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cuationalTechnology, 2013, 44(1):95-111.【SSCI, Impact Factor:(Year 2012)】2.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刘禹; 陈玲;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2-08-103.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 余胜泉; 张洪锐电化教育研究 2012-07-014.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5-10;5. 《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王志军;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5-01;6.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曹培杰;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7.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高辉;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0;8.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曹培杰; 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04-01;9.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 2012-02-01;10.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刘俊生;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2-01-15;11.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开放教育研究,2011-12-05;12.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1-12-01;13.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余胜泉; 陈敏,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1-25;14.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09-10;15.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七期,P1-6。16.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余胜泉; 陶丹,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06-15;17.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仑,现代教育技术 2011-06-15;18. 《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谭霓; 余胜泉; 吕啸,远程教育杂志 2011-02-01;19.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吕啸; 余胜泉; 谭霓,电化教育研究,2011-02-01;20. 《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杨现民; 余胜泉; 王志军,开放教育研究 2010-12-05;21.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09-10;22.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冉敏; 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10-09-06;23.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袁华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P13~22;24. 《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彭飞、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P173~180;25. 《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73~78;26. 《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蔡苏、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04-05;27.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马宁、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0-02-01;28. 《交际性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杨丽娜、余胜泉,《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4期,P46~51;29.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电化教育研究,2009-02-0130. 《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31.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32.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33.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34.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35. 《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2008/第14卷6期.P84-88;36. 《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8/0337.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8-05-1038.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39. 《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40. 《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第1期4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MinRan,ShengQuanYu,JunLiu,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123-12742.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Mode》,JunLiu ShengQuan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6443.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0544. 《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45.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0446. 《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8347. 《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1048.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 2007/0849. 《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12期,P60~65;50.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P25~29;51.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52.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7年第6期;53. 《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 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54.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55.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7756.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857. 《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58. 《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59. 《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60. 《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6461.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2162.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63.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64. 《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65. 《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5期,P88~92;66.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6年第2期,P66 ~71 ;67. 《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68.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69. 《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70. 《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71.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二级学科最优期刊& CSSCI 172. 《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11期,P14~19;73. 《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7774. 《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75. 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76.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77. 《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78. 《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79.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80.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81.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82. 《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83. 《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5年第一期,P75~79;84. 《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 2 CSSCI85. 《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86. 《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87. 《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88. 《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89.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90.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91.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92.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93.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94. 《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95.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 《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98. 《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9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100.《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101.《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102.《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103.《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104.《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105.《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106.《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10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108.《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109.《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110.《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111.《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112.《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113.《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114.《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115.《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116.《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117.《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118.《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0期;119.《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120.《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121.《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122.《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12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124.《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125.《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赵美琪、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126.《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127.《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128.《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余胜泉、古素梅,《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129.《Adaptive Learning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130.《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131.《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132.《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马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133.《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13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135.《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136.《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13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138.《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139.《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140.《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1.《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2.《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3.《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4.《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145.《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146.《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1。对象: 2主要用途:(字)学科:(简单) 4(可分点,对应的书面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内容) 5。 启示或结论或总结或总结(简要)格式,可以指一个社会实践调查问卷,希望能帮助你给你举个例子。 采访提纲 远程教育项目,于圣泉博士: 好样的! “ 未来的教育和在网络环境中或通过网络学习,网络教育,未来如何发展的关系。目前,国内的网络教育试点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网络教育应该做的,如何在探索和研究。 为此,我们想邀请专家小组的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门谈论您的个人命中在线教育的关键问题切实可行的意见和见解,供业内人士参考,学习,在中国,有序,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现代远程教育。 请大家多多支持!技术支持在线教育,如你所知,在中国网络技术的当前状态,特别是改造后,教科网生活中的位置世界,但弱点是什么?科学和教育网络,如果只为骨干网络速度的的主干网的传输速度,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率,其分支线连接,连接的渗透,开放意识和服务水平的程度不够与其他主要网络互连率还是比较低的。 2。教科网的主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能力,以满足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要求,在改造后的点com,并会提供保证和支持,在什么地方?不能满足目前在一所重点大学,CERNET只之间更好的连接,它不能提供对人们的社会廉价和快速的访问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是老百姓的社会,而不是全职学生的学校。科学和教育网络的改造,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规模扩张延伸到小学,中学,社会教育的分支节点。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它具有广泛的连通性基础设施。(2)大力加强网络的互连和互操作性,以便其他网络用户方便地访问到的科学和教育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其他网络接入渗透率。CERNET主干网的节点,特别要注意的Internet和本地的城市带宽的网络互操作性,尽可能多的互操作性,以提高可访问性教科网(3)改变成一个公共服务机构,理事机构因此,校园网,它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的网络是真实的,为了提高贫困率和利用,网络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4) ,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并争取免费教育,网络连接,以减少网络需要学习的高关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和高校建立一个技术更先进的校园网络,在线学习和网络学习在校园网以外的学校的校园网的??网络,为什么呢?应该指出的是,建设的网络硬件平台是什么? BR />是不是同一所学校学习网络速率,它是很容易满足的,因为它是一个本地的网络速度是非常高的,并能满足一般校园网络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只有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事情,只要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它会很快得到满足。校园学习速度的瓶颈在于校园网内,但要求学校的校园网络和外部网络互联,高外部连接网络,和最好的路径是不只是一个连接,但在出口多个连接。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网络满足的庞大需求距离学习学校校园网络??建设,为了以满足远程学习的要求,这是在需要注意的外部网络连接,创建多个连接的出口,这是最好的纤维通过骨干。4。需要实时交互式远程学习的同时,很多人称为网络课件,改造后,试点学校的教科网,技术条件,在他们的支持怎么样?实现骨干,科学,教育在线实时互动的程度视频,可以实现,但在分支网络,就无法实现。多人并发访问到网络课件,网络课件的形式,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它是一个大的数据量,视频流,并发60人,通常会导致的问题可能有两个方面:首先,服务器处理瓶颈,可以使用服务器集群解决方案,首先,网络带宽的问题是可以解决一般超过设定的几个出口,提高我想大部分的试点学校,网络设备和网络互连费不有实力的大规模实施的在线教育(超过10,000),出口率,但学校不能因此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大规模是一个强大的市场需求,资金支持,网络技术支持,不会是一个问题,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来提高速度的干线网络,提高绩效水平的设备,服务器集群,并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解决你个人的意见的基础上,应采取现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技术和方法?在我看来,我国的远程,近二十年没有回到了一个单一形式的教育。目前,远程教育????技术:无??线电,电视,视频会议,上网,电视逆场传输(VBI),电缆电视,卫星电视和数字渠道,他们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使用这些技术,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异步/同步,互动式/非交互式的,便宜/贵,简单/复杂,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有在这四个领域和其他技术,卓越的性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主要的技术应用到互联网,换句话说,未来的远程教育,互联网是主要的教学交流与其他技术,补充的支撑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功能进入主流的互联网技术,如:视频会议系统。国家的具体情况,一种新型的远程学习和远程学习点,应选择以互联网为基础,我相信,的规模和速度,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肯定提前(或至少同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的增长中的新兴需求的远程教育机构似乎不是静态的思维来处理的事情,我们也从成本/效益比的角度来看,以确定技术的应用。选择互联网新兴的远程教育机构,无疑具有最佳的成本效益比,但互联网的选择不是指排除其他技术呢?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不是一个替代关系,但在这个阶段的主要替代品,使用各种应用程序,特别是对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一直在使用传统的技术,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它具有良好的教育电视频道资源的结合,电视和互联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会教与电视的问题,利用互联网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控制这个阶段,电视,互联网,VBI,镜像教学点措施将是更现实的结合其他技术的成本高,难以广泛。根据您的个人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几种形式,你有什么,你认为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模式是更合适的形式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是什么呢? > 网络教学模式的更多信息,请参见附件一 适合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模式,以异步方式教。异步教学,传授知识和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异步学习模式,它是不是唯一的手段,老师只准备介绍材料,教师必须经常主持学习活动,在网络上,以指导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网上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业,考试,回答问题,等等。 2。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举办网络教育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学模式的大学是怎么想的? 四个试点机构视频会议系统(清华大学配备了卫星传输),它提供的课程是在传统的课堂的延伸,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你可以有很多的人通过交互式视频会议),与TVU电视的教导是没有实质区别的现代远程教育应重新定义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核心重点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估作为重新定义的学生。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请参阅附件二。据了解,这所学校试点网络教育系统,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和考试形式如何,这是怎么看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原来,或重新安排,为什么? 这是我的知识,试点高校基本上是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和考试的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的延伸,我不认为这是适当的。需要修订,在这方面应该是适合参加函授学习,学习者的特点,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学生剃度其中最关键的评价,我认为这是更适合采取的关键点和关键模块的自我控制,网络教育的形式,最终成绩应该是几部分组成:学习参与平时考试和就业,干净的巡查的结果应该是各个档次的作业和考试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开放性。4。个人认为,网上教学是如何运作的,为实施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网上教学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在各种网络教学更注重的是什么?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校教育,也打破了传统的远程教育,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的限制,它呼吁建立一个新的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价值?,以帮助促进学习的知识,改变传统的课堂活动,过渡课堂网络教学课件,在线答疑,A,生产线布局/学生在线播放标准的工作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这种教学模式也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的独立的主要接受者的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学生主要是从课堂到网上学习活动演讲学校Q&A,讨论,测试,练习,课外资源浏览,做笔记,自学了一系列的活动。 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学习)活动中,有两个因素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观念的变化在教育,强调学习理论,“改变焦点从“教育”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认知主义“指导意见”教“到”建构“,”学习“的新定位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与实践;其次,有良好的支持工具,以支持网上教学(学习),执行新的模式是非常方便,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很容易学习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网上教学,基本的“以学生为本”的实施,关键在于分娩方式的转变。如果传统的网络教学课堂上老师讲课在线搬迁,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以学生为本”。中心的教学,学习,关键在于实施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要问的问题,和资源,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感,在这次讨论中,许多学者在国内进行了讨论,但缺乏实际的支持,我们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很多实际工作中。需要强调的,网络教学(学习)模式可以是多样的,而不是一个教学模式,如单纯的信息,教复杂的知识,技能,培训,培训的想法,你可以采取一个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地域分离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一个简单的网络课件的开发,在线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阅卷工作的学生从教室里成为活跃的网上学习活动,并主动找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型组织,成功的电子学习是一个关键因素在高和低的学生的学习参与,是密切相关的活动的主要教师真正理解主讲教师,主持在互联网上,不要让学生感到一种孤独感,他要感觉的存在老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人际传播网络与老师在线授课教师,并不意味着一个简单的教学内容接入到互联网,你就可以开始教,随后,主持和参加的教学工作。网络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的参与。 5。目前,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虚拟校园”参与这项研究,如宿舍,休息等安排,理解,学习一些校园社交及康乐活动,所以它不是很感兴趣,这是你如何对待? “虚拟”环境是学生吗? 在线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的教学实践调查,总结和研究,发现,法律和发展对策,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教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但也有两种激励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松紧度。讨论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评估,绝对不只是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但记录学生参与学习一些基本的信息和提交的资料为基础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网上的文章发表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和学生联系,教师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及辅导教师教学的一些基本数据网上的评价记录学生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获得教材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有意识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当然,需要学习者。 6。网络化教学模式,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远程学习网络教学的质量教育和培训,翔实的内容,从来没有能够实现,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线教育,素质教育和培训,以及如何实现的? 网上教学实践,其最大的限制可以不解决任何问题,不到两年。结合面对面和在线讲座,有的人需要支持的监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及需要支持复杂的和昂贵的设备,则必须使用每一个校园面对面,但对于普通实用内容,如编程,做社会研究机构和网络可以实现另一个程序通过软件仿真,虚拟实验,虚拟实验教学技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实用,这将是一段时间内。 网上教学的信息比课堂教学,网上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多的工具和空间。驱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可以实现的,人际交往,培养人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可在网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将是一个纯粹的在线课堂教学,它不教育的质量,但如果创新的教学能力,可以实现在执行创新的网上教学模式, 附件三,三种模式的在线学习支持工具。 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 网络教育的宏观管理,政府应该集中在哪些方面? 广泛的网络教育需要涉及跨部门的协调,你认为学校应该如何整合和协调管理单位? 3。根据你个人的意见,网上教学,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单位要加强管理? 网络教育的管理机制,我认为应该强调的是学校系统,信贷,并强调需要评估的信息,根据结果的过程中的灵活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次性评价。 4。联合网络国家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 建设的网上资源,网络资源,建立网上资源建设的进展情况? 网上资源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3。应遵循什么的网上教学平台及课件的开发,设计思路和原则呢? 网上教学支持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认为,网上学习,不只是的在线教科书,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之间的空间分离之间教师和学生远程学习,沟通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作业,考试,图书馆,做笔记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网上支持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以支持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不提供这些工具,因此需要工具的开发。此外,在线交互式程序设计的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网上教学支撑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工具,以支持实施教学的教师在线屏蔽复杂的程序设计,使教师可以专心教学,但也使得简单的网上教学教学信息化虚拟学习社区的互动与交流。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思想是: 1。综合管理 网络教学支持系统系统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实行一体化管理,而不是彼此分开,一些在互联网上的,现成的工具,如电子邮件,网页,新闻组,有一定的教学功能,以及一些大学也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用户登记制度,小组讨论,聊天室等,但是,这些工具教学相分离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支持的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学习一些课程,如您需要登录在几次的一些系统,并且很容易使用。真正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支持系统的综合管理,教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一个系统中完成,而不需要几个系统之间来回减少操作的复杂性学习困难。 一个完全开放的 需求的复杂形式的远程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这就要求系统已经完全打开,以适应各种形式的行业涉及的范围网上教学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特殊的教学工具,支持发展不只是一个特定的文件格式的支持,系统将打开的文件存储格式,支持所有的文件格式,运行在线课程内容,而不是仅限于课程开发工具的要求(包括需要插件文件),只需要工具来开发在线课程内容。 3。简化的复杂性,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我们认为,网上学习,不只是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发布,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有足够的沟通之间和互动,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分离的教师和学生在物理空间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说是在网上教学,网络教学的质量,这种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决定的关键因素一些基本的教学:教学内容的出版工作,答疑,考试,讨论(同步/异步),做笔记,等等,而在现有的Internet工具不支持这些复杂的交互编程活动要求教师,大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支撑平台,解决这些互动工具,以支持问题,因此,教师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程序,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一个良好的互动支持,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教学实施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提供方便,实用的教学工具,以简化设计的复杂性,互动式教学,以降低技术难度。 网上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教学指导,支持多种教学策略,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再加上教师和学生在地理空间的分离,并形成一个新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传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不再适用,在线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环境,它不能完全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引进的新思路,新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支持探索性学习,协作学习,角色扮演为基础的学习和辩论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新的教学策略,以实现这些教学策略,教学支撑平台必须能够充分反映这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实用程序。 你个人认为相关的网上资源建设应如何运作机制,你认为如何做到既统筹规划,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具体项目的发展? 5。实现网上资源共享,你认为我们应该专注于什么样的工作呢? 另外,在以上四个方面,您的个人兴趣的想法,在其他方面,深入谈谈您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您认为有一些重要问题,包括的范围的问题,你的意思是不恰当的行为参考。 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
互动性不足是所有远程教育课件需要重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让学生主动地使学习真实发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钟志贤,男,1964年8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理学博士(教育技术学专业),二级教授。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赣鄱555英才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等。兼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计划”专家组成员,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江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等。《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关注的领域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2010年开始,主要关注“学术寻根”、“信息化时代的阅读之道”、“学分银行”等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等,在本专业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得政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各种优秀成果奖10次。《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被中国书刊协会(2000)评为优秀畅销书;《点击成功》被新世纪教育文库(2002)推荐为大学生100种必读书;《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入选文化部、财政部2005年度“送书下乡工程”图书,入选“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书目推荐活动”(2005),多本著作被选为大学生/研究生教材或专业参考书;被专业网站评议为对中国教育技术学发展有较大贡献的学者之一。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被学界评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术领域16位关键学者之一”,“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之一”,“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发表论文(CSSCI)最多、高频被引作者之一”,“中国教育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43位学者之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高贡献率学者之一”等,在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力和影响力。,入选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函[2013]4号】,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赣才字[2012]1号),入选2011年江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教授)岗位(赣人社字[2011]509号),入选江西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赣教规划字[2012]20号),入选江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赣教改[2011]1号),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2010,入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技术学专业),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设计学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技术学专业)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3)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1,2004,2008)“十五”期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2006),等。教育类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二审专家、《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外审专家、《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自1987年以来,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0余年,致力于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化教育、远程教育、素质教育和成功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3项,省级课题(含重点招标课题,重点教改课题)8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点击成功》、《远程教育导论—学与教的原理和方法》、《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等。另有学术论文160余篇,散文/随笔/报告文学80余篇。
139 浏览 5 回答
200 浏览 4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170 浏览 3 回答
170 浏览 5 回答
239 浏览 4 回答
228 浏览 3 回答
349 浏览 3 回答
354 浏览 5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209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4 回答
125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6 回答
170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