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它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学校肇始于1952年创办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1953年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1954年迁址南昌,1956年改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2007年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
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学校简介: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拥有前湖校区、上海路校区、共青城校区等3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2万平米。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近21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600人;有双职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42人次;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主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等省部级人才33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优势条件:
众所周知,江西的整个航空产业以南昌为主,南昌有多家航空领域的上市公司,例如洪都航空。
而且南昌还有很多航空领域的配套,包括航空发动机,生产修理,航空管制等相关的人才及产业都有,可谓是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航空产业链条。
所以对于南昌航空大学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既可以在南昌本地就找到一份合理的工作,也能够在其他其他城市找到一份合理的工作。
毕竟现在航空领域的相关行业是我国鼓励支持发展的行业之一,尤其是把它列为了十四五发展时期的重要产业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航空领域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虽然现在由于疫情的因素影响,使得航空领域在客流运输方面存在一些亏损的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航空航天领域依然是大有可为的。
历史沿革:
1951年12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将武汉311厂(厂址在武汉市硚口区铜厂乡)改建成航空工业学校。
1952年3月15日,学校启用“汉口航空工业学校”印章;8月,学校启用“汉口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印章;10月9日,学校隆重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从此10月9日定为学校校庆日。10月,航空工业局指示,学校定名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
1953年1月30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通知,决定将学校迁址江西南昌,并指示学校立即筹备,派人前往选址。2月26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批准学校第一期征用土地450亩。8月2日,南昌新校址基建工程破土动工。9月1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通知,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南第一工业学校。
1954年8月6日,学校全部教职工和学生都搬迁到了南昌。
1955年9月10日,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通知,学校校名由“中南第一工业学校”改为“南昌工业学校”。
1956年2月10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发出通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实行二部制。3月16日,根据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的指示和命令,学校的名称由“南昌工业学校”改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57年1月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下发通知,要求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取消二部制。7月至11月,上海、昆明航校停办,上海航校学生414人、昆明航校学生202人转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学习。
1958年3月25日,被第二机械工业部确定为三所航空工业重点学校之一。
1958年11月21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决定,将学校下放给国营320厂领导。
1960年2月20日,学校改属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局领导,并升格为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保留中专部。4月5日,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指定为13所重点学校之一。7月15日,第一机械部第四局决定,学校再次划归国营320厂领导。9月13日,学校决定以中专为主试办专科,并保留专科学校的校名。南昌航空大学1962年3月12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与中共江西省委商定,改变南昌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由320厂领导的关系,确定行政上由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直接领导,党的关系仍属中共南昌市委领导。8月2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下达通知,撤销学校专科建制,学校名称暂不改变,专科班学生毕业后,撤销专科学校名称。1963年6月27日,学校发布通知,校名定为“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64年8月,学校铸造专业调整到株洲航校。
1968年7月22日,经南昌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召开南昌航空工业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
1969年6月10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军管会通知,学校改为国营502厂,第二厂名是国营赣江机械厂。
1972年4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下发《关于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的通知》,要求在370厂南昌二分厂的基础上恢复南昌航空工业学校。
1973年8月20日,江西省国防工业办批复,同意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赣江机械厂革命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77年9月1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院校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拟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建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11月2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致函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征求“关于拟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办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意见。12月12月,江西省复函同意将南昌航空工业学校改办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1978年5月29日,第三机械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决定以南昌航空工业学校为基础增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1980年12月28日,经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夜大学”。
1982年1月5日,学校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458所高校之一。7月10日,举行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典礼。
1986年1月23日,学校成立青年业余党校。
1990年11月,金属塑性加工和焊接两个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11月24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9年2月10日,学校的隶属关系由航空工业总公司转为中央与江西省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
2000年1月17日,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002年12月26日,新教学区奠基仪式在红谷滩红角洲举行。
2003年5月28日,前湖校区一期工程主体封顶。12月23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科技学院被确认为独立学院。
2004年7月2日,学校开始实行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制。
2005年11月,江西省政府办公厅科教处处长严祖逢等一行对学校更名大学条件进行考评。12月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关于恳请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的函”。12月23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发文支持学校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
2006年8月10日,学校本部从上海路校区向前湖校区搬迁。
2007年3月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南昌航空大学。9月1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共建南昌航空大学协议书。
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
科研平台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基地。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无损检测与光电传感技术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构件制造技术工程实验室、“航空材料热加工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民用无人机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无人飞行器设计与试验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金属材料微结构调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等学校“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航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航空材料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持久性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重金属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实验室、江西区域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江西省智慧建筑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等
省级重点基地:江西省公共艺术创新中心、脱胎漆器研究基地、江西省航空产业发展与管理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航空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环鄱阳湖流域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快速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参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以及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0多项;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0多篇,出版论著180余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其他类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5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社科项目近20项;承担江西省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行业科技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00多项。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南昌航空大学图书馆馆藏有中外纸质图书135.40万余册,生均70.11册,数字图书(含特种文献品种)55万余种(册),中外文馆藏期刊2567种(其中现刊2217种),中外文报纸74种,特种文献及其它文献资料2.5万余册(件)。本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Springer Link数据库、EBSCO数据库等二十余个品种的中外文数据库信息资源。纸质藏书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主体及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文法等专业学科的馆藏文献体系。
学术期刊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期刊。《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期刊电子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台湾华艺(airiti)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在2007年进行的首次江西省学报评估中,被评为“优良学报”。《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7年,是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学术季刊,国际16开本。先后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还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07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全文收录,2009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07年进行的首次江西省学报评估中,被评为“优良学报”。
合作交流
南昌航空大学学术交流。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乌克兰、韩国、斯洛伐克、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承担了“2012电磁、超声检测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2013年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2010年光学全息与光信息处理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7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0人、硕士学位教师735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630余人;有双职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 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6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4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江西省主要学术与学科带头人5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7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和杰出青年培养计划26人,江西省文化名家1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48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72人。
学科建设
具有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了6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13个工程硕士领域和3个(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63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江西省一流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化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程管理、公共管理、艺术、翻译
江西省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个江西省一流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拥有3个校企共建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54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测试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
江西省一流专业:经济学、英语、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土木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电子商务、表演、动画。
江西省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英语、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化学、新闻学、动画、工程管理等。
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测试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