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一:求问面瘫的自我治疗方法都有哪些? 建议:面瘫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的受损所致的,一般传统的治疗方案只是能治标并不能治本,所以想要治疗到临床上的治愈是需要找准病根对症治疗的,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面部肌肉萎缩及坏死等现象的出现。 问题二:面瘫怎么治疗好 你好,现在是面瘫的高发季节,在治疗面瘫上一定要找清楚面瘫的病发原因,面瘫分为三种,周围神经性面瘫,中枢神经性面瘫,损伤性面瘫,每一种面瘫的发病原因都不一样所以在治疗上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最常见的就是周围神经性面瘫了,周围神经性面瘫又可以分为中风性面瘫和病毒性面瘫,所以在治疗上一定要分清楚病发原因才好治疗的!一般面瘫患者前期治疗得当的话一个礼拜就可基本痊愈,但是这和你患面瘫的类别和治疗方式有很直接的关系的,面瘫分为周围神经性面瘫、中枢神经性面瘫和损伤性面瘫,一把患者周围神经性面瘫居多,如果在治疗上开始是针灸的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久的话那你再治疗的话就不太好治疗了,一般患者在医院给你静滴没有什么效果的,用的都是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像B1 B12 ,强的松、甲钴胺什么的,一般西医医生会给你开这些药服用,西医和中医上对西医说是面部神经缺乏面瘫的解释有很大的区别,西医医生认为是面部神经缺乏营养导致的经络空虚引起的面瘫,中医则不同,患者在患面瘫的前期基本上是有轻微的感冒,或是劳累过度,压力比较大,还有就是受到风寒的侵袭,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这种面瘫叫做周围神经性面瘫也叫做中风性面瘫,在治疗上要对症治疗,而不是你开始的时候就去针灸,贴膏药或是吃营养神经的药物,面瘫的发作期一般在四天左右,在这期间最好不要治疗,因为中风性面瘫是受风寒引起的,面瘫发作期风寒在体内运行,你在第一时间去治疗用针灸封住穴位导致体内风寒无法运行,这时候治疗就类似于针尖对麦芒会起到很大的反作用的,面瘫开始不怎么明显,到四天的时候面瘫已经发展到固定的状态,不会在继续发展下去,这叫面瘫的定型期,这是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期,所有说面瘫的治疗是要选择对方法和治疗方式的。千万不要盲目治疗,我的百度空间里以有关于面瘫治疗的一些资料你可以参考你下,希望可以帮助你,祝你早日康复!你现在 *** 的话可以在你患者面瘫一侧的耳垂后部多 *** 一下,因为一般面瘫的病发原因就在那里,还有多用热毛巾在脸上热敷一下,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对你的恢复可以起到辅助性治疗的作用,生冷和辛辣的食物不要吃,平时用热水洗脸,希望可以帮到你。 详细情况可来电咨询! 还有就是,建议最好不要针灸治疗,针灸时间过长的话,会比较容易的留下后遗症所以在治疗上这个你们千万要注意了! 问题三:面瘫是如何引起的?如何治疗?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面瘫者的面部肌肉没有病变,而是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出了问题。 引起面瘫原因 引起面神经病变的常见原因为病毒感染、头颅外伤、中耳炎、面神经和颅底肿瘤等。病毒引起的面瘫主要有贝尔面瘫和耳带状疱疹性面瘫。贝尔面瘫常常被认为面部受到寒冷和凉风引起的面瘫,目前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耳带状疱疹面瘫则是带状疱疹侵犯面神经所致,患者同侧耳部剧痛和红肿,有时有听力障碍和眩晕。面神经骨管就像一个狭窄的管腔,炎症引起的水肿造成对面神经的压力,使得面神经内神经通道闭塞。如果从脑干面神经核发出的再生神经纤维通不过闭塞区,就将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坏死,面瘫再也无法挽回了。 外伤也是引起面瘫的一个常见原因。严重的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是面瘫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在面瘫的诸多原因中,面神经肿瘤常常被忽视。最近在我的门诊面瘫病人中有二人被发现是面神经肿瘤,其中一人已经面瘫近30年,CT和手术证实,面神经瘤已占据了整个中耳和耳后的乳突骨腔。因此,周围性面瘫,作耳部CT有助于排除面神经肿瘤。 面瘫各有特点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只有口角歪斜,而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相对等。中枢性面瘫常常是中风的表现,应及时就诊神经科。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引起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表现为:1.眼闭不拢,闭眼时眼球上窜,露出眼白。2.口角歪斜,露齿笑时病变侧鼻唇沟消失。3.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4.鼓腮时漏气。 此外,尚可有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泪腺分泌障碍或不自主流泪。 如何治疗面瘫 80%面瘫可以不同程度地自主恢复。用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恢复的效果。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消除耳部的面神经水肿。面部的理疗和针灸是辅助手段,并不足以消除面神经水肿,对于严重的面瘫应该进行正规的检查和治疗。 保守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早期使用激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原则是大剂量使用一周,再逐渐减量一周。恢复期采用神经营养代谢药物和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干扰素、病毒唑等抗病毒用于贝尔面瘫和耳带状疱疹性面瘫。 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有15%~20%的面瘫是不可逆性,如果各项电生理指标都证实神经已经完全变性,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手术称为面神经减压术。既然狭窄的骨管使得水肿的面神经的压力变大,病变不能恢复,我们就可以用显微手术的方式打开面神经骨管,把面神经从狭窄的“房间”中“解放”出来,减轻神经的压力,让损伤以上部位的神经纤维向下生长,使面瘫康复,这种手术称作面神经减压术。 药物治疗如果两个月无效,应该及时考虑手术治疗,以免造成永久性面瘫和面部肌肉萎缩。最佳的手术时机是面瘫半个月内,随着面瘫时间的延长,手术效果降低。超过三个月,手术效果只有50%左右。 问题四:得了面瘫怎么办? 面矗经炎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瘫痪疾病。常为急性起病,可伴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为单侧,偶见双侧。症状可于数小时或l一2天内达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的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闭目不紧或闭目不合,该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偏向对侧,鼓腮漏气,咀嚼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之间。流涎、溢泪、病侧的瞬目动作明显减弱或消失。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本病大多在发病1~2周后即开始好转,面瘫程度越轻其预后越好,面瘫持续的时间越长(2个月仍不开始好转者)其预后越差。 面神经炎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功能恢复。 1.目前多主张急性期尽早使用一个疗程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用地塞米松或服泼尼松。如系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可加用抗病毒类药物,如五环鸟苷。 2.维生素B族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口服、肌肉注射。 3.肌松药,如氯苯氨丁酸可通过减低肌张力、改善局部血循环而促进恢复,但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和嗜睡等副作用。 4.理疗与针灸 急性期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神经水肿。此期不宜作强烈的 *** 疗法(如针灸)。恢复期大多患者开始改善,为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肌肉的收缩,此时可做针灸、碘离子透人疗法或电针治疗。 5.康复治疗 面肌的功能训练应尽早开始,只要患侧的面肌能动即应开始进行自我训练,可对着镜子进行皱眉、举额、用力闭眼、露齿、蹶嘴、吹口哨、鼓腮等动作,每日作数次,每次数分钟,并辅以面部肌肉 *** 等。面肌的功能训练对缩短疗程有重要意义。 6.手术疗法 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可考虑做面神经与其它神经吻合术,但疗效尚难肯定,只宜在严重病例试用。严重面瘫的病人可做整容手术。 7.预防眼部合并症 因不能闭眼、瞬目而使角膜长期暴露,易发生感染而损害眼睛,可用眼罩、眼药水和眼膏加以防护。 按以上的方法治疗,绝大部分患者的面瘫可以完全恢复,仅有10%左右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特别是表情动作时易看出两侧面部不对称。面瘫恢复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同侧面肌痉挛,则需按面肌痉挛进一步治疗。 问题五:面瘫怎样才能治好如何快速治好面瘫 第一是去除病因。第二是对症治疗,改善循环消除面神经水肿。第三是营养神经。对急性期的面神经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对症治疗。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面瘫后遗症。过去对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传统治疗,都采用针灸、贴药、拔罐、割治、火针、电针、理疗、鼻塞药、介入治疗、面部注射药物等及一些民间的土办法如擦鳝鱼血等。这些传统的办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兴旺解除疾病,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祖国医药定库中的瑰宝。面部肌肉都呈扁平、扁薄的皮肌和条状的扁平肌,这些肌肉起自于颅骨的不同部位,分布在眼裂、口裂、鼻孔的周围,呈扁平环形肌和扁平辐射形肌肉与周围的肌肉组织联结在一起。在这些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有开大和缩小眼、口、鼻孔的作用。同时牵动着面部皮肤活动,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面部的肌肉大约有26块之多。它们互相重叠在一起各有各的功能,如果在面部上针灸、拔罐、贴药、电针、火针、面部注射营养神经的药物,介入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很有可能会造成这些肌肉的损伤、出血、纤维化及炎性反应甚至留下面瘫后遗症。以上的种种方法听起来的确太混乱,眼花缭乱,大多方法感觉还危险重重,让人无措,面瘫怎样才能治好呢,现在我为大家推荐一种最简单、最方便、最干净、最省力的方法乾正康静电理疗贴,它是由由沈阳医科大学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生导师杜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后经北京易健易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大规模生产推广,乾正康静电理疗贴将传统中医经络、穴疗与现代生物静电理论、中药内病外治理论融会贯通,配以30多种名贵中药材,以导入和渗透的方式,直达病灶根源,有效活性成分迅速透皮吸收,平衡脏腑,调和阴阳,达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目的的纯天然贴剂。 问题六: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现在一般中医治疗面瘫比较有优势 ,出现面瘫的情况有多久了? 问题七:如何治疗面瘫? 面瘫又称 “吊角风”,医学名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部分患者是因面部受风吹着凉,引起局部血管痉挛、血循环障碍、面神经缺血水肿;少数患者是因鼻咽感染后引起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而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性的面肌麻痹。面瘫以冬春季节多发,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血管痉挛收缩、血循环障碍,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而发病。 表现:面瘫常为单侧,发病突然,常于早晨刷牙或洗脸时发现口角漏水和歪斜,2~3天内达到高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齿颊之间存食,可有患侧乳突部疼痛或压痛。一般发病2~3周后开始恢复,1~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多数患者有完全恢复的可能。部分患者则留有后遗症。患病后应及时到医院积极治疗,防止因病史过长造成神经功能永久损伤,而留有后遗症。 治疗:(1)给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消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2)针灸、 *** 疗法:可祛风寒、调气血、通经络,是治疗面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有疗效。(3)理疗:急性期给予激光、微波、超短波等,恢复期用电兴奋治疗。 康复锻炼:治疗的同时,尽早进行自我功能训练,对着镜子做举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并辅以面部肌肉 *** ,促进面部功能康复。 预防:1、避免面部受风吹着凉,如:冬春季节外出受冷风吹袭,夏季避免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室内温度不要太低,夜间尽量不开窗睡眠等。2、冷饮食品勿大量食用。3、有上感或鼻咽部感染症状时,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炎。
拔罐可以治疗面瘫。
面瘫可在受凉、受潮、吹风后突然发生,多表现为单侧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等,采用拔罐的方式,通过抽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形成局部瘀血,可以使人体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消肿止痛、调理人体阴阳平衡,袪风拔毒,驱寒除湿,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风寒型: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一般无外感表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型:见于发病初期,往往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伴有耳内,乳突轻微作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气血不足型: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病人,可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取穴:主穴: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配穴:风寒,风热者配外关,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
治疗功效:面部各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通经活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具有祛风通络之功效。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阳白,颧髎,地仓,颊车闪罐法:选好穴位后,用镊子夹住一个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两圈抽出,快速将罐子扣在穴位上,然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6次,以皮肤潮红为度。再用小硅胶罐蘸递质从神门向通里方向走罐6-8次。
翳风拔罐法:翳风位于后头部,用小抽气罐吸拔,注意吸拔时避开头发。
合谷,足三里留罐法:选取小号火罐后,用镊子夹酒精棉点燃,在罐内绕2圈后再抽出,快速将罐子扣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用小硅胶蘸递质从神门向通里方向走罐6到8次。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204 浏览 4 回答
258 浏览 6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4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110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4 回答
104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3 回答
307 浏览 4 回答
262 浏览 4 回答
210 浏览 3 回答
15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