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学习了《中国档案史》这一学科,《中国档案史》是档案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研究我国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产生、发展的专业课程,原本以为这一学科会非常枯燥,因为讲到历史,就会想到各种年代、制度、措施等等。然而当大一上刚刚结束的时候,赵老师让我们去读他所著的《中国档案史专题研究》,写读书笔记。当时由于不理解,满腹牢骚,埋怨着上大学了假期还有作业,不过最后我还是仔细地把书好好看了一遍。认真完成读书笔记之后,我突然了解了老师的苦心,不打无准备之战,赵老师这样是让我们能够好好了解教材、了解中国档案史,不至于上课的时候一头雾水。在正式学习《中国档案史》这节课之前,就有学长学姐告诉我们,赵老师的课很累,但是最终会让你收获很多。的确,这学期《中国档案史》的作业几乎贯穿了整个学期,当然在这个学期,关于中国档案史,我们真的学会很多很多。首先,谈谈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法。第一,赵老师十分重视同学的出勤率,我曾经非常不理解赵老师在课堂上让迟到的同学罚站,我觉得那只有小学的时候才这样,然而正是老师的严格要求促使了同学们自我要求的提高,缺席迟到的现象是极少的。我觉得正是大家在思想上已经高度重视《中国档案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才能够在这一学期真正学到真正的知识。第二,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运用幻灯片的方式配合讲解,形象而生动,有时还穿插考我们一些关于档案的各种知识,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档案界的最新动态。再就是课后任务,在寒假的时候就在老师的博客上面看到了考试改革实施计划书,当时就了解到我们有非常艰巨的课后任务,而且之前学姐告诉我们说是非常折腾人的论文评论从30篇增加到了50篇。让我不得不紧张起来。寒假在家的时候就试着写了几篇评论,然而当时不懂,没有及时贴到老师的博客上,后来再找那几篇文章就再也没找着了,只能重新写。也正是我的磨蹭,不懂得细水长流,论文评论很多都是在最后截止的时候赶出来的,我自己明显感觉到后几篇赶出来的评论并没有答到老师预期要的效果。论文评论应该是一种长久的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快餐式的应付。还有就是实习报告,参观辽博那次真的收获很多,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南方来的,几乎可以说是通过这次参观很好的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史。前两天我还把电脑里面在辽博拍的照片分享给了高中同学,一点一点给他们将东北的发展史,大家都说光是看看照片都觉得收获很大,何况我这个亲历者。很感谢老师安排这次参观,并且细心的安排了讲解员,否则这次参观不会这么完满。期中的网络讨论感觉就像头脑风暴一样,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言,思维通过网络碰撞出了火花,当然也在讨论中,我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局限性以及考前准备的不充分,多亏这次期中讨论的演练,让我及时发现的不足,并在下半学期努力改正。这学期我花的心思最多的是论文写作,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非常没有信心,不自信自己能够写出一篇符合老师要求的论文。从最开始的选题到收集资料,再到我推翻最初的选题重新拟题布局筹划,我错过了交初稿的大好时机,这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最后交定稿的时候因为我私自篡改了老师发给我们的封皮,论文被退回来的时候,我当时非常不理解,事后想一想,老师现在虽然对我们严格的几乎有点苛刻,不过这也是为我们以后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到了我们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们的论文或许会因为仅仅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标点错误就被退回来,如果我们在现在就能够逐渐养成谨慎治学的习惯,那么毕业论文就不会变成我们无比头疼的对象。最后是期末开卷考试,很多人因为期末是开卷考试就并没有把期末考试当成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来认真准备,我也不例外。所以期末的时候我吃了很大的亏,明明上课记在笔记上的第一大题却因为我没有带课程笔记而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自己整理,最终还导致试卷没有来得及答完。通过期末这次手忙脚乱的考试,我发现自己对学过知识的巩固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也许是电脑用多了,我现在写字的速度和质量都在直线下降,这都是值得我好好注意的地方。这样细数起来,发现自己在这一学期以来,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积累,同时从自己身上发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很感谢赵老师,我知道我们这届学生也许相比上一届08届的学长学姐让你非常的不省心。在老师的博客上看到08届学长学姐们的课程感想,老师特别虚心接受学长学姐们的意见,一一做了回应,这让我十分惭愧。老师能够经常为我们考虑,我们也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帮老师减轻负担,不让老师对我们太费心了。希望老师在下学期能够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我们!我们也会努力做到让老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