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飞速发展的今日,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使用,英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大部分中小学,英语这一科目在测验、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与语文、数学持平,绝大部分幼儿园也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关于英语的课外辅导班更是层出不穷、随处可见。 应当承认,推广英语教育本是无可厚非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全球性语言——英语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高端人才,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商圌务用语,必然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小圌平同志所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但,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不是有些“过火”了?连幼儿园都开设英语课程,试问这样做真的有必要么?几岁的孩子,连汉语都说不好,却非要他背英语单词、学唱英文歌,这对于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圌族来说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 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语法规则与书写艺术,还在于它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是独有的思维模式的定格,是民圌族文化的凝聚。正是语言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圌族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在殖民统圌治时期才会有这样的说法:“统圌治一个国家要从语言开始。”中华民圌族历经风雨依旧傲然屹立于世界民圌族之林,靠的是民圌族的信念,而这一信念正是源自以汉语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圌族文化的数千年不曾断代的传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圌族的象征。 而在当今的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愈加强烈地冲击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英语及诸多外语的音译、缩写泛滥,一些社会名流在说话时常常中英文混杂,也不知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英语功底还是离开了外语就无法交流;儿童的家长以孩子英语说得好为荣;“时尚”之风以欧美文化为主导……而在这一系列社会现象的背后,是传统艺术文化产业的衰落,是民圌族传统文化的缺失。 人们常说,双语教育在印度的实施造就了举世惊叹的“印度优势”。殊不知,大部分印度民众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仅仅可以简单应付一下而已。 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圌族的实力,凭的不是军事,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文化影响力才是评判国家强盛与否的终极标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语言被同化、文化被瓦解,那么无论它所建立的政权多么强大,都与亡国无异。没有文化的民族,就好比没有灵魂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般毫无意义的空壳。在当今世界,国际事务的合作与文教事业的交流必不可少,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护民圌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立性,唯有如此,才能使“文化强国”“民圌族复兴”不只是一个梦。 我并不反对学英语,但我认为,英语教育不应当优先于传统文化。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连汉语思维都未养成,还谈什么学英语?因此应当取消起码减少英语这一科目所占的比重,代以诗词典赋、民圌族曲乐等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真正使传统文化影响一代人。而我们作为中学生,也应当认真学习并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实现中华民圌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切,都该从语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