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建筑陵墓制度很严,《礼记·檀弓篇》说:“古者墓而不坟”,“凡葬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在殷代有坟是从周代开始的。殷王之墓,在洹水南岸,距小屯6公里,侯家方座西北岗上,平面亚字形,自墓室而出有墓道。此外还有殉葬之山墓,有百数上千座。据《易经》说:“古之葬者,原衣之之以薪,减之中野,不封不树”,修建坟墓便开始了。此外,在咸阳北面的草原上,有周文王墓、周康王陵,当时在墓前已开始有石羊与石虎,这种制度传之后世。秦汉石墓,秦始皇陵在骊山,十分庞大。从汉代开始,在坟前筑有石室作为享堂(四壁刻有生死故事图),据《西京杂记》说,汉代广川王发晋灵公之坟,坟前有男女石人40多个,这说明石像生已从汉代开始了。西汉时常造大陵,在陵之旁侧起陵邑。汉陵四面有围墙,墙中为阙,汉武帝茂陵就是这个样子。东汉造陵在洛阳北邙山,帝王陵墓亦作正方形,在前门较近处建筑有双阙,有的做单阙,也有的做子阙。石墓最为发展,到南北朝时陵墓最多,南朝陵墓不起坟,用石柱与石兽作为标志。高句丽时代处于东北吉林鸭绿江畔,全做方形石墓,内部墓室亦做方形,室顶做大石块叠涩式按四角叠砌,外部用大型石块叠砌,犹如埃及之金字塔。唐代陵墓选地特佳,如唐太宗唐高宗之陵墓均在陕西长安北部,依山凿穴,陵墓石象生成群排列,栩栩如生,使陵墓前的气魄宏壮。北宋陵墓都集中于河南孝义县南北,选地均为依山面向平川,陵体亦均做方形,每处陵园四面有墙,四角建有角楼,正中为门阙,正前方排列石象生。虽然整体气魄没有唐代陵墓那样浩大,但是陵墓雕刻十分细致。明代有凤阳陵、孝陵、十三陵等处,选地气势浩大,在陵墓之处起大圆形,用一个大圆包,以中轴线为对称,在前端之中心起明楼,石象生体型高大,十分壮丽,是为明陵特征之一也。清代,在河北易县建设西陵,陵园的规制基本上仿照明代的式样。例如沈阳北陵,名曰昭陵,在沈阳北五里浑河之畔,为清太宗皇帝永眠之地。陵园为长方形,中轴线上,有山门、隆恩门、隆恩殿、大明楼、月牙城,此外有角楼配殿、华表、九龙台……陵前有石象生六对,正南为牌坊,前后山门,山门后亦有牌坊,陵之最后为隆业。这座陵总的特征:以中轴线为对称,主要建筑在正中;角楼制度为方形,背部依山为隆业;甬道极长,宝城为模仿明代宫殿建立。殿亭本身屋顶没有曲线,它的设计体现出东北地方的民间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