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以天下为己任,把改造社会视为自己的责任所在,他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既然历史的发展是“一治一乱”乱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圣人出现,天下自然会太平下来. 他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却也容入了自己的希望.“王道”学说及其实现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其作为孟子社会理想的支撑点,在两个方面同时显示意义.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做为其内在的依据做着最好的阐释.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