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德鲁克管理理论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虽然这位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已经离我们远行了,但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组织中,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他可能会被推上负责的岗位,凭借着自己的地位或知识,为真正改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并获得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相关的是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要真正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以绩效考核为后盾。”
通过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管理,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管理的目的和责任方面。我觉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动力,使他们有工作激情,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找到自我,让他们爱上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组织作出贡献,这就是管理者对大的目的和责任,我认为管理者不仅要为自己、为组织负责,更要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身边的社会人负责。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到外圆内方。通过我对德鲁克有关资料的查询,深刻的了解到德鲁克对世界管理学的贡献。很多资料对德鲁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通过德鲁克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描述,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还要培养一种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养成不急不躁的心理,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有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其实,这本书留给我们待以挖掘的东西还有太多,以上所讲的这些不过冰山一角。认真去读、去身体力行,必定会有收获。
书的开始介绍了德鲁克的生活习惯:每天九点半睡觉,早上五点起床,长年如此;每天晚上花两个小时阅读大量资讯,掌握全球政治、经济、金融动态;把所有收入的90%捐出去,只留下其中的10%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我的解读是生活自律性太强,对时间的管理非常苛刻,且思想上没有杂念,对目标追求执着。能够常年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坚持广泛、深入地学习,坚持对物质、贪欲的抵制,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仅此就应该获得无比的敬仰。
谈到自我认知、发挥长处,我产生的共鸣。认知,就是要确定一项工作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如果做了,到底做得有效还是无效。自我认知,就是要通过探索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避免长期忙于现状,却没有任何成效。我在上高中时就明确了一个思想,人人都有长处与不足,伟人也是一样,没有过人之处不能做伟人,有了过人之处,并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就成了伟人。
我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深厚,小学中学都是在勤勤恳恳、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的安排,即便我明白了寻找长处的重要性,也苦于文山题海里遨游而没有功夫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人生。上大学后,尤其研究生阶段,我觉得这个事情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了,于是好好地回顾了一下之前的人生,从生活、学习、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精辟地把自己剖析了一遍,我的思维是不适合进行深入的理工学研究的,因此尽管我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也毅然选择了市场工作。
谈到价值观,德鲁克认为价值观是确定人生方向的基础,价值观就是面对不同选择时,你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这个,还是重视那个。德鲁克很成功,因为他不到20岁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一辈子只追求这个。我相信太多的人都知道需要树立正确、合适的价值观,但是就是树立不起来,一会想这样,一会想那样。很小的时候,我写作文说长大了要像妈妈一样当个镇长;长大了点,受到课本、小人书里很多大人物的影响,就想成为科学家或者统治者;上大学了,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物质欲望渐强,媒体对商业的宣传成为重点,我又想成为企业家;现在,已近而立之年,成家也一年有余,阅历更为丰富,思想也趋于稳重与成熟,本应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但深知生活的辛苦、社会的残酷,反而不知道怎样的价值观才是合适的,一直是在修正的过程中。
谈到时间管理,德鲁克认为,时间不是用来管理的,而是要认识自己的时间到底花在哪里,浪费在哪里,有生产力产生在哪里,要做到“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效果”。德鲁克告诉我们,在这个课题上有三件事情是一定要做的。第一件事,记录自己的时间,有多少时间是在做这件事,多少时间在做那件事;第二件事,是管理时间,根据时间的记录,发现在哪些方面花费的时间是产生了生产力的,在哪些方面花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在哪些方面浪费了时间;第三,集中时间,就是分析之后,把时间集中起来做该做的事,做能产生效果事。
德鲁克建议我们多做贡献,这一点我想太多的人都很难做到。他认为,当一个人一直想着自己如何才能成功时,他往往是不择手段的,但是他会忽略周边的存在,甚至伤害到别人,有点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味道。德鲁克是一个很有胸怀的人,不需要客意地索取回报,只要不断贡献,周围的人都会知道回报你的,做大事的人往往都对他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常人很难达到德鲁克这样的思想高度。
他强调重视知识工作者的思想,不能强制性要求他们进行各类工作,而是要充分地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效果更好。他总能从宏观角度发现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少提及或责备某个人,这叫做“观察基本制度”,他看到的是组织设计中的根源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结构、流程、规范以及惯例中,某个人犯了错误,可能是组织的非合理制度或流程导致的,企业高管的责任是牢记企业的最终目标,去挑战这种组织设计。
还有一篇评论,结尾部分说得太好了。德鲁克的著作不仅卷帙浩繁,而且包罗万象,阅读起来不是易事,但是阅读这些著作的价值在于为断学习他那严谨有序的思想活动,而不是一味沉迷于那些对其观点的表面释义,当然他书中的理念丰富多彩,的确也值得好好留意,十八世纪英国伟大的人文学者塞穆尔约翰逊博士说,书好比是一棵大树,重要的不是采摘树上的哪一朵花,而是牢牢抓住树干,这样就可以憾动所有树枝。
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大致上了解了德鲁克先生,20世纪著名的国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一生著述颇丰,其作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2002年6月,德鲁克成为美国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德鲁克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曾说:“20年前,海尔创业初期,当时管理类书籍少之又少。当我知晓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后,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德鲁克先生就像是你的一位同事,虽然与你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由此可见,德鲁克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
看完了这本书,我若有所思,心有所悟。中国不缺少好企业,而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者。谁是管理者?如何做好一名管理者?管理者对组织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许多人亟待了解的问题。那么,管理者是要管人么?不,这本书告诉我,管理者首先要管好自己。我觉得:很多管理者就是因为没有彻底的理解管理的真正内涵,结果忙忙碌碌导致了没有带动企业的真正发展。
我认为:一个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务是管理,如何让管理卓有成效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身为一名管理者,他只有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成绩,才算是一位成功的管理者。管理必须有效,这样才有价值。管理者不仅要让人才充分发挥特长还应该要学会善用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做事应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以保证及时完成最先需要做的事,还应养成“对外界作出贡献”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别人的优点,而不是消耗时间去改造缺点,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身为管理者有些时候要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这时他们就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例如,费尔先生,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决策者。费尔先生于20世纪初担任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总裁,为该企业服务将近20年。在他任职期间,贝尔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国企业之一。他从“照顾社会大众的利益”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为社会服务是公司的根本目标”的口号。他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带动了公司的发展。我想,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向他学习。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做事都应该要有重点,只有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完成得更加出色,更加完美。还有就是在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有贡献性。从这本书中,我总结出了几个观点: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要善用有效的时间;管理者要学会做决策并保证决策有效;管理者必须对公司作出贡献;管理者要懂得先做重要的事;管理者要学会发挥他人的长处等等。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多看一些德鲁克写的书。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达300页的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在一长堆枯燥乏味的论述里寻章摘句,有不少句子凝聚着智慧的光辉。现分享如下:
1、创新缺乏衡量的标准
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自己,没有创新便没有进步。前阵子,刘总也提出“创业、创新、创造价值”的三创精神。说到底,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必须注意的是,创新是要有激励机制的。人是充满惰性的,没有合适的创新激励机制,愿意创新并坚持不懈去实践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既然要考核,必须就得有能够衡量创新的标准。既然公司想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从制度上必须有创新的衡量标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正确使用报告和程序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报告程序,但如果这些报告和程序已经成为僵化的、呆板的制度,要么改变它,要么抛弃它。我思考的是,统计组每天报送的报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若是不必要的,是否应该丢掉这样的报表。若是必要的,是否有可能去更加优化。这一点在片区表现得尤其明显,分公司办事处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报送大量的表格、文档到片区,我们的片区管理人员、主管领导有没有抽时间去分析下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应付了事的,哪些东西又是可以改进的。对于那些没有多少价值的报告和程序,是不是到了该和他们说再见的时候了。难道我们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们报送报告的行为本身吗?
3、薪资制度不可太过僵化
我们公司也制定了不少薪资制度。但基本上制度一制定,似乎就到了故纸堆,不仅僵化,而且不按规定执行。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应假定人都是想工作的。生产力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基于这样的论断,大家都明白人的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和米卢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相似之处。一个公司里,薪资制度自然会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我们的薪资制度老是僵化,没有变化,甚至有令不行。那么要想员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怕也很难。
4、四种方式造就负责任的员工
德鲁克提出了四种方法来培养有责任心的员工:1)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2)设定高绩效标准;3)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4)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这的愿景。我们在这4点方面都做得很薄弱。我们的责任心,大多来自于员工自己的约束。
管理大师德鲁克自诩为“社会生态学家”,因为在他看来,管理思想只是他对社会生态思考的“用”,而对人类社会的生态思考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已经发生的未来》这本书正式德鲁克作为社会生态学家最经典的著作。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德鲁克写作于50年前的文章,看看德鲁克当时对人类面临境遇的思考吧。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人所处的各种范畴:认识和理念的范畴以及政治秩序和社会制度的范畴。但是,人本身也是一个范畴。人类在哪里融入这个后现代世界?人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比人所处世界的变化还要大。人的两个重要而独特的特质——知识和权力——也改变了含义。结果,人的含义在发生变化。然而,就像我们的哲学体系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那样,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关注和我们的修辞还仍然是快速淘汰中的早期时代的样子。就人类所处形势而言,我们也正处于转变的历程中。尽管我们已经驶进了全新的未知海域,但我们却仍然试图用旧的界标来导航。20世界的人类已经可以用知识来摧毁自身肉体和精神。这一新的绝对力量为人类的存在增加了新的纬度。人类无疑将走出无知;相反,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意识到我们所知甚少——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中。然而,我们获得的知识是带来绝对权力的绝对知识。很可能有比我们现有武器更“绝对”的毁灭性武器。但是没有武器能超越全人类的最后灭绝;我们已经能作茧自缚。人类总是擅长于大**。不过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的恣意毁灭也从未是“全面的”,总有幸存者能从头开始。即便最惨绝人寰的**者也通常是地方性的。现在我们能在疯狂的几秒钟内使得整个地球不再适宜我们居住。通过向我们提供这种知识,科学已冲破了人类存在的核心。如果我们想生存,我们就必须学会与我们自身的新魔鬼一起生存,必须掌握手中的新绝对权力,必须面对知识带来的自身毁灭的持久威胁。同时,我们正在获得或许更强有力——肯定也更难控制——的知识,即通过摧毁人类本性而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毁人类的知识。今天,普遍的观点认为,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学科,例如心理学,已遗憾地落后于物理科学的发展。哎!这是一种错觉。没错,我们还没有获得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来实现人类自我控制,倘若有的话。但是我们已经学会如何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糟糕。我们已经学会如何控制他人——如何奴役他们,毁灭他们和让他们丧失人性。我们正在飞快接近这个程度,即这些将变成绝对的知识从而把有道德、有责任和有人性的人类彻底毁灭。我们今天几乎足以知道如何将人类变成由恐惧和情绪来操纵的生物机器,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没有激情,没有自尊,总之,没有人性。通过系统地恐吓、教化、欺以及对刺激、奖励和惩罚的系统操控,今天我们能够摧毁人类,使他们变成野蛮的兽类。行为科学如果不能致力于实现人类自我控制,那么它就与人类背道而驰了。行为科学如果不能确认人类是理性和精神的存在,那么它就与科学背道而驰了。这样的科学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它们只能被滥用而没有合法用途。但是这并不影响后果的效力。摧毁人类本性的知识或许比摧毁人类物质生活的知识对人类境况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人必有一死;每一个主要宗教都在预测人类的最终灭亡。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开始反省时,人类往往宣称人与纯粹的动物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这样的观点,人类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艺术、科学和政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它们并不随着人类个体的死亡而消逝。两千年来,基督徒对世界末日和反基督者的存在信以为真并将其作为启示。现在,对世界末日的预见已成为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反基督者将所有人最公正的愿望转变为他的毁灭,而又将他的所有愿望转变为对人类的奴役。今天,一个嗜血如命的上校或者对雷达信号的一个简单误判都将使我们在一场噩梦和血雨腥风中、在一个不可挽回的时刻走向自我毁灭,我们谁不为这种知识感到震惊呢?1.控制权力除非我们学会控制知识所释放出的这两种新力量,否则人类将无法幸存。显然,我们不能在生理毁灭中幸免。如果我们为逃脱生理毁灭而胆怯地摒弃人类本性和接受道德沦陷,显然,人类将无法幸存,这样至多只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延长我们的躯体生命。我们不能压制新知识。我们只是拥有了它。实际上,今天每个国家都必须力图进一步地发展它,不管他们多么恐惧和憎恶它。压制知识及对知识的研究往往是人们对“危险的”发现的第一反应,但这从来都无济于事。我们甚至不能像过去经常尝试的那样力图将知识限定于一小群的被传授者、“再生”的僧侣阶层或者在心理分析和安全调查的神秘仪式中被净化过的人。相反,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些知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级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设计和建立全面物质破坏和道德破坏的方法。我们必须接受新知识这个现实;我们必须掌握它。我们必须从政治开始。新知识赋予政府的权力的确远远超越了——用《独立宣言》的话说就是——“政府在人们之间组织起来”的目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摧毁人类竟是政府的合法权力。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将人类非人性化竟是政府的合法目的。而今天所有的政府都已经获得了这些权力。因此,通向生存的第一步是通过剥夺政府的这些权力来重新使其合法化。很明显,物质破坏的权力要比道德退化和人性泯灭的权力更容易。前者直接针对外国人——尽管今天它可能会摧毁外国敌人、中立者和本国公民。然而后者针对的是政府自己所管辖的公民。此外,虽然远距离监控核武器可能很困难,但要远距离监控施于人的精神的毁灭性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每个权力都和另一个一样是反人类的,每个权力都和另一个一样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对权力的控制和限制不能靠单方面裁军来实现。它也不能靠这个或那个超级力量的霸权来实现;过去15年应该已经教育了所有的人,包括苏联,图谋霸权甚至是威慑优势都是妄想。我们需要法律来禁止所有政府使用这些新权力。这样的法律必须以庞大而有力的政体约束为基础,反过来,政体要求大国的多样性,每个国家都足够强大到能制定政策,每个国家都足够统一到其内部是自由的程度,每个国家都足够庞大到能发挥作用。但是这项任务也需要真正的国际机制来表达共同信念,即任何政府都不能被允许使用毁灭人类物质和道德的权力。这些政体必须能够检查并发现实情。但是它们也必须有真正的超国家权力,能够对政府超越权力新限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立法调节。我从不幻想这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和只当西方世界能够解决“新领域”任务时,这才似乎有些许可能。但这甚至应该成为西方世界人民和政府的目标和义务。就像广播剧中的女主角一样,我们可能在危机中跳来跳去求得生存。但是,每次危机都会比上次危机更糟糕,除非我们有目标。今天的目标只能是无例外地彻底否定政府拥有物质和道德的毁灭性力量,这些力量与任何合法目标相矛盾。然而,政治活动只是在拖延行动。如果道德价值观和心智判断融入政治活动,它甚至不可能成功控制潮流趋势,尽管仍然必须做出尝试。科学知识突破所产生的问题对人类存在的核心来说并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纯粹哲学的。它提出了一个问题:知识和权力的意义是什么?因为知识和权力在生物属性中是人类特有的,这个问题实际是:人类存在和人类精神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与人类一样古老。但绝对知识为之增添了新的紧迫性和新的深度。这都是纯粹哲学的问题。“我们需要的”——因此答案会折返回来——“是回归精神价值和回归宗教”。今天的西方世界出现了宗教复兴。这至少在30年前就开始了——或许在世纪之交的法国由夏尔·佩吉(Charles Peguy)开启。我怀疑,为衡量宗教复兴的严肃性和程度来计算去教堂的人数,这与记录天使的计数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此深刻地成为现代社会300年特质的对宗教的偏离和**倾向确实被逆转了,至少目前如此。一个世纪后的历史学家——应该会有人记录下我们的宗教复兴——很可能把回归宗教视作我们这个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和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危机的拐点。社会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不是要弥补物质而是要充足地生产物质。尽管大众需求的实现还很遥远,但今天可以承诺物质丰盈或至少物质自给自足。通过解除抑制人们需求的镣铐——这曾经使钱财成为人类的主人而非仆人,经济发展大有前景。我们利用物质财富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到人类大众仍然生活在难以忍受的贫困中,像某些经济学家那样谈论丰足经济学还为时过早。经济学家关注现实,而丰足离现实还很远。但是,认真思考关于丰足的哲学和形而上学并非为时过早,因为哲学和形而上学处理的正是什么能够和什么应该的观点。人类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因为他需要同情。他需要所有高级宗教所分享的你我皆一体的深刻体验。在恐怖、迫害和大**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代,道德麻木的坚硬外壳或许是生存所必需的。没有它,我们或许会屈从于麻痹的绝望中。但是,道德麻木也是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以及严重的威胁。如果它得不到缓解,就会引发野蛮和迫害。我们知道,19世纪**上的人道主义并不能防止人类变成野兽。只有同情能拯救人类——哪怕为最寥寥的上帝的孩子奉献绵薄之力也是我们自身的责任,这是我的心领神会,这是精神的领悟。每个人都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因为只有明确人并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并服从于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类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明白,人类的瞬间物质毁灭带来的威胁并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责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个体才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2.知识和人类存在但是,事情并不像“回归宗教”这句斗争口号可能暗指的那样简单。我们所处的危机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也是哲学信念问题。人必有一死,和从前一样,今天这仍然足以让我们理解和相信“那些被赐福的人都是从现在起为上帝而死的人”。尽管精神体验是深刻的,但它本身并不回答绝对知识和绝对权力的新问题。西方世界将其出现归功于对知识的认可。古希腊人教导我们,正确的知识通向正确的行为。这一说法暗含的两点——人能够获得知识以及知识并非空洞的而是实际有效的——是西方特有的哲学观。一千五百年后,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圣·波拿文都拉()再次强调了这点。他的真理和现实观成为现代科学的纲领。现代科学家会说,知识本身就是价值观,因此它“中立”于其他价值观。但是,这只是一个不同的术语;他仍然在重复着圣·波拿文都拉大约700年前所说的。然而,这在今天已不适用。圣·波拿文都拉以及后来的所有的知识和科学思想家都关注对知识的危害。这不是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通过抑制知识来解决知识产生的问题。我们在关注知识的危害。仅在六七十年前,学习知识基本上是个人的事情;科学是为了知识而研究。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它,今天的科学越来越是为了权力而研究。我们还没有知识理念来应对人类存在的新现实。我们的传统更加缺乏应对通过绝对知识获得绝对权力的新现实的因素。总之,对所有的人类基本现实的权力,我们研究和知道得太少。政治学者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总体来看,哲学家和艺术家放弃了这一领域。理论学家和道德学家则质疑它。政治家关注权力的组织而非本质。其他人则只关心不要把它混淆到别的领域。然而它是什么?它属于哪里?权力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存在的必要。传统方法纯粹消极地力图将权力从人类生活的真正重要领域排除出去。不过,即便权力只是野蛮**而已,这种纯粹消极的方法也几乎无法奏效,何况权力通常远不仅是**。今天,权力的基础是知识,而权力的本质是它变得绝对和全面的潜能。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有积极方法的权力哲学,它将权力视作现实和必然,它思考着权力的适当功能和正确目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权力为何而生,我们就说不出它的局限。如果我们不明确权力的适当用途,我们就阻止不了它的滥用。正是因为绝对权力如此鲜明地超越了它的界限,如此鲜明地被肆意滥用,我们需要知道权力的正当范围和恰当用图。权力不再独立于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目的;它已成为二者的核心。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使它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目的,它将会摧毁人类及社会。知识和权力——在传统上以自身为目的——必须成为通向人类更高目的的手段。知识和权力必须以目的为基础——这个目的超越了知识的真理和权力的荣耀。我们必须要求二者为实现目标担负责任和在此目标之下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和自我限制。再没有比新世界和昨日的现代世界之间的差距更大的了。正是在这里,我们向作为行动和事件基础的目的做出了最大的转变。关于知识和权力,我们将从现代人对权力的宣称最大限度地转向对责任的新认可,而责任是自由的原则。我们不能再说“知识是真理”或者“所有的权力都**”。我们必须接受新建议:知识就是权力,而权力就是责任。知识和权力自伊甸园以来就是困扰人类的问题。现在,它们正处于人类存在的核心。归根结底,新时代发现的解决之道将决定它们的特征和含义。如果这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这将不仅是一个没有星星照亮夜空的黑暗时代;这也很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个时代——即便征服宇宙也改变不了它。但是,如果新时代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它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时代之一。3.生活在重叠的时代现在,对后现代世界的报告可以作一番结论了。这份报告在乐观主义情绪(如果不是狂热的话)和忧郁情绪(如果不是失去勇气的话)的交替中进行。因为后现代世界是一个转变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叠的时代,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挑战和机遇,也充满了令人恐惧的巨大危险;还是这样一个时代,将未知的陶醉与恐惧结合在一起,也将有待完成的新任务的挑战与有待宣判的旧罪行的惩罚结合在一起。如果我强调了麻烦、问题和任务而非解决之道、答案和成就,我想这也正确反映出一个转变和重叠的时代。是什么将一个时代统一起来,又是什么给了它特征、勇气和信心,这些几乎不是答案,而是对麻烦和任务的普遍看法和对它们的确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赞同。过去的成就是给老人们在炉火边回忆用的,而未竟之业和需要逾越的障碍则是留给年轻一代——也是留给每个年轻人——的重要挑战。今天,我们正在中途。我们大多数人仍把旧世界视作理所当然;但有件事情是确定的:逝者如斯夫。如果有样东西我们可以预测的话,那就是变化。未来的几年将是急剧变化的几年,我们的观念、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对的任务及其优先性,以及我们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都将急剧变化。新世界已经清晰可辨,这是本书的主题;描绘新世界的轮廓,这是本书的主旨。这样一个时代并非舒适的、安全的和懒散的。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历史潮流席卷每个人的时代。这是一个痛苦、危险和灾难的时代——至多也就是一个丑陋、可恨、残忍和野蛮的时代。这是一个战争、大**和堕落的时代,一个嘲弄上帝和人类所有法则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人能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他所珍惜的事物以及对他来说如此显而易见的价值观和原则视作理所当然。那些没有经历过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恐怖的人们,那些从未经历过全面战争、奴役集中营和**恐怖的人们,不但要心存感激,还要心存仁慈和怜悯。但是,对在日常生活作为个人和公民的每个人来说,我们的时代也是一个新视角和新成就的时代、一个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人类命运的戏剧中扮演着主角的替补角色。每个人都必须准备着在无告知的情况下接任主角,成为圣人和英雄或者恶棍和懦夫。在这个舞台上,伟大的角色不是用短长格五步诗体或英雄剧本中的亚历山大式诗体写成,他们是用散文体写成——来自日常生活、工作、公民身份、同情心或缺乏同情心、坚持非大众原则的勇气,以及对认可残忍的和道德麻木的时代的不人道的拒绝。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新观念和新危险、新领域和持久危机、痛苦和成就的时代,在一个像我们这样重叠的时代,个体既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认为能够强加自己的意愿和掌控历史的潮流,那么他就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地位有多尊贵。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担负的责任,那么他就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地位有多低微。
“彼得·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新范式如何改变和如何继续改变我们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认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它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这些都是德鲁克著作的精髓和‘管理专业的里程碑’。”——《哈佛商业评论》“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具有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他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一部不可不读的著作。”——《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曾经有一位美国公司的经理写信向彼得·德鲁克报告说,他的经理班子对德鲁克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要进行反复的探讨,并总结该企业可以从中得到的教益。对于管理学家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高的奖赏了,毫无疑问,坚持这种作法的绝不仅限于上面提到的企业和它的经理班子。事实上,自从40年代管理学学术研究兴起以来,德鲁克的文章从来都是企业界,特别是一线经理们关注的焦点和对比学习的标尺,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美国公司总裁的导师”。从学术的角度来讲,要想取得上述成就必须在本专业内做到以下三点:⑴正确地提出问题;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⑶与时俱进,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重复前两个步骤。德鲁克本人的工作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典范。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这一工作流程也是德鲁克本人所极力提倡的。例如,当大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往往会出现突然的停滞,甚至衰退。这样的例子在企业界里可谓比比皆是。人们的最初反应往往是企业的僵化、官僚主义,甚至员工的怠情等等。治疗的方法则是战略规则、重组、团队激励等。但是,是不是可以让思维再发散一些呢?德鲁克在分析上述问题时独蹊径,提出了他的事业论观点。一个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够顺利地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独具的事业理论。它以企业自觉的使命力核心,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基本假设以及实现使命的一般手段。成功的事业理论将把企业提升为行业发展的领头人和主导者。然而,当事业理论实现后,这类企业往往却会迷失方向,作出有悖于时势的行为。20年代,AT&T为自己的组织规定的使命是“让每一个美国家庭和公司都装上电话” ,在这一使命的激励下,公司积极调动资源,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当它在50年代完成了这一使命之后,公司却开始陷入危机,其原因既非官僚主义 ,也非技术优势的丧失。这些说法固然并非空穴来风,但却不足以解释公司遭受的挫折 ,关键的问题是未能调整和提出新的事业理论,公司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锐反应却是任何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今天,这种危机同样潜伏在像微软这样的处于事业巅峰的企业中。我们都知道微软的口号是“让每个办公室和每个家庭的桌上都摆上一台电脑”,这一口号正是取自 AT&T 50年前为自己规定的使命。当这一目标正在迅速接近时,微软如何调整自己的事业理论将是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一问题上,也许另一家美国大企业的选择可资参考。通用电气是道琼斯工业指数发布以来硕果仅存的成份股,在其强悍的CEO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已经进入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时期,但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引人了新的事业理论。整个公司正在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进行准备和调整。韦尔奇由于不遗余力地推动他的巨型企业转向电子商务时代而获赠E-Jack的雅号。德鲁克在论文中为这种情况开了两个药方,第一个就是主动放弃,第二个是追随自己的顾客。GE的选择与德鲁克的理论不谋而合。对照德鲁克的论文和GE的行动,CEO们不难悟出自己的企业目前处于什么位置,甚至连工作的流程都可以设计出来。德鲁克谈论的仿佛是最一般的情况,但你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将它引伸到自己的企业,并且知道应该怎样操作。这正是一位卓越的管理学家独特魅力之所在。关注企业面临的一般性经营问题固然是管理学家的职责,但如果管理学家仅仅从企业经营的微观层次上,而不能从社会和时代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出发,对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中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作出敏锐的反应,那么他所培养的只能是“解决问题 ”的经理而不是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的“企业家”。这可不是德鲁克的风格。作为“企业家的导师”,这意味着他必须将先知的荆冠戴到自己的头上,必须以高度的敏感觉察和分析时代变迁向社会提出的新的要求,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向企业界报告他的发现,向一线的CEO们发出警报,提醒他们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在竞争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从未放弃过这种努力,其成就即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一大批作品如《断裂的时代》、《经济人的末日》、《企业人的未来》、《非营利机构的经营之道》、《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理》等。单从名字上看,它们更像是社会学的文献 ,而不是管理学的著作。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资本主义的预言家”的称号。尽管如此,德鲁克毕竟是管理学家而不是社会学家,他对社会变化的兴趣最终还是落实在企业层面。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提法最早就出自德鲁克的笔下(60年代),他在论文中使用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而他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则集中于企业内部授权、信息流向、知识工作者的业绩考核等等。在另一篇题为“新生产力的挑战”中,德鲁克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知识经济背景下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是什么?在回顾了历史上提高物品生产和移动的工作效率的努力之 后,德鲁克将传统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作了精彩至极的划分:前者可以归结为如何正确地做事,后者则提炼为应当做什么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工作中,管理者不得不教会工人怎样操作才能提高效率,以泰罗的翻砂工动作分解研究为代表。但是,在知识经济中,受过专业训练的(其专业水准早已超出管理者的水平,从而谈不到辅导和培训) 知识工作者们面临的真正考验却是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提高知识生产力的关键是规定正确的工作内容,而不是告诉知识工作者怎样完成其工作。“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用纯粹操作层面的语言界走两大时代的区别, 在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做得比德鲁克更出色的了。正如他的同事乔治·哈里斯所说,德鲁克一向善于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为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以领悟到的思想观念”。在阅读德鲁克的论文中,你将不断享受到这种 思维的乐趣。这正是德鲁克所希望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德鲁克则补充道,分享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德鲁克先生的渊博知识、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影响了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赵曙明“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英特尔主席安迪·格鲁夫
作为“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思想几乎涉及了管理学的方方面面,现在我们熟知的许多管理理论的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来的,如营销、目标管理和知识工作者等。菲利浦·科特勒说:“如果人们说我是营销管理之父,那么德鲁克就是营销管理的祖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年11月19日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曾发誓:“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 但德鲁克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学者,实际上他和管理的学院派一直格格不入。他在谈到自己的职业时说:“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诸多范畴,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彼得·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新范式如何改变和如何继续改变我们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认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它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这些都是德鲁克著作的精髓和‘管理专业的里程碑’。” ——《哈佛商业评论》 “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具有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他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一部不可不读的著作。” ——《图书馆杂志》(LibraryJournal)
200 浏览 5 回答
94 浏览 4 回答
180 浏览 2 回答
337 浏览 5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
216 浏览 5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178 浏览 5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4 回答
194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4 回答
21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