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论博士毕业还是退学,无论有没有裴钢事件,都早已决定去业界或是转行,一是学术圈没那么坑位,二是学术圈不需要我这种垃圾。
裴钢等人的科研论文被举报涉嫌学术造假,在国内学界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广大吃瓜群众虽然不懂什么是跨膜,什么是药理,但也至少知道,科研论文应该怎么写,图片应该怎么正确使用。
1月21日晚,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通报,对于饶毅和裴钢之外的多篇论文,既没有说是否涉嫌学术造假,也没有说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而只是说图片误用。
针对这一调查结论,饶毅随后正式举报裴钢的论文(林-裴[1999])涉嫌学术造假,因为其实验无法得到重复,其结论也违背国际学界的通行结论。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发布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部道德委”)关于此次举报的处理意见,认定之前的调查对这篇论文“未发现有造假”,由此对重复举报,“不再进行调查”。
何为“图片误用”?
一句“图片误用”,刷新了科研诚信的新底线。这又不是康德和耶可比的照片,误用了还情有可原。
这是什么图片?在严肃严格严谨的学术论文中,怎么可能误用?既然误用了,怎么能够证明论文的结论是正确的?
一般理解,图片不仅是实验数据的直接呈现,也是论文结论的直接证据。而图片误用就是图片没有正确呈现实验数据,但为何没有正确呈现呢?
如果是作者无意的,那么说明论文写作和投稿是不严谨的,编辑部的匿名评审也没有发挥作用。而如果是作者有意的,那么说明论文肯定涉嫌造假。
学术研究的常识是,真实的实验数据不会得出错误的图片,如果有错误,几乎肯定是PS的结果,也就是造假的结果。
如果认为图片误用,但不影响结论的正确,这就如同判案时,犯罪事实描述错误,但判决是正确的一样。
这似乎在藐视正常人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