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jkkjjk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保护水资源首当其冲。下面笔者就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如何保护水资源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使用中挥霍浪费,不知道自觉珍[被屏蔽广告]惜。其实,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属于国家所用,因此,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作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进行环境评价。我国要求在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即进行环境评价,大型工程和一般中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报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中型工程和小型工程要编写环境影响评价表。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5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如果中水利用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又能令社会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良好风气。目前,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发利用中水,如霍州煤电集团各个矿井都利用中水返回井下洒水和地面冲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他是个没有父亲的人,从小他就没父爱,所以他一般不写他的父亲。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找史铁生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来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陈徒手等哥们,到了那里还有我热爱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座山雕也是50岁。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铁生答自己问一 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为什么要种田呢?为什么要做工吃饭呢?为了不至于饿死冻死。好了,写作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人之为人在于多一个毛病,除了活着还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劲儿。种田做工吃饭乃是为活着提供物质保证,没有了就饿死冻死;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扰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区分人与动物的界线有很多条,但因其繁复看似越来越不甚鲜明了,譬如“思维和语言”,有些科学家说“人类可能不是唯一能思维和说话的动物”,另一些科学家则坚持认为那是人类所独有的。若以我这非学者的通俗眼光看,倒是有三条非常明显又简便的区分线摆在这儿:会不会自杀(是会不会,不是有没有)。这天地间会自杀的只有人类。除了活着还要问其理由的只有人类。丰衣足食且身体健康忽一日发现没有了这样继续下去的理由从而想出跳楼卧轨吃大量安眠药等等千条妙计的只有人类。最后,会写作的只有人类。鲸的集体上岸“自杀”呢?我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杀、我猜这准是相当于醉后的坠入茅坑之类,真正的自杀是明确地找死,我看鲸不是。倘若有一天科学家们证明鲸是真正的自杀,那么我建议赶紧下海去买它们的书,我认为会自杀的类都是会写作的类。去除种种表面上的原因看,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它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种本能了,那就虽不单要活还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则还不如不活那就干脆死了吧。所以人会自杀,所以人要写作,所以人是为了不致自杀而写作。这道理真简单,简单到容易被忘记。二 历史上自杀了的大作家很多,是怎么回事?是自杀意识导致写作行为呢还是相反?先说后面一个问题。至少文化革命提供了一个证明:在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固然仍有自杀的事情发生,但在不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自杀的事情就更多。可是,文革中多数的自杀者并不是因为不允许其写作呀?而被剥夺了写作权利的人倒是多数都没有自杀呀?我想必是这样的:写作行为不一定非用纸笔不可,人可以在肚子里为生存找到理由。不能这样干的人不用谁来剥夺他他也不会写作,以往从别人那儿抄来的理由又忽失去,自己又无能再找来一个别样的理由、他不自杀还干什么?被夺了纸笔却会写作的人则不同了,他在肚子里写可怎么剥夺?以往的理由尽可作灰飞烟灭但他渐渐看出了新的理由,相信了还不到去死的时候。譬如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他想我没干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们打我一顿又怎么样人活的是一个诚实!——这便是写作,他找到的理由是诚实,且不管这理由后来够不够用。一个老干部想,乌云遮不住太阳事情早晚会弄清楚的到头来看谁是忠臣谁是好佞吧——这是他的作品。志士从中看见了人类进步的艰难,不走过法西斯胡同就到不了民主大街和自由广场,不如活着战斗。哲人则发现了西绪福斯式的徒劳,又发现这便是存在,又发现人的意义只可在这存在中获取,人的欢乐唯在这徒劳中体现。先不论谁的理由更高明,只说人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不非用纸笔不可。既如此,又何以在不允许自由写作的地方和时期里自杀事情会更多呢?原因似有三:一是思想专制就像传染性痴呆病,能使很多很多的人变得不会自由写作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自由写作,他们认定生存的理由只有专制者给找来的那一个,倘不合适,则该死的是自己而绝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的灵魂要抵抗专制,结果愤怒的抗体反杀了自己:或是明确地以死来抗议,或是不明确地让生命本能的愤而自杀来抗议。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亲交配造成的退化,先令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不能传播不能生育,然后怂恿劣种遗传。值得放心的是,人类数十万年进化来的成果不会毁于一旦,专制可以造成一时的愚钝与困惑,但只要会自杀的光荣犹在就不致退回成猴子去,有声的无声的以死抗议一多,便等于在呼唤自由便注定导致重新寻找生的理由。自由写作躲在很多个被窝里开始然后涌上广场,迎来一个全新的创造。这创造必定五花八门,将遗老遗少大惊得失色。顺便想到一种会用纸笔却从不会自由写作的人,他们除了会发现大好形势外就再发现不了别的。他们不会自杀,他们的不会自杀不是因为找到了理由,而是不需要理由,随便给他个什么理由他也可以唱,就像鹦鹉。再说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大作家自杀了?换一种情况看看:你自由地为生存寻找理由,社会也给你这自由,怎么样呢?结果你仍然可能找不到。这时候,困难已不源于社会问题了,而是出自人本的问题的艰深。譬如死亡与残病,譬如爱情和人与人的不能彻底沟通,譬如对自由的渴望和人的能力的局限,譬如:地球终要毁灭那么人的百般奋斗究竟意义何在?无穷无尽地解决着矛盾又无穷无尽地产生着矛盾,这样的生活是否过于荒诞?假如一个极乐世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真能呈现,那时就没有痛苦了吗?没有痛苦岂不等于没有矛盾岂不是扯谎?现代人高考落第的痛苦和原始人得不到一颗浆果的痛苦,你能说谁轻谁重?痛苦若为永恒,那么请问我们招谁惹准了一定要来受此待遇?人活着是为了欢乐不是为了受罪,不是吗?如是等等,大约就是那些自杀了的大作家们曾经面对的问题,他们没找到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或者他们相信根本就没有理由如此荒唐地活下去。他们自杀了,无疑是件悲哀的事(也许他们应该再坚持一下)。可也是件令人鼓舞的事——首先,人的特征在他们身上这样强烈这样显著,他们是这样勇猛地在人与动物之间立了一座醒目的界碑。其次,问题只要提出(有时候单是问题的提出就要付死的代价,就像很多疾病是要靠死来发现的),迟早就会有答案,他们用不甘忍受的血为异化之途上的人类指点迷律,至少是发出警号。假如麦哲伦葬身海底,那也不是羞耻的事,谁会轻蔑牛顿的不懂相对论呢?为人类精神寻找新大陆的人,如果因为孤军奋战而死那也是光荣。他们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不是用一颗原子弹可以结束的战争:他们面对的问题大严峻太艰深了,时至今日人类甚至仍然惶惑其中:所幸有这些不怕死的思考者,不怕被杀,也不怕被苦苦的追寻折磨死,甚至不怕被麻木的同类诬为怪人或疯子。我时常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天使,苍天怜恤我们才派他们来,他们(像鲁迅那样)爱极了也恨透了,别的办法没有便洒一天一地自己的鲜血,用纯真的眼睛问每一个人:你们看到了吗?我看他们的死就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希望他们再坚持一下不要急着去死。但我们没法希望人类在进步的途中不付死的代价。在这种时候,也可以说是写作行为导致了自杀意识的。其实这就像阴阳两极使万物运动起来一样,人在不满与追寻的磁场中不得停息,从猿走来,向更人的境界走去。“反动”一词甚妙,谁不允许人们追寻进而不允许人们不满,谁自是反动派。这儿没有提倡自杀的意思,我想这一点是清楚的。长寿的托尔斯泰比自杀了的马雅可夫斯基更伟大,至于那些因一点平庸的私欲不得满足便去自杀的人,虽有别于动物但却是不如了动物,大家都这样干起来,人类不仅无望进步,反有灭种的前途;三 有人说写作是为了好玩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活的比较顺遂,以写作为一项游戏,以便生活丰富多彩更值得一过。这没什么不好,凡可使人快乐的事都是好事,都应该。问题在于,要是实际生活已经够好玩了,他干嘛还要用写作来补充呢?他的写作若仅仅描摹已经够好玩了的实际生活,他又能从写作中得到什么额外的好玩呢?显而易见,他也是有着某类梦想要靠写作来实现,也是在为生存寻找更为精彩的理由。视此寻找为好玩,实在比把它当成负担来得深刻(后面会说到这件事)。那么,这还是为了不致自杀而写作吗?只要想想假如取消他这游戏权利会怎么样,就知道了。对于渴望好玩的人来说,单调无聊的日子也是凶器。更何况,人自打意识到了“好玩”,就算中了魔了,“好玩”的等级步步高升哪有个止境?所以不能不想想究竟怎样最好玩,也不能不想想到底玩的什么劲儿,倘若终于不知道呢?那可就不是玩的了。只有意识不到“好玩”的种类,才能永远玩得顺遂,譬如一只被娇惯的狗,一只马戏团里的猴子,所以人在软弱时会羡慕它们,不必争辩说谁就是这星球上最灿烂的花朵,但人不是狗乃为基本事实,上帝顶多对此表示歉意,事实却要由无辜的我们承当。看人类如何能从这天定的困境之中找到欢乐的保障吧。另一种情况是:他为生存寻找理由却终于看到了智力的绝境——你不可能把矛盾认识完,因而你无从根除灾难和痛苦;而且他豁达了又豁达还是忘不了一件事——人是要死的,对于必死的人(以及必归毁灭的这个宇宙)来说,一切目的都是空的。他又生气又害怕。他要是连气带吓就这么死了,就无话好说,那未必不是一个有效的归宿。他没死他就只好镇静下来。向不可能挑战算得傻瓜行为,他不想当傻瓜,在沮丧中等死也算得傻瓜行为,他觉得当傻瓜并不好玩,他试着振作起来,从重视目的转而重视了过程,唯有过程才是实在,他想何苦不在这必死的路上纵舞欢歌呢?这么一想忧恐顿消,便把超越连续的痛苦看成跨栏比赛,便把不断地解决矛盾当作不尽的游戏。无论你干什么,认其为乐不比叹其为苦更好吗?现在他不再惊慌,他懂得了上帝的好意:假如没有距离人可怎么走哇?(还不都跟史铁生一样成了瘫子?但心路也有距离,方才提到的这位先生才有了越狱出监的机会。而且!人生主要是心路的历程。)他便把上帝赐予的高山和深渊都接过来,“乘物以游心”,玩它一路,玩得心醉神迷下绊不羁创造不止灵感纷呈。这便是尼采说的酒神精神吧?他认为人生只有求助于审美而获得意义。看来尼采也通禅机,禅说人是“生而为艺术家”的,“是生活的创造性的艺术家”。当人类举着火把,在这星球上纵情歌舞玩耍,前仆后继,并且镇静地想到这是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时,就正如尼采所说的,他们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和鉴赏者,本身又是艺术品。他们对无边无际的路途既敬且畏,对自己的弱小和不屈又悲又喜(就如《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他们在威严的天幕上看见了自己泰然的舞姿,因而受了感动受了点化,在一株小草一颗沙砾上也听见美的呼唤,在悲伤与痛苦中也看出美的灵光,他们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像加缪的西绪福斯那样有了靠得住的欢乐,这欢乐就是自我完善,就是对自我完善的自赏。他们不像我这么夸夸其谈,只是极其简单他说道:呵,这是多么呼玩。那么死呢?死我不知道,我没死过。我不知道它好玩不好玩。我准备最后去玩它,好在它跑不了。我只知道,假如没有死的催促和提示,我们准会疲疲塌塌地活得没了兴致没了胃口,生活会像七个永远唱下去的样板戏那样让人失却了新奇感。上帝是一个聪明的幼儿园阿姨,让一代一代的孩子们玩同一个游戏,绝不让同一个孩子把这游戏永远玩下去,她懂得艺术的魅力在于新奇感。谢谢她为我们想得周到。这个游戏取名“人生”,当你老了疲惫了吃东西不香了娶媳妇也不激动了,你就去忘川走上一遭,重新变成一个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感的孩子,与上帝合作重演这悲壮的戏剧。我们完全可以视另一些人的出世为我们的再生。得承认,我们不知道死是什么(死人不告诉我们,活人都是瞎说),正因如此我们明智地重视了生之过程,玩着,及时地玩好它。便是为了什么壮丽的理想而被钉上十字架,也是你乐意的,你实现了生命的骄做和壮美,你玩好了,甭让别人报答。这是我对“好玩”的理解。四 不想当大师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吗我一会儿觉得这话有理,一会儿又觉得这是胡说。“一个人,写小说,无所谓写什么只要能发表他就写,只要写到能发表的程度他就开心极了。他写了一篇四万字的小说,编辑说您要是砍下一万五去咱们就发,他竟然豁达到把砍的权利也交给编辑,他说您看着砍吧编辑,就是砍去两万五也可以。然后他呢,他已摸清了发表的程度是什么程度,便轻车熟路己然又复制出若干篇可供编辑去砍的小说了。——这时候,也仅仅在这种时候,我觉得那句话是有道理的。其余的时候我觉得那句话是胡说。它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套用,套用无罪,但元帅和诗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像政治和艺术)。元帅面对的是人际的战争,他依仗超群的智力,还要有“一代天骄”式的自信甚至狂妄,他的目的很单纯——压倒一切胆敢与他为敌的人,因此元帅的天才在于向外的征战,而且这征战是以另一群人的屈服为限的。一个以这样的元帅为楷模的士兵,当然会是一个最有用的士兵。诗人呢?为了强调不如说诗人的天才出于绝望(他曾像所有的人一样向外界寻找过幸福天堂,但“过尽千帆皆不是”,于是诗人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他面对的是上帝布下的迷阵,他是在向外的征战屡遭失败之后靠内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谜语的,以便人在天定的困境中得救。他天天都在问,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要到哪儿去?因为已经迷茫到了这种地步,他才开始写作。他不过是一个不甘就死的迷路者)他不过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为灵魂寻找归宿的流浪汉。他还有心思去想当什么大师么?况且什么是大师呢?他能把我们救出到天堂么?他能给我们一个没有苦难没有疑虑的世界么?他能指挥命运如同韩信的用兵么?他能他还写的什么作?他不能他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凭哪条作大师呢?不过绝境焉有新境?不有新境何为创造?他只有永远看到更深的困苦,他才总能比别人创造得更为精彩;他来不及想当大师,恶浪一直在他脑际咆哮他才最终求助于审美的力量,在艺术中实现人生。不过确实是有大师的,谁创造得更为精彩谁就是大师。有一天人们说他是大师了,他必争辩说我不是,这绝不是人界的谦恭,这仍是置身天界的困惑--他所见出的人的困境比他能解决的问题多得多,他为自己创造的不足所忧扰所蒙蔽,不见大师。也有大师相信自己是大师的时候,那是在伟大的孤独中的忧愤的自信和自励,而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拼死地突围,唱的是“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没唱我们是大师)。你也许能成为大师也许成不了,不如走自己的路置大师于不顾。大师的席位为数极少,群起而争当之,倒怕是大师的毁灭之路。大师是自然呈现的,像一颗流星,想不想当它近乎一句废话。再说又怎么当法呢?遵照前任大师的路子去走?结果弄出来的常是抄袭或效颦之作。要不就突破前任大师的路子去走?可这下谁又知道那一定是通向大师之路呢?真正的大师是鬼使神差的探险家,他喜欢看看某一处被众人忘却的山顶上还有什么,他在没有记者追踪的黑夜里出发,天亮时,在山上,99%的可能是多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只有:%的机会显现一行大师的脚印。他还可能是个不幸的落水者,独自在狂涛里垂死挣扎,99%的可能是葬身鱼腹连一个为他送殡的人也没有,只有1%的机会他爬上一片新的大陆。还想当吗?还想当!那就不如把那句话改为:不想下地狱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尽管如此,你还得把兴趣从“好诗人”转向“下地狱”,否则你的欢乐没有保障,因为下了地狱也未必就能写出好诗来。中国文坛的悲哀常在于元帅式的人际征服,作家的危机感多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的困境太少觉察。“内圣外王”的哲学,单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必仅仅是一场阶级的斗争;光是为四个现代化呐喊的文学呢,只是唤起人在物界的惊醒和经济的革命,而单纯的物质和经济并不能使人生获得更壮美的实现。这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像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样,见人而不见全人类,见人而不见人的灵魂,结果是,痛苦只激发着互相的仇恨与讨伐,乐观只出自敌人的屈服和众人的拥戴,追求只是对物质和元帅的渴慕,从不问灵魂在暗夜里怎样号啕,从不知精神在太阳底下如何陷入迷途,从不见人类是同一支大军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悲壮地行进被围困重重,从不想这颗人类居住的星球在荒凉的宇宙中应该闪耀怎样的光彩,元帅如此,不可苛求,诗人如此便是罪过,写作不是要为人的生存寻找更美的理由吗?这是没有贬低元帅的意思,元帅就是元帅否则就不是元帅。而我们见过,元帅在大战之后的陈尸万千的战场上走过,表情如天幕一般沉寂,步态像伴着星辰的运行,没有胜利者的骄狂,有的是思想者的迷偶,他再不能为自己的雄风叱咤所陶醉,他像一个樵夫看见了森林之神,这时的元帅已进入诗人境界,这时他本身己成诗章。而诗人进入元帅的境界,我总觉得是件可怕的事,是件太可怕太荒唐的事。
作为一个后代敬仰的圣人曾国藩,其实也有很多坏毛病,其中之一就是好色。 他最终通过自我克制以及转移注意力改掉好色的毛病,但是难度极大。
那么曾国藩具体是如何改掉好色的呢?不妨让我为你细细分析。
一、自我反省
在成为进士以前,曾国藩一直过得浑浑噩噩,除了读书之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比如浮躁、傲慢、虚伪以及好色。
后来道光20年曾国藩顺利入京成为京官,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重新规划,并且立下做圣人的伟大终极目标。
好色这一件事情,最开始还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去北京住后才劝诫曾国藩的,他父亲去北京住了几天就匆匆离开,曾国藩有点莫名其妙,父亲回到湖南之后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劝诫曾国藩要建功立业,不要好色误事,这时曾国藩才恍然大悟。
有了父亲的教导,曾国藩马上着手改变自己的坏毛病,其中好色十分难改,毕竟当时曾国藩才28岁。
曾国藩的好色十分有意思,他的好色是喜欢看美女,可是清朝时期不像现在这样开放的环境,当时女人很少出门在外边逛街,都是躲在家里的,既然大街上看不到美女,他就跑到朋友家里去看。
要是听说谁家娶了漂亮老婆,他一定想方设法都要去仔细看看,而且经常一看就发呆,心里心猿意马,这些事情他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除了喜欢看朋友老婆,还有对自己老婆曾国藩也是十分好色的,即使老婆生病卧床,自己依旧还有很多想法,比如他日记里记载“ 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 ”,这是当时欧阳夫人生病的时候在床上不起,曾国藩突然有欲望,可是又没法解决,十分郁闷烦躁。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在曾国藩日记里都有记载,正是经过自己反思,以及父亲的劝诫,曾国藩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立志坚决要改掉坏毛病。
他一开始通过写日记的方式监督自己、反省自己改掉坏毛病。自己监督不了自己就把日记拿给亲朋好友看,叫大家一起监督他,到后来曾国藩甚至把自己日记拿给后辈们看,并且要求后辈在日记里进行批注,自己哪些地方做到,哪些地方没有做到。
这样一来,让后辈监督自己,自己就更加安分守己,而且也给后人树立榜样,一举两得。
在曾国藩日记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别人的批注,那就是曾国藩一直坚持的让人监督自己的做法。监督加自我反省,让曾国藩在戒色的路上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并没有彻底改掉。
二、转移注意力
曾国藩经过自我反省之后,依旧还是感觉效果不明显。比如道光22年,有一天早上他起来打算看书,可是怎么也看不进去,心里老是想些不该想的事情,没办法,他最终和老婆欧阳夫人还是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事后曾国藩在日记中大骂自己是禽兽,这件事情也更加让曾国藩意识到改掉坏毛病的重要性。他仔细一想,发现其实自己之所以好色,主要还是精力旺盛。
于是曾国藩每天开始练习楷书、写文章、看书,再出去跑步锻炼身体,让自己累起来,分散注意力,自己精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对好色的事情注意力就会减小,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淡忘,从而改变自己。
转移注意力这个效果果然很有用,后来曾国藩逐渐将好色这个坏毛病改掉,并且还用写日记的办法监督自己改掉身上很多坏毛病,比如傲慢、虚伪等等。
结语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坏毛病,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路途可能很远很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馆主来了,我是无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曾国藩号称中国近代最后一个“圣贤”。
但是圣贤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曾国藩的人生,四十岁前和四十岁后是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四十岁前是人,四十岁后是“圣贤”。
题主问曾国藩如何改掉了好色的毛病,那我就来回答曾国藩这方面的问题。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跟很多的公子哥们一样,喜欢花天酒地,风花雪月的生活。每天和小伙伴们下酒肆,上青楼,那玩的叫一个嗨。
当时在京师的湖南人中流行一种说法,说什么呢,说只要哪里死了湖南老乡,有两人必然会出场。谁呢?一个是到场吊孝的新宁人江忠源,另一个则是必定撰送挽联的曾国藩。
大家看看,年轻时候的曾国藩是多么爱出风头的一个人啊。
曾国藩写过很多的挽联,其中居然有两条是写给当时的青楼妓女的。
一个妓女叫大姑
另一个叫春燕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会问,哪里写着是大姑,春燕啊?还请你自己睁大了眼睛好好找找,呵呵
这种诗就是传说中的“狎妓诗”了。
你们看看这曾国藩,学问都用到哪里去了。
据说曾国藩到了四十岁就戒色了,因为那时候他要带兵,要以身作则,整顿军纪。
可是据我所知,曾国藩并没有真正的戒色。
因为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又娶了个小妾陈氏。
曾国藩怎么对外界说的呢?他说啊,他患了严重的牛皮癣,痒到晚上睡不着,需要人帮他挠挠。可是他正在安徽练兵,老婆不在身边,所以就娶个妾来挠痒痒。
从后来看,曾国藩的这位小妾陈氏的挠痒痒功夫应该十分了得,因为后来曾国藩据说病情好转,心情也好的很。
曾国藩在五十七岁的时候,还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自己想娶妾的意思,只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实行。
所以,在我看来,曾国藩并没有戒色,只是戒掉了风流而已。
无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第一种方法:写日记骂自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如果一个人天性好色,那要真改的话谈何容易?
所以呀,曾国藩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
读圣贤书的文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人,深受理学的影响,脑子里面装的都是程朱理学,为圣之道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所以,很多文人想要让自己达到圣贤的境界,就瞧不起自己"蠢蠢欲动”的行为。把色欲视为万恶之首。
而且,这些读书人思想上往往有洁癖,认为戒色才是求圣之道。
有色心没色胆的男人很多,曾国藩应该是其中之一吧。
他还把自己的色心全部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主妇长得美,“注视数次,大无礼”。
他盯着朋友的妻子看,古代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很鄙视自己的行为,所以认为自己很无礼。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时,天气己渐渐转冷这天,那一天,他早起读了读书,没有所得,到中午的时候他感觉:"人欲横炽,不复能制”,就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接着在日记里面骂自己“真禽兽矣!”
曾国藩还对朋友漂亮的姬妾“目屡邪视”,并言语轻薄。
看完了又回家写日记骂自己:“直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
久而久之,他开始改掉自己无法容忍的习性,不在窥视朋友的妻子,甚至开始忌讳和妻子之间的恩爱行为。
第二种方法:谨遵父亲教诲。
1838年,曾国藩因考中进士进京做官后,后来把父亲接进京城游玩,父亲回家后写家书给他并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羞愧难当,经过几天思索。
从这句话看出来,他认为自己再不戒色,不节制自己的欲望的话。
那可能会死的比较早,到时候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真是多么不孝的行为。
因此为了尽孝道,他开始克制自己的欲望。 第三种方法:把自己变成学习狂和工作狂。
为了戒色,曾国藩真是豁出去了。欲望上头的时候,他先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忍着,忍不住就疯狂读书了。
很多人是因为懒惰而最终平庸,一生碌碌无为。
曾 国藩一生五勤:身勤、手勤、眼勤、口勤,心勤。
曾国藩以勤治事,曾国藩说到做到,以身作则,在军中天不亮早起,督训练兵,处理繁杂事务。
在这样情况之下,他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安排的满满的,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想好色之事。
不过,这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男人不好酒色,女人还有什么盼头啊?
参考文献:《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陈贤
曾国藩的一生历尽坎坷,几经波折,再加上官场沉浮数十年,阅历无数,可谓深谙成败之道,成为晚清的栋梁之柱,可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也比较好色,也犯过许多男人犯的错,沉迷于美色之中难以自拔,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改掉好色的毛病呢?
曾国藩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他知道好色的人都没有大的作为,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毁在这上面了;自此以后,曾国藩决定洗心革面,他要“学作圣人”之志,当时他也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
不过有一个缺点改起来就比较困难,那就是好色,男人都比较好色,这个是比较正常的,再加上当时他也是官员,春风得意,三十多岁正是如狼似虎,,自古以来,世人难以灭掉的就是色欲,越是权势大的人物越是难以抗拒情色的引诱。
可是既然要做圣人,不能光说不做,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每天写日记,记录有关色的东西,用来警醒自己,在朋友家的时候,看到人家的女主人,看在日记里写道自己看了人家几次,实在是太无礼了;又在另外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人家美貌的小妾,又在日记中批判自己,所以他就有了一个习惯,看到了别人的妻妾,就不能容忍,就是强迫自己不能看别的女人,导致对自己的妻子也有了一些疏远。
不过就算是记了下来也是免不了犯错,所以为了战胜色欲,他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工作的机器,他每天勤奋地学习,把自己的精力都耗尽,只要睁开眼就不停地思考工作,曾国藩白天忙于操劳国家大事,晚上就临摹书法写日记,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全部都化成文字记录下来,他还会给家里的每一个兄弟、子女写信,教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时间无比的充裕,以此打压邪恶的想法。
曾国藩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的戒掉的色欲,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可能大多数的人在记日记这个方面早就不想写了,但是曾国藩竟然能用这个方法成功的戒色,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是能克服自己弱点的人,他的这种方法看似十分简单,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难以办到。
虽说明白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曾国藩从屌丝逆袭到圣贤,只能佩服他的自制力很强大。
曾国藩,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合称为“四大名臣”。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要是没有他很可能清朝在咸丰年间就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国扑灭,他也因为对清朝的耿耿忠心而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年轻时候也和当时大多数官员一样,有一颗好色之心。
这说的是曾国藩在官员聚会里看到别人的妻妾貌美如花便心生嫉妒,想起自己的老婆的仪表和她们相距甚远,竟然对发妻心生怨怼。
可是到第二天早上,他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想法不对,骂自己是“真禽兽”。
还有一次,曾国藩听说同僚纳了一个倾国倾城的小妾,就想要见见她,可是那个官员却不肯,但是挡不住曾国藩的一再恳请,最后还是让小妾与曾国藩见了一面。
见了之后曾国藩又是春心荡漾,说了很多大不敬的话,有了很多不该有的念头,可见他也是个“花心大萝卜”。
其实曾国藩戒色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每次自己一犯色戒,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在日记本上用来警醒自己,再深切自责反省一番,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便色意全消了。
又是这个无聊的问题。
你看见曾国藩改掉了好色的毛病?就凭他日记里写的?还是听那些伪文人未经考究的以讹传讹??
曾国藩六十多岁还纳了个小妾。这算戒掉了好色的毛病?刽子手的话你也信?去你大爷的!
曾国藩说,“不为圣人,便为禽兽”,他不是被封为半个圣人么,所以,还有半个即是禽兽。
读他的书,加上近人的吵作,把他吹得神乎其神,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一回事的。
无聊、无知、无趣、无耻的问题!
浪子回头金不换,自省。
古语有云:食色,性也。可以说,好色是人的本性,就连圣人都无法豁免。而曾国藩既然只能号称半个圣人,自然就更无法豁免。 根据史书上记载,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非常放纵的生活,整日沉迷女色不可自拔。
那是在曾国藩二十七岁的时候,曾国藩经过三次科举考试,终于考中进士,并被道光皇帝钦点翰林院士,从此来到京城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按理说,曾国藩好不容易踏上仕途,他理应当更加发愤图强才对。
但是, 曾国藩可能和我们现在那些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一样,被长期以来的学业压抑得太久,所以等他来到京城深造后,也开始和很多大学生一样,开始放飞自我。 当时京城十里繁华,都处灯红酒绿,曾国藩作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自然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
再者,曾国藩作为新晋官员,要和老官员结交关系,少不了要和那些达官贵人喝酒交际,经常出入烟花场所寻花问柳。长此以往,曾国藩自然是沉醉在声色犬马之中不可自拔。甚至而言,他还学其他官员,不仅纳了小妾,还在青楼里公开包养了好几个情人,玩的是不亦乐乎。
如果照这样继续下去,曾国藩估计也就是清朝那些醉生梦死官员中的一员,他的名字不会在 历史 上留下任何痕迹,更不会被我们大家所熟知。但是,在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下定决心痛定思痛,并积极做出改变,最终才成为后来“晚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文正。
在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逐渐在京城站稳脚跟,所以他特意把自己的父亲接到京城来游玩数月。但是,他的父亲仅仅住了几天,就直接回了老家,这让曾国藩大为不解。他一直询问父亲回家的原因,但父亲却什么也不说,只是好说歹说就是要回家。最后,曾国藩只得顺从父亲的意愿。
但是,等曾国藩的父亲回到湖南老家后,就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劝他房事不要太频繁,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女人身上,毕竟这个年龄,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或许是曾国藩家的房子隔音效果不好,又或者是曾国藩放纵得太过分,让他的父亲实在看不下去,这才出此下策。 曾国藩看到父亲的家书后,也感到非常惭愧。他再回想自己这三年来的放纵时光,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为国为民的热血青年,脱变成一个好色的登徒子。
比如,曾经有一次,他的同事娶媳妇,大家都说这个新娘子非常漂亮,曾国藩便不依不饶的要看这个新娘子,否则就不走。
最后新郎官实在拗不过曾国藩,只好让新娘子出来拜见了下曾国藩,结果曾国藩一看这新娘子的美色,就垂涎不已,甚至晚上做梦都想着和这个新娘子共赴云雨。当然,这样的事情,在曾国藩身上还不止发生过一次。
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卑鄙下作,照这样下去,自己的这一生可就毁掉了。于是,曾国藩决定洗心革面,他要“学作圣人”之志,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戒色,不能再让女人掏空自己的身体和心智。
曾国藩为成功戒色,一共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写日记 ,每每自己起了好色之心后,就立马写日记检讨,总而言之,曾国藩啊曾国藩,你真是太可耻了,真是妄读圣贤书。
第二件事,就是用其他方法来压制性欲,比如把美女想象成自己的姐姐妹妹,又或者是一堆腐烂的尸体,从而打消他内心的欲念。
第三件事,就是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工作狂。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如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自然不会在想入非非。
于是,曾国藩每天勤奋读书,只要睁开眼就不停地思考工作,白天忙于操劳国家大事,晚上临摹书法写日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全部都化成文字记录下来,他还会给家里的每一个兄弟、子女写信,教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时间无比的充裕,以此打压邪恶的想法。
最后,皇天不负有人,曾国藩的这些举动,让他彻底脱胎换骨,从此仕途一帆风顺,十年七次升迁,连升十级,最终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并且还是中国儒家学说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据说,在 历史 上符合所谓“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标准的圣人,只有两个半。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以及半个曾国藩。而“半个曾国藩”摇身一变,又成了“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的“立功” ,就是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将清朝从大厦将倾的危局挽救了回来。
曾国藩的湘军在作战中,英勇杀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路从九江打到了南京。而且是攻一城,屠一城,抢掠一城,特别是在江西九江、安徽宁国和江苏南京,正所谓是“直教戮灭无遗种,尸涌长江水不流”。
当时湘军的待遇最为优厚,据说是八旗兵薪饷的至少三倍以上,这是绝对可信的。因为即使曾国藩非常清廉,朝廷也不拨发饷银,他也是有钱发饷的。可以明抢,何必去贪呢。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在攻陷安庆,屠城之后,心中非常的忐忑不安,害怕报应。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自此之后,曾国荃带兵屠戮抢掠,再无愧疚之意,火力全开,战力十足,消灭太平天国,自然不在话下。
曾国藩的“立言” ,自然就是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家书》了。
看家书当然是要看、要学其中积极、正能量的部分。仅仅看了这些,然后得出曾国藩是“圣人”,是“完人”,很崇拜,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这无可厚非。
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东西,自然是要作为榜样,好好学习的。
曾国藩的“立德” ,就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时时警醒,要求自己,即所谓的“克己复礼”。
曾国藩戒色 ,就是源于他要“立德”,而他的办法其实也并不麻烦,就是写日记天天骂自己,骂完了,第二天继续,然后就继续写日记骂自己。一直持续骂了自己几十年,到了五六十岁,自然就消停了。噢耶,戒色成功!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都是怎么做的。
曾国藩一次参加进士同学团拜,由于所拜之家的姬妾非常美貌,使得曾国藩眼界大开,不由得色由心生,左顾右盼,目不能移。回到家,曾国藩就在《日记》中写道:“是日,目屡邪视”,“耻心尽丧”。
可是刚骂过自己不久,跑去一个朋友家赴宴,席间看到朋友的美姬,不由得又是“谐谑为虐,绝无闲检”,调戏了一番。
当然,《曾国藩日记》中所写的绝不止这两例。
曾国藩除了经常对自己同学、朋友的姬妾起意之外,还经常出入烟花之地,并且还为自己中意的青楼女子经常题写挽联。这……果然是曾剃头呀,辣手催花,花尽残呀。
他写给一名唤作大姑的青楼女子的挽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
另外一幅送给春燕的:“未免有情,对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
其他的还有什么如意、马掌等等一大波烟花女子,那是枚不胜举。只能说,人长得帅,那就是人见人爱。
而曾国藩在湘军攻破南京城之后,为了在江南的一片焦土之上,重新振兴江南经济,于是“效管仲之设女闾”,大力发展青楼产业。文正公为了消除广大顾客的顾虑,以身作则,亲自前往示范。
曾国藩到了50多岁的时候,坚持要纳一名姓陈的女子为妾,而且无论如何劝说都无效。据说是曾国藩得了一种皮肤病,身上长出了如蛇鳞一样的东西,奇痒无比。就经别人介绍,认识了这名当时才19岁的女子陈氏。看来是这名小女子,挠痒痒挠的好,至于之前有没有其他女子帮曾国藩挠过痒痒,那就不知道了。
他的一名学生后来提着宝剑找到曾国藩,说你是圣人,以后要进文庙受文人世世代代朝拜的,你这么做是不行的,让我把那个女子杀了吧。结果曾国藩据理力争,还说他的学生也私养情人(说是他的学生考秀才时,把房东家女儿给泡了)。两个人吵了一架,然后陈氏很快被吓死了。
要说呢,曾国藩的戒色方法,绝对管用,只管放心大胆的使用,此方法绝对是人人适用,而且是一定会生效的,秘诀就在于“坚持”!
如果你使用了,坚持到三四十岁无效,那就到五六十岁。五六十岁时还没做到,说明你身体还很好么,那就继续坚持到七八十岁吧。啊,还没做到,可以的么,老当益壮,雄心不已呀,看好你,一百岁在向你招手。不过呢,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按照曾文正的方法,你一定会戒色成功,总有那么一天你可以做到的!相信我,绝不你。
曾国藩素有三戒: 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敬 。
戒色,便是第三戒房闼(房闼:卧室)不敬。
曾国藩戒色的过程尤为曲折,毕竟“食色,性也”,压制自己的本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曾国藩又不比常人,他生活的年代本就推崇一夫多妻制,加上他本身地位不低,想要满足欲望是很容易的事情,他却能够选择“ 截断根缘,誓与血战一番 ”。
曾国藩戒色的经过记载于他的日记当中,我们透过日记了解了整件事情,分为三个步骤:
1、妻子生病,生理的欲望无法满足,因而扩大了对女色的需求;
2、在朋友家,发现了他们都有许多妻妾,因此进一步产生了“喜色”之心;
3、下定决心要调整色心,修身立德。
曾国藩的妻子欧阳氏身体赢弱,很容易得病,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曾国藩因为生理反应生出了爱色之心。
在一开始,曾国藩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私欲有何不对:
经过父亲的提点和自己的警觉,曾国藩反省自己的行为,是“ 无忌惮之小人而已 ”。
就这样,曾国藩坚定了自己要戒色的念头。
曾国藩戒色时给自己下达了硬指标,第一是强化自己实现事业的理想,第二是压制自己的欲望,即便与妻子之间,也克制不要过于亲密,第三把戒色作为人生三戒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导语::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论文关键词:学生,自主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是提高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丰富积累 奠定写作基础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而下笔无言的窘状。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观从生活实践和广泛阅读中获取信息,积累写作材料。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写,有事可叙,有人可赞,有情可抒,自然就喜欢作文了。
1、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老师有必要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丰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观看神奇的泥林,观赏美丽的查干湖;观察日出日落、蚂蚁搬家;倾听鸟语蛙鸣、细雨缠绵;感受彩霞的绚丽、泥土的芬芳;赞美青松的挺拔无畏、白雪的纯洁无暇。其次,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观工厂,走进农家,访问各界人士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内外活动,栽花种草,清扫白色垃圾,举办主题班队会,当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充实的内心感受,就有事可写,有话可言,有情可抒。
2、从广泛阅读中汲取营养
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如果说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解决了写作的内容,那么,广泛的阅读则是学生汲取写作营养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一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如《洋葱头历险记》、《稻草人》、《鲁滨逊漂流记》、《小鲤鱼跳龙门》等等,让学生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情节中找到乐趣。二是通过影视媒体开阔学生视野,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少儿节目、《动物世界》等等,以达到陶冶心灵、启迪思想、丰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读书积累,引导他们从课内外阅读中摘录材料,写读书笔记,熟读背诵佳句、优秀片段、精彩的细节描写,以丰富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
二、放宽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总感到耗时多、费力大,但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文体裁、形式、结构、命题、字数的框框下,习作没了灵气,缺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缺乏“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激情。面对这样的困境,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习作要求与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作文的大草原上任意弛骋,抒肺腑之言,写心中所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畅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写作《我的母亲》一文,传统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典型事例抒发对母亲的爱或对母亲的`赞美。这种步调一致的习作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千人一面的结果,学生的独到见解与个性化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采取“同一题目,多种立意”的方法,为这一题目确定出多个主题,同时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学生可以把《我的母亲》写成散文、诗歌、小小说。这样,学生的习作立意自由,可褒可贬,可抑可扬。结果,在开放习作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一篇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个性张扬的作品脱颖而出,真正抒发了学生心海的平静、涟漪、荡漾和澎湃,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感受成功,增强创作信心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善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则是他们不眠的创作动力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去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畅游于写作这片海洋里。
在作文训练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和创作热情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鼓励学生向《小学生阅读报》、《小学生作文报》投稿并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让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在各种征文活动中获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班级还成立了文学社,从主编到编委由学生评选优秀者担任,定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作文的风采。此外,还鼓励学生“著书”。让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集成册,书的装帧完全出自学生之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编写的作文集,大家爱若珍宝,相互传阅。得到了有关人士的肯定和赞扬。每位“小作家”很有成就感,写作兴趣空前高涨,作文水平越来越高。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135 浏览 3 回答
166 浏览 3 回答
166 浏览 5 回答
203 浏览 3 回答
278 浏览 6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
215 浏览 6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358 浏览 2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
129 浏览 6 回答
301 浏览 4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