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四中学电教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生活,美是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合规律的真善内容与和谐形式统一的、丰富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从而去克服和消除生活中的假丑恶,创造和增进生活中的真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一,常以文字、图片为主,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致使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知、鉴别、欣赏能力较差,学生中美丑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日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这就为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去感知美、辨别美、欣赏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题自一九九八年底立项,形成研究方案后报市、省电教审批。当时的设想是从文学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方面展开研究,课题组成员涉及各个学科。一九九九年五月,省电教馆21号文下发"关于第三批实验学校课题审批意见的通知",要求我校这一课题"在自变量中界定实验学科,建议1-2个"。根据省电教馆的批示,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重新修改了实验方案,明确将语文作为主要实验学科,同时对课题组成员作了调整,去掉了原音体美学科的成员,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成员。一九九九年下半年,这一课题被正式批准为省组电教实验课题。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⑴常规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不足? ⑵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课题组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⑶审美能力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欣赏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论辩、进行参观以及环境渗透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 三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电教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区举行电教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电教研究课操作程序",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媒体?你为何选择此种媒体?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媒体?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媒体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二)课后分析:1、你选择的媒体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2、媒体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电教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举行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辩论对抗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经验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四个层面,落实到每节研究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为此,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利用语文课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这种美,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则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学生对作者为何将小橘灯作为小姑娘的化身难以理解。冰心逝世以后,恰逢中央电视台播放一组根据冰心作品拍摄的电视散文,其中就有《小橘灯》。课题组立即安排实验班学生举行冰心散文赏析活动。当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重温这篇散文时,沉睡的审美意识立即被激活,他们不仅深刻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真切地感悟到冰心散文的韵美、景美和情美。一位学生写到?quot;真想不到'小橘灯'在画面中的形象那样逼真,那么美好。在阴沉黑暗的背景烘托下,小橘灯闪烁着的朦胧、橘红的光,正是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化身,是小姑娘心灵中露出的最灿烂的火花。它使人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如果没有电教媒体的介入,没有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在教《听潮》一文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剪辑了"海睡"与"海醒"两组媒体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去感受大海的柔美和壮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精心策划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整个活动以三首"MTV"为主线: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拉开了主题班会的序幕,伴随那优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亲"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华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轻轻响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现,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联想受到激发,纷纷上台,讲述自己母亲的动人故事:有的学生在失去父爱后,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儿子的重担;有的学生的继母无微不至关心女儿,继母胜生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小合唱、小品、配乐诗朗诵等,回报母亲的恩情,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手为母亲戴上美丽的发夹、别致的胸针,献上精心制作的节日卡片,并在写有"以优异成绩回报伟大母亲"的粉红布幅上签名,表达报效之志,爱母之情达到高潮。 活动结束时,随着《懂你》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边欣赏动人的画面,边跟随演员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最后,银幕上打出了如下字幕:"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亲是慈祥的、伟大的,母爱是温柔的、深沉的,也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把心中的歌,深深的爱,献给自己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校、故乡、祖国,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男中音深情的朗诵,使同学们的感情得到升华,班会的主题更加深化。 班会课后,同学们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quot;这是我参加的最难忘的主题班会,它新颖、生动、直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几天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要努力学习,报答母亲、报效祖国的激情。""我要时刻牢记母亲的深恩,用优异的成绩让母亲永远微笑。" (三)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他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可以加强美育的效果。当审美主体积极地调动他过去的审美经验时,他对美的感受会更真切,对美的理解会更深刻。电教媒体在帮助学生超越自己旧有的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方面功不可没。 有一段时间,媒体上连续报道的几则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在一些学生产生极大反响,尤其是个别差生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讲述了北京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张穆然身患绝症,顽强学习,笑迎厄运的故事。课题组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举行了一次《珍爱生命,感悟坚强》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张穆然秀发脱落、依然热爱生活,灿烂微笑的照片,再一起聆听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对张穆然的深情追忆,学生们立即被这真实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初二学生动情地说:"面对这样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坚强很多的姐姐,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16岁,本应在学校、在家里享受老师与父母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张穆然却只能面对着白色,与这最冷的颜色共度16岁的花季。图片上正在与同学们谈笑风生的张穆然笑得那么纯真,那么彻底,那么毫无保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位癌症患者。看着这位姐姐笑得这么开心,我们似乎也想笑,但更多的是想流泪。不光是为穆然得了病而流泪,更多的是为了我们的软弱与不经风霜:考试考砸了,除了叹惜就是眼泪;手划破了,除了大叫又是眼泪;被师长批评了,心里承受不住,除了眼泪还是眼泪。而穆然呢,死亡在向她一步步逼近,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尽情地玩耍,但却始终微笑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她面前,我们自惭形秽了。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恒的。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应像穆然那样面对挫折,顽强拼博,热爱生命,奋勇向前,让生活更有意义?quot;那些萌生消极厌世思想的学生,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表示要像张穆然那样热爱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课题组成员还运用辩论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分辨美丑,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心灵的丰富多样性,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美的信息,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了解到学生不熟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难体会当时的人们对周总理难以割舍的情怀,便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一组图片和录像,形象地再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和当年首都人民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十里长街挥泪送总理的动人场面,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析结束后,伴随着《绣金匾》?quot;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的音乐声,大屏幕上出现在旭日东升的背景下,周总理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共鸣,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这时,老师又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诗中任选一节,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逼真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以显示其创造美的功力。由于电教媒体的激发,学生们对诗歌表现的意境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所折服,因此,写作时非常投入。写出的作文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笔优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鉴别、创造能力四个层面,正日益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但媒体教育效果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媒体,适时呈现媒体,并围绕主题巧妙设计,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和活动,才能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有十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奖:高云荣的《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北京"电化教育咨讯"月刊今年第4期发表;《感悟坚强,珍爱生命》在常州市教育报希望版发表;陈慧永的《让多媒体走进主题班会》在常州教育报发表,并获市班主任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高云荣、陈慧永撰写的《主题班会引入现代教育媒体的实践与思考》获常州市电教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陈慧永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获省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桂平的《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心理结构》和戴贵忠的《运用电教媒体,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获市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 高云荣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周总理,你在哪里》及《作文训练--写短评》,分获市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房章鲁、何晓忠参加市多媒体评优课均获三等奖;芦芝萍老师制作的学校主页获市首届校园网页制作三等奖。此外,课题组还自制、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电教资料:如亲情系列电视散文、冰心作品电视散文,以及基因与克隆、纳米技术等科教系列录像带或光盘。 课题组高云荣、戴贵忠分获省、市电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学校也被评为常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五、问题与思考 1、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电教媒体的介入,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学生对课文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自我感悟、自主体验过程?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毕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审美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探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成熟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探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常州市第四中学电教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生活,美是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合规律的真善内容与和谐形式统一的、丰富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从而去克服和消除生活中的假丑恶,创造和增进生活中的真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一,常以文字、图片为主,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致使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知、鉴别、欣赏能力较差,学生中美丑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日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这就为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去感知美、辨别美、欣赏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课题自一九九八年底立项,形成研究方案后报市、省电教审批。当时的设想是从文学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方面展开研究,课题组成员涉及各个学科。一九九九年五月,省电教馆21号文下发"关于第三批实验学校课题审批意见的通知",要求我校这一课题"在自变量中界定实验学科,建议1-2个"。根据省电教馆的批示,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重新修改了实验方案,明确将语文作为主要实验学科,同时对课题组成员作了调整,去掉了原音体美学科的成员,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成员。一九九九年下半年,这一课题被正式批准为省组电教实验课题。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⑴常规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不足?⑵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课题组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深入剖析。⑶审美能力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3、实验研究: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欣赏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论辩、进行参观以及环境渗透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研究的实施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三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电教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区举行电教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电教研究课操作程序",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一)课前思考: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媒体?你为何选择此种媒体?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媒体?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媒体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二)课后分析:1、你选择的媒体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2、媒体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课题组成员上电教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举行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辩论对抗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研究的成果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经验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四个层面,落实到每节研究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为此,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利用语文课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运用电教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这种美,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则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在讲授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学生对作者为何将小橘灯作为小姑娘的化身难以理解。冰心逝世以后,恰逢中央电视台播放一组根据冰心作品拍摄的电视散文,其中就有《小橘灯》。课题组立即安排实验班学生举行冰心散文赏析活动。当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重温这篇散文时,沉睡的审美意识立即被激活,他们不仅深刻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真切地感悟到冰心散文的韵美、景美和情美。一位学生写到?quot;真想不到'小橘灯'在画面中的形象那样逼真,那么美好。在阴沉黑暗的背景烘托下,小橘灯闪烁着的朦胧、橘红的光,正是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化身,是小姑娘心灵中露出的最灿烂的火花。它使人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如果没有电教媒体的介入,没有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在教《听潮》一文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剪辑了"海睡"与"海醒"两组媒体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去感受大海的柔美和壮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精心策划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整个活动以三首"MTV"为主线: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拉开了主题班会的序幕,伴随那优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亲"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华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轻轻响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现,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联想受到激发,纷纷上台,讲述自己母亲的动人故事:有的学生在失去父爱后,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儿子的重担;有的学生的继母无微不至关心女儿,继母胜生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小合唱、小品、配乐诗朗诵等,回报母亲的恩情,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手为母亲戴上美丽的发夹、别致的胸针,献上精心制作的节日卡片,并在写有"以优异成绩回报伟大母亲"的粉红布幅上签名,表达报效之志,爱母之情达到高潮。 活动结束时,随着《懂你》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边欣赏动人的画面,边跟随演员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最后,银幕上打出了如下字幕:"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亲是慈祥的、伟大的,母爱是温柔的、深沉的,也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把心中的歌,深深的爱,献给自己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校、故乡、祖国,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男中音深情的朗诵,使同学们的感情得到升华,班会的主题更加深化。班会课后,同学们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quot;这是我参加的最难忘的主题班会,它新颖、生动、直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几天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要努力学习,报答母亲、报效祖国的激情。""我要时刻牢记母亲的深恩,用优异的成绩让母亲永远微笑。"(三)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人的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他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可以加强美育的效果。当审美主体积极地调动他过去的审美经验时,他对美的感受会更真切,对美的理解会更深刻。电教媒体在帮助学生超越自己旧有的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方面功不可没。有一段时间,媒体上连续报道的几则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在一些学生产生极大反响,尤其是个别差生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讲述了北京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张穆然身患绝症,顽强学习,笑迎厄运的故事。课题组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举行了一次《珍爱生命,感悟坚强》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张穆然秀发脱落、依然热爱生活,灿烂微笑的照片,再一起聆听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对张穆然的深情追忆,学生们立即被这真实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初二学生动情地说:"面对这样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坚强很多的姐姐,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16岁,本应在学校、在家里享受老师与父母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张穆然却只能面对着白色,与这最冷的颜色共度16岁的花季。图片上正在与同学们谈笑风生的张穆然笑得那么纯真,那么彻底,那么毫无保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位癌症患者。看着这位姐姐笑得这么开心,我们似乎也想笑,但更多的是想流泪。不光是为穆然得了病而流泪,更多的是为了我们的软弱与不经风霜:考试考砸了,除了叹惜就是眼泪;手划破了,除了大叫又是眼泪;被师长批评了,心里承受不住,除了眼泪还是眼泪。而穆然呢,死亡在向她一步步逼近,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尽情地玩耍,但却始终微笑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她面前,我们自惭形秽了。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恒的。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应像穆然那样面对挫折,顽强拼博,热爱生命,奋勇向前,让生活更有意义?quot;那些萌生消极厌世思想的学生,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表示要像张穆然那样热爱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发出应有的光和热。课题组成员还运用辩论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分辨美丑,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心灵的丰富多样性,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美的信息,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了解到学生不熟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难体会当时的人们对周总理难以割舍的情怀,便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一组图片和录像,形象地再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和当年首都人民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十里长街挥泪送总理的动人场面,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析结束后,伴随着《绣金匾》?quot;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的音乐声,大屏幕上出现在旭日东升的背景下,周总理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共鸣,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这时,老师又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诗中任选一节,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逼真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以显示其创造美的功力。由于电教媒体的激发,学生们对诗歌表现的意境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所折服,因此,写作时非常投入。写出的作文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笔优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鉴别、创造能力四个层面,正日益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但媒体教育效果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媒体,适时呈现媒体,并围绕主题巧妙设计,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和活动,才能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有十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奖:高云荣的《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北京"电化教育咨讯"月刊今年第4期发表;《感悟坚强,珍爱生命》在常州市教育报希望版发表;陈慧永的《让多媒体走进主题班会》在常州教育报发表,并获市班主任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高云荣、陈慧永撰写的《主题班会引入现代教育媒体的实践与思考》获常州市电教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陈慧永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获省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桂平的《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心理结构》和戴贵忠的《运用电教媒体,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获市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高云荣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周总理,你在哪里》及《作文训练--写短评》,分获市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房章鲁、何晓忠参加市多媒体评优课均获三等奖;芦芝萍老师制作的学校主页获市首届校园网页制作三等奖。此外,课题组还自制、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电教资料:如亲情系列电视散文、冰心作品电视散文,以及基因与克隆、纳米技术等科教系列录像带或光盘。课题组高云荣、戴贵忠分获省、市电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学校也被评为常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五、问题与思考1、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电教媒体的介入,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学生对课文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自我感悟、自主体验过程?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毕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审美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探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成熟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探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1.研一写文献综述至少应该看100篇参考文献。
2.写一篇文献综述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
由于刚进入研究生一年级还未进行选题,这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可以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来了解行业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至少看完100篇参考文献后才初步了解行业动态。看完参考文献后大概3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一篇综述了。
一、 参考文献定义及作用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一般置于毕业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是作者在进行论文研究中为说明问题、引证论据等而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做的必要标注,用来表明所引用内容的所有者和出处,可以保护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完整的参考文献是论文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论文一起构成了严满的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表达形态,表明学生已读过的参考文献资料,提供特定主题的相关资料,方便读者阅读。
二、参考文献分类
按照类型不同可分为:
1.专著、论文集、报告。
2.期刊文章。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4.报纸文章。
5.电子文献。
6.学位论文。
三、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所不同,文献引用标识也不同,具体如下:
专著用[M]、会议论文集用[C]、报纸文章用[N]、期刊文章用[J]、学位论文用[D]、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用[A]、杂志用[G]。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第四中学电教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生活,美是客观存在于生活中的合规律的真善内容与和谐形式统一的、丰富独特的令人愉悦的具体形象。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要求塑造自己,从而去克服和消除生活中的假丑恶,创造和增进生活中的真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然传统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内容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单一,常以文字、图片为主,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致使青少年学生对美的感知、鉴别、欣赏能力较差,学生中美丑不辨,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日益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这就为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去感知美、辨别美、欣赏美,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题自一九九八年底立项,形成研究方案后报市、省电教审批。当时的设想是从文学美、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方面展开研究,课题组成员涉及各个学科。一九九九年五月,省电教馆21号文下发"关于第三批实验学校课题审批意见的通知",要求我校这一课题"在自变量中界定实验学科,建议1-2个"。根据省电教馆的批示,课题组根据学校实际,重新修改了实验方案,明确将语文作为主要实验学科,同时对课题组成员作了调整,去掉了原音体美学科的成员,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成员。一九九九年下半年,这一课题被正式批准为省组电教实验课题。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⑴常规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不足? ⑵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课题组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效果等诸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⑶审美能力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动态。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美学知识、审美能力的现状,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实验研究: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欣赏活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论辩、进行参观以及环境渗透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研究的实施 为了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的学习计划,要求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并作好读书笔记;省、市电教馆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观摩活动,我们都及时安排课题组成员参加。 三年来,我们着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方面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每学期都有电教研究课,有时还面向全区举行电教观摩课。 为确保每次研究课均能收到实效,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电教研究课操作程序",对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前思考:1、本课适宜采用哪些媒体?你为何选择此种媒体?2、你准备在何时运用媒体?为何选择此时使用?3、你期望通过媒体的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何种能力?4、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5、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二)课后分析:1、你选择的媒体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2、媒体运用的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3、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学生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4、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5、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6、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电教实验课都必须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举行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辩论对抗赛、召开主题班会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研究的成果 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经验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这四种能力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四个层面,落实到每节研究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为此,我们运用电教媒体,利用语文课及各种相关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运用电教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阅历尚浅的中学生,有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这种美,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将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则可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学生对作者为何将小橘灯作为小姑娘的化身难以理解。冰心逝世以后,恰逢中央电视台播放一组根据冰心作品拍摄的电视散文,其中就有《小橘灯》。课题组立即安排实验班学生举行冰心散文赏析活动。当学生以多媒体的方式重温这篇散文时,沉睡的审美意识立即被激活,他们不仅深刻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而且更真切地感悟到冰心散文的韵美、景美和情美。一位学生写到?quot;真想不到'小橘灯'在画面中的形象那样逼真,那么美好。在阴沉黑暗的背景烘托下,小橘灯闪烁着的朦胧、橘红的光,正是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化身,是小姑娘心灵中露出的最灿烂的火花。它使人看到光明,受到鼓舞。"如果没有电教媒体的介入,没有多种媒体的有机整合,就很难想象学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在教《听潮》一文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剪辑了"海睡"与"海醒"两组媒体资料,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去感受大海的柔美和壮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我们精心策划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整个活动以三首"MTV"为主线:一曲《烛光里的妈妈》拉开了主题班会的序幕,伴随那优美的旋律,屏幕上那位母亲"倦得不再挺拔的腰身,失去光华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营造了很好的教育情境。随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轻轻响起,屏幕上母子情深的形象展现,同学们的情绪受到感染,联想受到激发,纷纷上台,讲述自己母亲的动人故事:有的学生在失去父爱后,母亲含辛茹苦独自挑起抚养儿子的重担;有的学生的继母无微不至关心女儿,继母胜生母……;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小合唱、小品、配乐诗朗诵等,回报母亲的恩情,并准备了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手为母亲戴上美丽的发夹、别致的胸针,献上精心制作的节日卡片,并在写有"以优异成绩回报伟大母亲"的粉红布幅上签名,表达报效之志,爱母之情达到高潮。 活动结束时,随着《懂你》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边欣赏动人的画面,边跟随演员深情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最后,银幕上打出了如下字幕:"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亲是慈祥的、伟大的,母爱是温柔的、深沉的,也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把心中的歌,深深的爱,献给自己的母亲,献给自己的母校、故乡、祖国,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男中音深情的朗诵,使同学们的感情得到升华,班会的主题更加深化。 班会课后,同学们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感受?quot;这是我参加的最难忘的主题班会,它新颖、生动、直观,深深地打动了我。几天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要努力学习,报答母亲、报效祖国的激情。""我要时刻牢记母亲的深恩,用优异的成绩让母亲永远微笑。" (三)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是建立在他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可以加强美育的效果。当审美主体积极地调动他过去的审美经验时,他对美的感受会更真切,对美的理解会更深刻。电教媒体在帮助学生超越自己旧有的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方面功不可没。 有一段时间,媒体上连续报道的几则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在一些学生产生极大反响,尤其是个别差生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思想。如何帮助学生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讲述了北京一位16岁的女中学生张穆然身患绝症,顽强学习,笑迎厄运的故事。课题组立即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举行了一次《珍爱生命,感悟坚强》的主题活动。首先在大屏幕上打出张穆然秀发脱落、依然热爱生活,灿烂微笑的照片,再一起聆听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对张穆然的深情追忆,学生们立即被这真实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初二学生动情地说:"面对这样一位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坚强很多的姐姐,内心深处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16岁,本应在学校、在家里享受老师与父母的关爱,同学之间的友情,而张穆然却只能面对着白色,与这最冷的颜色共度16岁的花季。图片上正在与同学们谈笑风生的张穆然笑得那么纯真,那么彻底,那么毫无保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真是一位癌症患者。看着这位姐姐笑得这么开心,我们似乎也想笑,但更多的是想流泪。不光是为穆然得了病而流泪,更多的是为了我们的软弱与不经风霜:考试考砸了,除了叹惜就是眼泪;手划破了,除了大叫又是眼泪;被师长批评了,心里承受不住,除了眼泪还是眼泪。而穆然呢,死亡在向她一步步逼近,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在学校里愉快地学习,尽情地玩耍,但却始终微笑着,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她面前,我们自惭形秽了。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恒的。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应像穆然那样面对挫折,顽强拼博,热爱生命,奋勇向前,让生活更有意义?quot;那些萌生消极厌世思想的学生,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表示要像张穆然那样热爱生活,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课题组成员还运用辩论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分辨美丑,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心灵的丰富多样性,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美的信息,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丰富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老师了解到学生不熟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很难体会当时的人们对周总理难以割舍的情怀,便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一组图片和录像,形象地再现了周总理的伟大生平和当年首都人民冒着凛冽寒风,伫立十里长街挥泪送总理的动人场面,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析结束后,伴随着《绣金匾》?quot;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的音乐声,大屏幕上出现在旭日东升的背景下,周总理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共鸣,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这时,老师又及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从诗中任选一节,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逼真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以显示其创造美的功力。由于电教媒体的激发,学生们对诗歌表现的意境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所折服,因此,写作时非常投入。写出的作文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笔优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鉴别、创造能力四个层面,正日益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但媒体教育效果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只有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媒体,适时呈现媒体,并围绕主题巧妙设计,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和活动,才能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有十多篇研究论文发表、获奖:高云荣的《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北京"电化教育咨讯"月刊今年第4期发表;《感悟坚强,珍爱生命》在常州市教育报希望版发表;陈慧永的《让多媒体走进主题班会》在常州教育报发表,并获市班主任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高云荣、陈慧永撰写的《主题班会引入现代教育媒体的实践与思考》获常州市电教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陈慧永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获省青年教师论文评比二等奖;桂平的《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心理结构》和戴贵忠的《运用电教媒体,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审判能力》获市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 高云荣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周总理,你在哪里》及《作文训练--写短评》,分获市多媒体课件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课题组成员房章鲁、何晓忠参加市多媒体评优课均获三等奖;芦芝萍老师制作的学校主页获市首届校园网页制作三等奖。此外,课题组还自制、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电教资料:如亲情系列电视散文、冰心作品电视散文,以及基因与克隆、纳米技术等科教系列录像带或光盘。 课题组高云荣、戴贵忠分获省、市电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学校也被评为常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五、问题与思考 1、毫无疑问,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电教媒体的介入,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学生对课文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自我感悟、自主体验过程?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毕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审美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探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成熟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探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主要课题科研成果怎么写
不同的课题,课题研究报告格式是不同的。很多课题在结题时,会提供课题研究报告格式说明,而本文为大家通过介绍课题研究报告格式范例,就让我为大家提供参考一下吧。
1、标题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使用2号宋体字。
2、署名
标题下空一行,注明“××单位课题组”。加脚注在首页下方标明课题的归属、级别、课题标号、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等。署名使用3号楷体字。
3、内容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概括全文内容,以100—300字为宜。使用5号宋体字。其中“内容摘要”4个字用中括号,字体加粗。
4、正文
研究报告正文应包括引言(或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讨论(或小结)、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思路等。
(一)引言(或问题的提出)。
内容包括:1.研究的问题及背景;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关键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要将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工具、步骤等交代清楚,反映课题研究的特色。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内容包括: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及成效(如图、表);
2. 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四)讨论(或小结)。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对课题研究的成效、成果、价值进行分析反思,说明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说明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结论。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层次的成果或观点,解释现象,揭示规律。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文字格式要求:宋体正文小四号,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5、参考文献。
6、附录(调查问卷、测量统计表、分析报告等)。
1、首先
课题研究成果是结题报告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所以在的时候,课题研究成果要占整个报告一半以上的篇幅,以向课题组织者详细展示所获得的课题研究成果。
2、其次
在撰写课题研究成果过程中尽可以细致的.写课题研究成果,不能使整个叙写课题成果过程过于简单。若课题研究是分为多个子课题来研究的,在结题课题中应该将这几个子课题成果进行提炼、归纳、总结。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另外,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
3、最后
在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时,不能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许多作者在撰写课题主要成果时,只写通过对什么的研究和实践,解决了什么实践问题。比如:通过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哪些奖项,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注意: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代表了实践成果,并不能体现理论成果。
至于怎么体现理论成果?就是将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等方面的观点要表达出来。
1、在课题申报书中
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的只是成果形式,主要是论文、专著和要求报告。负责人可以根据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写得是什么,在课题结题时,就要以该形式撰写书面资料等,一旦不相符,会影响到课题结题鉴定。
2、在课题结题报告中
课题成果要占比较大的篇幅,比如不少于3万字的结题报告,课题成果内容要占到6000-8000字。
首先,在撰写时,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实践成果,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等等。
3、其次
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比如撰写多篇学术论文,不仅要写出论文是什么还要将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和归纳。
4、最后
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这些不要在研究成果部分来陈述。
本文所指的课题指的是基础教育教学课题,本文采取“研究报告的提纲+个人建议”的方式叙述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前,先撰写研究报告的提纲,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聚焦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结论,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常见的课题研究报告提纲如下:一、封面信息题目:原课题题目+“报告”两个字。例如:“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报告”。 **单位**课题负责人(姓名、专业、职务)主持完成了**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课题组主要成员:***二、扉页信息1.摘要 摘要是简明扼要概括报告的中心内容的一段文字,不用阅读全文即可获得主要信息,字数300——500字。摘要部分需要阐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结果。摘要的作用在于通过浏览摘要,人们就可以决定是否继续阅读全篇报告。2.关键词 关键词是摘要内容的浓缩,是反映研究主题内容的最重要的词、词组或者短语,关键词写3-5个即可。三、正文部分 第一章:导言部分(研究概况) 1.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2.关键词(核心概念)的界定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第三章:研究过程 1.课题启动阶段 2.课题实施阶段 3.课题总结阶段 第四章:研究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实践成果 1.…… 2.…… (二)理论成果 1.发表了一系列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 …… 2.出版了…… 3.…… 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去撰写本部分。 (三)社会影响 1.课题主持人在…组主题报告。 2.课题主组主要成员在……作主题报告(外出或者本校报告)等 3.课题成果在……展示交流等 第四章: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局限性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 2.… 2… 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是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约占整个研究报告的篇幅的70%为宜。很多初着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容易犯一个“过多的篇幅叙述研究设计的错误。”第五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2…… 3…… 第六章:附录 附录1:空白问卷原文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表格、数据、图片(我觉得可以在这里放论文发表的期刊和作者那一页的图片,或者其他课题研究相关图片) …… 一般来讲,教育研究报告的附录应该包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调研报告、访谈提纲、观察量表等,这三种材料对应了三种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这里所提供的材料要求是空白的,体现出材料是研究的工具。尤其是自行设计的问卷,是必须要放在研究报告的附录中的。而课题组发表过的论文原文是不是放附录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我个人认为不放好些。第七章:参考文献 [1]…… [2]…… 参考文献是指撰写论文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的图书和期刊资料。当研究报告呈送相关专家评审的时候,有的专家会仔细阅读参考文献。当你的这个研究并未参考学界所公认的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章或著作的时候,专家会认为你对该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理解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课题研究报告,而不是某篇论文。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以工作报告的文风呈现研究报告。比如:在研究报告中出现了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等工作报告文风。 2.研究报告的重心在研究成果和结论,不要把大量的篇幅放在研究过程上。 3.不要将分报告代替主报告。 4.问卷、论文等放在附录里的东西不要全文放在主报告里。 5.要有读者意识,研究报告是让老师或者课题评审专家看的,是告诉他们怎么做。 6.把取得的效果写成研究成果。例如:研究报告里出现“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能力。”正确撰写的思路是聚焦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使研究成果与之对应,从“策略”和“模式”等方面去撰写。 以上关于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的写法,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主要参考文献 [1]杨伟东.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M].郑州:大象出版社, [2]孙涛 ,陈伟.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指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83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3 回答
153 浏览 6 回答
339 浏览 6 回答
218 浏览 6 回答
245 浏览 2 回答
196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3 回答
264 浏览 6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4 回答
9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