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中山三民主义系统性20世纪初,孙中山总结了历史教训,吸取了前人成果,顺应了主张反侵略和改革的各派势力互相接近的趋势,进行了思想创新。他认识到,要想使中国摆脱殖民阴影,克服积贫积弱,必须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各阶级各阶层中不甘沦亡人们的力量不致因内耗而使民族的总体力量下降。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再组织问题,必须有一面共同的旗帜,这就是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力求避免被帝国主义“共管”或“瓜分”的命运,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首先,他吸收西方近代民族观,探讨了民族的起源、定义和本质。指出,民族的形成来自五种自然力,即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把民族的产生与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其次,他以西方近代政治观来论证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认为“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自由”,就是林肯所说的“民有”。再次,他参照西方近代民族理论,提出了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设想。指出中国应效法美国,把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民权主义: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平等、民治、民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政治的民主化。他以自由、平等、博爱来解释三民主义,认为国民革命就是“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自由、平等、博爱既是三民主义思想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权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全体国民都具备民权思想,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民国。怎样才能使民权发达?他认为应培养人们的集会观念和能力。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严禁人们集会,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致使中国人不具备集会的原则、条理、习惯和经验,成为“一盘散沙之民众”。这种国民素质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变。他在建设民权主义理论和设计国家政治制度时,还吸收了孟德斯鸠提出的互相制衡、防止专制的分权理论。在《民权初步》一书中,他提供了详细的民权程序,大到集会的组织和原则,小到每一个细节,告诉人们如何开会、发言、表决,如何当会议主席,如何作提议等等,甚至罗列出种种格式和样本。民生主义: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平均地权和发展近代经济。土地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问题,一切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无不与之相关。农民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不发动农民参加斗争就不会有强大的民族民主运动,而欲发动农民,就必须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以“平均地权”作为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口号,确实看到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于争取革命成功的重要性。他还提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着眼于工商业发展后的城市土地问题。关于发展近代经济,孙中山在1894年提出,只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中国就可以变为“驾欧洲而上之”的富强国家。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全面开展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方案。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不再分离,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民族主义是在近代经济薄弱,中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基于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因抵抗西方侵略而产生的感情联系纽带,是民权民生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民生主义是解决贫富悬殊,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是民族民权得以实现的经济依据;民权主义符合近代历史潮流,为民族民生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民主气氛和群众基础。三者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组织性。对于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的内在联系,孙中山指出,他所进行的革命,是要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起解决。他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作。”又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我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于后也。”他在考察了外国的现代化,分析了其经验教训后,认识到即使建立起现代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如果不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也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为了避免欧美的弊病,孙中山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即“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从策略上看,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不符合革命阶段论的原则,但从战略上看,它却正确指出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社会组织方式。在研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时,不但应分别考察其各个部分,更要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把握,才能认清三民主义对集合革命力量,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所起的巨大作用。孙中山继承了太平天国反对民族压迫思想的合理内核,在相当程度上抛弃了其狭隘的种族复仇成分,并与反帝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他的民族思想不仅为主张反清的各个派别所拥护,而且为主张反帝的各派势力所支持,甚至吸引了主张反帝爱国的保守势力,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他批判了帝制思想,吸取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精华,得到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支持。他提出了反封建的土地纲领,使农民和资产阶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又因其赎买政策而不致过分触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发展近代经济的设想,不但符合民族资产阶级的理想,也不违背地主阶级中主张富国强兵那一部分人的愿望。总之,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考虑革命的首要目标,也兼顾各派的主要利益,把由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所反映出来的那些有着或松或紧联系甚至彼此冲突的思想,用系统论加以整合,在民族、民权、民生的相互作用中加以协调,科学地阐明了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战略原则。在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民权、民生思想不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这就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使各派势力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行动,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斗争力量。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的三民主义思想对于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有着极大意义,以此为指导,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三民主义对各派思想的积极因素兼容并蓄,使之成为各种改革派别都能接受的理论体系,统一了革命目标。第二,它促进了各革命派别的团结,使各阶级各阶层先进分子的斗争不再分散进行,而开始汇聚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之下,在三民主义提出后仅仅两年,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使中国的反封建斗争摆脱了各自为战的状况,有了有组织力量的领导。第三,它促进了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据统计,加入同盟会及其外围组织的不仅有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地主、会党成员、工商业者、知识分子,甚至包括部分清朝官吏和相当一大批清军士兵,其参加者的阶级和阶层之广泛,是以前历次改革和革命运动所没有的。第四,它加速了封建阵营的分化瓦解。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的地主阶级分子纷纷组织团练,疯狂镇压农民起义,他们的活动对于延续清王朝的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辛亥革命中,汉族地主的态度却大为不同,很多人观望中立,积极维护满清统治的人相对减少,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倒向反清营垒。第五,它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专制的崩溃。在三民主义提出以后仅仅八年,以同盟会为领导的革命力量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延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统治,显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一、立论。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开头、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开头十分重要,第一段应该力求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好还要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所以有些有经验的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上是很下功夫的。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方案。首先提出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然后提出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人名家论述。最后是明确的结论。至于有几个分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般视作者自身习惯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幅较长,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以求取得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定稿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个步骤。 起草就是写初稿,要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修改时,要对史料、观点、语言一一检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文章加以补充,最后定稿
在一篇 毕业 论文中,引言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下面是我整理了毕业论文引言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革命”即英文中的“revolution”这个词产生于西方,但其自18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逐渐东传,由俄国到中国,以至于在20世纪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一大 面相 。“革命”一词更成为了时代流行词,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更是“革命”的集大成者,从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再到灵魂深处的革命,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让人不得不追问革命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到底产生了怎样的畸变,以致对原有概念产生了极大颠覆。
引言
幼儿园体育课的密度又称为课的一般密度,它是指体育课中各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各 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是指教师的指导(如讲解、示范、纠正幼儿错误等)、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 组织 措施 (如整队、调动队伍等)和合理的休息等。上述各种活动中某种活动所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就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如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措施密度、休息密度等等。其中,练习密度 尤为重要,它是指幼儿在课中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因为体育课的最大特点是有机体直接参与各 种运动,练习密度最能体现体育课的特点,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影响很大,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 易,因此,目前幼儿园的体育课普遍运用测定练习密度来衡量一节体育课幼儿的活动情况。
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我们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当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起步几年。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 方法 和方式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在管理中最不易被量化、变化规律最多的就是对人的管理,如何在体现对人的最大利益化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关键的功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 重新定位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不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技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困难是全球性的。基于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和理解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所面临的困难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关键挑战,即市场竞争、法律环境、战略定位、利益机制、绩效评价、管理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
以下是我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 范文 ,希望能帮到您!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互动问题及对策》
【摘要】 目前,在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存在教师授课话语霸权惯性、学生课程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课堂互动氛围寡淡等问题;同时,也蕴藏着师生互动的诸多优势。本文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形势政策课;课堂互动;路径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还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1],教师课堂独白,学生课堂失语问题;还存在学生对形势政策课的认识缺位,课堂互动氛围不浓,课堂互动被制约等问题。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铸魂工程[2]优势,宏观问题优势与最新动态信息优势,也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1.1教师话语霸权惯性,冷却了学生课堂互动热情。由于传统讲授法灌输的惯性,教师习惯了课堂独白。教师课堂独白冷却了学生的课堂话语表达热情,抑制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阻滞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对此问题,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醒觉。但是,要克服传统的灌输 教育 形成了的教师话语霸权的弊病,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究其原因:
1.1.1受传统讲授法的惯性力推动,教师话语霸权自控力不足。传统讲授法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在信息阻塞的农耕社会,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期望改变知识贫乏状况,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知识贫乏的多数人对知识拥有的少数人顶礼膜拜,使知识拥有者雄踞知识垄断的优势地位,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对受众灌输。垄断知识者的赠予和居高临下心态,滋润了教师的话语霸权。尽管当今社会话语霸权受到媒体众多,话语分权,信息三维空间覆盖,信息高频率冲击的挑战,失却了绝对的优势;但教师受传统话语霸权的惯性力牵制,自制力还不足以与惯性力抗衡,还残留课堂话语霸权。
1.1.2教师对大学生水平低估,助长了自己的话语霸权。由于媒体的多样化 发展 和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信息充盈,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摄取知识的捷径,学生掌握的某方面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一些教师没有清醒认识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妄自尊大,助长了自己的课堂话语霸权。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维和个性表达,张扬了人的工具属性,扼杀了人的精神属性,把学生误导到只当知识存贮器的歧途,冻结了学生的课堂自主创新思维和精神构建力,阻滞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1.3教师创新力不足,沿袭守旧教学,不经意维持了课堂话语霸权。教师在缺乏创新思维的场景下,无法在一堂课中将教材系统准确、生动地转化为教学系统,无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信息,无法将 社会实践 与教材理论紧密联系,只好沿袭传统的教法,做课本的复印机;而课堂话语霸权,正是维持课本复印机的软件。
1.2大学生认识缺位,自我冷却课堂热情。大学生普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认识不足,以即时生效的工具理性来理解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功能。形势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内在 规律 的客观反映,是对社会状况、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政策是对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 科学 判断前提下的战略安排。故此,形势政策课是教会学生站在社会的高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战略决策,是一门气势恢宏的、培养统揽全局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于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得不到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认为该课程没有即时生效的功能,不能马上教会我做什么,做好什么,产生对该课程是额外负担的想法,影响了课程学习和课堂思考与互动。
1.3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压抑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高校课堂互动氛围不足的原因:
1.3.1部分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互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思想守旧,固守传统的 教学方法 ,停滞在教师课堂独白的现状。
1.3.2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互动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不理解课堂互动给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激情、头脑风暴、快乐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和教师职业荣誉感。
1.3.3学生还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存在等待教师灌输的思想。学生课前无准备,课中无思索,课后无 反思 ,没有将被动的“上学”提升到主动的“求学”。
1.3.4课堂互动教学方法的超前与教学效果考核制度滞后的不相匹配,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未能在传统 考试 模式中客观体现,造成课堂互动教学成绩在传统考试中判断失真。
1.3.5还没有寻找到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并形成示范意义的优质课程。凡此种种,使课堂互动难以形成共识,使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独木难支。
2.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优势
2.1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主阵地优势。首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德育课程地位优势。该课程是思想 政治 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德为先,以德为魂。
其次,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铸魂工程的内容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力发展观、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 观、社会制度更替观、人民群众利益观、实事求是观、政策生命观、与时俱进观等[3]。形势与政策课丰富的内容为造就具有科学马克思主义灵魂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从中央到各高等学校都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教育部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为必修课程,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识;各高等学校都把形势与政策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校级领导直接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2.2形势与政策课的宏观问题研究的资源优势。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空间、大地域和大事件,涉及到全球、国家、地区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其涉及的资源有三维空间优势,时间轴优势,人类智慧成果优势,人类失败 经验 优势。教师在与学生讲授世界格局的时候,就涉及到全球的主要国家,涉及到国家的能源战略,进而涉及到地下资源开发战略、海洋战略和太空战略。这些问题涉及到以地球为圆心的三维大空间的信息。教师在讲授党的代表大会精神,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精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党的发展史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有记载的五千年发展时间轴上,有无数的信息资源可供教师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大课题,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无边界的三维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轴上,有无尽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挖掘。故此,形势与政策课宏观问题的研究,为课堂互动打下信息资源优势。
2.3形势与政策课具有信息快捷优势,为课堂互动打下鲜活信息共鸣优势。
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并且从已经发生的大事研究中,得出基本的判断,指出全局管理和社会运行中的问题和教训,提出防止问题和教训发生或者消解问题的对策,为社会管理层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做 参考 。对最新问题的剖析和研究,为青年学生提供了鲜活的信息,契合了青年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在学生知识体系中产生共振,容易入脑入心,因新的共鸣产生认同感和表达欲,为形势与政策课互动打下与教师共鸣的优势。
3.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的路径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中实现良好的互动,课任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结合,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以实现课堂互动。
3.1授课过程要注意将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我们知道,形势与政策课讨论的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大事。大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世界级的大事,可谓宏大,但宏大叙事,容易拉开了与小事的距离。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小事,身边的小事,更加看重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小事。如何把世界级的大事化解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小事,要凭借教师的解读能力、延伸和链接能力。在我校最近以学习 实践 科学 发展 观为题材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把国家的科学发展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思考,把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当前的求学修身结合起来,把为祖国富强做贡献与脚踏实地充实自己的科学 文化 知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互动效果。
要做到宏大的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还要讲明大事与小事的逻辑关系,任何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组成,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小事,才能完成国家部署的大事。还要告诉青年学生,任何小事的作为,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到都要围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修身养性。
3.2寻找课堂教学蝴蝶效应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期望的蝴蝶效应,是通过一条信息的传达或者一个议题的切入,将在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课程知识吸收、思考消化、 语言表达而形成课堂互动。
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蝴蝶效应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引起共鸣,促进课堂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有寻找发现“蝴蝶”的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在丰富的课程信息中,找准一条能够引起学生关注,进入课堂互动的信息。其次要善于将“蝴蝶”引入。教师即使找到那条可以引起蝴蝶效应的信息,如果引入的方式方法不妥,也不能引起互动效应。通常的引入方式有:悬念、设问、设错纠错等方法。再次是要求教师对可以产生蝴蝶效应的事件有较强的叙事力,做到事件描述逻辑性强,语言有张力,语言有魅力。学生一旦全部身心投入到课堂互动中之后,就会忘记时间、忘记烦恼,收获的是知识吸收的快乐。
3.3以感性的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课程理论采取生命叙事[4]来诠释,具有理论通俗、事件真实、入脑如心的特点。生命叙事的内容可以选择:古名人的成长叙事;今英模人物的成长叙事;教师的成长历程叙事;学生成长叙事。我国古今的名人及英雄人物,其成长过程对当今学生有样板效应、激励效应和参照系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英雄成长历程的认识,激励自己成长的愿望,以愿望驱使行动;把古今英雄做自己的楷模,作为成长目标的参照系以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本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历程的诠释,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成功样板,一个具有实现可能的参照目标,一件课堂讨论最为直接的素材。课堂互动在生命叙事的牵引下拓展,扩大了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吸纳的信息量和综合知识。
3.4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的大课题、广覆盖、深探讨的特性,经常涉及到深奥问题。如涉及世界能源战略,必然要接触到太空能源、生物能源和地球蕴藏能源,必然接触到较深奥的理论,如宇宙、黑洞、反物质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自己刻苦学习充实知识的前提下,把深奥问题浅显化,引导学生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深奥问题;用通俗的叙事来解释冷僻的问题,用形象思维来诠释理论思维问题。通过以通俗嵌入深奥问题的诠释,可以从知识生长点,知识转换点,知识耦合点进行多维度多方位的知识延伸,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创新,进而取得知识交流与互动的效果。
3.5教师以激情释放激发学生学习潜意识。激情是情绪的激烈反映。情绪有工具功能、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教师的情绪通过组织功能和手段功能唤起或者暗示学生的学习潜意识。教师的激动情绪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鼓动性,形成教师的魅力。没有教师的激情,互动不可能产生。故此,教师上课,必须充分酝酿和表达激情,方能引领学生对课程学习理解的互动。要做到课堂有激情,首先要对形势与政策课怀着崇高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教师从事的是崇高的育人灵魂工程。具有崇高使命感,授课激情便油然而生;其次是对课程的潜心研究,课程信息烂熟于心并内化为意识流,可以随机抽取,迅速涌流;再次是要对学生有爱心和充分关注。
3.6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年后出生的。80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与读图密切相关。学生从幼儿园始,就以图像为主要信息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到了小学、中学,也离不开 电子 游戏机、卡通和电脑、电视。故此,图像成为80后的知识 蛋糕 ,成为80后吸收文化科技原料的原始奶汁。这种初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母语一样的根深蒂固。所以,教师必须迎合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惯性,充分发挥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形象思维力、图像信息大载体的优势,来充实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其他平面、立体媒体为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课堂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读图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图像或影视资料观赏,组织学生对图像或影视资料传达信息的组合、排列,与学生共同进行图像寓意分析,图像社会背景分析等。
4.结语
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教师课堂话语霸权惯性,大学生对形势政策课重要性认识缺位,学校没有普遍形成课堂互动的氛围,使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互动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有地位高、课程覆盖面广、课程资源丰富、课程信息新,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等优势,为课程互动提供了可创新的条件。教师在 政治 责任感驱动,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铺垫,在掌握充分信息支持下,注意在课堂中教学中采取宏大叙事与日常小事分析相结合,寻找课堂蝴蝶效应的切入点,以感性生命叙事来诠释理性逻辑,以通俗解析为着力点嵌入重点深奥问题,以教师的激情释放牵引学生的学习潜意识,以影像资料迎合读图时代的青年人特点等措施,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同时在课堂互动中,也要防止教师心中无数盲目互动,以互动替代讲授,互动背离教学大纲,互动无中心议题,不负责任地放任学生互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生全,靳玉乐.《课堂文化扩散与交流:形式、原则与路径》
[J].天津市 教育 科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P23-26
[2]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
[J].京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年第一期 P19-32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教授审定,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编著的《形势与政策概论》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刘洁.《从“生活史”的角度看教师教育》
[J].太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三期 P49-52
猜你喜欢:
1. 学术论文引言怎么写
2. 摘要和引言的区别
3. 大学爱情观论文3000字
4. 毕业论文典型范文参考
5. 毕业论文引言格式
6.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一、历史论文写作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C: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D:语言精炼,历史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二、历史论文写作技巧。(一)引言(研究对象和目的)利用本部分为研究和问题设置背景。某些读者可能不会很快理解你研究的意义,因此,应使用通俗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将读者引导到主要问题/研究目的上来。写作指南:1、阐述研究的基本原理;2、阐述本研究如何为本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或增进知识;3、清晰地描述研究问题;4、阐述研究所依据的论文框架;5、提供研究尝试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背景,应引用其它研究支持你的论据;6、概述相关主题的知识现状,根据需要引用相应的研究;7、不要回顾所有相关主题的已发表研究。(二)研究方法(你做过的工作)本部分是研究的主干。完美研究的主要标准是其必须具有可复制性。也就是说,其他研究者按照你论文中详细介绍的方法可重新获得相同的结果。写作指南:1、提供关于所有方法、技术和仪器的完整详细的信息;2、介绍问卷、调查或其它数据采集方法;3、提供或引用可支持分析方法和手段有效性及可靠性的研究;4、介绍分析方法及选择这些方法的理由;5、不能为了避免对方法的冗长描述而省略重要的详细信息。(三)研究结果(你的发现成果)本部分应提供研究数据和结果的所有详细信息。应首先突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然后再过渡到次要成果。应该使读者在阅读本部分时可很快地了解你的研究结果。写作指南:1、充分利用图表直观清晰地展现你的研究结果;2、提供实际数据,而不只是概括性说明;3、在文中阐述主要研究成果;4、在文中突出非常规或令人吃惊的研究结果;5、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而不是简单地介绍统计数据;(四)讨论(研究成果的意义)良好的讨论部分可将特定结果延伸到更一般性的结论,这些结论与引言中介绍的一般背景相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篇论文的影响。因此,应牢记讨论部分与引言部分的“相互呼应”。写作指南:1、开头阐述你的假定是否得到支持;2、阐释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的意义是什么?3、将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联系起来,例如:你的研究结果是否支持或违背以前的研究结果;4、阐述你的研究如何增进原有的知识;5、必须介绍研究结果的所有其它可能存在的解释;6、介绍研究的局限性;7、不能只是简单地复述研究结果;8、不能推导出无数据支持的结论。(五)结论(你的研究收获)在本部分中,将在在读者阅读本部分时,应该已经了解了你的工作及研究结果。读者应该能够了解你得出结论的过程和理由。写作指南:1、介绍你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2、确保结论与研究问题和描述的研究问题直接相关;3、详细介绍研究的更一般性意义;4、阐述研究的未来具体前景,以增进从研究中获得知识或回答研究未解决的问题;5、不得夸大研究或“以偏概全”,亦即将研究成果扩展到研究实际不支持的建议或结论;6、不能简单地总结研究成果。以上就是“历史论文怎么写”的全部内容,希望能解答大家的问题。
201 浏览 3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303 浏览 4 回答
248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5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329 浏览 2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
226 浏览 5 回答
317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3 回答
212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