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民营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国际化分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目前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我国沿海地区的情况来看,民营中小企业与跨国企业二者在产业分布、企业规模及生产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了二元结构,即民营中小企业产业分布集中在轻纺工业,企业规模偏小,采用传统家族作坊式的内部管理方式。而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业分布集中于机械电子行业,企业规模效益明显,并且采用现代工业管理模式。这种二元结构明显地制约了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整体的拉动作用,制约了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存量的激活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中小企业企业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满足跨国企业的要求中小企业体制改革尚不到位,企业管理架构多为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化有待时日。从生产水平来看,多年来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难以形成专业化配套生产体系。此外,中小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较低,再投入能力有限,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之一。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现代管理人才,使它们难以适应为技术和资本含量高的跨国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提供配套的合作方式。2、我国中小企业同跨国企业发展配套服务关系存在着一定风险现有研究表明,跨国企业选择当地企业为其供货的主要动机,一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二是为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技术、产品更好更快地适应当地条件。中小企业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的利益是明显的,可以通过提供配套获取跨国企业的溢出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联系也存在负面效应。首先是本地中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订货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跨国企业有时对供应商压价,以致供应商之间往往会引发恶性竞争,使它们进一步降低了利润空间。其次是中小企业将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如果跨国公司撤资,本地供应商将失去订货来源。即使跨国公司不转移,供应商也有被某些大买主锁定的风险。3、我国中小企业难以跨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产业水平差距中小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生产,而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则基本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在产业高度上的差距,造成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只能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产品。5、 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目标过于单一从总体看来,我国地方政府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目标过于单一,缺乏必要手段扩大溢出效应。在我国,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就吸引外资本身来看,开发区的方式确实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提高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经济整体拉动作用,促进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对接与融合等角度看,开发区的政策及运行机制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核心问题在于开发区与当地经济之间缺乏共同升级的有机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般模式是外商向地方政府租借或购买一块土地建厂生产,从境外进口大部分原料,加工生产后大部分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外销。由于地方政府对如何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扩大外资溢出效应,以及考虑外资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和冲击等方面,在观念认识、激励机制、政策手段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难以积极主动弥合跨国企业与当地中小企业在合作配套时存在的差距。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或者产业加工链条较长的机械行业如汽车、自行车行业,开发区内企业间的配套关系也往往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而内资企业通常只具有一般配套服务能力,难以真正进入其加工生产链条或采购网络。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开发区的各项资源或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各种软硬件设施,外资有优先使用权,而民营中小企业要享受相应的优惠条件就较为困难。目前在市场化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应采取的具体措施1、以提供配套服务信息为龙头积极尝试多种机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服务信息问题显然是促进中小企业与跨国企业建立联系中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公告、研讨会和国际展览会等方式,收集和传播有关联系机会的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各级政府应围绕配套服务这一中心问题不断延伸服务范围,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各种不同方式,建立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合资合作提供一揽子的服务与支持。例如政府可以举办博览会为契机,围绕中小企业在为跨国企业提供配套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动中介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组建行业协会等协调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改革原先部门分割式的公共中介服务,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社会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展开培训、担保、法律咨询等一系列相关服务。2、从质量认证和产业聚集为基础,围绕配套服务问题构建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是阻碍其成为跨国企业供应商的主要因素。同时,跨国公司是否在国内采购比较复杂和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也取决于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跨国公司特别强调,配套企业应该有持续跟进改进质量的能力,并认为这一能力比在某一时点上的实际质量水平更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要求供应商通过ISO9001、QS9000、HACCP及VDA等标准认证。事实证明,与跨国公司建立供货关系在提升供应商技术能力方面是最有效的,政府应实施鼓励政策敦促中小企业通过各种质量标准认证,为中小企业与跨国企业建立供货关系铺平道路。各级政府可以从质量认证入手,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持续投入,并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尽管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针对中小企业和供应商的政府培训计划并没有推行,至于跨国公司为配套企业开展培训就更少见。从国际经验来看,已经有一些国家为鼓励公司培训人力资源提供经费资助。韩国给予大公司在培养中小企业人才方面以税收补偿。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都在这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我国可以采取资助建立供应商协会,资助私营部门培训计划及与国际机构合作等措施,努力促进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建立培训联系。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促进本地供应商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激励政策,其最终回报是很高的。比较好的做法还包括:动员跨国公司买方克服资源和组织的障碍,开展全员培训、培训计划及后续的定期评价等。4、各地应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当地中小企业对外合资、合作提供配套服务的鼓励政策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包括苏南及温州地区)、环渤海地区等,在政策、组织、市场、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些差异造成这些地区在引进外资、对外贸易、外资扩散效应、外向型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各不相同的模式、潜质和问题。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研究外资、政府、中介组织和国内中小企业这几个相关组织中,究竟在体制、机制和能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以促进当地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形成更为密切的产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