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六十年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风雨雨中走过,迎来了他六十周年华诞。1949年的十月一日,在气势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领袖毛主席郑重庄严的宣布新中国成立,从那一刻起,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头东方雄狮的怒吼,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任人欺凌与宰割,漠视一切,灵魂麻木的睡狮了,当他睁开双眼,似雨天的一道惊雷,世界为之震颤,世界为之摇撼,世界为之折服。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人类遭受了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几乎是毁灭性质的巨大浩劫。战争这个恶魔贪婪的摧毁与吞噬着人类经过几千年来发展来的精神文明,玷污了人的灵魂。面对别国的侵略,中华英雄儿女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抗争,民族的精神与毅力从未让他们失去信心,所以始终不曾放弃。细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民族的根不复存在,传下的只是各族的文明,而只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精神不倒,文明不会消失,民族血脉依旧传承。 我们自予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在中华神州大地这块沃土上,母亲河黄河,长江像妈妈一样孕育了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种的精神在我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自愿将我们的汗水与热血抛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即使有眼泪也要让它在这片土地上流淌,不是我们懦弱,不是我们退缩,只因我们知道,只有母亲才能抚慰我们受伤的心,重塑我们伤痕累累的灵魂。 当野蛮的铮铮铁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远去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一曲里程碑式的赞歌。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小心翼翼的治疗着祖国母亲血迹斑斑的伤口,在自强中舔舐着自己的悲伤。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废俱兴,千疮百孔之下到处弥漫着因战争遗留下的惊恐与颓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我们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畏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脱经济上的低靡状态,我国政府实行了五年计划。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随后我们的国家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的岁月,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造山河秀美,重塑国家形象,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国际政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尊重。饱受沧桑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面孔,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逐步走在了国际科技水平的最前端。 光阴似水,岁月就像一只离弦的箭,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着平稳而健康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难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尤其在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度难关。去年五月份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八级特大地震,短短的一瞬间,无数房屋倒塌,多少人被埋于废墟之下,再也看不见天日。妈妈凄哀的在乱石堆下寻找着自己的孩子,丈夫一遍遍的呼喊自己所爱人的名字,却永远得不到回应,多少人的梦碎了,心也碎了,是灾难夺走了他们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然而大灾面前有大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灾区人民重拾勇气与坚强,重建美好家园。尤记得那些不顾自己生命,忘我救人的解放军官们,当他们踏入那片脆弱的土地时,就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其中大部分人是80年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曾被社会称为垮掉一代的80后,没有了轻狂,没有了浮躁,不再是大人们眼中那不经事的一代人了,我们在成长中渐渐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变得懂得如何去为别人着想,去疼爱他人,曾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自私的我们,去掉那些头衔后,是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继承并能发扬民族传统的一代人,在年轻的脸孔背后是一颗颗勇敢顽强的心,有着独立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时代培养出不同思想观念的一代。刚刚建国时,我国与国际往来不甚频繁,国门还没有完全向世界敞开,那时人们的思想闭塞,思维也没有现在那么活跃,更多是传统的观念。80后是生活在社会过渡阶段的一代,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多的是思想开放,追求个性,反应的是时代的大变化,是这个社会经济与思想在前进的真实写照,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随后而来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也实现了百年的梦想。各国奥运健儿在中华大地上聚集一堂,展示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娴熟的体育技术,体育场上有竞争,但更多的还是感动。一流的场馆,齐全的设施,热情的奥运志愿者在挥洒辛勤汗水的同时也带来了周到的服务,体现着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华古国的文明思想,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也是软实力的一种竞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开展又将是献给伟大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的珍贵礼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六十年,祖国母亲走过沧桑,终于迎来改革开放,云开日见时是万道暖阳的照耀,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足迹不断的向更高处发展,这伟大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正是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现在,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只等待我们扬帆远航!就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起为祖国奉献我们的光和热!我坚信,在众多中华儿女的齐心努力下,中国,这颗镶嵌在世界东方的明珠,它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耀眼夺目、辉煌灿烂!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国庆,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的季节,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厦门等一批特区掘起座座金山,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也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朋友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是符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和意愿的大举。面对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世界政治格局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1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3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4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5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
光辉岁月六十年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在风风雨雨中走过,迎来了他六十周年华诞。1949年的十月一日,在气势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领袖毛主席郑重庄严的宣布新中国成立,从那一刻起,世界都听到了这一头东方雄狮的怒吼,他再也不是以前那任人欺凌与宰割,漠视一切,灵魂麻木的睡狮了,当他睁开双眼,似雨天的一道惊雷,世界为之震颤,世界为之摇撼,世界为之折服。 当野蛮的铮铮铁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远去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一曲里程碑式的赞歌。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小心翼翼的治疗着祖国母亲血迹斑斑的伤口,在自强中舔舐着自己的悲伤。走了许多曲折的道路,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百废俱兴,千疮百孔之下到处弥漫着因战争遗留下的惊恐与颓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我们并没有在这种情况下畏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脱经济上的低靡状态,我国政府实行了五年计划。然而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随后我们的国家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一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此后的岁月,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造山河秀美,重塑国家形象,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国际政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尊重。饱受沧桑的中国以一种全新的面孔,现代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逐步走在了国际科技水平的最前端。 光阴似水,岁月就像一只离弦的箭,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着平稳而健康的态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向前推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共克难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就。尤其在大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度难关。去年五月份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八级特大地震,短短的一瞬间,无数房屋倒塌,多少人被埋于废墟之下,再也看不见天日。妈妈凄哀的在乱石堆下寻找着自己的孩子,丈夫一遍遍的呼喊自己所爱人的名字,却永远得不到回应,多少人的梦碎了,心也碎了,是灾难夺走了他们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然而大灾面前有大爱,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畏艰难,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灾区人民重拾勇气与坚强,重建美好家园。尤记得那些不顾自己生命,忘我救人的解放军官们,当他们踏入那片脆弱的土地时,就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其中大部分人是80年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曾被社会称为垮掉一代的80后,没有了轻狂,没有了浮躁,不再是大人们眼中那不经事的一代人了,我们在成长中渐渐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变得懂得如何去为别人着想,去疼爱他人,曾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自私的我们,去掉那些头衔后,是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继承并能发扬民族传统的一代人,在年轻的脸孔背后是一颗颗勇敢顽强的心,有着独立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时代培养出不同思想观念的一代。刚刚建国时,我国与国际往来不甚频繁,国门还没有完全向世界敞开,那时人们的思想闭塞,思维也没有现在那么活跃,更多是传统的观念。80后是生活在社会过渡阶段的一代,不仅是物质生活,更多的是思想开放,追求个性,反应的是时代的大变化,是这个社会经济与思想在前进的真实写照,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随后而来的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展现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也实现了百年的梦想。各国奥运健儿在中华大地上聚集一堂,展示他们强健的体魄与娴熟的体育技术,体育场上有竞争,但更多的还是感动。一流的场馆,齐全的设施,热情的奥运志愿者在挥洒辛勤汗水的同时也带来了周到的服务,体现着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华古国的文明思想,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也是软实力的一种竞争。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世界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开展又将是献给伟大祖国母亲六十岁生日的珍贵礼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正满怀豪情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六十年,祖国母亲走过沧桑,终于迎来改革开放,云开日见时是万道暖阳的照耀,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踏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足迹不断的向更高处发展,这伟大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正是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现在,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只等待我们扬帆远航!就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一起为祖国奉献我们的光和热!我坚信,在众多中华儿女的齐心努力下,中国,这颗镶嵌在世界东方的明珠,它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耀眼夺目、辉煌灿烂!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国庆,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的季节,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厦门等一批特区掘起座座金山,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也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朋友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祝福我们的祖国,希望她永远繁华。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简称为中华民族精神,其核心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一、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评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一各种手段和方式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中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发展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即苏联模式进行的。何谓社会模式?这里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发展道路、运转机制等。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指令性的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以行政方法为主要管理手段的体制。 一,苏联的发展模式综述 我认为要分析中国改革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首先就要清楚地了解苏联的发展模式的状况。 1、经济体制模式。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20年,苏联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使用权归农民,并由国家在国有土地上组织国营农场、农民协作社等。(2)在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代替私营企业,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3)在分配方面,强调国家的计算监督,主张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计件工资制。战争结束后,实行新经济政策:(1)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流通中允许贸易自由。(3)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计划委员会,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信贷、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5)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从斯大林时期到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经济模式是:(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下,实行国家工业化。(2)实行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3)采取整齐划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4)采取高度计划化的经济运行模式。(5)以行政手段为主,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模式。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放弃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开展各种所有制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 2、政治体制模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共党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是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苏维埃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各党派代表的名额由选举结果决定,代表的意见和表决权不受党派的限制。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政治体制由原设想的民主理想型向高度集中型转化;由联合执政向一党专政转化;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向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转化;党政干部由选举制、委员会制向委任制、一长制转化;党中央的权力由中央委员会向政治局、书记处、总书记集中。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虽然都试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始终未能改变高度集权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列宁时期,提出了实行文化革命,创造新型文明;全面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斯大林总体上继承了列宁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但滋长了个人崇拜。随后的几代领导人又围绕个人崇拜开展批判运动。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公开性”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倾覆。 4、民族制度模式。列宁时期,苏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强调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建立了“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邦”。斯大林时期,联盟中央过分集权体制的发展,使苏联实际上逐渐成为单一制的国家,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有名无实。同时,滋长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后的几代领导人也无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的理论,曲解马列主义关于民族融合的理论。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诸多民族矛盾激化。 5、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和平外交与“唤起世界革命”。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围剿,为摆脱孤立状态,苏联提出了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和集体安全的外交方针,发展同已建交国家的关系,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为欧洲集体安全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下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膨胀,提出了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方针,采取霸权主义及与美国争霸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又提出了“新思维”外交。 6、执政党建设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共产党为主体的多党合作政党体制。但是,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在对待农民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德和约问题上的政策分歧难以调和,政党体制转变为一党执政。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西方方式多党制,最后导致社会主义成果被葬送和联盟的解体。 二、中国发展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但也并非一切都照搬苏联模式。特别是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建设上,中国吸取了苏联模式的某些经验教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与苏联模式相比区别主要有五个方面: 1、中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后者同前者的突出区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围,而俄国资产阶级在十月革命后是被剥夺了选举权的。 2、中国没有沿用苏联的苏维埃的政权构成形式,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形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存在、各级人民政协的建立,是我国政治体制与苏联的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的重大区别,也是前者优于后者的重要表现。 4、中国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制的国家机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等。 5、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中国发展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善于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任何国家的发展既有其自身规律和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受制于各国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立足于基本国情,积极研究其他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生机。 第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学指导开创性的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理论创新,尤其是在历史紧要关头敢于突破陈规。如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本解除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指明正确方向。十五大、十六大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为推动改革实践的不断突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第三、着力解决深层次体制矛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新阶段,一方面必将深刻冲击旧体制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更需要以新制度取而代之。因此,需要掌握好“破旧”和“立新”、“废除”和“建设”的辩证关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由易到难,不断消除深层次的旧体制障碍,同时全面加强各项新制度的建设。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新制度和新机制。第四、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等相继进入攻坚阶段,既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实践证明,高屋建瓴,统揽改革全局,循序渐进和大力度突破相辅相成,既可减少社会震荡,又可避免重大改革久拖不决。第五、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闭关锁国不仅导致经济落后,更造成旧体制故步自封。对外开放越是扩大,越能注入新的改革动力。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争取“入世”的进程,尖锐揭示了计划经济的深层次弊端,强烈冲击着落后观念,空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鞭策我们主动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的制度文明,把改革引向纵深,增强中国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关键是把握好改革力度、开放程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推动改革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动力,实现稳中求进。第七、用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办法防范、化解风险,增强经济机体的抗冲击能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机体内部的潜在风险也会加大。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渡过经济过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难关,逐渐缓解近期经济偏冷的压力,很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推进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化解金融风险,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调节,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从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使之步入相对平稳的持续增长轨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失败教训给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得以很好的借鉴,以至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突破这些弊端,并且结合了中国自身的状况,探索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断前进。所以说,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因为它能够不拘泥于苏联模式而寻找到了自己本国发展的道路。然而,中国在今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将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它就仍要面临着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来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件大事紧紧抓在手中,要像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稳定一样经常分析、预测,用心研究、用心思考、用心把握,未雨绸缪,切实抓好。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扩大投入、优化环境三篇文章;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节能降耗、自主创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四四四一”工程为总抓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支持少数民族村镇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正确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造良好环境。要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内部的稳定工作,站在政治的和全局的高度,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回、汉矛盾;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好村支部书记;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提高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搞好涉农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点,这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对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适应我国农村发展实际,重视开发配置涉农信息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对于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也是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农信息资源作为农业生产要素已经广泛渗透于大农业的所有产业活动中间。其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传统农业扩展到消费的整个链条,以及农业生态建设保护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化的体系,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网络使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商品价格的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更加依赖信息的准确实用和高效,更加依赖农业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重要的作用日渐突出,无论生产过程的本身,还是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无论农业产业还是农村社会,信息的影响都无处不在,引导控制并改变着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在农业领域,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的效益,只有与信息资源结合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迫切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中注重开发配置涉农信息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资源与市场两个基点出发,发挥农产品产品和产业优势,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产品需求弹性低,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配置,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减少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地理依赖性。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信息的服务主体,不同的信息需求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明显,因此因地制宜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已经在客观上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开发配置涉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也能改善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有力地优化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改造传统农业。从这个意义来说以开发配置农业信息资源为支撑,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创新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现实选择。还有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破求需要在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开发配置涉农信息资源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信息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引导产销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而政策,生产、市场价格和科技等资源是推动涉农服务的核心。其配置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倒向生产,促进营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配置涉农信息资源多种形式搞好信息服务。第二、涉农信息资源开发配置已经有了较好的开端,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在探索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中取得一些发展,在农业合农村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农业信息资源总量不断丰富,信息采集体系基本形成。以资源扩充为特点的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经过全国上下各方面努力,现在在全国建立40条比较稳固的信息采集渠道,涉及8千个信息采集点,同时建立了50多个数据库,信息资源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的基本方面,能够反映经济的基本运行情况。二是积极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功能有效加强。90代中期起,农业部建立了由十几个涉农部门参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会商会制度,2002年农业部率先优化配置部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系统,开展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分析。我们开创信息分析新局面,使信息整合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健全。三是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农业部从2003年开始建立了《农业部经济信息发布日立》制度,形成了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CCTV-7,农村杂志社,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等媒体为主的部署媒体发布窗口,定期向社会发布公布。在服务方式上积极试点推广“三电合一”模式,信息服务工作有了新突破,综合利用我国实际,在各地大胆开拓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推广新型服务模式,目前信息服务的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成效比较明显,今年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在全国选择6个地市和50个县开展试点,覆盖面达到100个县,这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网络的优势互补。这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而且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四是农业网站及数据库建设规模大,信息服务方便快捷。农业部已经开通了与各省农业厅的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立以农业网为核心的2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一些涉农部门,如科研院所,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等也积极推进各级网站的建立与利用。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大量数据库,几乎涵盖生产的各个方面。目前我们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农业信息开发配置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涉农信息资源不足,内容不够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现在修路比较注意,但是车里面资源不充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上不完善,资金投入量较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需要完善等等。还是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切实把三农信息及时传播到乡镇村,这也是领导要求。第三方面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配置和服务工作。这既是当前加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也是推进农业信息化一个难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强化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信息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推进信息服务的依托,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资源开发配置和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农业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对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经济意义以上领导专家讲得很清晰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工作,这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信息化基础设施简陋状况有一些改善。二要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农业相关信息分散不同管理部门,不仅给获取利用信息带来不便,也难以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今年按照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办公室,关于落实国家信息化小组2005年工作的精神,农村服务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任务由农业部牵头,会同发改委等22个部委共同完成。刚才季司长讲到涉农信息资源分布20多个部门,今年国务院信息办明确农业部门牵头进行整合。目前我们对有关部委的信息资源做了初步调查,初步了解各相关部门的资源情况,下一阶段按照涉农资源的整体构想,逐步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机制,推动涉农信息共享,搞好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政府企业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我们大家共同配合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要抓紧实施金农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服务,金农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金农工程利用服务体系,抓好涉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是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兼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方面。四要推广“三电合一”创新服务形式,多年来在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可以说现在多种形式为基层和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是新时期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实现形式。同时本着着眼于需求,着眼于服务的原则,积极推进百万人上网,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等经验,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因地制宜探索信息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五要抓紧建设信息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要开展对各级农村队伍管理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开展对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这方面农村信息员也是重要力量,依靠他们及时收集信息反馈信息,与此同时创造环境,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的服务。同志们朋友们,涉农信息资源开发配置与服务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跨行业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农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全社会上下共同关注,各方合力推动,我们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坚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与创新,加强与各方面密切与协调配合,我们感谢社会各界,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年来在我们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大家今后继续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欢迎社会各界的朋友积极参与,共同维开发配置涉农信息资源,搞好农业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发展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即苏联模式进行的。何谓社会模式?这里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发展道路、运转机制等。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指令性的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以行政方法为主要管理手段的体制。一,苏联的发展模式综述我认为要分析中国改革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首先就要清楚地了解苏联的发展模式的状况。1、经济体制模式。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20年,苏联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使用权归农民,并由国家在国有土地上组织国营农场、农民协作社等。(2)在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代替私营企业,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3)在分配方面,强调国家的计算监督,主张在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计件工资制。战争结束后,实行新经济政策:(1)在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在流通中允许贸易自由。(3)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计划委员会,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信贷、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5)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从斯大林时期到戈尔巴乔夫之前,苏联经济模式是:(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下,实行国家工业化。(2)实行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3)采取整齐划一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4)采取高度计划化的经济运行模式。(5)以行政手段为主,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模式。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取消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放弃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开展各种所有制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2、政治体制模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共党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维埃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是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苏维埃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各党派代表的名额由选举结果决定,代表的意见和表决权不受党派的限制。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政治体制由原设想的民主理想型向高度集中型转化;由联合执政向一党专政转化;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向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转化;党政干部由选举制、委员会制向委任制、一长制转化;党中央的权力由中央委员会向政治局、书记处、总书记集中。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虽然都试图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始终未能改变高度集权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列宁时期,提出了实行文化革命,创造新型文明;全面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斯大林总体上继承了列宁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但滋长了个人崇拜。随后的几代领导人又围绕个人崇拜开展批判运动。到戈尔巴乔夫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公开性”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倾覆。4、民族制度模式。列宁时期,苏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强调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建立了“在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基础上各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邦”。斯大林时期,联盟中央过分集权体制的发展,使苏联实际上逐渐成为单一制的国家,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有名无实。同时,滋长了大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后的几代领导人也无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的理论,曲解马列主义关于民族融合的理论。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诸多民族矛盾激化。5、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和平外交与“唤起世界革命”。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围剿,为摆脱孤立状态,苏联提出了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和集体安全的外交方针,发展同已建交国家的关系,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为欧洲集体安全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下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膨胀,提出了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方针,采取霸权主义及与美国争霸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又提出了“新思维”外交。6、执政党建设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共产党为主体的多党合作政党体制。但是,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在对待农民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对德和约问题上的政策分歧难以调和,政党体制转变为一党执政。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取消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西方方式多党制,最后导致社会主义成果被葬送和联盟的解体。二、中国发展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但也并非一切都照搬苏联模式。特别是在政治体制和政治建设上,中国吸取了苏联模式的某些经验教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与苏联模式相比区别主要有五个方面:1、中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后者同前者的突出区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的范围,而俄国资产阶级在十月革命后是被剥夺了选举权的。2、中国没有沿用苏联的苏维埃的政权构成形式,而采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形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存在、各级人民政协的建立,是我国政治体制与苏联的共产党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体制的重大区别,也是前者优于后者的重要表现。4、中国没有搬用苏联的联邦制的国家机构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等。5、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始终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中国发展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善于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任何国家的发展既有其自身规律和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受制于各国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立足于基本国情,积极研究其他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起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生机。第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学指导开创性的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理论创新,尤其是在历史紧要关头敢于突破陈规。如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本解除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指明正确方向。十五大、十六大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为推动改革实践的不断突破,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第三、着力解决深层次体制矛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新阶段,一方面必将深刻冲击旧体制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更需要以新制度取而代之。因此,需要掌握好“破旧”和“立新”、“废除”和“建设”的辩证关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由易到难,不断消除深层次的旧体制障碍,同时全面加强各项新制度的建设。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具有稳定性、权威性的新制度和新机制。第四、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等相继进入攻坚阶段,既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实践证明,高屋建瓴,统揽改革全局,循序渐进和大力度突破相辅相成,既可减少社会震荡,又可避免重大改革久拖不决。第五、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闭关锁国不仅导致经济落后,更造成旧体制故步自封。对外开放越是扩大,越能注入新的改革动力。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争取“入世”的进程,尖锐揭示了计划经济的深层次弊端,强烈冲击着落后观念,空前开阔了国人的视野,鞭策我们主动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的制度文明,把改革引向纵深,增强中国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关键是把握好改革力度、开放程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推动改革的高度共识和强大动力,实现稳中求进。第七、用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办法防范、化解风险,增强经济机体的抗冲击能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机体内部的潜在风险也会加大。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渡过经济过热和亚洲金融危机的难关,逐渐缓解近期经济偏冷的压力,很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推进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化解金融风险,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调节,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从而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使之步入相对平稳的持续增长轨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失败教训给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得以很好的借鉴,以至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突破这些弊端,并且结合了中国自身的状况,探索到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断前进。所以说,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因为它能够不拘泥于苏联模式而寻找到了自己本国发展的道路。然而,中国在今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共同繁荣。
142 浏览 6 回答
127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4 回答
224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7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156 浏览 5 回答
179 浏览 8 回答
196 浏览 7 回答
283 浏览 4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319 浏览 7 回答
120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6 回答
22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