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官学与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师生关系等, 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中, 对教育教学原则的阐述, 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1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学相长”这句话, 最早见于《学记》, 其中写道:“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意思是说: 虽有好的鱼肉, 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有好的道理, 不学不知道它的精深。所以, 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通过施教才知道自己的贫乏。知道不足, 才能反躬自省; 知道贫乏, 才能自强不息。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和学各半”,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3 ]。孔子说:“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世?”(《论语·子罕》) , 又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荀子也说:“非我而当者, 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 阿谀我者, 吾贼也”, 他还提出“青, 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认为教师不仅应该而且可以向后辈和学生学习[ 4 ]。《学记》中教学相长的思想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 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 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教学相长的原则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 失去任何一方, 教学过程就不复存在。教师应该认识到,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积极思考。同时, 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 也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发扬教学民主、相互切磋、相互学习, 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2启发诱导的原则《学记》继承和发扬了《论语》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并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机械灌输的现象进行了尖锐地批评。《学记》指出, 教学之所以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是由于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呻其占毕, 多其讯, 言及于教, 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那种做法只能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对学习产生困惑。基于此,《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 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 即晓喻, 是启发诱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君子的教学, 重在启发诱导。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拉; 是鼓励而不是压抑; 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引导而不牵拉, 师生关系就融洽; 鼓励而不压抑, 学习就轻快; 启发而不灌输, 学生就会思考。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这样的教师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了。为达到“和易以思”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即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简约而透彻、精辟而得体, 虽多用譬喻但意思要明确。《学记》启发诱导原则的心理基础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继其志”、“强力而不反”, 都是强调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贯彻启发诱导原则的过程中, 教师运用问答法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则小鸣, 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要求教师既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 又要善于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于提问的, 如同攻伐坚硬的木材, 先砍易伐的, 后砍最坚硬的部分,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能愉快地接受和理解。不善于提问的, 正与此相反。善于对待学生提问的, 好像撞钟一样, 小击则小鸣, 大击则大鸣, 总给以相应的准确回答, 而且总是先让学生从容提出问题然后再作答,就像钟声慢慢自然消失一样。不善答问的正与此相反。所有这些都是讲述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道理。现代教学中, 启发诱导仍然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5 ]。在教学活动中, 学习是对知识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 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知识。当然, 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非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方向、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发挥出来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3豫时孙摩的原则《学记》认为: 豫、时、孙、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豫”,《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思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要事先做好准备, 要有预见性。要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 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发然后禁, 则格而不胜”, 即如果发生之后才去禁止, 就会遇到阻力而难以解决。“时”,《学记》说:“当具可之谓时”。是说教育和教学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进行, 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必定“勤苦而难成”。这与孔子“学贵及时”的思想是一致的。“孙”,《学记》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说教学要有顺序,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来安排教材的知识深浅、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反之, 就会“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 虽终其业, 其去必速。”如果教学不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痛苦, 并且会抱怨老师, 只会痛恨学习的困难而不知道学习的益处, 即使勉强完成学业, 知识的遗忘也必定很快。“摩”,《学记》说:“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要重视教学中的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以提高教学质量。孔子有:“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和“以友辅仁”、“德不孤必有邻”的主张。荀子有“降师亲友”的主张。《学记》提出通过师友间的相互切磋, 才不致于偏颇和闭塞,即“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同时,《学记》提出要防止学生结交不良的朋友, 以致影响学习、违背师训,并将“乐群”、“取友”作为考查学生学业成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 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 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应将豫、时、孙、摩批判地继承, 灵活地运用。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 在教学之前, 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 要注意防止干扰教学的现象发生。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所教知识和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水平及学习与思维习惯深入了解,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及时施教,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活动。此外,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应通过互相交流及时调节或强化教学活动, 深化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4长善救失的原则《学记》曰:“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任职学业,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这里所说的多、寡、易、止, 是指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缺点: 贪多务得, 就会不求甚解; 所习太少, 就会孤陋寡闻、限制智力发展; 浅尝辄止, 就会放弃刻苦钻研, 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 畏难而退, 就会失去信心, 不能进取。这四种缺点,是由学生的不同心理所引起的。因此, 老师要摸清学生学习的各种心理状态, 在“知其心”的前提下去帮助学生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故《学记》说:“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是教育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既揭示了正面教育的意义, 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教学内容要因学生的才智和理解能力而定。“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论与·雍也》)。孔子善于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学记》指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弗”。如果教师的施教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 最终会导致学生勉强结业, 所学知识也会迅速遗忘。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 重视因材施教, 善于因势利导, 利用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将学生缺点转化为优点。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了解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同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长善救失, 扬长补短,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形成师生之间相互信赖与激励的良好氛围,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6 ]。5藏息相辅的原则孔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游于艺”即游思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劳逸结合的教育思想。《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 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焉, 息焉游焉。夫然, 固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强调正课学习必须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指出适当娱乐能使学生驱除疲劳、精神焕发, 有助于学习的进行。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排除课堂教学受教学任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来自教育内部因素影响与制约的干扰, 千方百计改革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课外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 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发展自身的潜力。学生学习要劳逸结合, 让学生在休息娱乐中, 保持心情舒畅, 在开拓眼界中提高学习兴趣, 获得新的知识。《学记》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 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揭示了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 系统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 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古为今用, 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参考文献:[ 1 ]曾智昌1 论《学记》的诞生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J ]1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 691[ 2 ]毛礼锐1 中国教育史简编[M ]1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1[ 3 ]高春华1《学记》注译[J ]1 中国大学教育, 2003 (3) : 231[4 ]蔡明星1《学记》之论教师及其启示[J ]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2 (3) : 301[ 5 ]岳欣云, 董宏建1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学记》[J ]1 天中学刊,2001 (2) : 1071[ 6 ]陈雯1《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J ]1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1 (10) : 471(编辑: 兰和群)2004 年第1 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 刘青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