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华科重医的?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他的合作者.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胖子(投向长崎的原子弹)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 和“胖子”。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 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设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核武器的实战应用,虽仍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原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它有关的多种投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并探讨实战应用的可能方式。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有矛必有盾。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导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弹系统。1972年 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止“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复杂性。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已经有了电磁炮了,只是还没有正式服役,
1,根据英国媒体以“神秘超级大炮藏身中国沙漠”为题报道称,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包头市西北方的一个装甲设备与火炮测试中心有两门非同寻常的超级火炮,它们分别长约24米和米。报道猜测,这显示该测试中心正在对高速炮弹进行穿透力测试。这是中国目前正在秘密进行火炮试验项目之一。
资料图:网传中国车载电磁炮,中国超高速电磁炮终于公开亮相
2,2013年7月的一张卫星图片显示,在包头附近,中国军方架设了两门“超级大炮”,并在近期试过用。其中一门米长的是1970年代解放军“先锋”反导火炮的遗产,另一门“神秘”新炮有33米长。简氏防务周刊网站分析,这两款“超级大炮”是用于高速弹道试验。
中国超级大炮的另一种可能用途是电磁轨道炮的测试原型。这种新概念火炮利用电磁场可将炮弹加速到普通炮弹的2-3倍。
3,中国电磁炮的研发
中国电磁炮研制方面与欧美西方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限于技术和人才原因中国电磁炮研制会稍微慢几年,近期我国会进行试验性安装测试。在某些技术上将堪比美国电磁炮。对于中国来说,即便可以通过跟踪外国技术的发展来节省时间和成本,但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尤其是这类需要大量工程实际经验积累的项目。中国也只有加强预研,才可能在电磁炮领域不再大幅落后。
4,据美国海军网报道,当地时间7月8日,圣迭戈基地,美国海军在一艘联合高速船米利诺基特号(JHSV3)上展示了由英国BAE系统公司研制的电磁轨道炮原型。目前圣迭戈海军基地正在举行电磁发展研讨会,由来自美国和其盟国的海军代表参加。根据美国海军的计划,电磁炮将被首先应用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
作战方式颠覆传统 (此回答供参考) /来自中华网社区 -----------/来自中华网社区 新概念武器是相对于传统武器而言的高新技术武器群体,目前正处于研制和探索之中,它在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显著不同。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和军用机器人。>定向能武器,是指武器的能量沿一定方向传播,并在一定距离内有杀伤破坏作用,在其他方向则没有。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动能武器,是能发射高速弹头、利用弹头动能直接撞毁目标的武器,如动能拦截弹、电磁炮等;军用机器人,可用于执行战斗任务、实施工程保障等。目前正在研制的新概念武器,还有网络战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动能武器:火炮要"脱胎换骨" "水炮":固体发射药火炮的终结者 ----------- 液体发射药火炮又称“水炮”,是一种以液体发射药代替固体发射药的新型火炮。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液体发射药炮。有专家预测,液体发射药火炮的诞生,是火炮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将在未来战争中取代固体发射药火炮。 >与固体发射药火炮相比,液体发射药火炮省去了药筒等装置,结构简化,使火炮、弹丸的重量减轻,提高了发射速度;液体发射药能量高,增大了弹丸的初速和射程;液体发射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储存安全方便,即使被击中也不易爆炸。 电磁炮:能发射各类导弹 ----------- 是一种用电磁作动力的发射装置,由导轨、大电流直流脉冲电源和开关等组成。两条导轨之间用滑块连接,发射时将弹丸放在滑块前。当导轨接通电源时,就会产生强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滑块上的金属箔片转化为高速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推动弹丸,将弹丸从导轨上发射出去。 >电磁炮的最大特点,是发射的炮弹初速高。美国海军试验的电磁轨道炮,把3公斤重的炮弹以7马赫的高速发射出去,成为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炮弹家族成员。弹丸初速高,射程就远,能攻击远距离目标。同时,弹丸在空中飞行时间减少,可提高射击命中精度。它还能发射各类导弹,而且不像传统导弹那样需携带燃料飞行,从而降低了导弹的造价。军用机器人"文武双全" 机器人火炮:装填效率高 ----------- 它可以代替人完成输弹、装填和发射等任务。美国陆军研制出一种 155毫米机器人火炮,它在M109式榴弹炮的炮塔上,安装了一套机器人弹药输送和装填系统。 >该系统由液压传动和操纵,由机械手、自动输弹盘和快速输弹机等部分组成,机械手能轻松抓起45公斤重的弹丸。射击时,机械手将弹丸放在自动输弹盘上,输弹机能在10秒内装填3发炮弹,速度比人工操作快很多。 微型无人作战平台: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 随着微机电、微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无人作战平台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世界研究的微型无人作战平台,主要有微型飞行器和微型机器人。 >微型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可执行低空侦察、通信、电子干扰和对地攻击等任务。美国研发的“微星”无人机,是一种可由单兵手持发射的微型飞行器,长度小于15厘米,重量不足18克,因形体微小,即使在防空雷达附近盘旋,也难以被探测到。它在侦察的同时,还能攻击地面活动目标,可谓“文武双全”。 >微型机器人可分为厘米、毫米和微米尺寸机器人,有一定智能,可在微空间进行可控操作或采集信息,能执行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批量廉价制造。美国研制的一种可探测核生化战剂的微型机器人,只有几毫米大。还有一种正在研发中的“黄蜂”微型机器人,只有几十毫克重,可携带某种极小弹头,能喷射出腐蚀液或导电液,攻击敌方装备的关键电子部件。网络战武器:攻防兼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计算机病毒对信息系统的破坏作用,已引起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正大力发展网络战进攻与防御的装备和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武器、高能电磁脉冲武器、纳米机器人、网络嗅探和信息攻击技术等。 >为了成功地实施信息攻击,外军还在研究网络分析器、软件驱动嗅探器、硬件磁感应嗅探器等网络嗅探武器,以及信息篡改、窃取和欺等信息攻击技术。 美军:计算机病毒发源地 ----------- 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种类繁多,其攻击性武器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武器、芯片细菌武器和微米/纳米机器人等。美军投资7亿美元用于“病毒武器开发计划”,邮件炸弹、特洛伊木马等数以千计的计算机病毒,正在形成系列并不断推陈出新。 >在黑客组织方面,美国国防部成立了信息战“红色小组”,这些组织在演习中扮作假想敌,攻击自己的信息系统,以发现系统的结构隐患和操作弱点,并及时修正。同时也入侵别国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甚至破坏对方的系统。 俄军:某些技术领先于美军 ----------- >俄罗斯军方的计算机网络攻防武器,因受军费开支影响较小而发展较快,特别是网络攻击性武器,已研制出用于破坏或降低敌方信息作战系统效能的多种病毒武器,有些已领先于美国。如“远距离无线注入病毒武器”,可通过无线电频道或通信线路注入对方计算机网络,对其指挥中枢构成直接威胁。 五花八门的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为使人员或装备失去功能,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作用对象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 超级润滑剂 ----------- 采用含油聚合物微球、无机润滑剂等原料,复配而成的摩擦系数极小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跑道、航母甲板、铁轨、高速公路、桥梁等目标,可有效地阻止飞机起降和列车、军车前进。 超级腐蚀剂 ----------- 是一些对特定材料具有超强腐蚀作用的化学物质。设想一下,对坦克手来说,刀枪不入的复合装甲在这种腐蚀剂的作用下变软,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次声波武器 ----------- 是一种能发射20赫兹以下低频声波,即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可穿透米厚的混凝土。它虽然难闻其声,却能与人体生理系统产生共振。目前研制的次声波武器,分神经型和内脏器官型两种,前者能使人神经错乱,癫狂不止;后者能使人体脏器发生共振,周身产生剧烈不适感,进而失去战斗力。 幻觉武器 ----------- 是一种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从空间站向云端或战场上的特定空间,投射有关影像、标语、口号的激光装置,可谓最直接的心理战武器。它的作用是从心理上骚扰、恫吓和瓦解敌军,使其恐惧厌战,继而放弃武器逃离战场。 黏性泡沫 ----------- 属于一种化学试剂,喷射在人员身上立刻凝固,从而束缚人员的行动。美军在索马里行动中使用了一种“太妃糖枪”,喷出的化学黏稠剂可将人员包裹起来,使其失去抵抗能力。目前美国已开发出了第二代肩挂式黏性泡沫发射器。
这个不好回答~!!因为全世界都不知道以色列的核武到底有多大的实力。他也没有正式的公开他们有核武器,就算有也不是大规模毁灭性的,个人判断可能也就是微型当量的冲击波核弹类似的武器。华社耶路撒冷6 月1 8 日电(记者谭新木)以色列地震局局长夏皮洛1 8 日断然否认有关以曾于上月底在其南部埃拉特湾进行过核试验的传闻。夏皮洛当天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说,如果以色列确实进行了核试验,不仅本国的地震仪能监测到,周边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也会监测到,因为目前的地震监测仪十分敏感,数千公里之外的震动都会被监测到。据以色列媒体1 8 日披露,以议会工党议员埃拉尔和联合阿拉伯党议员达瓦舍1 7 日晚在议会会议上说,他们从国际原子能机构获悉,以色列于5 月2 8 日在埃拉特湾进行了核试验,并在该地区引发了一次地震。他们质问国防部副部长夏龙是否知道此事。夏龙拒绝回答两位议员的问题,但他在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驳斥他们的说法“毫无根据”。他表示,以色列是核禁试签字国之一,并一直遵守条约的有关规定。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发言人也表示,以色列从来没有进行过核试验,也没有接到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报告。为了保持一种模糊的威慑力,长期以来以色列官方既不公开承认也不公开否认拥有核武器。[法新社-南非新闻联合社2006年5月19日电]据以色列《新消息报》5月19日的消息,根据美国最新解密的一份文件,以色列和南非曾于1979年在南极北部的海上平台进行过一次核试验。没有1000字的
中国现在也有电磁炮了,是真的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动能杀伤武器。与传统大炮将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于弹丸不同,电磁炮是利用电磁系统中电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来对金属炮弹进行加速,使其达到打击目标所需的动能,与传统的火药推动的大炮,电磁炮可大大提高弹丸的速度和射程。早在2006年8月,中国军方在内蒙古炮兵靶场对超高速电炮进行了首次实验,25公斤的弹丸被发射到250公里以外的预定区域,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超高速电炮研究,虽起步稍晚,但在其先进的超导技术支持下进展迅速,现在世界一些主要的国家如美、俄等,都在研究这种新概念武器,中国电磁发射技术并不比先进国家落后,更有可能首先拥有和使用这种超高速动能武器。
1. 上海科技馆位于开发中的世纪大道东端浦东新区市政中心广场的南侧.与世纪公园相邻与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望;与浦东行政管理中心、世纪大道、锦绣路等,相映生辉.建设基地由浦东花木分区行政文化中心9号及11号地块组成.它将借助新的设计理念与管理手段,以"天地、生命、智慧、创造、未来"等五大展馆为基本内容,以人、科技、自然三者关系为主题,成为兼具展示与教育、科研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等四大功能的新型科技中心.上海科技馆由两块独立地块组成.9号地块设置主体建筑,11号地块设置辅助建筑.总用地面积为68728m2.总建筑面积共约96067m2(扩初资料).其中主体建筑具有展示、服务、管理、收藏制作、设计、维修功能,辅助建筑为能源中心、研究、交流、情报、行政管理等功能.作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上海科技馆以“自然·人·科技”为主题,以促进全体市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宗旨,融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以学科综合的手段及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每个来参观的观众能在赏心悦目的活动中,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上海科技馆首期对外开放六个展区、一个分馆:体验各种地质变化的地壳探密展区;展现雨林地形、热带植物、奇妙物种,展示生命奥妙的生物万象展区;少年儿童观察外部世界,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儿童科技园;揭示自然规律,演示多种科学现象的智慧之光展区;强调“好主意”是创新之源的设计师摇篮展区;展示现代信息和影视技术的视听乐园展区;陈列逾三千件的人类、动物、古生物珍贵标本,讲述生命传奇的自然博物分馆。大到宇宙苍穹,小到生物细胞,众多科学原理和科技成果在这里得到声情并茂的展示,给游人以启迪和教育。此外,还有给人以全新感受和强烈震撼的IMAX立体巨幕影院、球幕影院以及四维影院。正在规划设计中的二期展项工程,还将推出若干个展区,其展示内容更加全面,展示技术更加先进,展示形式更加丰富。2.站在上海科技馆门前,我仿佛戴上了哈勃射电望远镜,我的“视线”一下子延伸到了5亿公里之外的正在火星上探测的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正如美国斯奎尔博士所形容的:登陆在火星如此小的范围,就好比从巴黎把高尔夫球打进位于东京的球洞一样,任务极其艰巨。在近7个月的太空飞行中,一阵强风或一块尖锐的小石头都有可能使这个花费亿美元的火星探测计划付之东流。视角一变,我看到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也继俄美之后,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球!这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世界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让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们和全人类无限激奋!而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属于“航空”事业,它是宇宙太空飞行的基础。此时,我正站在东方绿洲名人大道上的莱特兄弟的雕像前,我向莱特兄弟致敬!1903年2月17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平地起飞,历时59秒,飞行892英尺,这是何等伟大!尤其是弟弟奥维尔在折断一条腿、两根肋骨之后仍然坚持飞行!为了事业,莱特兄弟终身未娶妻子,并婉言谢绝了好几位美丽姑娘的爱情。这更令我这个小女生———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飞行员或宇航员的小女生钦佩不已。我仰视太空宇宙,胸怀无限宽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耳边又响起了苏轼《水调歌头》中超凡脱俗的诗句。3. 今天我们去上海科技馆秋游。早上六点钟,我听到爸爸的手机闹钟响起来了,我就大声叫妈妈来帮我起床。老师说过的,谁要是迟到的话车就开走了,我有点着急了,就连连催促妈妈。六点三十五分出发,爸爸开车到嘉兴火车站,我们在那儿集合。早饭吃肉包子,在大客车上吃。我们大班四个班级,一共有六辆大客车呢。将近两个小时后到上海,很顺利地到了位于浦东的上海科技馆。袁老师说先拍集体照,拍照是乱哄哄的,家长们都有相机,“咔嚓”了好一阵时间呢。然后,排队进馆。我们先参观“动物世界”,有各种各样逼真的动物:大象、长颈鹿、熊猫、老虎、狮子、北极熊、袋鼠、河马等等,老虎和狮子还正在捕猎呢,豹子已经把捕到的羚羊拖到树上享受美餐了!原野上、树林里还传来声声吼叫声。再上楼,我们不要看“蜘蛛馆”了,我只想早早地去体验头发竖起来的感觉。老师说过有这么一个项目的,我是向往已久啊。爸爸几年前来过这里,他胸有成竹地带我径直走上三楼。我们走得快,没有小朋友跟着我们一起上来。可是三楼没有“怒发冲冠”,只有“探索之光”、“人与健康”、“宇航天地”。我们只去了“探索之光”,正好有探索影院,爸爸就带我进去。进影院的过道两边墙壁上都安装了镜子,灯光明亮,于是便映出了无数个眠眠和无数个爸爸,我觉得很好玩,我还跳起舞来!电影讲的是“相对论”,先是牛顿出来讲“绝对论”,然后是爱因斯坦出来讲“相对论”。然而提到“时空隧道”,当激烈的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感到害怕了,我不要看电影了,马上就要出去。上海科技馆有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和四维影院,放映《太空历险记》、《漫步月球》、《恐龙归来》等电影,爸爸刚才还在考虑带我去看哪一部影片呢,现在我可坚决不要看电影了!我只惦记着让头发竖起来的项目,催着爸爸快去找。爸爸带我去二楼。二楼的“机器人世界”很好玩的,看机器人跳舞,命令机器人取制定颜色的包。可是我不想多看了,那儿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是走过场,“地球家园”也不看了,还是赶紧下一楼吧!一楼最好玩!我们先去看“儿童科技园”,进门就好玩了,地板上有动物图案,小朋友们只要使劲跳到这些图案上,它就变亮了,那动物就叫起来,有鸡、鸭、牛、羊、狗、青蛙等等。再进去也好玩,有声控的间歇式喷泉,有水力发电,都是很好玩的,我一样一样都玩过来。那儿的滑滑梯也特别好,又高,转的路线也复杂。再去“智慧之光”。虽然我们不能玩“怒发冲冠”——那只能是年满十八岁的大人玩的,而且必须是长头发的——可别的项目也好玩得很。我们玩的第一个项目是“脑磁波控球”,我和爸爸面对面坐下,脑门上戴上他们的仪器,开始用意念控制位于中心位置的小钢球。只要我想着让球往爸爸那儿走,球就会往爸爸那边慢慢移动。球真的移动了,可是有时候会停下来,那是爸爸在“进攻”呢!可是爸爸老是开小差,他老是想着拍照拍录像,所以,没用多少时间,球就滚到了爸爸那一头,我很轻松地就赢了!接下来玩电磁炮,我打了三下,有一下正中靶心,那儿的灯都亮了!还有两次都是亮四盏灯的。激光音乐琴也很好玩,只要我的手指阻断了彩色的光束,就会响起琴声,就像钢琴发出的声音一样。还有激光球,那玻璃球里边有像闪电一样的不规则光束,当我的手接触球面的时候,就有一束强光连到我的手上,真有趣!还有自行车,虽然我不能坐到坐垫上,我就勉强地坐到架子上骑,也能让光线显示在“100”以上哦!“智慧之光”馆里还有很多好玩好看的玩意儿,比如一个悬挂在半空的巨大的水龙头在不停地流出水来,可是水龙头是单独的,并没有水源啊……玩了那么久,我一直没有看到老师和小朋友们呢。我对爸爸说我要找袁老师和小朋友们去玩了。于是爸爸给袁老师打了电话。找到他们后,我和爸爸都说一楼好玩,于是,小朋友们都跟着我去玩“智慧之光”和“儿童科技园”了,袁老师和爸爸说我是一个小导游呢!可惜他们来得晚,不能玩“脑磁波控球”和“电磁炮”等项目了。也没有一个家长玩“怒发冲冠”,不过实际上我早已经忘了它了!我们都玩得忘了吃中饭。后来我和爸爸,朱自翔和他爸爸,还有袁老师一起到科技馆地下一层的“大食代”去吃中饭。吃完了,我们就在地下一层玩,那儿有电子技术展览,有“移动的鬼火”、“扬声器里跳舞的马铃薯”、“跳舞的影子”等等。后来又看电子控制的“雨中曲”,是八把伞随着音乐一张一合;而“电子芭蕾”则是电子计算机控制一些手和脚的模型随着音乐跳舞,很好玩的。又有“花园”,只要我们往空中抛洒碎纸屑,投影下面就会盛开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在一些水池里,只要我们把手伸向水面,水里就会聚起一些幻影鱼儿来,我的手移动时,“鱼儿们”也会跟着移动。还有,如果我对着话筒喊叫或者吹气,银幕上就会出现一道道漂亮的彩带,漂浮不定……马上到三点钟了,我们该集合上车了。在停车处,我让爸爸买了一包“海洋宝宝”,五颜六色的,回家以后可以养在瓶子里。还有一套画集合图形的根据,可以画出非常精美的图案来。在车上我睡了一觉,醒来时已到嘉兴,回家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313 浏览 4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330 浏览 5 回答
223 浏览 4 回答
142 浏览 7 回答
235 浏览 6 回答
224 浏览 4 回答
89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3 回答
159 浏览 5 回答
229 浏览 3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256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