识》,台北故宫《学术季刊》2007年 春季(第24卷第3期)。73(1).《隋唐<图经>辑考》(上),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7期(2007年5月出版)。73(2).《隋唐<图经>辑考》(下),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8期(2007年11月出版)。74.乐史《太平寰宇记》的地名学贡献,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至第6页。75.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2期。76.地名:政治的晴雨表,载《中国地名》2008年第2期,页42-44。77.新修《清史·地理志》的学术理论与编纂实践,载《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78.关于编绘《清史地图集》的建议,载《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79.《括地志》辑本二题,《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研讨会论文集》(第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80.东汉军事地理三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4~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81.十幅晚清广州舆图解读,载《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第62~71页),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82.清前期“属州”考,载《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上册,第169~21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83.清直隶省地理沿革考辨释例,收入《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506~5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84.《大黄江圩兵防舆图》绘成日期之考证,收入周长山等主编《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77~8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85.论杨守敬考证《隋书ž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载《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86.《本草纲目》释地八说,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87.《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2期。88.《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2年第12期。89.《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0.《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同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4年第1期。91.《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92.《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93.《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9期(1997年10月出版)。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1期。94.《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与辛德勇先生合作),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7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8年第9期。95.《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11期。96.《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进展》(第一作者,与曹树基教授合写),1万字,载《中国历史学年鉴》(1999年)。三联书店,2002年5月出版。97.《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98.《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万字,《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0日第五版。此文在网上被多处转载。99.《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万字,《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1年第3期。10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1.《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第二作者),4万字(敝人撰写万字),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102.《近三十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与葛剑雄教授合写),收入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三十年》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103.《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葛剑雄教授合写),万字,载台湾《汉学研究通讯》2002年第4期。104.《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万字,《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0期。105.《二十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106.《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9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9《地理》2006年第1期收录。107.《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2期。108.《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世纪回顾》,《经济地理》2006年第5期。109.《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110.历史地理研究(学术评论),收入陈高华、张彤主编《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三章第11节(第216~224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111.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就(学术评论),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3期。敝人为《2001~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评论》召集人之一,拙文系该组论文之一。 112.《钓鱼岛主权属中国》,署名“天良”,2000字,载《历史学习》1995年第9期。11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地震》,刊于《光明日报》2008年6月22日第七版。114.《地名史话》(列入“中华文明史话丛书”),10万余字,署名“林頫”,1994年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才出版。台湾盗版系由名为“国家”的出版社於2004年11月印行。115.《插图本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2006年1月。116.《银色巨龙——长江》(与卫家雄先生合作),10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长江史话》(与卫家雄先生合作,“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出版社、出版时间同前。117.《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国虚拟博物馆丛书之一),主编和全部文字(16万字)的撰稿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8.《天下奇观——钱塘潮》,2000字,收入复旦大学《旅游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19.《我国省市自治区名称、简称的来历》,署名“天良”,1万字,连载于《历史学习》1994年第8、9、10期。120.《中国历代王朝名称与地名》,署名“天良”,4000字,《历史学习》1995年第1、2期。121.《唐代的一首地名诗》,1500字,《地名集刊》1991年第1期。122.《遍地宝藏——自然资源篇》(与太太薛亚玲女士合作),13万字,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9月。123.《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万字,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124.《帝王心境在地名上的折射》,万字,载《寻根》2000年第2期。125.《“中国”名称和中国历代疆域的演变》,万字,系林甘泉先生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二十五讲》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126.《与<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榷》,2000字,载《读书》1985年第7期。127.《<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简介》,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2期。128.《<绍兴师爷>简介》,1000字,署名“少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1期。129.《<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简评》,1000字,署名“天良”,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130.《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1500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131.《<东北历史地理研究>简介》,署名“吴越”,万字,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91《中国地理》1999年第8期。132.《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与冯季昌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133.《<西域地名考录>序》(该书由钟兴麒先生编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134.《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合著(第三作者,合作者为:刘君德教授、冯春萍博士、范今朝博士),敝人承担万字(全书万字),《行政区经济与政区改革》丛书之五,2002年5月,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135.《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华林甫编),万字,已由学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郭强副编审),2002年11月重印,2005年10月增订版。该书书评见吴松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第97~98页)。136.《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历史地理卷》(葛剑雄、华林甫合编),40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责任编辑:漆咏德博士)。此书由导论、选文、索引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系合作完成,索引(万字)系华林甫独立编纂。137.《〈隋书·地理志〉汇释》(华林甫、赖青寿、薛亚玲三人合作编著),80万字,系谭其骧院士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计划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董龙凯、张利)。138.承担史为乐研究员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浙江部分撰稿,约15万字,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郭沫若历史学奖。 ①以上除第44、94、96、101、102、103、116、122、132、134、136、137、138十三项系与别人合作之外,其余所有的研究成果均系本人独立完成。②此目录尚未包括敝人编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内文化图组、军事图组的若干图幅(待出版)。③拙作关于1990年度、1991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1995年度、1996年度、1997年度共八篇历史地理学学术动态文章,被译成韩文,刊载于韩国《文化历史地理》年刊第8、9、10、11号上(1997~1999年)。④统计截止时间:2012年12月31日。
1.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缘,距省会太原90公里。汾河穿境南流,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由县城西北侧而过,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平遥自古就是商贸集散市场,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和“小北京”之誉。 ��平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帝尧初封于陶,故平遥亦称“古陶”、“平陶”。境内的中都,春秋时期就是晋国古邑,战国时属赵。秦始置平陶县,西汉置中都县和京陵县,北魏初废,改为平遥县。2700多年来,平遥虽一直是座县城,然而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却有过辉煌。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大将尹吉甫率军北伐猃狁,筑夯土城亘,驻兵拒敌于此。以后历代修茸加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重修,加砌砖石城墙。至今仍巍峨耸立,风骨犹存。 城墙规模完整,周长公里。外观略呈方形,东、西、北三面俱直,唯南墙蜿蜒。墙高10米,宽 3-6 米。墙体内筑夯土,外包城砖,环周共有敌楼72 座,垛口3000个,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每座城门均为重门翁城,顶建重檐木构城楼,城墙四隅筑有角楼。 整座城墙,垛堞绵延,楼橹耸峙。奎星楼、点将台、文昌阁点缀其上,以“龟城”饮誉古今。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华北第一城”。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山西为商贾之乡 ,平遥可称晋商源地。邑人好商贾 、善金融之风世代相传。早在明代中叶,平遥地少人多,土地瘠薄,多有人外出经商谋生,“跋涉数千里,率以为常”。商贾足迹,遍布全国。延及清初,境内商业逐步繁荣。到康熙年间,以平遥商帮为劲旅的晋商,不仅称雄江北,且将势力扩展到江南。平遥商人多在当地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庄。到嘉庆十八年(1813),邑地“迩来商贩云集,居奇罗珍增前数十倍”。嘉庆末年,平遥商帮已遍布全国通都大邑,水陆码头。总号与各分庄及与客户之间,大宗项的批发、运销、中转业务兴旺发达,不少商铺批零兼营。各种货物源源不断运进古城,又直接发往省内外。平遥成为晋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商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道光三年(1823),平遥商人首创日升昌票号,总号设在平遥城内西大街,在全国各大城市遍设分号。随之,票号业兴起,先后成立的平遥票号总数达22家之多,在全国70多个城镇码头设立分号 400余个,承揽了全国各地上至官银、税赋、军饷,下至商号、店铺的资金及个人私银的汇兑、存放业务。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故有“进了平遥城,银子元宝绊倒人”之说。商业金融的鼎盛发展,为平遥创建了长达数百年的世纪性繁华和富庶。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 2. 在遥远的云岭深处,在彩云之南,一座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历史古城——丽江,她以美丽神奇而著称。这一方净土山清水秀,景观荟萃,民风淳厚,历史文化悠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向世人显示着古朴神秘的美,吸引千万游客,前来探索这令人惊叹的奥秘。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筑城墙,就犹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这样显得不吉利。由此可见,纳西族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民族。 大研镇是一座古城,在丽江县城中,因为它四面被青山环绕,形状如同一块碧玉大砚,所以取名大研镇(砚与研同音)。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它盛于明清。当时丽江古城已具相当规模。 古时的城建方法是先行开河,然后依河水的来龙去脉进行城建规划,布街辟路。丽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传统的古城建规划法的经验,所以它也是中国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居民建筑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刻。在他们的门窗上多雕饰花鸟图案,并且色调浓烈。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在庭院种植花木,摆设盆景,无户不养花,无户不流水,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高原水城风貌,被誉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 沿河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一个特点。街的走势几乎与河流同步,构成一条土木瓦屋的建筑长廊,这是古城建筑布局的基本格式。因为水渠密布,跨水临渠的建筑十分普遍。 依山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二个特点。古城盘亘于崇山峻岭之间,沿街建筑此起彼伏,因山势起伏而不断变化。光义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带建筑,少了临河的喧哗,而多了依山的幽静。 临街建筑,是古城建筑的第三个特点。古城中心,由整齐繁华的铺面围成一条方形街面,称四方街。街面宽广,主街有四条,分别向四周辐射。每条街道又分出许多小街小巷,街巷相连,四通八达,像一条血脉贯穿古城。在适当的部位,还留有休闲的空地。每条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夏季无尘土,显得光滑平整。街巷之中,茶楼酒店、画廊作坊鳞次栉此,工艺品、土特产琳琅满目,身着各种服装的少数民族与各国游客穿梭往来。四方街上,至今仍保留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装置,可以定期冲刷街道,保持古城洁净,十分省力。 古城的民居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最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和一进两院等。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的一个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组成的一个封闭四合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角”。前后院即在正房的中轴线上分别用前后两个大天井来组织更新面。后院为正院,常用四合五天井平面组成。前院为附院,常为三坊一照壁或两坊与院墙围成的小花园。二院之间可穿通的房叫花厅。一进两院即在正房一院的左或右侧设另一个附院,形成两条纵轴线。正附院的组成与前后辽相同。古城民居一般为二层楼房,家家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天井往往用砖石铺地。 古城的泉水富有音韵;丽江古城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过,在城区又变幻成无数支流,穿街走巷,入院过墙,流遍万户千家。黑龙潭是玉河水的源头,泉水从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树下、岩隙中喷涌而出,在此汇成一个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成为古城生机勃发的秘密。 古城流水密布,约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架有大小桥300多座,最著名的数大石桥、、万子桥和南门桥。三桥皆为明代所建的石拱桥。其中大石桥为双孔石桥,长米,矢高米,宽米,桥的位置处于古城繁华地段,行人络绎不绝,桥市生意兴隆。万子桥为单孔桥,长9米,矢高米,宽米,“万子”象征子孙万千。南门桥为单孔石拱桥,砌有石雕龙头。 此外还有人寿桥、万子桥、玉带桥等。纳西族人是桥的民族,这些形制各异的古桥,构成了古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自由灵活的布局,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配上石板路、石桥、木桥、花鸟虫鱼、民风民俗,使古城独具魅力。
有六个: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中国有八大古都. 你知道中国有几大古都吗?是七大古都吗?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世光教授在题为“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说明。 朱教授在报告上介绍了中国大古都问题,他说:上个世纪20年代有五大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之说,30年代时将杭州加入,这样长期以来学界和社会上就有六大古都的说法。1981年,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正式在《历史教学研究》上撰文,提出应将安阳列入大古都之中,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上,认同了谭先生的观点,将安阳作为中国的第七大古都。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一度引起了两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重镇复旦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几位教授的论战。 朱教授介绍说,2004年11月5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第21次会议上,郑州被列为大古都,使学术界认可的中国的大古都达八个。朱教授认为,大古都的判定标准有四个,即:是主体王朝的都城;建都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有重要的后续城市。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将郑州列为第八大古都是合适的: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城,在此建都的时间也较长,规模也较大,而郑州也是重要的后续城市。 朱教授说,中国古都的数量在220处以上,这200多个古都一般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大古都(8个);第二个等级为大古都以外的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批古都(30个);第三个等级是前两个等级以外的列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都城;第四个等级是其它的都城。他说,古都与中华文化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古都是当时文化的缩影,也是特定区域文化的中心,有着相当长时空的辐射力,它们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入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古都研究与古都所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古都学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深刻准确地揭示了古都所在城市的特点,对所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可以使这些城市的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更加合理。 此外,朱教授还谈到了中国古都学的形成和当前的研究概况,并阐述了他在中国古都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建设上的看法。 报告会结束后,朱士光教授还对听众提出的关于大古都的质疑以及其它问题作了解答。
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文化专制程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统治者对学术文化领域的控制都是比较严密的。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化专制初兴。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学术掌握在统治者与贵族手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结了中国历史上仅见的思想文化活跃时期,影响深远。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期文学、史学、玄学及佛学等发展蓬勃,可是也发生较多谏祸、史祸与诗祸、排佛之祸事件,这是文化专制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隋唐两宋时期,是文化专制的兴盛时期。除谏谤之祸、诗词文祸、学禁书禁等事件外,朝廷实行开科取仕,统治者以科举为手段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控制。两宋在变法及对金的和战问题上,掀起了激烈、频繁的党争。此外,这时期朝廷推动编纂的大部头类书,对于君主推行文化专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这是文化专制的颠峰阶段,朝廷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程度,远超过去任何朝代。文字狱正是明清文化专制的高潮和典型。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专制是持久和严酷的,对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起重要作用。专制手段一:思想钳制专制手段二:官场垄断专制手段三:科场垄断专制手段四:言论禁忌专制手段五:宗教控制参考:
86 浏览 7 回答
275 浏览 6 回答
228 浏览 4 回答
138 浏览 5 回答
206 浏览 5 回答
209 浏览 5 回答
226 浏览 5 回答
84 浏览 5 回答
315 浏览 4 回答
341 浏览 2 回答
162 浏览 5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
130 浏览 5 回答
337 浏览 5 回答
264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