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有空帮你搞~~~~~~~~~~这些天比较忙 懒地去图书馆
下面是一张专家推荐的最健康的作息时间表: 7:30:起床。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在早上5:22―7:21 分起床的人,其血液中有一种能引起心脏病的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在7:21之后起床对身体健康更加有益。打开台灯。“一醒来,就将灯打开,这样将会重新调整体内的生物钟,调整睡眠和醒来模式。”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吉姆•霍恩说。喝一杯水。水是身体内成千上万化学反应得以进行的必需物质。早上喝一杯清水,可以补充晚上的缺水状态。 7:30―8:00:在早饭之前刷牙。“在早饭之前刷牙可以防止牙齿的腐蚀,因为刷牙之后,可以在牙齿外面涂上一层含氟的保护层。要么,就等早饭之后半小时再刷牙。”英国牙齿协会健康和安全研究人员戈登•沃特金斯说。 8:00―8:30:吃早饭。“早饭必须吃,因为它可以帮助你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营养师凯文•威尔伦说。早饭可以吃燕麦粥等,这类食物具有较低的血糖指数。 8:30―9:00:避免运动。来自布鲁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早晨进行锻炼的运动员更容易感染疾病,因为免疫系统在这个时间的功能最弱。步行上班。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走路的人,比那些久坐不运动的人患感冒病的几率低25%。 9:30:开始一天中最困难的工作。纽约睡眠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每天醒来的一两个小时内头脑最清醒。 10:30:让眼睛离开屏幕休息一下。如果你使用电脑工作,那么每工作一小时,就让眼睛休息3分钟。 11:00:吃点水果。这是一种解决身体血糖下降的好方法。吃一个橙子或一些红色水果,这样做能同时补充体内的铁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 13:00:在面包上加一些豆类蔬菜。你需要一顿可口的午餐,并且能够缓慢地释放能量。“烘烤的豆类食品富含纤维素,番茄酱可以当作是蔬菜的一部分。”维伦博士说。 14:30―15:30:午休一小会儿。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会下降37%。 16:00:喝杯酸奶。这样做可以稳定血糖水平。在每天三餐之间喝些酸牛奶,有利于心脏健康。 17:00―19:00:锻炼身体。根据体内的生物钟,这个时间是运动的最佳时间,舍菲尔德大学运动学医生瑞沃•尼克说。 19:30:晚餐少吃点。晚饭吃太多,会引起血糖升高,并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影响睡眠。晚饭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富含卡路里和蛋白质的食物。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21:45:看会电视。这个时间看会儿电视放松一下,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看电视,这会影响睡眠质量。 23:00:洗个热水澡。“体温的适当降低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拉夫堡大学睡眠研究中心吉姆•霍恩教授说。 23:30:上床睡觉。如果你早上7点30起床,现在入睡可以保证你享受8小时充足的睡眠。 PS: 在中国养生里面是一年四季随季节变化而调整作息时间的。一天之中休息最重要的时间是子午觉,子时:半夜11:00~~1:00,午时:中午11:00~~1:00,能保证子午觉的人会健康长寿。 上床休息最佳时间晚上9:00~11:00,不要晚于11:00上床,早晨最佳起床时间为5:00~~7:00,根据一年四季在这些时间段内调整,比如夏天就要晚睡晚起,秋天就要早睡早起,当然早和晚都在最佳时间范围内。 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 一、科学养生四大障碍 (一)“烦恼”因素。 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到了家庭,与子女共居的,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煮饭、送孙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有些“摩擦”,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 (二)“失落”因素。 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感到“世态炎凉”。 (三)“拼搏”因素。 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认为过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显身手”了。少数人说自己过去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机会,千方百计想弥补。个别人,一反常志,买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无归”。 (四)“厌世”因素。 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时光。个别老人,一迈进60花甲之年,自称为“等死队员”,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思想,于是喜、怒、哀、乐无常。 二、科学养生三大原则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康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 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三、科学养生四大基本经验 (一)思想要乐观,心态要平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从忧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曰:“百病皆生于气。”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顺境时要谨慎一点;逆境时要振作一点;得意时要谦虚一点;烦恼时要“糊涂”一点。不因地位低微而气馁;不因薪资偏薄而苦闷;不因权力丧失而哀叹。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勿庸人自扰,惹事生非,避免过喜过怒,造成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血糖改变,引发脑充血或心脏病。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敬人、平易近人,适力助人。 (二)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 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后能公,和忍性,然后能修。”即是说,能强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纵,放纵就是为所欲为。不然大则以杀身,小则以伤气。 (三)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养生论》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增补遵生八笺》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这里必需郑重阐述色欲话题。在中国封建意识掩盖下,人们对性事自然讳莫如深,作为一种保密性的事。古代医学书籍,文中也只用“节欲”或者“填房事”两个词。养生文章中《格言联壁》说:“积精求神谙得切实。”顾名思义,既名之为精,既为精华、精粹。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之至宝。不能滥用,滥用则影响健康长寿。为何一些长寿村男女人寿星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尚较之一般人长寿?那就是人之宝贝藏之于身。依愚之见,人过七旬,以少行房事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根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把人寿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常动故也。”外国人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呼吸结合,心平气静。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词班学习,陶冶身心,健脑强心,延年益寿。实践证明: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延年益寿。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阳 阴生理组织结构 部位 上部 下部身体 表 里躯干 背 胸腹四肢 外侧 内侧脏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阴阳) 五脏(各脏又包含阴阳)经络 手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气血津液 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 血津液功能活动 升降 上升 下降状态 亢奋,发散 阴滞、收敛动静 动 静主要功能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在内,阳之守也。(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 阴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望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闻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闻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问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问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切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虚证 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脏腑阴阳辨证心 心阳虚: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 心阴虚: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肺 肺阳虚: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脾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胃 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肝 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肾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强易举,经闭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药物性味 阴 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阳 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药物性能 阴 沉降,清火、攻下、滋阴、抑制阳 上升,发散、上升、温阳、兴奋药物作用的转化 重阴则阳,重阳则阴(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 阴 包括里证、寒证、虚证阳 包括表证、热证、实证诊断指导思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诊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治疗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疗大法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指导预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指导养生 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举例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六腑 大肠 胆 膀胱 小肠 胃五气 燥 风 寒 暑 湿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五体 皮毛 筋 骨 脉 肉五志 忧 怒 恐 喜 思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宫五声 哭 呼 呻 笑 歌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方向 西 东 北 南 中生化 收 生 藏 长 化季节 秋 春 冬 夏 长夏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木相生水 – 火 相克金 土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1、从《摄生月令》看道教的顺时养生理论【作者中文名】 宋野草;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哲学系; 【文献出处】 中国宗教, China Religion, 编辑部邮箱 2010年 09期 2、四季、养生与企业理财【作者中文名】 王化成;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文献出处】 财务与会计, Finance & Accounting, 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4期 3、四季养生歌【作者中文名】 梅雨霖; 【文献出处】 中国道教, China Taoism, 编辑部邮箱 2002年 02期 4、由摄生到卫生之经——论老庄的养生思想【英文篇名】 From Preserving One′s Life to Health Principles: On Maintenance of Life in Laozi and Zhuangzi 【作者中文名】 付粉鸽; 【作者英文名】 FU Fen-ge(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文献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2期 5、《诗经》中的饮食与养生文化考究【作者中文名】 闫茂华; 宋喜贵; 陆长梅;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文献出处】 农业考古,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1期
- -这个你可以自己写啊。。。。都是很好的题目啊,自己不写是不会有自己的体会的,这很可惜啊。
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阳 阴生理组织结构 部位 上部 下部身体 表 里躯干 背 胸腹四肢 外侧 内侧脏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阴阳) 五脏(各脏又包含阴阳)经络 手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气血津液 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 血津液功能活动 升降 上升 下降状态 亢奋,发散 阴滞、收敛动静 动 静主要功能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在内,阳之守也。(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 阴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望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闻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闻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问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问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切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虚证 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脏腑阴阳辨证心 心阳虚: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 心阴虚: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肺 肺阳虚: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脾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胃 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肝 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肾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强易举,经闭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药物性味 阴 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阳 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药物性能 阴 沉降,清火、攻下、滋阴、抑制阳 上升,发散、上升、温阳、兴奋药物作用的转化 重阴则阳,重阳则阴(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 阴 包括里证、寒证、虚证阳 包括表证、热证、实证诊断指导思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诊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治疗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疗大法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指导预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指导养生 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举例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六腑 大肠 胆 膀胱 小肠 胃五气 燥 风 寒 暑 湿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五体 皮毛 筋 骨 脉 肉五志 忧 怒 恐 喜 思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宫五声 哭 呼 呻 笑 歌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方向 西 东 北 南 中生化 收 生 藏 长 化季节 秋 春 冬 夏 长夏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木相生水 – 火 相克金 土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126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4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6 回答
122 浏览 5 回答
148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8 回答
279 浏览 4 回答
219 浏览 3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179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8 回答
119 浏览 4 回答
213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