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年轻的作家,实力超强,写作能力很丰富。
她的水平是被大家公认的,是一个能力很出众的科学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将事情的核心把握好。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动漫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起动漫,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没错,动漫最早是在两千五百多万年前,原始人类用石块画出了野牛奔跑的分析图,这也许就是最早的动漫了,而如今,动漫的种类十分多,男生喜欢的冒险动漫,女生喜欢的唯美动漫,这都是动漫所带来的。讲起动漫,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动漫世界闻名,从经典动漫——阿童木,到现在的火影忍者,海贼王,可以说这些都是日本动漫的经典,动漫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热爱外国动漫时,再来看一下国内的动漫发展,额,准确来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惨不忍睹,中国动漫的经典之作实在稀少,最经典的就是——葫芦娃,雪孩子等等,之后的中国动漫不可否认的就是大幅度运用了日本,美国的动漫题材。原创越来愈少。我也不是一昧地批判中国动漫的现状,只是现在的中国动漫实在是差,中国的爱国人士总是说不要看日本的动漫,我听到或看到总是微微一笑,不予理采,为什么?你说不让我们看日本的动漫,但,中国动漫抄袭的如此"完美”你让我们不看都不行。为什么会说中国动漫抄袭?《铁甲小宝卡布达》这部动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but,自从我看了一部名叫《快乐酷宝》的动漫时,那种感觉,就像你被人拿泥巴丢在脸上——无法直视,这部动漫和卡布达有一毛钱的差别啊,快乐酷宝仅仅只是换了主角,换了国家,换了机器人的形象,然后的剧情基本与卡布达无异。
再说说最近热播的动画《神奇阿呦》我第一次认识这部动漫是在我弟弟的描述中得知的,总体来说就是一只类似企鹅的外星人帮助主角克服各种困难,里面有一个严格的老师,一个粗鲁的毛毛,还有一个计谋特别多的丁冬,还有一个主角喜欢的女生,还有就是考试经常不及格的男主角,我相信看过《哆啦A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妥妥是抄袭机器猫的剧情,又是老办法——换名字,换形象,换背景。然后就成中国专利了。
我实在不想吐槽中国动漫的现状,大量的抄袭,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羊熊二人组,也就是喜羊羊还有熊出没,在我看来,怎么形容呢,一只狼追一群羊追了好几百集,一个猎人杀两头熊杀了几百集都杀不死,实在无力吐槽。虽然中国现在的动漫,要不就是抄袭,要不就是让人无语,不过,中国动漫也是有代表作的,比如以已故作家温世仁先生的小说改编的动漫《秦时明月》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动漫,不过中国动漫的现状绝不会因为一两部优秀动漫的崛起而彻底改变,中国动漫的发展还需要一定时间,借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一个个唯美瑰丽的人物形象一个个平凡而又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一首首旋律或静谧沉静或疯狂复杂的歌曲组成了缤纷绚丽的动漫世界毋庸置疑我们这一代都是在形形色色的动漫陪伴下成长的
一些家长认为,动漫仅供娱乐,看动漫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事实上,它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我们来说,优秀的动漫会在我们的心中撒下种子,友谊、正义、团结、勇敢……这些事物都会通过动漫在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深刻的概念。
动漫已经不再是幼稚的代名词,像家长心目中那种陈旧的思想认识,而是符合无论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心里需要的一种方式。优秀的动漫可以像书籍一样陶冶人的情操例如著名的火影忍者,主人公对自己的青梅竹马误入歧途的惋惜和对“要拯救他”的信念的执着,会让你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想主人公一样——对朋友不求回报的付出,更会使你珍惜友谊;死神中黑崎一护为了正义打破死神界条律,他的每一次慷慨激昂都让你坚定正义是不会因为陈规旧习而被扭曲的;他的每一次温柔婉转都让你坚信正义是不会被冷漠无情消亡的;驱魔少年中驱魔团队成员用他们的血和肉所铸造的家族光辉,在残酷的危险的世界照亮了每个人的前路驱散了眼前的黑暗。家的温馨让人倍加爱恋。任何一个动漫他的情节看起来都有点天马行空的虚幻但其中的情感却是真真实实让我们感动和渴望的,一个动漫一种精神,如果你看到一个总是在看动漫的朋友那不是他幼稚而是被其中的精神吸引了。
动漫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快乐,有人说看着美丽的食物人们的心情会变得开朗起来动漫中的人物唯美瑰丽虽然有点眼花缭乱但也会在观众观看的时候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心情动听的音乐一直是人们放松心情时最普遍的方法而动漫中的音乐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精心打造的据说超名气的动漫-高达在音乐上的投资就达到如此巨大的花费营造出来的氛围怎么可能让大家失望呢每当看到激烈的战争场面耳边却响起了《晓之车》的静谧旋律,就有种鸟鸣山更幽的平静心情。只要我在生活学习中疲倦不堪就会走入动漫世界,他会给你带来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甜蜜沉静悠然?
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在挫折中成长,也有人在等待中成长。或许,在卡通中成长是最快乐的一种方式吧!在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我既得到了乐趣,又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虽然现在已经对动漫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狂热。但是,从他们那学来的东西永远都会伴随着我一起成长!
我不敢说自己是专业人士,但是我站在一个动漫迷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动漫我是实在“不忍心”继续看下去,太令人失望了。看中国现在的动漫,真的似乎有一种越来越烂的感觉,我宁可去看七八十年代的《大闹天宫》也不太想去看现在的中国动画片。中国动画片烂的主要原因是“制作”和“剧情”。
剧情总是爱模仿。我打开电视机,主要是会看一些综艺节目和动画片。主要是看“少儿频道”前些阵子,我看到一部动画片,叫什么“大耳朵图图”,我看的时候总感觉有些眼熟,十分的眼熟,却不知眼熟在哪里,似乎很像一部日本的动画片,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际,妹妹跑过来说:“看蜡笔小新喽!矣?不是”我顿时大悟,原来如此,这整个就是一中国版的蜡笔小新。后来,又看了一部叫“百变机兽”的,不仅结合了美国的变形金刚,还外带一些类似“奥特曼”把人变到里边去。那什么“铠甲勇士”更不用说了。前两年,那什么“功夫熊猫”一出来,把中国人自己吓了一跳,功夫是中国的,反倒让一群外国人占了这么好的一个素材,之后,模仿者此起彼伏。
制作上,粗糙的嘛我就不说了,但是有两点我要说一下。第一,动作太假,假到总会在不经意间主角总会多出几个动作,时时手舞足蹈,类似的请参照“红猫蓝兔七侠传”。主角有时自己思考问题,眼睛学狐狸一样几个圈,在模仿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动画片,说真的我看了七八十年的动画片,觉得那时中国和日本的动漫相差不大。
第二,中国动漫的配音实在过烂!主要是配音演员感情不投入以及主角动作太假导致这一问题的严重,为什么我要去看听了半天搞不懂什么意思非得去看注释才能懂的日本动画片?因为配音,我感觉就是那个动漫人物说出的。
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中国动漫如此撑不开门面,尽管如此,作为一个动漫迷,我怀着和中国球迷一样的想法但愿中国动漫在未来有较大的突破。
我是一个动画迷,或者也可以说是动漫迷。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不喜欢看电视剧,更喜欢动画作品。从小到大,我看过的动画少说也有50多部。
经常看动漫的人,谈起国产的动漫业往往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因为我们国家的动漫业与先进还有不小的距离。说起动漫产业的巨头,非日本和美国莫属。不过美国动画产业是迪士尼一家独大,日本却有百花齐放的多家动画制作企业。
国产动漫常常被拿来和日本动漫比较。我认为在制作技术上我们已经不输给日本了,毕竟很多热播的日本动漫都曾经找中国企业在画面、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代工。我们的动漫作品可以做出漂亮的画面和宏大的.音效,唯独缺少的就是作为一个作品灵魂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审核制度过于严格,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没有办法过审,因此我们的许多动漫剧本都只能说是不够精彩。不过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好作品出现,比如说《围棋少年》和《搜神记》,还有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有趣却被家长投诉而叫停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创作动画的成年人们恐怕不够明白,衡量一部优秀动漫的标准之一,不是看家长们是否喜欢,而是看孩子们是否愿意去看。就因为这一点,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像《虹猫蓝兔七侠传》那样难得的好作品。
我想,随着文化制度的不断发展,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优秀动漫作品诞生。
摘要:在动漫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渗透下,动漫产品业在为动漫强国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载体。我们青少年是动漫产业消费的主力军,很多人是在看动漫的过程中长大的,动漫产品甚至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三观。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在动漫产业中得到有效地彰显和表达?如何在动漫产品中打造“中国印记”?如何在动漫产业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激发青年人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研究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动漫产品;民族文化;建议;思考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动画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诸子百家、礼仪习俗、剪纸、皮影、中国武术等等,皆可为动漫作品提供创意和素材。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动漫作品结合起来创造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作品,让动漫产业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需要令人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基于国产动漫现状的问题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期间,很多中国动漫的从业者放弃了自主创作,转向海外动画加工的行业,这一局面使得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完整性收到了破坏。此后,中国受到西方动漫文化的渗透更加严重,如日本的《一休哥》、美国的《变形金刚》等,迅速改变中国年轻一代的观念,读四书五经、赏中国艺术的人寥寥无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严重阻碍。在国家与文化部的扶持下,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产动漫技术水平和市场盈利都有所提高,《神笔马良》《大闹天空》等也曾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厄瓜多尔国际电影节奖等奖项,观众的喜爱程度也有所加强,然而国外动漫产品来得太强势,我们急功冒进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国产动漫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很难形成产业大品牌;第二,动漫制作机构、放映平台和衍生品开发等环节脱节,形成错误的运营方式;第三,国产动漫创作思路难以摆脱道德教化的创作惯性,没有稳定的受众群。第四,中国优质的本土卡通形象没有获得深度开发,无法形成经典。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关系
据调查,在最受中国小孩喜爱的动画片中,日本、欧美、国产动漫所占比例大约分别为60%、29%、11%。古人说“行成于思”,因此正确看待动漫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据调查显示,动漫是一种具有强大渗透力的传播媒介,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生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再者,动漫产业需要利用大众熟悉的民族元素来赢得广泛的消费群体,我们应当看到,一部顶尖的动漫作品应该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充实消费者精神世界的精品。所以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先导才能站稳脚跟,走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两者互利共赢必然选择。
三、坚定国产动漫的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传承
(一)做好受众定位,走向创新之路
由于市场上存在多层面、多元化的消费群众,某种产品或者某个品牌都无法覆盖市场全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打造具有稳定受众群的动漫作品,从而确定自身产品的独特性。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为例,宫崎骏动画系列以美的视觉,将森林、动物、历史古老的神以及人类贯穿起来,通过奇妙的故事情节突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又以自己独特的画风来形成鲜明的辨识,这种建立在社会时代下的有深度的动漫作品更加深入具有消费能力的成年人内心当中,比如《萤火虫之墓》《风之谷》等等,结合国家民族历史反映了环保反战的主题,同时又不缺乏《千与千寻》这些为能为孩子编制美丽的梦的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美的视觉造就了宫崎骏的特色,因此打造具有民族精神内核的影片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所谓中国特色,要抛掉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过时的价值观念,虔诚对待优良传统,注重强调乐观向上的主题,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打造精品卡通,提高价值空间
在卡通形象的设计方面,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供利用开发,如《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正是我们一次很好的成功尝试,因为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高价成交其版权,这种版权运营方式能够让创作者专心致力于打造精品的卡通形象,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不断的翻炒阶段,而是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耐下心来好好打磨,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情节。正如美国创作的《功夫熊猫》,影片中充斥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但是外国又将西方文化的内核植入到中国文化当中,既符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又无声地进行了文化渗透,可谓名利双收。我们必须学习这种创作模式,转被动为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的思想观念弘扬到世界中去。
(三)整合产业链条,优化运营模式
对于动漫产业,卡通形象的使用授权通常占了整个产业一半以上的盈利额,如美国的《芭比娃娃》,进入中国后每年都获得巨额的玩具销售利润;日本卡通产业年产值在国民经济中位列第六,动漫产品的出口超过了钢铁产业。我们在被他国文化入侵的同时还在自掏腰包为它买单,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中国动漫产业链条脱节所带来问题。其实我们也有过很好的尝试,如《喜洋洋和灰太狼》,这一系列动漫在市场运营和积累人气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包括玩具授权、图书版权、服装授权等领域的创收,更延伸到网络游戏、戏剧团等新生领域。但我们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动漫作品也不再少数,如今年新出的《新葫芦兄弟》,商业模式下美术片已经不再有,因为找不到这样的技术人员,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是都该好好反思。再者,单靠以情怀为卖点没有诚意和新意的动漫作品现在观众是不会买单的,因此丢到浮躁、传承积淀、厚积薄发才是动漫人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动漫的发展任重道远,不仅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上面,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动漫作品人依然要重视历史和美学,不断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将动漫与之融合,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能成为经典的卡通形象,借助完整健康的商业运作,让中国动漫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作者:王韵诗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志.孙立军教授访谈录[M].装饰,20xx,(04).
[2]陈奕琳.浅析动漫产业化及其文化因子对民族文化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20xx,(08).
前几天,有个很火的女科学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就是杨红樱。29岁的杨红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3月16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杨红樱获得了《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杨红樱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这么好运,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过 SCI的女性成员。在2017年10月12日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当时杨红樱才29岁
杨红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的女性科学家之一——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杨老师虽然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但是她的成绩却很不错。她也是近年来美国 NIH、 NATO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生。杨红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机会参加 NIH、 NATO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并且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少于60次。杨老师目前已经有2篇文章被发表。
杨红樱在2017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领域,并用 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K-Methods,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细胞死亡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K-Methods会将研究对象产生的大量基因组碎片切割成成千上万个单独或群体,从而影响目标 DNA序列。杨红樱团队经过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K-Methods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和转录。
《搜神记》撰写意图 文体定位 鲁迅第一次从现代意义上提出了志怪小说的概念,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作了经典论述:“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六朝人是否有意为小说,后世学者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代表观点略举一二:王恒展认为“干宝的创作实践了他的小说理论,已开有意为小说之先河,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宁稼雨认为六朝人心目中的小说是不包括志怪作品的,六朝志怪小说的作者不是一种有意的自觉的创作活动。 干宝是否有意为小说,干宝自己如何看待《搜神记》?笔者试图通过深入理解干宝其人及《搜神记》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对其创作意图和文体分类思想进行探讨。 写“史” 《晋书・干宝传》中记载干宝因王导的推荐有了史官身份,并得到“良史”之肯定性评价: 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其书简略,直而能婉,成称良史。 《晋书》把干宝与陈寿、孙盛等人放在同一卷立传,其意明显,即干宝的历史定位乃是史家。干宝领国史约十年,史家笔法练得娴熟,又有兴趣私撰《搜神记》,因是同时写作,可能《搜神记》会受史家写作态度的影响。干宝在完成《搜神记》后曾请刘恢品藻,恢曰:“卿可谓鬼之董狐。”此事人《世说新语》的“排调门”。同时代人刘恢的评价更证明了干宝创作《搜神记》是贯穿了写史态度的。 《搜神记・序》中干宝把自己的创作与写史联系起来,进行类比: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选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卫朔失国事见《左传・桓公十六年》,然《公羊传》《谷梁传》所载均与《左传》不同。吕望事周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司马迁记载了吕尚遇周的另两种说法。干宝担心读者质疑《搜神记》的失实,以《左传》和《史记》为例,为自己辩护“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但是“失实”并非“虚妄”之意,而是指很难做到“事不二迹,言无异途”,即亲自调查并作出唯一判断。干宝认为《搜神记》是有很大作用的:“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干宝以此比况,《搜神记》与主流著述(如史书)一样“所存者大”。 《搜神记》的部分文本材料取自史书,又部分文本被后来史书采用。笔者对李剑国新辑《搜神记》343则故事进行了统计,《搜神记》从《汉书》和《三国志》中直接取材约有26则。《汉书》中主要取的是《五行志》的内容,如《犬豕交》《牛祸》《赵邑蛇斗》《长安男子》等。《管辂筮怪》《鬼目菜》《公孙渊》等则取材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直接引用《搜神记》的材料约有61则,与干宝引用《汉书》《三国志》的数据不重复,占全书总量约五分之一。三部史书所引材料也多用于《五行志》和《符瑞志》。由统计数据可见,《搜神记》的内容约有87则是和正史相重的,占全书总量近三分之一。难怪干宝将之比附于史书了。 《搜神记》的文本记述亦体现出史家的风格,如对彭祖坼生的论述。“彭祖者,殷时大夫也。陆终生六子,坼剖而产焉。”对此,干宝作了分析: 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以今况古,固知注记者之不妄也。 干宝举禹、契,又举近事屈雍妻生男儿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足证信实,完全是史家的严谨态度。 《搜神记》中有些文本的叙事模式也体现出史家的特点,对此李丰��有所研究。《搜神记》中有一些识妖除妖的事例大体一致,如《五酉》《宋大贤》《斑狐书生》等等,都是“先告知,再证明”的模式,李丰桥认为这种模式“只要反复印证一种历史的真实,并不特别设计出说话或小说的趣味性,这一情况恐非原本民间口述的原貌,而为史家据笔直书的实用功能所致。”笔者认为,《搜神记》中除《成公智琼》《谈生》《宋定伯》《倪彦思家魅》《紫��》等少数篇目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外,大部分文本叙事简约,体现史家“实录”风格。 释“易” 干宝在《搜神记・序》中说“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可见,“明神道”是干宝的创作意图之一。“神道”一词,较早出于《易》。《易・观》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曰:“‘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 王恒展认为干宝所言之“神道”指“神妙不测的自然造化”,而“所谓‘发明神道之不诬’,即说明儒家‘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一语之不诬。可见其创作目的并不是专意在证明世上真有没有鬼神。”李剑国认为干宝“并不打算将《搜神记》弄成佛道的弘教之作,‘明鬼神之不诬’只是一项终极原则……可以说他为读者预设的期待视野统一在宗教神鬼的认同和好奇心理的舒纡上。”李剑国理解的“神道”似乎是“鬼神之道”。 相对而言,笔者更认同王恒展的意见。其未展开论述,笔者为之补充论据。查《周易干氏注》,《系辞下》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干宝注曰:“能精义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于神道而逆祸福也。”由此解,干宝言“神道”,即未然之事。《搜神记》之“神”亦与“神道”相通。《系辞上》之“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干宝注曰:“否泰盈虚者,神也;变而周流者,易也。言神之鼓万物无常方,易之应变化无定体也。“神”与“易”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并与“神道”之义同,即它们都无常方无定体,而主宰了万物变化。《系辞》中多处可见“神”与“易”意义相近,兹举一例:“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虞翻曰“至神谓易,隐初入微,知几其神乎”。《系辞》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道、易因之连成一体。干宝撰《搜神记》就是为了贯彻了自己“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易学思想。 从哲学层面上来说,干宝是一个易学家,干宝的著作中就有好几部是研究《周易》的:《周易注》《周易宗途》《周易爻义》《周易玄品》《周易问难》。干宝的易学思想是否会对他创作《搜神记》产生影响呢?以上我们分析了《搜神记・序》,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再从《搜神记》文本内容考察。 李剑国考证《搜神记》原书体例是分篇记事,可考者有《神化》《感应》《妖怪》《变化》。就目前所辑,文中有对“妖怪”、“变化”的论述,“气”、“五行”、“道”、“变化”是其理论的关键词,与“易”之思想相通,尤其中心句“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正好和《周易》立象尽义、圣人以神道设教是同义的。 文本自身记载很多巫术感应、梦验、神妖变化之事。《搜神记》对妖怪现象用“象――应”模式做解释的多达近90则。其中17则直接引用了京房《易传》的分析,6则直接引用《周易》卦辞,还有一些是干宝自己的分析。如《成公智琼》中干宝就弦超为神女所降事特以《周易》筮之,遇《颐》之《益》,以示同寮郎,郭璞解释为仙人之卦。《夫妇相食》,干宝用到阴阳理论“夫妇阴阳两仪,有情之深者也,今反相食。阴阳相侵,岂特日月之眚哉!”皆说明干宝喜用《周易》之道。《晋书》载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马国翰所辑《周易干氏注・序》云“兹据参校而习刊之史称宝好阴阳术数,留心京房、夏侯胜之传,故其注《易》尽用京氏占侯之法以为象,而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一比附,后人讥其小物详而大道隐。”干宝喜以易注史,可见干宝易学思想对其撰述的影响。 干宝还与道教人士或会道术者来往较多。《晋书・葛洪传》载“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可见干宝与葛洪交情之深。葛洪“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曾说“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葛洪著有《抱朴子》等书,道教理论著述颇丰,可称是道教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此外干宝与郭璞关系也不错。《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璞别传》载干宝曾劝友郭璞戒酒色以养身。《晋书・郭璞传》载“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晋书・韩友传》记载干宝曾向韩友请教筮卜之因。韩友“善占卜,能图宅相�V,亦行京费厌胜之术。”匿葛洪、郭璞、韩友等人自然会与干宝产生交互影响。 此外,干宝自己就亲身经历了神妙不可测之事。《晋书・干宝传》记载其作《搜神记》的缘由是因为感父婢复活和兄干庆还魂后言鬼魂之事。不仅如此,在《搜神记》的文本中,干宝也记载了自己遇败�肿跃塾诘篮玩⒎虮蝗讼鹿频氖虑椤4有味�下的层面,干宝也接受了“神道”之不诬。 干宝所尊之《易》,乃儒家之经。干宝的“神道”偏儒,与佛、道、玄关系不大。《搜神记》中很少出现佛教词汇,惟《李通》一篇较集中。与佛教有关的故事约9篇,亦很少。道教人物出现较多,但服从于“变化”之宗旨。从《晋纪》《周易干氏注》等书看,干宝思想中显示出对东晋玄学的批判和儒学救世的主张。如:“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此乃对玄学猛烈抨击。“顺乎天而享其运,应乎人而和其义,然后设礼文以治之,断刑罚以威之。”此乃倡儒学救世。 供“游心寓目”?干宝在《搜神记・序》中反复说明自己是在以史家笔法撰书,但难免存在他说;该书有明神道之用;最后说“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此句何意?何谓“游心寓目”?就目力所及,大多数研究者对此理解有些偏颇。王恒展的理解是:“他希望将来的读者要‘录其根体’,只要读后能够‘游心寓目’,就不要批评他著述失实了。而‘游心寓目’四字,显然已经涉及到小说的社会功用和审美心理问题。”李剑国认为:“但他也明白,小说‘微说’毕竟不同于史书,有着供“好事之士”“游心寓目”的愉悦功能,因此必须注意材料的择取和描写功夫。” 显然,大家都把“游心寓目”理解为“赏心悦目”了。翻检古典文献相关词条,发现“游心寓目”乃“留心观看”之义。如《北史・常爽传》载常爽《六经注略・序》:“《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通过上下文理解,阅读《六经》的态度是相当严肃的,“游心寓目”绝非轻松消遣之态。常爽距干宝时代不远,词义应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干宝希望将来有读者能仔细阅读他的书呢? 干宝以“好事之士”命他将来的读者。“好事之士”我们也不能理解为一般的读者,即有闲情喜欢多事的人。干宝的好友葛洪在《抱朴子・序》中也用了“好事者”一词:“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好事者”在此指喜欢道教的人,是“识者”。干宝《搜神记・序》的“好事之士”意义应该与此相同,指和干宝一样雅爱搜神之士。 干宝与葛洪一样,很重视自己的著作。他对《搜神记》是比较自信的,写作过程中曾经请纸,皇帝批准给纸二百枚。当时纸张是很珍贵的,一般官吏买不起。成书后还曾请刘�雌吩澹�刘恢可是当时第一流人物,高傲至极。干宝一定在内心自诩《搜神记》为得意之作,才会示人,而且示的是清谈领军人物。由此可证,“好事之士”绝非一般读者,应该像刘恢一样有学问有眼光。 “无尤”即“不加谴罪”之义。干宝序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遇到知音仔细阅读他的作品,而不加责怪其有失实之处。刘恢一句“卿可谓鬼之董狐”,或许可以缓解干宝的这种焦虑。 魏晋时,谈风甚浓,不仅有品评人物和探讨玄理,还有戏谈、聚谈。干宝撰《搜神记》,当然不是给人提供戏谑的谈资。《抱朴子・疾谬篇》对东晋礼教渐颓,以清谈为名的戏谈作了批判: 不闻清谈讲道之言,专以丑辞嘲弄为先。以如此者为高远,以不尔者为�I野。 若问以《坟》《索》之微言,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E袷之仪品,三正四始之原本,阴阳律历之道度……虽心觉面墙之困,而外护其短乏之病,不肯谧已,强张大谈曰:“杂碎故事,盖是穷巷诸生,章句之士,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守黄卷者所宜识,不足以问吾徒也。” 可见,“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是不才之士所不屑的,却是“穷巷诸生、章句之士”的话题,“吟咏而向枯简、匍匐以守黄卷者”应该了解的,因而这些内容不是用来娱乐的。干宝《搜神记》不正是讲“鬼神之情状,万物之变化,殊方之奇怪”吗? 以今人小说艺术观点考量,《搜神记》较之以往志怪小说,“做出了许多新的努力和贡献”,“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提高了叙事的艺术性,注意细节性的描写渲染并加强人物形象的描写。书中有少数幽默、赏心之故事。如《宋定伯》中宋定伯得鬼的信任,以鬼教给他的方法捉鬼卖鬼。《倪彦思家魅》中的狸物不喜人背后议论自己,各种报复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谈生》《紫��》《河间男女》《韩冯夫妇》等蔑视礼教和权力的爱情让人赏心;《鼍妇》《吴郡士人》等一夕姻缘似有喜剧效果;《三王墓》《李寄》人物英勇机智,故事扣人心弦。此类故事性强的篇幅恐怕趣味性更多。这可能是导致研究者误解“游心寓目”含义的原因。但我们要还原干宝的创作语境和他的主观意图,才更贴近事实。 演“八略”、成“微说” “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亦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此句似乎是干宝序的中心句。 干宝之前,目录学上有刘歆对七略的划分: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汉书・艺文志》以此编书目。及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晶,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跃刹拘V�……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由是可知,干宝所能够了解到的目录学分类方法,仅有七略和四部。 李剑国认为“干宝对‘七略’又增出一略而称作‘八略’,所指应当是汉魏以来不断出现的佛道教著作,而‘演八略之旨’就是发挥佛典道书的大旨,也正是张皇神鬼仙佛。”李剑国对“八略”的解释依据是南朝宋秘书丞王俭撰《七志》,又附录道、佛二类,实是九类;梁阮孝绪撰《七录》,正式将佛录、道录列入七录。笔者并不赞同李剑国之说,干宝不可能知道后来者王俭的分类法,何况阮孝绪。当然,也可能干宝时代佛道之书已较多,足成“八略”,但《搜神记》也不可能人佛道类。《隋志・经序》记编纂过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基本继承了王、阮的分类法。《隋志》把道经、佛经列入集部,《搜神记》人“史部杂传”类。《隋志・经序》载王俭《七志》中“经典志”有“杂传”类。《广弘明集》载阮孝绪《七录》中《记传录》设立“杂传部”,《子兵录》中设“小说部”。《隋志》承续二书,二级分类上改动不大,所以,《隋志》将《搜神记》入“杂传”类,应该也符合王俭、阮孝绪之意。加上前文论证,干宝“明神道之不诬”并非明“佛道”之不诬,可以推论,干宝所言“八略”非“佛道”也。 干宝把《搜神记》划为“八略”,应该是相对“七略”而说的,也就是说《搜神记》非七略中的任何一类,那么非“小说”乃题中之义了。干宝既然以“七略”为参照系,那么他应该明了汉代人的小说观念。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对“小说家”的论述代表了汉人的小说观念:“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鲁迅对班固所列小说目录进行了分析:“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当代学者王齐洲对汉代小说观作了很好的阐释:“正是由于汉人的小说观念的主导面是学术,却又隐含有文体意味,因此,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概念。而就学术而言,‘小说家’喜欢搜奇记逸、道听途说,并无作为一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和系统学说,因而它不可能在学术思想方面发挥实际的影响力;就文体而言,‘小说’兼记言、记事、考证、辑佚等多种形式,可谓众体兼备,这便使作为文体的小说庞杂而琐碎,很难与其他诸多类似文体划清界限。”《搜神记》非汉人所言“小说”。 离干宝较近时代的文献出现“小说”一词不多,主要有徐干《中论・务本第十五》把“小说”与“丝竹歌谣”、“雕琢采色”、“辩慧切对”、“射御书数”等同并列,说明“小说”乃小事而非大道,并暗含小说有娱乐消遣功能。此外还有鱼豢《魏略》记载曹植和滑稽人物邯郸淳讲“俳优小说”,说明了小说的不入流和消遣功能。至干宝时代,“小说”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干宝舍用之,而代以“微说”,说明《搜神记》也非魏人所言“小说”。干宝认为《搜神记》不是“小说”,那么当然不是有意作小说了。文首所举鲁迅之论,乃真知灼见,只不过,鲁迅所说“非有意为小说”的“小说”,是西方文艺理论范畴中的概念。 微说,可以理解为“微末不足道之说”,也可以理解为“微言大义之说”。笔者更偏向于后者,因《搜神记》被干宝列为“七略”之外并名之“八略”,其对《搜神记》寄望很高;《搜神记》隐微地说明了微妙深奥的神道。 《搜神记》既非汉人所谓的“刍荛狂夫之议”的小道,亦非魏人所指用来消遣的小事。《搜神记》也并非张皇神鬼仙佛。《搜神记》乃以史家的态度和笔法,载古今怪异非常之事,明《周易》神道之不诬,成一家之文体,概为“八略”。今从干宝22种著作篇名看,经史子集都涉及到了,但干宝对《搜神记》的分类却很暧昧。干宝意识到自己的著作很难分类,这是很敏感的。从七略与四部目录内容基本对应的情况来看,干宝没有把《搜神记》划入经史子集任何一类。相对后来人刘知�住⒑�应麟、纪昀等在小说“子部”说和“史部”说之间纠结,干宝似乎更为干脆,两者皆不属类。虽然他只是笼统的给予“八略”之称,但我们隐约可以从其对《搜神记》的文体定位,看出其认识的超前性,这对我们研究小说文体观念的演进是很有启发的。
254 浏览 7 回答
338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5 回答
248 浏览 6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297 浏览 6 回答
284 浏览 5 回答
216 浏览 7 回答
207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94 浏览 4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5 回答
196 浏览 3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