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的峰丛洼地,间夹峡谷和嶂谷。分布于浪石汇水区,其北部、西部为上述分水岭,南至普益一带,东止海洋山。区内石峰高耸连绵叠嶂,洼地深陷、峡谷深切,峰洼高差大于150m。思和、黄牛峡等地可能是嶂谷;明村以北,九马画山南、北和草坪小河里等地,可能是峡谷段;东缘局部有簇状峰林。
峰丛谷(盆)地,夹杂峰簇或丘峰。分布于桂林汇水区,西南起驾桥岭,西北止猫儿山麓,谷内河湖相间,明暗流相间的支流较发育,马面、寺山、报安、六塘、二塘等处的支流或几条次级支流交汇。在支流或主支流交汇段,利于岩溶景观快速演化,出现峰簇或丘峰等地貌景观。
据上述岩溶岩系(建造)的微(亚)相资料、古岩溶景观、古水系的分析,认为桂林地区白垩纪的岩溶水比现在分布广、水量大,区内植被繁茂,水生生物较多。因此,桂林地区的白垩纪时期应属炎热多雨的气候。
参考文献
[1]广西区第八地质队,淮南煤院.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272~278
[2]林曾平.中国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22~39
[3]李粹中,等.全国喀斯特研究会议论文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5~44
[4]中国科学院岩溶组.中国岩溶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17~129
[5]林玉石,邓自强,张美良,等.岩溶交代改造断裂构造岩——以桂林岩溶区为例.中国岩溶,1984,3(1)1~14
[6]刘立钧,王清河,石静坤.华南地洼阶段古岩溶沉积建造.沉积学报,1991,(1)
[7]林玉石,邓自强,刘功余,等.桂林岩溶建造的相分析.广西地质,1987,1(6):57~65
[8]刘训.地质构造论丛.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190~202
[9]B.B.拉夫罗夫.国外地质科技(2).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