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客观意义1.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易行性语言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要抓住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0~1岁)是掌握本族语言的准备期,而学龄前期(1~3岁)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专家认为,“9个月到24个月(2岁)是理解语言的关键期,2~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言语中枢的可能性,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学前期幼儿语言模仿能力强,尤其体现在语音学习上。虽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而言,但幼儿有语言学习的敏感性毋庸置疑。学前双语教育的优势还在于:这时期孩子学习第二门语言不必像成人一样要经过用母语思维再转换成其他语言的过程,早期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第二语言的前摄效应,此时的孩子语感特别好,你教他双语,他就能用双语表达意思,克服了成人双语学习的弊端。2.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双语教育是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在广大农牧区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信息渠道的不发达,大多数少数民族使用母语,并在家庭完成学前教育,汉语习得和正规的学校教育自小学开始。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逐渐普及,并落实到乡镇,双语教育仅从过去的小学阶段开始已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需求。汉语学习任务必须在学前教育阶段完成,因此民汉双语教育成为广大农牧区幼教的必要手段。调查了解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县级以上的公立幼儿园主要还是依赖双语教师来克服少数民族幼儿入园后所面临的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学习困难,通过每班配备一名汉族教师和一名本民族教师克服幼儿语言交流困难的问题。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二、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观意义1.双语教学对拓展幼儿思维具有积极意义语言是反映大脑发展状态和聪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思维的直接表现。语言与思维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来说,思维能力越强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越强;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思维也相应敏捷。幼儿期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萌芽期,如果语言能力发展不好,将阻碍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儿期能学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其实就拥有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思维的通道一旦被多元地打开,幼儿所能吸收到的信息会成倍地增加,与此同时,他对信息的转化和加工能力也愈加强了。双语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能力,有利于保持和记忆在复习、巩固汉语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它还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在双语发展到都比较纯熟的基础上,双语教育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孩子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2.早期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幼儿现实生活的需要民族语言是不可取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发智力,交流和学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民族语言仍要发挥其重要的交际功能作用。但是与主体民族语言――汉语的巨大功能相比,“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来说,母语也有局限性,如母语还不能充分提供现代科技信息,母语的使用面比较窄,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等等,所以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中国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是必然的。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幼儿从小在母语环境中长大,一旦离开母语环境,基本的日常交流就存在问题,继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其他环节。3.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相一致的。幼儿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我、协调自身的能力都比较差。幼儿不懂得,也不能够独立地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他们极需要成人的看管照顾,同时给予相应的教育。语言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幼儿在家庭中大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因语言不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与幼儿园的汉族老师和汉族小朋友沟通出现困难,因不会说汉语进而导致不敢说、不愿说,导致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因此如果不开展早期双语的学习,那么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性会造成少数民族幼儿心理上的不适应,从而会引发少数民族幼儿心理障碍,尤其在随着成长走出少数民族地区后,由于语言的不通使他们很难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交际范围,严重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开展早期双语教育,不但能为幼儿将来获取更多知识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完善幼儿的性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