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主要就是讨论“人如何处世”的学问。
《人间世》是《庄子》一书第4篇文章,是继《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之后的名篇。
庄子在本篇文章通过七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他的处世哲学。
一直以来,众多学者解读庄子都认为庄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包括《人世间》在内,很多学者认为庄子强调“不劝勉无德君王”“不追逐名利”“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等等,这些思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
其实这些都是对庄子的误解,仔细研究,恰恰这些正是庄子思想的大智慧所在、原创精华所在,或者说是最正确、最有用的部分所在。
从总体上来分析,我认为《人间世》主要包含三层智慧境界:第一层境界,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第二层境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第三层境界,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这三层境界正好对应《逍遥游》中提出来的“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下面我们一一讲解。
人间世
一、虚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
在第一层境界,庄子用孔子教导颜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强调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学。
值得注意,在这里庄子用孔子和颜回来举例,可见庄子对孔子还是很尊崇的,或许他认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那么,他也是借此对儒家门徒的一个提醒,不要忽略孔子的核心思想的“无为”潜意识,而做“有为”的动作。
在这一则寓言故事里,颜回听说卫国国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意思是卫国国君年轻识浅,独断专行,鱼肉百姓。所以,颜回想用孔子的仁政理念去卫国改变卫国国君,就来与孔子告别。
孔子听了颜回的“梦想”以后,就知道颜回这孩子还有问题了。因为,颜回是带着去改变卫国君的心态去的。那么,反过来就是颜回认为自己的德行很高,其潜意识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去教化卫国君,然后自己可以获得美名。
说白了,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无疑等于拿着刀剑去刺杀卫国君,那么颜回无疑肯定要遭到卫国君的迫害。
所以,孔子并没有大赞颜回的勇气可嘉,或者为有这样敢于担当的弟子表示高兴,而是叹气说:“恐怕你去到卫国就会遭到杀害。”
孔子接着说: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其意思是,推行大道是不宜掺杂私欲的,杂乱了就会事绪繁多,事绪繁多就会心生扰乱,心生扰乱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也就自身难保,更何况拯救国家。
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扶助他人。如今在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到暴君那里去推行大道!
紧接着,孔子很严厉地对颜回说: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在这里,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一个议题,就是道德和智慧其实就像两把凶器,不过是人世好名和好争的产物。当然,庄子在这里说的是指世俗中的智慧和道德,或者说世俗的小聪明、小把戏。
就好比夏桀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力谏的叔叔比干,这些贤臣他们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都以臣下的地位抚爱百姓,但他们以臣下的地位,拥有了超越国君名气。
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尚而排斥他们、杀害了他们。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世俗中有了这两样东西,人们都会以拥有这两样东西为追求,不管有德无德之人,都爱用这两样东西来标榜自己,有德之人固然理所应当,无德之人则就会为此不择手段。
这就造成了更加不道德、不智慧的状态了。
假使我们是颜回,听到这里,心里未免会犯嘀咕,照你老这么说,那国家永远都不可能治理好了,因为贤臣当不得啊,只能做些溜须拍马之徒才保险嘛。
庄子当然知道我们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又借孔子的口对颜回说,即使这样,我还是听听你的做法。
颜回就说:“我外表端庄,内心虚豁、秉正诚直,勤奋努力终始如一。总之老老实实的,手拿朝笏躬身下拜,做一个臣子应该做的,也不求名声,这样总可以吧。”
孔子严肃地说:“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露于言表,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有丝毫违背他的地方,他也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以此来放纵他的欲望。
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道德来感化都不会有成效,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样,服服帖帖,又怎么能感化他呢?”
到这里,别说颜回,我们普通人也感到郁闷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不过,颜回很谦虚,他对孔子说,如此,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请问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庄子借孔子的口提出了办法:斋戒清心,即先修炼心斋。所谓修炼心斋,其实对应逍遥游中的“无己”的概念,意思是消除一切自我私欲、自我喜好、自我成见,让心达到虚无空明、不掺杂一丝私念的境界。
那么,当达到这个境界了,你去入世时,你就不会那么执迷,看不清险象环生的环境,从而走向死胡同;此外,你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诚意”,比如你对别人好,就真的是对别人好,而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你才能够无论做什么,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也就是说,颜回想要去感化卫国君,他需要先做到“无己”,先获得卫国君的信任,就像圣人一样,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场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凡事心里通透明亮,张弛有度,拿捏精准,这样才能保全生命。
否则,一味的想着用自己的优越感去碾压别人的不足,肯定会先遭到毁灭。
可能有人会说,做人就应该敢于直言,或者说直来直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颜回的目的是解决卫国君“不道德”的问题,这才是目的,而不是成为英雄。解决不了问题,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成为英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成为英雄自然光荣无限。
这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含义,即达到凡事无己的境界,你的心才会明亮,知道适可而止,明白得之为幸,不得之亦为幸,便不会在行事时生出机心、怨恨、悲喜、诡计,从而就吉祥如意了。
所以,庄子强调,如果你入世没有这个修炼,注定是要经历各种磕碰、挫败,直到有一天你达到无己的状态,你才会否极泰来。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很复杂,有些事情你不得不去做、不得不去面对,不是你能回避得了的。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人间世》第二部分讨论的话题。
二、顺道而为,入世才能养生
庄子在第二层境界写了两个寓言:在第一个寓言里,庄子讲楚国叶公子高将被楚王委派去齐国传达楚王的政令,但齐国人表面恭敬其实内心抵抗,而且两边君王都有自己的情绪,无论事情办成办不成,都会得罪某一方,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去传达这件事,就向孔子请教;
与第一则寓言相近,在第二则寓言里,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但卫太子是一个残暴无德的人,颜阖不想去做这种人的老师,但又不得不去,于是他向蘧伯玉讨教该怎么应对?
这两个故事内容相差不大,都是讲人在处世时,面对不得不做的事情时的困境该怎么办?
庄子首先就借孔子的口说,其实,道德修养高的人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他知道做一个臣子的道义,就是要完成臣子的道义之事,作为一个臣子,本来就有不得已的事情。所谓“物来顺应,直下承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只要按实际情况去办就好了,不要在这其中添加个人的东西,超出实际的东西不要去做,这样差不多可以保全自己了。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受上司委派办什么事时,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将这件事交托于道,成则就成,不成则不成,万不可为了讨好上司,想一些歪主意去做。
就比如在职场中,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成长自己,切不可为了晋升去耍小聪明,免得最好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甚至为了利益,不惜损害同事的利益,这就更危险了。即使有人上位成功,但总有一天他也会因为不能“厚德载物”,从高处摔下来。所以,还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凭实力晋升,才能走得稳、走得踏实。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最划算的、最正确、最安全的成长之路。
所以,在第二则故事里,庄子借蘧伯玉的口进一步强调:要警惕,要谨慎!如果君王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在这里,庄子强调的应对法则,就是用逍遥游里讲的“无功”思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不要想着能得什么功,不被其所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不被其害,就要顺着他,也就是顺道而为。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惯着他,由他自生自灭,你不去抵挡他,自然会有比你更有能量的人来抵挡他。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不道德,因为你一道德,就是破坏了真正的道德。
举一个列子,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奸诈的小人,通过耍手段上位的人,你想要去改变他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只能会被打压或开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炼好自己,想好应对他倒台时的解决方案,而且你越没有干涉他在作恶路上的奔跑,他就会越早垮台。
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定律,同样,面对那个残暴君王,颜阖被请去当他的师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从他,一点一滴去引导,能改变就改变,不能改变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想着一定要改变,当你一这样想,你就会想方设法。
一想方设法,就容易产生“逆方法”,一用“逆方法”就必然会遭到暴君的讨厌,那么离危险就不远了。但如果你顺着他,没有要改变他的“功利”之心,你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不成为“他自作孽不可活”的畔脚石——因为总有一天他会被人推翻。
这就是“顺其自然、顺道而为”在特殊困境中的实际应用。简单说,就是事情该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如果我处在其中,就是保持“无为”态度,“顺其自然”的发展,千万不要以一己之私欲去阻挡自然的力量。
当然,这是第二层境界,人只有达到第三次境界,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生圆满。
三、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通过四则寓言故事来强化了活出道性的重要性。
道性是什么,就是无形、无为、无争、上善若水、柔弱、无限性等,用庄子的话说,就是“无用”。但这个无用并非原则意义上的无用,而是世俗上的无用,但却在“道”上的大用,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举一个列子,一个科学家可能不会洗衣服,但他却能够发明电灯、计算机等,做出更大的作用;或者一个哲学家,可能不会赚钱,但他却能够用文化拯救人心,这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另一种阐述。
但如果,有人在这位科学家或这位哲学不会做的地方嘲笑他们无用,这就是人的无知了。这个举例目的是让大家更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上“从无用到大用”是要比这个例子要宏阔、高深得多,或者正确得多。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形就是这样:人们普遍用世俗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有用”和“无用”,从而加剧了人类紧张的生活状态。比如现代人都会以金钱、房子、车子这些东西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高低,这就让很多人一股脑儿往这方面专营,因此各种欺、争夺、竞争、虚耗等情况就随之出现,也就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诸如人心冷漠等等。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明知这是要不得的、无聊的、荒谬的,但却仍然熬夜、不惜损坏身体都要投入到这股洪流中。
所以,在第三层境界里,庄子讲了四个故事,都是提醒人们打破认知,活出道性,人生才能圆满。
首先,在前面两个故事,庄子用大树因为“材质不好、形状弯曲”等无用的现象,道出了无用背后的大用,大树因为无用,所以不会遭到匠人的砍伐,从而能够活得无限大,大得超出常人对树的认知。
在这里,大树没有活出某种作为世俗的用途,而是活出了“彰显道性”的用途:即大树活出了巨大的模样,活出了他本该活出的样子,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身量。而那些因为有某种用处的树木,所以早早就被砍伐了,没有活出更伟大、更周全、更圆满的生命。
也就是说,我们要活出道性或者生命的最高价值,就要消除世俗的种种评判概念,或者不同流合污、不误入这些概念的圈套里,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讲的“无名”思想。
那么,讲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人不去竞争、不去拼搏、不去自私,而是追求无用、无为状态,那么人怎么活下去呢?
当然,庄子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天生残疾,所以不能像常人那样进取,但他靠给人缝补、洗衣也能养活一家人,甚至在国家发放补助金的时候,他能获得更多补助。
很多人读到这一段故事,有点莫民奇妙,庄子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个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什么关系呢?甚至与这一篇文章的主题也相关不大?其实这一段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这篇文章的制高点。或者说,正是这一点推高了庄子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庄子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你不去与世人争、不陷在世俗的名利场所中,你就无法生活了,不可能的,你只要顺道而为,活出属于你的天赋价值(或说道性),天不会不给你活下去的机会。
如果了解西方文化或者读过《圣经》的人,对于这个寓言故事更能心领神会。在《圣经》中有一句话这样说:
“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天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所以,庄子真的不是一般的高明。他的哲学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直通形而上学,即高深奥妙,又十分接地气实用。他在更高层面上,给了我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高深逻辑和支撑。
最后一个故事,庄子借接与的口批判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生命观的问题: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在这里,庄子通过接与的口,很客气的对孔子说,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君昏暗天下混乱的时代,不要在这样的时代传播你的德性,这样就是给人设置障碍,妨碍人民行走。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问题,在于国君昏暗,如果你去传扬德性,就是给老百姓画地为牢。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助纣为孽。
因为,人民见国君昏暗,人民自然会在忍无可忍之下推翻昏君,也就是让混乱不堪的天下、萎靡不振的天下重新回到有道的状态。所以如果你去传扬道德,就是框住了人民的行动,同时也是破坏大道。
其实,在前面那一个故事里,庄子这篇文章已经算是高规格的完成了,但他最后又加了这个故事,显然就是要提醒儒家,要知道天下混乱的根源所在,不要做了助纣为虐的事,还以为自己很高尚。这就是庄子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人间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月河是我们南阳本土的作家,他创作的“帝王”系列《雍正大帝》和《乾隆大帝》长篇小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被大家称为“皇帝作家”。作为历史学爱好者,从高中无意中接触后就深深痴迷于他的书和他的一切。
《人间世》一书是二月河先生迄今为止首部人生笔记,共计收录杂文、随笔120余篇,绝大部分文章都是首次出版,并配有珍贵照片几十幅,对二月河迷而言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盛宴。
全书以“人生”这一永恒的命题为线索,从亲情、友情、爱情、创作感悟、生命体验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地向大家展现了二月河先生的人生历程。跟随二月河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和我们面对面、灵魂与灵魂碰撞的作者。他把自己坦坦荡荡地和盘托出,儿时的不羁、军旅生活的艰辛、和红楼梦中人、大清三帝的会晤……有笑有泪,敢爱敢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赧然。在平实中显激情,在淡雅中求深意。折射出二月河对生活深厚的感悟,对社会责任和良知的理性思考。
这一本书里收录的随笔里,尤其喜欢二月河写和几位朋友的趣闻轶事,马兴焕素描几则、乔典运、王刚、吴欢等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二月河的赤诚和大气。特别欣赏他“拿起笔,老子天下第一”的豪迈不羁的忘我创作;深深感动于他“放下笔,夹起尾巴做人”的低调平实的处世原则。他在不同场合阐明他的创作观:“我既忠实历史真实性,又忠实于艺术的真实性。当两者产生冲突时,我在总体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历史细节的描绘让位于艺术的真实性。历史小说允许虚构。”
发现二月河先生尤其喜欢用引车卖浆这个词。他在随笔里写到,我白菜也吃,豆腐也吃。哪种对我们人民身体健康有益,我就要把哪种粮食贡献出来。在我的作品里,上至高官显贵、最高统治者,下到引车卖浆、剃头理发、修脚算命的都有。社会如此纷繁复杂,我们不能用一种东西圈定生活的圈子。他曾将自己比喻为一头大象。这个温顺可爱的庞然大物,施施然踱过街头,一身轻快,乐呵呵的,总是伸出一只长鼻子,友善地触抚路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
虎与象的结合,魔与佛的转变,这就是二月河吧。
就如封面里引用而一句话: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在《人间世》这本书里,故乡白河、卧龙岗……一景一物浮现眼前,万千情绪涌上心头。这本书虽然通读了一遍,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反复品读记录。
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世界的规律浩浩荡荡,疾病、死亡,人类从未克服,但也从未放弃,除了祈求上苍,医学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后屏障,而医院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现场,“人间世”剧组将发生在医院的故事一一呈现出来,两年的记录,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救命》《理解》《团圆》《告别》《选择》《信任》《新生》《坚持》《爱》这九个主题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反应社会变革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艰难前行,通过换位思考和善意的表达,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
如片中所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还清晰的记得第一集中:邹磊,男,24岁,本来正值青春年华的年龄,应该享受世上一切的美好,却患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面对年轻的生命,父母恳切的眼神,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经过多名专家会诊确定给予他血液净化治疗,期间为了保证血液及时的输注,各位医护人员甚至不惜用自己的体温去帮助血液复温。不幸的是最后还是没能战胜血液净化带来的并发症: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负责抢救的车在前医生48h不眠不休的抢救依然没有把这个花季的少年留下了。王建辉—心脏移植患者,他的癌症扩散到了心脏,急需心脏移植,他是幸运的,因为刚好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和他匹配的脏源,50岁的心脏外科主任赵强带病操刀,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王剑辉的手术很成功,第二天他就醒了。面对任何一个生命。我们都会不遗余力的去挽救。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生命是一个终极问题,人总要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条单行线,将近终点,不甘、愤怒、挣扎、恐惧。这是一个人最直观的感受,因为我们来不及思考死亡的含义。
“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都是我爱的人”,这是第九集《爱》的主人公—张丽君说的一番话,26岁的她怀有身孕。却不幸患上了癌症,迷茫、慌张、绝望。在打掉孩子还在尽快接受癌症治疗和等着孩子生下来后再进行治疗之间,她坚定的选择的后者,她说:“生命终结了也应该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来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他还没有来世界看过一眼”,为了保证胎中的宝宝健康的生长发育,张丽君甚至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当2斤多的“小包子”平安降生后,此时,医生发现张丽君的癌症竟凶险到无法开刀治疗。当生命走到尽头,如果可以选择,你将以怎样的方式谢幕?她选择了笑着面对,保持生命最后的尊严。人生,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但张丽君说:“烂牌抓的'多了,也就无所输赢了”。生命不是喜剧,但她远比喜剧更有力量,直指人心。
医学的任务不是起死回生,更不是消灭疾病,医学的对象是人,是缓解人的苦痛,解救性命,但命不由人,有时候,医生拼尽力气也没有换来一个治疗的机会,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个机会,却没有挺过最后的难关。在这场战役中,医生与患者本是同盟,误解、争吵、沟通,医学的征途荆棘密布,医生是患者最后的希望,在生死面前,即使前途凶险,医生的天职要求他全力以赴。我们组织过成百上千次抢救,我们成功,我们失败。正是能体会这种切肤之痛,我们才能依然坚定的守护着每个人生命。医生护士患者本是战友,彼此之间需要信任与尊重,双方都多一点理解才能,还社会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
泡一杯清茶,读一本《人间世》,看一次人生百态,品一次酸甜苦辣,读书似读人,长知识,磨性情,长经验,明是非,让我们一起静静的感悟《人间世》。
《人间世》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医学,让人们面对疾病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不避谈失败,不忌言生死,尊重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爱每一天每一分钟,爱现在,爱过程。
在疼痛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得病时多么向往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要是自己或家人能平安顺遂,无病无灾,没有任何能比这样的事情落在自己的身边更加能体现出人生幸福。但恰恰相反,人又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肆意挥霍透支着自己的体能。人应该规律生活,不能透支身体。
《人间世》中提到的抗癌妈妈张丽君,看到她,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五味杂陈,不由考虑生死。
张丽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打牌,总有人会抽到几张烂牌,抓到手时,你就已知输了。但你不能毁牌,还不能丢掉,你只有任它摆布和玩弄,这就是操蛋的人间人世。”我不由感慨万千,自己还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
《人间世》中张丽君的公公说:“想让张丽君下辈子做自己的女儿”时,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不为之落泪的,人间情未了,来世再相报。忽然由衷感叹:珍惜拥有,活在当下。
读《人间世》,我从中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当前医务环境如何,思考我们以后如何应对。同时当中所涉及到的医患矛盾,究其本因,是否可以避免和解决,但是它让我看到最多的是无奈,是生死。生不易,死更艰难,因为它牵绊太多的情感和眼泪。
骨肿瘤的“安仔”,为了活着,他截掉了手臂,为了活着,他做了N次化疗。他的生命如烟花一般短暂,但那种面对疾病的坚强和勇敢,却给活着的人更多启示。我想,只有直面死亡和病痛,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活着的可贵,健康的重要。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虽然我们有精准医学,有5G互联网+医疗,但是医学在病魔面前确实是渺小的且微弱的。我们时常会很无助,当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做的仅仅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原来,医学的真相就是高明的医生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在很多“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因为不少患者家属不能够接受对于自己亲人生的渴望以及现有医学水平之间的落差,这同时也给医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疾病面前,希望患者家属能够给予医护人员充分的信任,让医护人员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职责,尽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人间世》直击人心,是因为它上演了在医院里的悲观离合,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一切情绪都被放大,喜悦溢于言表,悲伤难以承受,愤怒不可遏制。然而,在误解、冲突和寒心之外,又总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人间世》它让人重温了一个道理:一切都会败给时间,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归去。它也让人明白,世上没有什么事,能大过生死。愿:大家都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因为一生太短,我们要多一点时间去感受。死亡总是不期而至,从来不会因为年轻或者优秀网开一面,总是以无情和冷血的面貌示人。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运面前,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那是一束光芒。“一息尚存,我当竭尽全力。”对于医护人员,我们要有这样的信任与信念。
闲暇时读一本《人间世》,添一份情趣,长一份长智,享一份愉悦。记录读书心得,分享精神感受,在学习中进步,在顿悟中成长,一起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像交一个益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吧!读书,可以让人静心、养心,提高修养。人生至美是读书,让阅读融入生活,让书香充盈心灵,让书香飘溢每一个角落。
庄子的文字难懂,庄子的境界更难懂。
幸亏有梁冬的注解与分析,才勉强理解一点。
《人间世》讲了三种情况:好人该如何入世,坏人该如何入世,以及不知道自己好坏的人该如何入世,与这个世界优雅相处。
人心难测没什么问题,你对人心难测不了解才是问题。在古代,那些至人(聪明的人),总是先正己后正人,让自己有一种金刚护体之力,然后再去治病救人。忠厚善良是需要建立在对人世间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的。
用某种方式定义自己的好,就等于在定义别人的坏r。“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对别人的诋毁不愤恨,其实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人内在的骄傲和执着是掩盖不了的。它就像一种“力”,而“力”必定也会存在一种“反作用力”。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与其关注十年之后的变化,不如关注十年之后有什么是不变的。进入一个新环境,要心存敬畏,要“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努力做点儿什么并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
做让自己睡得着觉的事,做让别人睡得着觉的人。
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三十年以后还想做吗?做从长期来看会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想都不要去想。理解人心的险恶,保持自己稳定的频率。尽人事,安天命,不求创造奇迹,但求不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损失包括外界对别人的损失,也包括内在对自己的损失。
如何与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相处。一言以蔽之,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来自六字箴言“先迎合,后引导”。如果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在你身边,哪怕他不会开车,哪怕他长得不是很好看,哪怕他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温和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你对抗,他只是暖暖地、温和地与你融洽相处。但是,慢慢慢慢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跟你调频,成为与你达成共识的人,你得多喜欢这个人呐!
“有用”和“无用”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小心把手段当作目标,而“无用”只不过是手段比较标配的方法之一,本身并不是目的。
对于拥有的保持敬畏,对于想要的保持淡定。拥有那些大家都希望拥有的东西,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
自在的人会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更大。长得丑有长得丑的美德,儿女笨有笨的好处。真正的好事儿哪里是努力来的?一定是把自己的状态调到配得上这件好事儿的时候,就会有人非要给你不可了。“自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就是心里面没有觉得亏欠谁,也没有特别想亲近谁,谁来了也不反对,谁走了也不留恋的状态,这就是“自在”。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留下来。
我们在学习《人间世》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变化的是环境与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己和自己睡觉,自己和自己吃饭,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更喜欢梁冬这个老男人了。
人间世讲述的道理:人可以善良,但要有底线,不懂得变通的善良不叫真善,有时既给自己添了堵,还会助长恶的嚣张。
善良的秉坤为照顾居住困难的发小肖国庆一家,让其住进自己闲置的旧房里,而且分文不取,但因为其他原因自己不得不搬回原住房而提着罐头找到国庆夫妇弱弱地说出原由时,愤怒的国庆媳妇不仅摔了秉坤拿去的罐头,还怒斥秉坤的不是……
改革开放使剧中光子片的居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所以,一个人的命运好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有幸生在太平盛世,一定要惜福知足。
秉义为官一生却没子女,长期生活在岳父母家中,心中充满了憋屈;周蓉大学教授,但中年离异,错失于孩子的成长苦不堪言;骆世斌家财万贯却与妻子同床异梦,到头来死于非命;秉坤日子虽过的紧巴,但乐观向上、勤劳善良,家庭幸福,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所以,甭管做多大的官、有多大的学问赚多少钱最终都要落在过日子上,把日子过好才是王道。
周蓉,为了爱情,不管不顾,只身一人跑到贵州深山与诗人冯化成结婚。然而,因不懂得珍惜,起初的真爱最终还是败给了家庭琐碎,最后劳燕分飞。周父周母应是典型的封建式婚姻,靠媒妁之言,甚至结婚前没见过面,恩爱有加一辈子,最终生同眠,死同穴。
所以,幸福的家庭是经营出来的,虽然有真爱,不去珍惜,不懂得经营,这样的家庭也不会幸福,甚至不能维持长久。
人间世讲了一个人能力越大,做的事反而越少越专,看上去百无一用,久而久之却自有一番成就。若是自视甚高,凡事都想参一脚,不仅难成气候,还会害了自己。庄子寓言讲,石是天下闻名的工匠。有一次,石和弟子路过一棵栎树,树木繁茂高大,足以遮蔽上千头牛。大家都叹为观止,只有石不屑一顾。弟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栎树虽大,但建屋屋倒,造船船沉,最是没用。”
晚上,栎树神托梦给石,对他说:“有些树种的确有用,树干可以造物,果实可以食用,但正因如此,给自己招来了被砍伐的祸患,不能终享天年。我虽无可取材,但唯独年逾千载,受天下人膜拜。”人生在世,不能无用,也不能太过有用。对别人有用,难免被人利用,不是自己该管的事,即使有能力也别轻易介入。
人间三千事,大部分都与你无关;闲事多一件,就少一分干正事的时间。司马迁说:“老子之道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老庄的“道”求寡不求众,宁少而勿多,闲事少操心,就是天大的福泽。有些事无力回天,就学会顺应;有些人无法改变,就学会躲开。人终其一生,能圆满自己已非易事,又何必去管他人的闲事。
东方卫视播出的《人间世》,是一部以医院为拍摄场所,直面医生、患者共结同盟对抗病魔历程的 系列纪录片,该片以旁观式拍摄方法见证了生与死、 离别与眷恋等热烈的情感。该系列纪录片的分集标 题包括《救命》《理解》《团圆》《告别》《选择》《信任》《新生》《坚持》《爱》《 人间世》,作品的系列主 题完整地展现了凡尘俗世间人们面对生老病死的众 生相。该片导演周全认为:“ 因为人生四苦集中上演的地方就是医院,医院也是各种矛盾的集中点。在医院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人性。”《人间世》以“生存”与 “挣扎”为主题记录下这不完美的动人心魄的抢救瞬间、感人肺腑的爱与拥抱、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以平凡人世间的一幕幕生命图景展现出生命力的坚韧,以普通家庭面对个体生命的执着展现出真挚而温馨的情感,在对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追问中以影像叙事表述出生命的诗意。—来自于网络
348 浏览 2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187 浏览 6 回答
143 浏览 4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
88 浏览 3 回答
214 浏览 6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6 回答
90 浏览 4 回答
275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