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智能制造会成为各个制造大国共同的关注重点呢?因为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能日益过剩,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产品增量转移到价值增量上,而价值增量不仅仅是关注效率、成本等传统经济学概念上的效益,更多的需要拉宽拉长产品的价值,例如:通过对销售产品提供后续的增值服务来增加单品的价值,通过定制化来改变产品形态从而服务于更多客户的特定需求等。所以评价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的价值,不能再以传统的效率作为依据,智能制造的本质是把当今科技发展的成果,软件、嵌入系统、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智能算法等纳入到制造业中应用,实现客观世界的物理实体与数字世界的虚拟/逻辑实体的融合。 对于制造业来说,最终实现如下图所示的虚实映射系统:当然,智能制造还包括企业内部自动物流配送系统等,这些是作为更宽泛层面的CPS出现的。实际上,从上面图中可以发现,智能制造跟精益生产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精益生产是精益管理在生产过程的具体应用,包括JIT、TOC、ANDON(安灯)、看板等工具,在传统生产过程中,精益生产理论及工具是独立的一套系统,但是在智能制造环境中精益生产会融入到智能制造系统中去,甚至精益生产成为智能制造的部分理论基础。所以很多人认为没有导入精益生产的智能制造就是忽悠。 首先,从精益生产与智能生产的本质来看,精益生产的本质是消除生产过程中非增值的活动,而智能制造是使增值活动柔性化、智能化,所以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的关系首先是相互融合;其次,智能制造为精益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传统的精益生产的工具,ANDON(安灯),看板,PTL等都可以在智能制造的IT基础上完美实现,甚至某些精益生产的工具本身就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例如:PTL(灯光指示拣选系统,Pick to light或称电子标签拣货系统)系统可以由立体仓库替代,ANDON(安灯)系统可以由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实现,所以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之间也是相互补充关系;最后,在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的融合系统中,智能制造的实现除了技术上应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之外,能够承载精益管理的理念是决定智能制造质量的重要依据;所以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也是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的关系;那么智能制造如何承载精益理念呢?前面解释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是CPS(信息物理系统),一个智能制造系统一定是完全数字化的制造系统,有了数字化、软件化的制造系统,那么软件的智能(或者说软件的设计思想)需 要什么理论支撑呢?智能制造的理论基础不能说全部,但是很大一部分就是精益思想。同时 精益思想在智能制造的物理基础之上会变的更容易推广,更容易落地,因为智能制造给予精 益思想一个物化的基础,我们可以把精益思想在智能制造软件中物化为策略。 上图中的调度策略的算法理论基础就是精益生产,包括JIT、TOC(瓶颈理论)等。通过智能制造的物理平台,使得精益生产更容易推广,更容易让企业接受,所以可以说,不 谈精益生产的智能制造基本处于没有入门的阶段!我们一般建议客户进行生产系统再造分三步走,分别如下: 可视化实现目标是 实现制造过程的人、机、物、料、法、环的集成;通过使用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 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等标识系统标识各种生产元素,能够把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够让生产工 艺跟随产品在生产流程中移动;效果如下图(3D显示整个生产过程信息),这些信息基 础也是精益生产管理的技术与素材。精益化实现目标是 实现微调度、微排产功能,通过对可视化数据的分析,实施不同的调度策略和算法实现生产 平衡、生产同步,满足所有生产聚焦于创造价值的在制品;完成高效、高质量的制造管控。智能化实现目标是集成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立体仓 库等跟制造相关的生产元素,对参与生产的所有元素进行自动调度,同时对制造过程进行 风险预估,客户质量反馈的回归分析等智能软件算法进行对产品整体分析与挖掘,希望诸位 特别留意精益化实现中的微调度,微排产的概念。在智能制造基础之上的精益管理力度更加细致,可操作性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