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J]. 心理科学,2002,25 ⑸ _4 . [2] 朱晓妹,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⑴ _5 .[3]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1,4 ⑹ _5 .[4] 刘小平,王重鸣.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⑴ _5 .[5] 刘小平,王重鸣,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⑹ _4 .[6] 王重鸣,郭维维,Michael Frese等. 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 [J]. 心理学报,2008,40 ⑾ _9 . DOI:10.3724/SP.J.1041.2008.01203.[7]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⒅ _3 .[8] 王重鸣,唐宁玉. 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 [J]. 科学学研究,2006,24 ⑴ _8 .[9] 蒋勤峰,田晓明,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之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业为例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⑶ _8 .[10]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等.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⑺ _5 .[11] 田晓明,蒋勤峰,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企业为例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⑷ _8 .[12]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⑹ _5 .[13] 朱晓妹,王重鸣.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20 ⑶ _3 .[14] 颜士梅,王重鸣. 战略联盟与并购:两种企业组织方式的比较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2,20 ⑶ _4 .[15] 王重鸣,邓靖松. 团队中信任形成的映象决策机制 [J]. 心理学报,2007,39 ⑵ _7 .[16]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17] 吴冰,王重鸣. 小型创业企业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18] 刘帮成,王重鸣.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 ⑴ _5 .[19]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⑷ _6 .[20] 刘帮成,王重鸣. 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一个基于知识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21]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维度及其特征的实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⑶ _8 .[22]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23]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24] 林士渊,王重鸣. 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 [J]. 技术经济,2007,26 ⑾ _7 .[25]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软件企业创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z2) _5 .[26]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等. 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6,38 ⑵ _9 .[27] 苗青,王重鸣.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⑶ _4 .[28] 马可一,王重鸣. HR捆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29] 王重鸣,田茂利. 战略性人力资源计分卡构建和实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30] 何志聪,王重鸣. 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1]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 ⑺ _8 .[2] 金杨华,陈卫旗,王重鸣等. 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⑹ _3 .[3] 韦雪艳,王重鸣. 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的结构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J]. 软科学,2009,23 ⑶ _3 .[4]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变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J]. 软科学,2009,23 ⑾ _6 .[5]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研究: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6 .[6]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⑶ _10 .[7]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⑵ .[8]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⑵ _6 .[9] 曾照英,王重鸣. 关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10]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和团队效能及组织效能问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z1) _6 .[11]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⑽ _8 .[12] 颜士梅,王重鸣. 创业的机会观点:存在、结构和构造思路 [J]. 软科学,2008,22 ⑵ _4 .[13]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等. 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 ⑹ _6 .[14] 徐建平,王重鸣. 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 ⑿ _5 .[15] 王重鸣,刘帮成. 技术能力与创业绩效:基于战略导向的解释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⑹ _7 .[16] 袁登华,王重鸣.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 [J]. 心理学报,2005,37 ⑹ _7 .[17] 张炜,王重鸣. 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的理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 ⑾ _3 .[18] 段锦云,王重鸣. 框架效应发生机制的辨优启发加工 [J]. 心理学探新,2011,31 ⑴ _6 .[19] 王重鸣,邓靖松. 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 [J]. 心理学报,2005,37 ⑸ _6 .[20] 倪宁,王重鸣. 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21] 孟晓斌,王重鸣. 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8,31 ⑴ _4 .[22] 倪宁,王重鸣. 从资源配置到知识创造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⑸ _6 .[23] 马可一,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⑸ _3 .[24] 杨建锋,孟晓斌,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特征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⑷ _8 .[25] 邓今朝,王重鸣. 团队多样性对知识共享的反向作用机制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26] 颜士梅,王重鸣. 知识型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一个基于SHRM观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27] 陈卫旗,王重鸣. 人-职务匹配、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工作态度的效应机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⑷ _3 .[28]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⑵ _9 .[29] 杨建锋,王重鸣. 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 [J]. 心理科学,2008,31 ⑵ _4 .[30]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实践作用机制研究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 ⑸ _8 .[1] 杨建锋,王重鸣. 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⑸ _5 .[2] 杨建锋,王重鸣. 效度概化的理论研究述评 [J]. 心理学探新,2008,28 ⑷ _5 .[3] 庞涛,王重鸣.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进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⑶ _4 .[4] 肖永松,王重鸣. 人力资源系统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⑶ _5 .[5]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 ⑵ _8 .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2.017.[6] 严进,王重鸣.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2000,32 ⑶ _5 .[7] 陶祁,王重鸣.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5 .[8] 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等. 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4 .[9] 梁建,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J]. 心理学动态,2001,9 ⑵ _6 .[10]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机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2 .[11] 严进,王重鸣. 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 [J]. 心理学报,2003,35 ⑷ _5 .[12] 蒋勤峰,王重鸣,唐宁玉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⑸ _4 .[13] 沈超红,王重鸣. 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⑴ .[14] 周劲波,王重鸣. 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⑶ _4 .[15] 倪宁,王重鸣. 组织创业学习的焦点问题——以万向公司的创业历史为例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 ⑴ _8 .[16] 龚志周,王重鸣. 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3 .[17]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⑶ _4 .[1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⑵ _5 .[19]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⑴ _7 .[20]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 ⑴ _12 .[21] 严进,王重鸣.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J]. 心理学报,2002,34 ⑸ _5 .[22] 范巍,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4 .[23] 韦雪艳,王重鸣. 虚拟团队类型及其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制 [J]. 软科学,2007,21 ⑴ _4 .[24] 刘小平,王重鸣. 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的调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25]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⑶ _5 .[26] 颜士梅,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J]. 软科学,2006,20 ⑴ _5 .[27] 王重鸣,阳浙江. 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4 .[28] 陈林芬,王重鸣.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J]. 消费经济,2005,21 ⑶ _5 .[29] 陈学军,王重鸣. 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1,24 ⑹ _2 .[30] 李国军,王重鸣. 组织创新的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6,29 ⑸ _3 .[1]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3 .[2] 陈松林,王重鸣. 基于知觉论和特质论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2 .[3] 符健春,黄逸群,潘陆山等. 履历资料测评技术回顾与展望 [J]. 人类工效学,2009,15 ⑶ _5 .[4]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沟通模式对信任和绩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学,2005,28 ⑸ _4 .[5] 段锦云,王重鸣.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8 ⑵ .[6] 张中杰,王重鸣. 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⑴ .[7]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跨组织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学报,2011,08 ⑵ .[8]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者的认知意焦点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009,⑻ _3 .[9] 周劲波,王重鸣. 基于价值特征的决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学,2005,28 ⑹ _6 .[10] 李效云,王重鸣. 中小企业领导愿景的结构和内容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 ⑵ _4 .[11] 马可一,王重鸣. 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 [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 ⑶ _6 .[12] 苗青,王重鸣. 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⑴ _3 .[13]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FDI在中国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⑴ _7 .[14] 李效云,王重鸣. 企业领导愿景的内容和结构研究 [J]. 软科学,2005,19 ⑶ _3 .[15] 马可一,王重鸣. 创业合作中的信任-承诺-风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⑷ _5 .[16] 李效云,王重鸣. 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⑵ _4 .[17] 李德忠,王重鸣. 管理评价判断模型与策略获取 [J]. 心理科学,2005,28 ⑴ _2 .[18] 李效云,王重鸣. 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⑶ _4 .[19]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领域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对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 ⑷ _4 .[20] 苗青,王重鸣. 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⑵ _4 .[21] 符健春,王重鸣,孟晓斌等. 创业者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创业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 [J]. 应用心理学,2008,14 ⑵ _12 .[22] 唐琳琳,王重鸣,孟晓斌等. 多层次承诺影响技术员工离职意向的比较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8,14 ⑴ _5 .[23] 杜红,王重鸣.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 ⑹ _7 .[24] 柯年满,王重鸣. 现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3 .[25] 邓靖松,王重鸣. 虚拟团队的两种新型薪酬方案 [J]. 商业研究,2003,⑷ _3 .[26] 苗青,王重鸣. 内隐知识:战略决策的一个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⑹ _5 .[27]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2 .[28] 谢小云,王重鸣,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变量研究: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8 .[29] 严进,王重鸣.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J]. 心理科学,2004,27 ⑴ _4 .[30] 王重鸣,严进. 团队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转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1,24 ⑴ _4 .[1] 金杨华,王重鸣. 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J]. 人类工效学,2001,7 ⑵ _4 .[2] 韦雪艳,段锦云,王重鸣等.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机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 ⑶ .[3]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J]. 心理科学,2003,26 ⑵ _3 .[4] 范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5] 刘燕,王重鸣. 知识型员工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6] 刘燕,王重鸣. 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 [J]. 人类工效学,2007,13 ⑴ _3 .[7] 柯年满,王重鸣.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⑶ _2 .[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5 .[9] 袁登华,王重鸣. 心理实验设计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学,2002,25 ⑶ _3 .[10] 邓靖松,王重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员工适应力的开发 [J]. 商业研究,2003,⑽ _2 .[11] 王重鸣,洪自强. 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 ⑸ _1 .[12] 杜红,王重鸣. 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26 ⑴ _2 .[13]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学,2001,24 ⑷ _3 .[14] 袁登华,王重鸣. 品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障碍与出路 [J]. 商业研究,2002,⒀ _2 .[15] 范巍,王重鸣. 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⑴ _3 .[16] 王重鸣,陈学军. 投资决策风险的周边组织因素和多阶段评估 [J]. 心理科学,2002,25 ⑴ _3 .[17]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创业的承诺升级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⑵ _3 .[18] 莫申江,王重鸣.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伦理构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 ⑹ _14 .[19] 李国军,王重鸣.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研究的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⑶ _3 .[20] 林士渊,王重鸣. 跨文化领导模式在跨国创业不同阶段的效能转化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6,12 ⑶ _7 .[21] 谢小云,王重鸣. 评价中心测验构思效度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22] 苗青,王重鸣. 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 [J]. 人类工效学,2003,9 ⑴ _5 .[23] 王重鸣,邓靖松. 信任形成过程的映像理论观点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⑴ _6 .[24] 梁立,王重鸣. 启发式在警觉任务中的交叉复合作用 [J]. 心理科学,2000,23 ⑴ _5 .[25] 陈松林,王重鸣. 薪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⑷ _3 .[26] 王重鸣,成龙,张玮等. 囚徒困境决策中分离效应验证性与机制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⑵ .[27] 沈超红,王重鸣.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⑹ _9 .[28] 李德忠,王重鸣. 核心员工激励:战略性薪酬思路 [J]. 人类工效学,2004,10 ⑵ _3 .[29] 王重鸣,姜金栋. 外派人员与组织的期望匹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⑷ _6 .[30] 洪自强,王重鸣.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学报,2000,23 ⑸ _5(万方数据库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续……)
摘要:Mowday将组织承诺定义为个人对组织的一种态度或肯定性的内心倾向,它是个人对某一特定组织感情上的依附和参与该组织的相对程度。Wiener认为,员工对组织承诺是由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被灌输和强调这样一种观念或规范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试图找到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水平的对策,达到企业期望的承诺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组织运转的效率。关键词:组织承诺;工作投入;规范承诺一、问题的提出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是指组织成员对自身所处组织的一种承诺。Becker最初提出组织承诺这个概念时把它看成随着员工对组织投入的增加而使其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1990年阿伦和梅耶对以往的各种组织承诺量表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研究,表明它至少存在三种形式的承诺: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这个研究结果在很多研究中得到验证,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感情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的程度。它是个体对一个实体的情感,是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价值目标认同、员工自豪感以及为了组织的利益自愿对组织作出牺牲和贡献等成分。继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是指员工为了不失去已有的位置和多年投入所换来的福利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它是建立在经济原则基础上的、具有浓厚交易色彩的承诺。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是指由于受长期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我国学者余凯成等认为,组织承诺有五个内容层次,由低而高分别为:功利性承诺,参与性承诺,亲属性承诺,目标性承诺,精神性承诺。这五个层次的生存和发展不完全是连续渐进的过程,不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机械运动,而是既可能呈现跳跃性发展,也可能呈现几个内容层次的承诺共存于一个行为主体之中。二、组织承诺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当前,组织承诺对于任何组织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也是逐步提高,同样,组织成员的组织承诺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那个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1.组织承诺是离职率的良好预测指标Porter, Becker等认为员工的组织承诺越高,离职率越低,组织承诺越低,离职率越高,组织承诺与离职率呈现负相关。Amold认为,组织承诺的影响更多表现在工作满意度、期望、工作安全等因素上,离职只是最终的表现。Meyer和Allen发现,组织承诺虽然影响许多工作表现变量,但对离职的影响最大。2.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工作满意度是指由于自己工作和工作经历的评估而带来的喜悦和积极的态度。工作满意度表示在组织内从事某一工作的满意水平。Allen发现,情感性承诺较高,工作满意度也较高;继续性承诺较高,工作满意度反而较低。不过,对两者关系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来自于Lance, Wakefield, Price和Muller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表面上的,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多个共同的预测变量。Currivan运用比较理想的三阶段纵向数据,证实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本质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组织承诺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高低还影响上级、同级对员工的评价和员工对自己晋升机会的评价。承诺水平越高的员工,上级、同级对他的评价也越好,他对自己晋升机会的评价也越高,反之亦然。不过,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情感性承诺。三、影响组织承诺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因素来源,将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类:1.环境层面因素个人和组织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个人的组织承诺水平存在很大的影响。首先,从劳动力市场看,失业率的高低决定了个人就业机会的多少,失业率与个人的组织承诺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文化中的静态因子和动态因子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组织承诺水平。例如,在主张创业、冒险、单干的动态文化中,组织中的不安定因素受到这种文化的激发,降低了个人的组织承诺水平。最后,从行业性质看,人才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个人的组织承诺感较低,同行的人才争夺使得个人更换工作的收益提高,推动个人在行业内部流动。2.组织及工作因素(1)组织变革:如公司合并、企业裁员等。在此种情况下,员工通常会担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及是否被解雇等问题,此时组织承诺可能相对来说就比较低。(2)组织特性:调查表明,大部分员工认为,企业效益和发展前景、工资资金福利、企业领导的素质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组织文化、管理运行机制,是影响到员工的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3)职业工种:调查表明组织承诺与工作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相对稳定、没有多大风险、劳动负荷不是很大的工作,而且有愉快的工作经历,相应的组织承诺较高,相反工作环境恶劣、风险较大的工作,其组织承诺就低。(4)人际关系:组织中员工之间合作非常愉快、气氛融洽,员工之间沟通无障碍,此种情形下,员工组织承诺高。(5)工作投入:工作投入是组织行为学中较新的概念,是指成员对其本职工作的积极主动态度和热爱迷恋程度。工作投入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1976年Sale和Hosck对各家之言作了总结,并以因素分析获得了工作投入的三个关键因素:主动参与精神、工作是生活的核心兴趣、工作绩效在人的自我概念中居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工作投入是以认知、感情和行为三者为基础的复杂概念。工作投入程度高的员工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并且真的很在意他们所做的工作类型。3.个体因素根据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个体特征来源,可以分为三类:(1)年龄和任期。Cohen对组织承诺与离职间的关系、如何随时间而改变进行研究。他发现新老员工与组织承诺和离职间有微妙的关系:年轻人组织承诺高,但离职率也高,与此相反老员工组织承诺低,但离职率也低。研究表明员工流动与年龄及资历的负相关关系是一贯性的。工作年限越短,员工的流动率越高。这是因为年轻员工对所在企业的依附性不强,自身适应性强,有更多进入新工作岗位的机会。另外年轻人调动工作的成本较年长者低。一个人在企业内工作的时间越长,其社会联系的纽带越来越强,与之相应的离开企业的社会交往损失就越大。(2)种族、性别。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性别差异会造成组织承诺水平的差异,女性比男性的组织承诺水平高,这是由于女性存在养育孩子的任务,可能形成职业中断,许多组织在接纳新成员时对女性构筑了壁垒,因此,女性进入组织的成本要高,更换工作的成本也高,她们一旦进入某个组织,就会产生较高的组织依赖感,逐步形成较高的组织承诺水平,相比较而言,男性成员则不存在女性的困扰和顾虑。(3)婚姻。由于已婚员工的各种顾虑,例如,配偶、子女等的工作、学习问题,都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水平。而且,一般来说,已婚员工的组织承诺明显高于未婚员工,离职率也低于未婚员工。四、提升企业组织承诺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1.招聘合适的人才所谓“合适”人才,首先是要对企业价值观认可的人,其次是个体自身的特质与能力要与组织的需求相匹配。企业可以运用现代人力资源测评手段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不仅要考察他们从事某岗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测评出他们是否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员工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但要改变他们对企业的价值观的态度是非常困难的。2.完善企业培训机制给员工提供完善、公平的培训机制,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度、对本岗位的适应性,还要着眼于提高员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及竞争能力,扩大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强企业内部直接上司对下属的指导力度。研究发现,直接上司对下属的组织承诺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组织价值观的体现、组织政策的实施都是通过直接上司,下属对组织的知觉主要来自对直接上司的知觉,所以直接上司对下属的行为指导显得十分重要,下属在获得业务技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考虑问题的思路、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后,在不断进步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尊重,自然会提高自己的组织承诺水平,愿意为组织全身心的投入。3.建立体系化、系统化的晋升机制由于员工对职业的忠诚度高于对某个组织的忠诚度,组织对员工职业发展的支持非常重要,因而企业需要系统化、体系化地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具体而言,企业应以人力资源测评与员工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每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为员工提供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项目,开发多通道的员工职业生涯,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4.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提高员工的经济承诺员工的薪酬和福利,是继续承诺的最直接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薪酬和福利政策对感情承诺也有很大影响,某企业所提供的薪酬和福利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结果,折射出企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认可程度,会影响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绩效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员工的组织承诺存在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员工认为,薪酬的多少是衡量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企业付给员工薪酬的比例应以他们的贡献大小为主要依据。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是营造企业的公平感和员工的对组织认同感的需要,是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5.打造强势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还能加速组织同化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企业精神和厚实文化底蕴的企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着优秀人员的加盟,同时也充当着优秀员工保留的强有力工具,员工对企业感情承诺的高低取决与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参考文献:[1] Allen N J,Meyer J P.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90,63:1-18.[2] Meyer J P,Allen N J.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 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 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78:538-551.[3] Irving P G, Cooper C L. Further Assessments of a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Generalizability and Differences Across Occup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7,82:444-452.[4] Ko Jong- Wook,Price J L. Assessment of Meyer and Allen' s Three-Compon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South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7,82:961-973.[5]马金,库拍,考克斯.组织与心理契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12 浏览 2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
338 浏览 2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4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2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136 浏览 3 回答
197 浏览 2 回答
112 浏览 2 回答
296 浏览 5 回答
266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