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性因素的影响论文
摘要: 基于非智力性因素视角下对学校体育培养学习主体的研究,探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在学习主体上外显与影响。旨在促进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发展的深入探讨,以期实现学校体育对促进人全面发展和塑造完美品质的特有功能。
关键词: 学校体育;非智力性因素;学习主体
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表明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人是具备自我认知与自控能力的主体,具体表现在感觉、认知、情感、意志、需求等方面。健全的社会人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的这一观点早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构建完善人格的左膀右臂。智力因素也称认知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面,主要包含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它是人类实现认知活动的重要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也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含面较为广泛,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它是实现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要动力系统。正是人类内在的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相互配合,才产生人类外在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然而,由于当前升学、就业的压力使社会、学校更注重智力因素,而弱化了非智力因素的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由传统的教学目标向“三维”教学目标转变,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而,单纯发展学生智力因素或轻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教学是在实践的检验下让人们认识到错误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开展确立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因为学校体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完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人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余锻炼,其实践表明“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但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更有利于体育课程质量的提高。”①
1讨论与分析
非智力因素结构在学校体育中的表达
学校体育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特点,包含着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等,体育教学则是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的具体体现,即教育功能。②课余锻炼则是更好地发挥了学校体育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运动技术学习为载体、运动负荷为控制的一门教育实践性课程,其独特性决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学校体育中更显突出。
体育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力,它维持着人们向着学习目标前进的坚持程度。③就体育学习动机的机理而言,体育学习主体是在其主观需求与客观事物自身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结合体育学习主体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的引发下产生的。体育游戏的热爱是符合人类天性的特性之一,学校体育的娱乐功能总能让广大学生乐此不疲。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人类生长发育、适应外界环境的独有功能。空旷的运动场所提供的自由空间感是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奔跑嬉戏的内在需求。正是体育运动独有的娱乐性、健身性以及教学环境所拥有的空间感成为广大学生喜爱运动、学习体育的内部动力。
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主体通过主观努力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认知或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或追求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优先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对体育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④学习主体在学习某种体育运动所产生的情绪高涨、行为主动、不怕困难、肯苦练、肯钻研等外部表现,都是行为主体内部兴趣心理活动驱使。而且,在学习兴趣驱使下即便学习过程辛苦和艰难,行为主体依然能够全身心投入并感到愉悦。例如,男生普遍对球类运动兴趣盎然,运动行为就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女生则对舞蹈、形体等运动更有倾向性。
体育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习主体在实现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客观学习对象所产生的情绪态度体验。学习主体对体育学习情感地表达体现着学习主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性。“当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能够得到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时,才可能更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稳定的行为意向,而稳定的行为意向才会促使体育行为的持续。”⑤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同样也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就心理体验而言,心情愉悦、无压力负担,学习主体在接受知识、技能学习时才会得到尚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体育课上往往态度端正、性格开朗、学习积极的学生更易表现出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学习主体在既定目标驱使下,有意识、有计划自觉调控自我行为方式并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与状态。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其运动技能并不都是简单易学的,而且运动技能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娴熟精湛的技能离不开课堂外的勤学苦练,坚定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外在任务的内在动力。学习意志表现出的独立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具有良好自我审视能力,果断性让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展现出更好的决策能力,坚韧性则是学习主体在运动中勇气和毅力的最好体现。
学校体育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的塑造
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设置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逻辑认知与身体认知兼备,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共存的实践性课程。⑥该课程与其他认知性学科相比,其显著差异性呈现出对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塑造的优势特点。
体育动机的培育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难度适中性都说明了学校体育注重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关注着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主体是否认可和需要体育运动源自主体对运动行为价值的评判。因此,运动技能的价值便是学习主体投入精力并付诸行动的原动力。体育运动的本质属性与自然质功能是强身健体,而体育教学与课余锻炼时时刻刻地诠释运动的价值内涵,加强学习主体对体育内在价值的认知是培养体育动机的先决因素。体育结构质功能告诉我们需要对运动原始材料加工后,方能实现体育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因此,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原理传授是端正学习主体体育动机的前提。
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本质是行为主体从事行为活动过程所产生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感觉越持久行为活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体育课程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引导着学习主体释放着运动的天性。体育游戏的丰富性、教学内容趣味性、体育评价多元性是学校体育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习主体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是让学习主体从本质把握运动原理,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是让学习主体快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环节。清晰明了的思路和准确流畅的动作是培养学习主体体育兴趣的重中之重,也是形成个人运动特点的核心所在。
体育情感的丰富
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体验感受—理解与感悟—领悟意义—情感深化”这一过程。⑦体育动机的培育、体育兴趣的激发让学习主体有了运动的初级体验和感受,体育运动过程中主体所产生的喜悦、激情、感动等点点滴滴情感,积蓄了运动主体对体育运动的感悟。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运动规则下能共同谋划进攻策略、安排后防布置,一起承担胜利的快乐和失败的难过。体育情感的生成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就智力学习产生的情感而言,体育运动带给学习主体更多的是游戏活动中营造的欢乐气氛、比赛过程中的集体拼搏和荣誉感等。同时,体育情感的生成也是意志品质形成的动力所在。体育意志的培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展现与运动主体的情感表达关系密切。运动技能原理的认知并不能实现对情感的控制,复杂的运动技能以及持续的比赛时间都离不开运动主体意志品质的内在控制与支撑。一个人在困难的情况下是否坚持努力靠什么,最显像的就是靠自我的激励(即便是有他人的激励,也必须得到自己的认可),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暗示,就是“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⑧意志品质正是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的生理痛苦(寒冷、闷热、手磨破)、对危险恐惧(怕摔倒、怕受伤)、对失败的惧怕、对枯燥的厌倦等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2小结
无论是人类行为的操作系统还是动力系统的发展均不可偏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同等重要,忽视任何一项的培训必定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承担着对学生非智力性因素塑造的重任,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实质就是学习主体个人内在心理的不断外显与其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训练的互动过程。因而,这相互影响的过程正是“全面的人”塑造的关键阶段。
注释:
①吕坤.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8).
②周登松.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③谢亚雄.对南京体育学院优秀运动员本科学习动机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5).
④柴娇.近20年国内外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6).
⑤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
⑥刘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J].体育学刊,(8).
⑦徐京朝,高亮.大学生体育情感的生成与发展研究[J].搏击,(11).
⑧毛振明,蔺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意志品质[J].体育教学,2011(9).
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近几年来,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至于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本文拟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机制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一、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兴趣的产生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 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习的求知欲。 二、活动陶冶 苏联心理学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心理学的根本概念,活动与意识的统一是基本原理。人的心理在人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中形成,在人的活动中表现,又在人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的活动在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所认识和创造的外部世界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发展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个体与外部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人的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外部对象活动的内化,而外部对象活动又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化。智力因素是这样,非智力因素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活动原理,坚持在活动中陶冶。 坚持在活动中陶冶,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所谓活动,当然是学生主体的活动,不是语文老师“包办”,也不是家长“代劳”,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体验。没有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社会上某些怪现象:如爷爷替孙子背书包,奶奶为孙子值日,妈妈为孩子做作业等等。这当然是错误的。正确的作法是贯彻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倡的给孩子“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经受锻炼;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要多给儿童空闲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活动、去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在主体的各种活动中,在他们对待人、对待事、对待困难、对待成功和失败等各种矛盾中激发热情,磨炼意志,陶冶性格。在这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让孩子自己去活动和发展。 三、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指的是个体在取得的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心理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学习取得成功,比如获得一种效益,解决一个难题,学会一种技能,或者一次作业的优秀,一次比赛的胜利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当学习遭受失败,比如连连答题出错,作业失误,考试落伍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灰心、烦躁、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热情。无论成功或者失败的情绪体验,都有一种循环反应。苏联教育家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谈到关于学习“魔力圈”的理论,讲的就是如何变学习上的恶性循环的“魔力圈”为良性循环的“魔力圈”。历来,人只认为是兴趣带来成功,殊不知,在幼少期,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在人的成长发展期,更多的是成功带来兴趣,有时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成功教育”,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进入良好循环的“魔力圈”。 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成功。传统的语文教学采取“一律化”、“齐步走”,经常出现上等生“吃不饱”,下等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学成功率不高;现代语文教学提倡“异步教学”,就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异步教学”有这样几种:一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异步——把学习过程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各个学生都从独立自学中获得成功。二是作业异步——语文作业布置不“一刀切”,而是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设计和布置,使上等生潜力得到发展,下等生也能拾级而上,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三是语文教学进度异步——成绩好的可以超前;成绩差的允许先慢些,然后再快些。例如某校引进复式教学,根据学生语文成绩参差不齐等情况,班级里实行分组教学,分上中下三组呈动态结构,定期调整,使各类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兴趣,下等生也能抬起头来。 提倡分层次、分类型要求的异步作业。无论哪类学生,都不能使题目太易,题目太易,不仅不会产生成功后的快乐,增强兴趣,反而会引起“没意思”感,挫伤积极性。科学的作法是把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一定高的难度,让学生在“跳起摘桃”中感受到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自豪。实践证明,凡经过自己奋力取得的成功最能激励人、鼓舞人。语文教学开展“表现教育”。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成功。好表现是孩子的天性,这从本质和主导方面说是个积极因素,引导得好,能发挥大作用。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内、课外、作业、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在表现中优化个性。最近北京东城区开展的“表现——成功——快乐”的三步曲,我认为是较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的经验。 语文教学重视反馈强化。学生成功体验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我获得的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二是别人表扬、奖励所带来的荣誉感的满足,这是外在因素。我们要多通过肯定评价——特别是在作文批改方面,使学生自我成功的内在体验因语文教师的反馈评价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差生,更要多给肯定。如果对差生只看到其不足,只会使他们更加退避三舍,造成主体意识低下的恶性循环。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在学生尚未感受到取得成绩的欢乐之前不打分”、“不给坏分数”的作法很值得借鉴。 语文教学要善于化败为胜。成功体验的核心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但是,成功体验再多,也难免出现某些错误。出现失误怎么办?语文教师要注意优化接触方式,主动理解、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尽快从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这样,失败也可转化为胜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调查的一位奥运泳将说,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当他进入另一年龄组后,每赛皆败,因此萌生放弃之念,但他的父亲对他说:“等你赢了一场再罢休,不要因为输了就放弃。”结果赢了,他也不再想到要退隐。 四、非言语交流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学习语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特别重视非言语交流的应用。 用系统观点看,非言语行动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把它概括为三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几种: 1.体态语。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动作等。这些在师生之间的交往、理解过程中,尤其是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这却常常被语文教师所忽视。有的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视和颜悦色为有失尊严,在语文教学中很难给学生宽松感、愉悦感;有的只注意知识讲授中的传情入神,不注意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上带来的影响。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会给学生造成压抑和挫伤。 2.人际距离。霍尔的经典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时刻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某种距离。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变量。日常生活,语文教学中确也证明,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情感性质(爱或恨)与情感变量(强或弱)。人际靠近会在对方身上产生深厚的情感效应。据此,我认为,人际距离是影响非智力因素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人际距离的调控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接近后进生,多给他们帮助和鼓励,使之不产生被忽视、被冷落感,学生精神受挫时,教师有意靠拢他们,使之在感情上得到补偿,等等。 3.语文教学的副语言。又叫辅助语或类语言。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音量、音调、速度、节奏和类似语言的笑声、感叹声等。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对学生有偏见,尽管没有通过言语直接表示出来,学生仍可从教师讲话声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或者欢笑、叹息中有所觉察,因而也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氛围优化 语文教学或学生学习语文应进行氛围优化。氛围优化指的是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气氛宜人,特别是人际关系和谐优化。 情绪是个体搞好学习语文的首要条件,而周围环境气氛,尤其是人际关系则是影响个体情绪的重要因素。 氛围优化强调环境气氛的暗示作用,它通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以潜在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意识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优化的氛围如同演戏中的音响、灯光、布景、色彩等因素一样有着强有力的激发情感作用。而人的情绪、情感都具有弥散、泛化的特性。凡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干什么都情绪高、效果好;反之,凡恐惧、苦恼等消极的情绪,会使人的大脑皮层各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干什么都情绪低、效果差。 怎样实现氛围优化呢?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学生生活环境氛围的优化,尽力使学生生活在快乐之中。只有愉快地生活,才能愉快地学习。在精神上要多给学生快乐感、兴奋感;少给他们压抑感、恐惧感。要把“欢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象小燕子一样无忧无虑地展翅在生活的太空。语文学习虽然有紧张的一面,但“主旋律”应该是快乐,这就不能片面宣扬传统的“苦作舟”的信条,而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种艺术手段多给学生创造“乐作舟”的氛围,使语文教学在愉快之中进行。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诱导 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接受知识,转变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法,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能动的。教师的能动性表现在课前依据教学目标制订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课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巧将教案付诸实施;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这些就是学习的心理因素。教师的能动性最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是与学生思想、生活、意志、情趣等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更要研究教育的对象,掌握他们的特点,加强心理因素的诱导,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重视激发动机,调动主体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大重视语文学习,认为字会识,书会读,少上几课没关系。有的学习只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在经商潮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当作家那是愚人的事,当语文教师那是实现不了自身价值的事,搞文献研究那是老学者的事。学习动机不强是影响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的重要原因。我们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从长远的教育目标来看,由于稳定的动机特征是构成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辩论。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辞,据理力争。一些学生持之有据,可就是辞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出,只得旁观,心急如火。会后大家深感语言能力确实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机遇,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模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体验深刻的道理,模拟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比之抽象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批判性大为增强的现实。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在教《一面》时,抓住作者对鲁迅外貌由远及近的三次描写,讲述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导学生训练,要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线条勾勒,也可以特写细描。大家积极动脑,写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几笔勾出《雨中师生情》、《克尽职守的老门卫》,也有的细细写出《漫不经心的营业员》,《令人捧腹的小调皮》等。紧接着,我又把较为成功的习作作为第二范文讲评,作者们听到老师介绍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仿作,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学好语文的上进心。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进行肯定的强化,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自主精神欠缺,没有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教什么,就学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不懂得自己应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诱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适时鼓励,定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汉字规范化教学中,针对社会上错别字多、繁体字滥的现象,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加以订正。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比教者单方面讲解罗列好得多。教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我要学生各自找一份新产品说明书,然后交流,归纳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效果颇佳。同样,教学通讯,我就组织采访;教学新闻,就让学生先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而自动”的意识就增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强调自主,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学生“自主而自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授之以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能通过教者的“导”,让学生不断“悟”出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也就会少走弯路,自学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学习语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预习法”、“不同文体分析法”、“课堂笔记法”、“复习法”,“作文素材积累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探寻科学的方法,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学好语文的信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我特别重视推广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土生土长”的方法,倍感亲切,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还适时组织交流,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学习的主人。学习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会“自得”的本领,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们就会逐步迈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三、启发生疑,引导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启发学生生疑,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笔者在应用文《电报》的教学中,为了讲清电文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因电文歧义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广州某公司订购一批货,要求春节前运达河南,后因货物未能及时运到,而销售旺季已过,造成货物严重积压。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不要退货”。河南方面接到电报后很满意,迅速将货退回广州,而广州一方拒绝接收退货,引起了一场官司。结果广州一方败诉。案例介绍完,学生产生疑问:广州因何败诉?教者立即启发质疑:法院判广州败诉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电告“不要退货”嘛?同学们纷纷参加争论。经争论不难看出:按电文不加标点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货”是正确的,广州当然败诉。如广州回电为“不能退货”就不会出现歧义了。经过争辩,大家意见趋于一致,且对电文不加标点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1)广州方面败诉,是仅仅因为电文拟得不当吗?(2)河南方面退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利用电文的歧义吗?要大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当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购物肯定有合同,广州一方货未及时到,造成货物严重积压,责任本来就该由广州一方承担,这才是广州败诉的根本原因。”也有同学说:“经商也要机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电文的歧义,进一步赢得了主动权。”质疑讨论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应用文语言准确明白等基本要求,还懂得了商业经济合同上条款“一字千金”,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维护自身利益。如此启发生疑,帮助学生释疑,有起有伏,就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笔者在教小说《项链》,分析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特点时,学生都不难归纳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等,可是有位同学却举手补充说:“小说的第四部分写道:‘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这段文字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对现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不仅肯定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并且表扬他勇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创新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试想如果根据参考资料提供的答案,去否定该生新的独特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挫,刚点燃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在瞬间熄灭。 同样,对学生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也应及时肯定。如《口技》一文笔者已讲过多遍,在分析该文首尾呼应技巧时,以往总是说开头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和结尾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首尾呼应,作者反复强调,旨在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可有一次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只要在结尾处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理由是读者看到具体描写时,会猜测口技艺人用了很多道具,可是读到结尾,才知道原来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会感到惊讶,更敬佩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文章也更吸引人。教者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立即加以肯定,并且说:“你说的这种写法,就是在前文有意设下悬念,后文再把实情告诉读者……,这是一种很好的写法。”接着又进行引导:“同一内容,有不同的写法,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象课文开头写,结尾再写,突出道具简单,反衬技艺高超,首尾圆合,结构严谨,当然也是很好的写法。这就叫文无定法,各有千秋。”这位学生露出满意的知容。我进一步鼓励他:“刚才的发言说明,学习语文要活学,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这样,学生的独立思维的素质得到肯定,求知欲就更强,这不仅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将来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创造性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当然中学生发言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尊重学生,适时加以引导,鼓励求异、求新、求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去改革教法,加强心理因素的诱导,是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在“科技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健全人格+出色智能+个性特长”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追求人格与个性发展的21世纪,人们深刻认识到成功的因素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非智力潜能的开发已成为被广泛关注并深入研讨的重大课题。
所谓“非智力因素”主要指由兴趣、情感、意志等为核心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有机统一系统。它包括态度、习惯、能力、表达、思维、书写、操作、活动、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心理过程中主要起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教授和学习的动机、欲望、态度、情趣及意志等的激发、活跃和组合方面。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尤应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条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的作用,注意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和积极状态,诱导主动参与,活跃创造性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激发兴趣,使其“爱学”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源泉,是学好语文等学科的先导。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的确,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被有效激活时,常表现出巨大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探索感,甚至达到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自然,其学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反之,则成效不高或甚微。由此可见,教师最大的本事是使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兴趣虽然与某些先天潜质有关联,但主要依赖于后天的精心培育。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方法有:
1.加强学习动机教育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只有深刻理解学习的目的意义,在正确久远的学习动机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掌握科学知识对自身的重要性,并把自身的学习同国家、社会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迫切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创新,“乐”攀科学高峰,勇夺胜利桂冠。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无意注意、自然吸引、兴奋期待及好奇等心理,积极改进教法,易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保持学习的浓郁兴致,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单调枯燥的刺激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并产生厌恶之感,所以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灌输式的`呆板的沉闷的重知识轻个性的传统教法,引进有利于质疑问难兴趣的诱发。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个性潜能的挖掘等的新型教法。根据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兴趣产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做到篇篇有异、新颖别致、课课不同、天天精彩。
3.体验品味成功心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激发力量,青少年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个力量。”教师利用成功心理有针对性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水平的情境,使之萌发兴趣、积极参与、获得成功。
成功的学习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更大更浓更深的学习兴趣,这种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感在每一次的成功激励下所产生的巨大内动力,又成为追求新目标的起点,甚至会成为鼓舞其一生不断探索,拼搏创新的精神支柱!
二、丰富情感,使其“乐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是教学的生命之魂。情感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情感是学好语文等学科的内驱力,情商制约着智商发挥程度和限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在和谐互控的本质关系中,和谐共创省时高效的优化教学效果,使师生都沉浸在乐中教和乐中学的教学情境中,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学乐结合,思乐俱得。
研究表明,情感的积累是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炽热丰富的情感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个特殊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学中,教师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眼神、亲切的态度和形象、科学、风趣、幽默的语言,努力创造友好、民主、协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愉悦的轻松舒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情感五彩缤纷,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
2.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探索欲,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此举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的培养。
3.挖掘丰富的情感素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篇佳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感人的细节,情感的流露处,感情的变化运用反复诵读、对比体验、细心揣摩,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浪花,情景交融地进入角色,成功地实现“情感转移”,以情激情,以情传情,激起共鸣。在不断积累的积极、丰富、炽热的情感体验中,获取以情育人的优化教学效果。
此外,情感的培育,还离不开对壮美河山和社会人生的广泛接触了解,甚至还要在不平凡的人生遭遇中不断地磨炼形成。
三、锤炼意志,使其“恒学”
意志是一个人自觉确立目标,克服内外困难,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倾向。它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事业均产生广泛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自律性、坚韧性等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如:盲从、独断、任性、顽固等则会阻碍智能的发展,降低学习成效。可见,意志是学好语文的保证。
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要抓住学生遭遇学习生活困难时或适当设置困境、苦境、逆境来锤炼其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此外,还可利用各种英雄模范的榜样力量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使其坚强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新基础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为主旨的。由于智力因素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却可以超越特定的情况发挥作用,在变化了的条件背景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更加广阔的适应性。因此,只有加强非智力潜能的开掘才能培育出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191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4 回答
343 浏览 3 回答
132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7 回答
143 浏览 3 回答
124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5 回答
339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5 回答
309 浏览 9 回答
181 浏览 3 回答
144 浏览 6 回答
282 浏览 5 回答
299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