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强调理论的精英化教育向加强应用的大众化教育转型。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要将学生的评价体系从理论考试转型到实践检验的方式上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基地。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验
人才的培养不外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要想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重新审视学生质量的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改革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理论知识过硬,获得职业能力就很容易。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看,基本都是以理论考试、笔试为主,实验的成绩往往也取决于实验报告的质量,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样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最后往往都只以一篇论文收场。可见,从重视的程度来看,实践教学远没有达到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校既然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应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学生实验成绩判别的主要因素,以对实际对象的操控能力作为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判别因素。例如: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会编写汇编程序,能驱动接口电路。然而许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连最简单的程序都不会编写。该课程最好的测试方式是让学生上机编写一段程序,借助实验设备完成对某一排发光二极管的明灭控制。这样的测试题既容易改变题目内容也方便核对测试结果,对课程知识的检测也很全面,学生学习也很有兴趣。电子技术、电路等课程的测试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模块,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测试某一模块,例如让学生搭接一个单管放大电路、一个振荡电路、一个单稳态电路等。当然,采用这种测试方式可能会增加工作量,但对促进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很多年,大学对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做了很多探索。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有的学校采用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的模式,有的将实验单列作为一门课程。受学分制影响,学生选课虽然更加灵活,但某一内容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验教学时间不能同步,有的是理论上了很久了还没有做实验,学生没有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会觉得很枯燥,逐渐失去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的是理论还没有讲到,实验倒先做了。学生没有理论铺垫,做起实验来无从下手,虽然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做完了实验,但也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上理论课时对内容有一些理解了,再想回来做实验时已经没有计划了。
对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例如:对单管放大电路的学习,先要利用仿真手段演示单管电路,让学生看到改变电路参数时输入输出波形的变化,这比用手在黑板上画波形要快捷得多,也比用幻灯片描述要形象得多。接着再从理论上讲解单管放大电路的原理:电路的联接、静态工作点的确定、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现象的原因等等。要让学生从现象中学习理论知识,这要比先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再用实验来验证要生动有趣得多。学生刚刚理解单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就要及时进行实验,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此时实验教师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讲解实验内容,大大节约了时间,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动手。过去两学时的实验课,实验老师可能要讲解一个小时,学生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动手,电路还没搭接好课程就要结束了,严重影响了实验效果。对实验成绩的判定要以实验结果为主、实验报告为辅。现在很多学生花了太多的时间抄写实验报告,有些本末倒置。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许多大学的理论教师和实验人员是两套班子,上理论课的教师不管实验,上实验课的教师不干预理论教学。由于近年大量扩招,大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实力不足。理论教学人员实际经验欠缺,部分理论教师缺少对前沿技术的跟踪,知识更新缓慢,脱离应用背景,对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空验安排也不管不问,上课时空讲理论,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学历、职称偏低,学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实验教学队伍不稳定。实验室新进的研究生大多以带理论课和读博等方式脱离实验岗位,造成理论教师不愿意进实验室、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单薄、实验任务繁重的状况。 学校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学生质量的优劣,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个自身都不具备“应用型、创新型”素质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备“应用型、创新型”素质的学生?大学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事实证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所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和较强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参加实际工程建设,积累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师在授课时才能以自身的经历从工程师的角度观察和讲授问题。要鼓励理论课教师进实验室参与实验计划、实验方案的制订,并参与指导学生实验,以促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联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制度,有计划地引进研究生和骨干教师加入实验教学队伍,保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近十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扩招了近6倍,学校相应建设了学生宿舍、教室、食堂、运动场等,但实验室建设远远滞后。多数学校由于实验经费不足,实验室好多设备已到使用年限还在继续使用,造成设备使用故障高,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有些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投资费用较高,只能采用演示实验,学生根本无法动手。由于实验配置不足,一次容量不够,一个班的学生不得不分批次进行实验,肯定不能与教学进度同步。
要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学校在资金、场地、真实项目案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又把以往大学生毕业后的企业二次培训提前到大三、大四完成,缩短了大学生的成才周期,同时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五、实践能力培养要有系统性
单一课程的知识自成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让学生将不同课程的实践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把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的第一要素。在横向上,寻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共性;在纵向上,满足基础与专业之间的系统性;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同步的思路,使学生经过分阶段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1.基础实验阶段
实验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一般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在上课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几个基本实验,增加感性认识,熟悉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与元件,具备起码的测试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初步了解一些工程概念。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放大器时,及时做了单管放大器实验,通过实际观察波形很容易理解课本中讲的交直流并存现象。通过波形看到了三极管在放大区的正常波形、截止区和饱和区的失真波形,明白了放大器的正常工作与静态工作点的合理配置之间的关系,既生动形象又易记。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
2.工程实践阶段
该阶段主要加强工程实践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30学时“电子工程实践”课程,内容是由学生独立装配和调试一个合格的电子产品——收音机。目的是在系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前,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和调试过程,建立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检验和基本应用,练习手工焊接技术,学会看懂产品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印制板图。三峡大学经过多年实际运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电子工程实践”课程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很多学生报名选修。正如一位同学在上完该课程后谈体会说:“想起刚接触这门课时,看着一大堆不认识的元器件,真可以说茫然不知所措。随着老师一步步地讲解和自己亲手操作,所有问题都化解了,收音机最终也发出了美妙的声音。说明我现在也有能力装配一些电子产品,不再是门外汉了。”每焊上一个元件,每前进一步,都让学生们特别有成就感,他们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看花容易画花难”的感觉。
3.创新实践阶段
该阶段包括毕业设计、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目的是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创新设计,从被动接受项目到主动发现项目,实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建设了全开放的电子设计与创新实验室,学生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创新实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07、2009年和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三峡大学的学生共取得了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和湖北省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的好成绩,在省属院校中名列前茅。
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在降低师生负担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