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变迁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河南兰阳汛,铜瓦厢、三堡河决,……穿运,归大清河,由利津铁门关北肖神庙以下二河盖、牡蛎嘴入海”。按铁门关沿河至肖神庙十八公里,二河盖又在肖神庙东二点五公里,牡蛎嘴或因盛产牡蛎而得名,位于二河盖外的低潮线,黄河入海口距铁门关约二十公里许。其时黄河三角洲的南缘,位于小清河口的羊角沟以西,是清朝王家岗盐场滨海盐田的所在。三角洲的北缘在沾化县东北滨海的石桥海口。其位置约当套儿河河口。根据历史记载结合沿海渔民坨堡的建置,并参照卫星照片的分析,推测1855年岸线的走向,大体上北起徒骇河口,经小沙、李家坨子、肖神庙、罗家屋子、青坨子,至小清河口一线,全长约一百二十八公里。新的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河口潮流作用很弱,潮差通常只有零点八至一米,潮区界距河口不过二十至三十公里,入海的泥沙约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在口门附近堆积。由于河口沙嘴向海外迅速伸展,从而使河槽纵比降减小,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迳流宣泄不畅。洪水时发生河道分汊或放弃旧河槽,另从低洼地寻找新的路径入海。此后,新的河道又将重复以上新老套迭的河道发育的历史过程,使尾闾河段一直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周期性演变过程中,成为弱潮多沙延伸摆动频繁的堆积型河口。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余年来,其决口改道的范围,北起徒骇河的套儿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间,成为三角洲的南、北缘,以利津县东的宁海为顶点。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积达五千四百五十平方公里。如以1855年的推测岸线为内界,则1855年以后新淤积而成的三角洲部分为二千九百七十平方公里。近代黄河三角洲范围内,自1855年开始的百余年间,黄河尾闾的决口改道达五十余次。其中较大的摆动改道有十二次之多。三角洲上废弃的河道,鳞次栉比,从而形成放射状的入海水系,发育成典型的扇形三角洲。综观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发展过程,其间除去1938年至1947年因花园口掘堤黄河改道南泛的几年以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价段:1.1855—1896年黄河改道的初期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初,下游入海河道未筑堤防,黄河所挟带的泥沙,大部沉积在张秋镇以上的冲积扇上,由此下泄至大清河口的水较清,泥沙很少在河口淤积。史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齐河至利津“每有涨溢,出槽不过数尺,尚可抵御,并无开口夺流之事”。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铜瓦厢以下陆续修筑南北大堤,泥沙淤积于河床,使河床垫高拓宽。光绪八年(1882年),历城桃园决口,下游河道从此以决徙为常态,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已是水行地上,河底高于平地。总的情况是,在这四十年内,黄河泥沙多因河水的泛滥沉积于河漫滩,河口外的堆积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2.1897—1937年黄河尾闾大幅度摆动时期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河改道,经民丰以下,从最南面的丝网口入海,进入莱州湾。这条被称做永丰河的入海水道,行水八年之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北徙夺徒骇河入海,进入渤海湾。行水十二年之后,1917年,又经铁门关以北分道向东北流入车子沟及钩口。1928年,复南移至铁门关以南向东南经由青坨子以北入海。1934年,又北移经宋春荣沟入海,直至1937年止。这一时期,海岸线随着入海口的改变,自南而北,又由北而南,反复移动,此涨彼退,遍及整个三角洲海岸,使海岸线向前推移曲折成花瓣状。3.1947—1976年河口向东、向北形成两大沙嘴时期1938年,花园口掘堤,黄河改道入淮,三角洲田淤涨转入浸蚀后退,直至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河复故道时,东行由甜水沟入海。在行水六年期间,黄河泥沙在口外堆积,形成甜水沟大沙嘴。1954年,甜水沟入海道淤塞,改由西河口以北的神仙沟入海。1964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改道,使向北分流至钩口入海。随着神仙沟、钩口海岸的迅速向海推进,在偏东北方形成神仙沟——钩口大沙嘴。原来甜水沟大沙嘴的海岸即每年以一百至一百二十米的速度后退。这一时期,黄河入海道虽两度迁移,但已无泛滥之灾。黄河泥沙大量输入河口,年造陆速度达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是三角洲增长速度较快时期。4.1976年起改由清水沟入海时期1976年5月,经过实地勘查,为更利于行水入海,再次人工改道,在西河口截流,使自军马场附近顺清水沟引河,由甜水沟大沙嘴北侧的小海湾入海,行水至今。解放后,由于两次人工改道,使三角洲顶点由宁海下移至鱼洼附近,三角洲改道摆动的范围也缩小至钩口与宋春荣沟之间,这使海岸演变动力发生新的变化。今后三角洲海岸的发展趋势,甜水沟与神仙沟两大沙嘴之间的新河口区,继续猛烈外长。这一新淤涨的称作黄河孤岛的地区,正纵横竖立着胜利油田的油井,成为平畴沃野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三角洲北部神仙沟——钩河口大沙嘴将转入浸蚀后退阶段,三角洲南部甜水沟大沙嘴以南至小清河口的岸段,则将保持基本稳定或稍有增长的状态。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但是,黄河初改道由利津入海时,由于潮流受到新河口口门原河道沙嘴遮掩,海域浅缓,造陆迅速。百余年来,随着河道的延伸及河床摆动范围的缩小,河流的挟沙能力和海域的容沙能力都相对有了增加,今后的造陆面积势将出现逐步递减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