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关系
时下有句话叫“看电视最怕什么?最怕电视剧中插广告”。的确,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广告,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广告中,有许多虚假的广告误导和欺消费者,当然也有许多广告带来了许多正确的信息(如许多公益广告)。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而公共关系就是某个单位、集团或组织同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有别于人际关系,我们知道人际关系是个人于个人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以学校校长与学生间的关系为例,当校长以个人身份与学生们联系时,他和学生的关系属于人际关系,而当他以校长的身份出面时,他代表的是学校这样一个组织,所以他和学生的关系就成了公共关系。所以广告和公共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广告可有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之分,打个比方,我们说某种牛奶很好喝,有营养,这就是商业广告。而如果我们说某某牛奶为中国航天事业喝彩,这就成了公益广告。在这里,前者是我们对某某牛奶这一产品的直接描述,谈及这一产品的基本性状,如味道好喝,所以这又可以称为直接公共关系。而后者我们没有说某某牛奶这一产品如何如何,而是把这一产品与中国航天这样一个公共事业相联系起来,表示企业也在关心和支持中国航天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从而博得大家对他的好感,以推广自己的产品,我们说这是间接的公共关系,因为她与群众之间有了中国航天这样一条联系的纽带。
在现在和未来,公共关系已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一个人要发展,一个企业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不说个人了,企业要打响他的知名度,要把他的产品推销出去,当然要依靠公共关系,就广告而言,只不过是方式和规模不同,而其本质是公共关系。于国家,如2003年印度洋海啸时期,中国 *** 向印尼等多个受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与物资援助,并派遣医疗队等人力援助,就是在国际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口碑,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从而能提高我过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公共关系的重要可见一斑了,所以我们不论学的什么,都应去学一点公共关系知识,这必对我们有很多帮助的。
我想你的这篇论文在写之前,你要明白2点:一是 要明白什么是公共意识(给你个大致的意思参考下:能自觉认识公共关系对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相当作用的思想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意识到维护组织形象和信誉的重要性,重视信息的沟通、传播,能主动、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二是 公共意识的培养,三是公共意识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以及工作开展所带来的作用。 只要你明白这这三点就可以开始准备稿子了。不过第三点最重要也比较复杂,建议你还是多翻阅下资料(建议下你可以分开论述各种交往的重要性,最后加个总结;你也可以把三个交往杂糅到一块找到一个共同点来展开论述,在结尾进行总结)。第二点你可以从简来答,因为你的论文是:公共意识的重要作用"。不能偏题
说那么多都是建议!有问题可以给我QQ邮件!
事情的经过写详细,写具体
内容具体形象,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具体形象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
1、善于观察,绘形传神
写人,让人物“活”起来,让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这样的话语来概述,读者就无从知道“怎样艰难”、“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等具体情况了。如果写成:“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到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视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写景,让景物“动”起来,使其具有人的情态,或呈现出自然的形态、天然的色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是要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所以对百草园中的石井栏、树木花草、藤蔓、小虫、小鸟,从静态到动态,从颜色到形状,再到味道一一进行细致的描绘,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园子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和欢乐,即使那些原本在生活中并不惹人喜爱的蜈蚣,也变得充满情趣。作者对自由欢乐生活的向往之情,就洋溢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假如只有“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很笼统地表达,文章还有感染力吗?
描写具体来自仔细观察。对每一个描写对象的观察,都可以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例如对一根头发的观察:“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视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子尖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只要调动所有感官,细心体察,就能描写得逼真、细腻,使文章具体形象,摇曳生辉了。
2、不断追问,凸现特征
写文章时,边写边问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同理,如果我们写“夕阳西下”,这样来追问:夕阳依着什么落下去的?怎样落的?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写成:“红彤彤的太阳,紧贴着崇山峻岭,一步三回头,慢慢下坠,万道余辉撒满大地。爷爷的白胡子变成金胡子了,房子的白墙变成红的了,柳树的纸条变成黄的了。”“夕阳西下”这一情景就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气势了。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追问:活动地点在哪里?天气、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干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最好,到底是怎样干的?干的结果如何?这样一步一步追问,就能具体追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
3、细致刻画,扑捉细节
一是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
怎样刻画细节呢?可以取小动作,准确地使用传神的动词。如《凡卡》中描写他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斯坦丁?玛卡里奇’”。“想”、“蘸”、“写”、“抓”、“添”这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中心孔。因此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仔细观察,精心选择,具体描写,就成了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
二是勾勒小景物,突出景物的特征、状态。如《海滨仲夏夜》中“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里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
三试抓住小道具,突出小道具独特的含义及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咸亨酒店三次出现的小粉板。没有小粉板,也就没有掌柜在“端午”和“年关”想到孔乙己。小粉板上的酒债,是这场悲剧尾声中一个令人闻之泣血的音符,孔乙己的悲剧用一笔酒债告示结束了,让世人永远深思。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嘀”我愉快的上了一辆“6号”公交车,并掏出我的学生卡刷了一下,回头望去车上已经没座位,也只好站着了。
“xx站,请有下车的乘客做好……”过了一会儿,上来了一位小伙子,高高的身材,穿着一套白色的衬衫,打着整齐的领带,手上提了一个公文包,鼻梁上挂着一副无边的眼镜,脚上的皮鞋擦的一尘不染。接着,一人胖胖的小男孩飞快跳跃上公交车并投了一元钱硬币,站在我身旁。
过了许久,门边出现一双粗糙的手,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这一双又脏又黑的手,上来的是一位鬓发全白的农村老奶奶,步履缓慢,弓着腰,驮着背慢
慢的走,由于腿脚不方便,上车的时候行动有点迟缓。那饱经风霜的脸遍布着皱纹。可能是天气炎热,老奶奶的身上散发出一股十分浑浊的汗味。
“老奶奶,您请坐。”一位文质彬彬的中学生有礼貌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那位穿着白衬衫的小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上去,抢了这个座位,并重重坐了上去,还拍了拍皮鞋上的一点灰尘,接着掏出
一包中华烟,拿出了一根香烟,叼在嘴里,用打火机一点,旁若无人,津津有味的抽了起来,站在一旁的那个胖胖的小学生挠了挠头,露出一脸疑问的?
“叔叔,这个位子能让给这位老奶奶吗?”一位小姑娘奶声奶气的说。
“小屁孩,一边去,这里没你的事!”他严厉的话语,吓得小姑娘不敢出声。
“我说你这人咋这样,你没看到这是老弱病残座吗?”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这又没写她名字,干嘛让她坐!”小伙子反驳道,继续以优雅的姿势抽着烟。
“那真是对不起了,老大爷,难怪你不肯让座,真是对不起了,老大爷,您坐。”叔叔开了个讽刺的玩笑,语音未落,全车充满了嘲笑声。
公交车又过了一站,饱受奚落的小伙子,脸一阵青,一阵白的,灰溜溜的逃下车去,车上的人都夸叔叔是一个聪明人。
“xx站到了,请有下车的乘客做好……”站点到了,我也下了车。
望着渐渐消失在视线中的公交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观看演出时,你能做到和台上很好互动吗?在乘坐公交时,你能有序排队,主动让座吗?在公共空间中,你能做到自觉自律,很好的维护我们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秩序吗?“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而对我们在校学生来说,校园内,我们的公共空间就是与同学、老师共同生活学习的各个公共领域,如各类教学场所、寝室、食堂、会场以及与他人共同相处的其它场所。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公共空间意识事关个人的文明素养,事关学校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尊严。据报载,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对此,我向各位同学、老师提出如下倡议:
1、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要从保持课堂学习安静、自修作业安静、就餐安静、重要集会安静、就寝安静做起;
2、公共空间中做到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攀折、损坏花草树木,不乱刻乱画,校园内看到纸屑等能随手拾取;
一、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1.说什么就写什么 2.要说真话, *** 话 3.怎么说就怎么写 二、学会留心周围事物 “内容”(写什么)决定“形式”(怎么写),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压倒一切的。
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出路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
有人可能会抱怨说,现在的生活很单调,自己生活的周围更是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可观察、留心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简而言之,生活中有写不尽的内容。
可以说,生活处处皆文章。就怕蒙住自己的眼睛,塞紧自己的耳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学会留心周围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迈好“三步”:第一步,学会跟踪观察;第二步,学会定向观察;第三步,学会随机观察。 4.学会跟踪观察 5.学会随机观察 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事件。
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方向。因此,这种观察是比较难做到的,是学会留心生活、养成良好观察习惯的最高阶段,当然也是同学们应该全力追求以及努力达到的目标。
因为,作文中的材料,决大多数来自“随机观察”。 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论走到哪儿、干什么(上学,遛商场,走市场,串亲戚,看电影,外出旅游,参观等),时刻注意着耳(听)、着眼(看)、着手(触)、着心(想)。
总之,自己生活的领域有多大,就把随机观察的范围扩展到多大;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随机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彻底丢掉为了眼下作文才去观察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文章。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曾强调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
三、注意积累作文素材 要解决作文“没的写”的难题,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生活的习惯,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在学会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及时笔录手记,储存起来。 积累素材,可以加强记忆,同遗忘做斗争。
如果不及时将素材记录下来,时间一长,也就模糊、淡忘了。获取、积累的材料越多,作文时,对材料进行优选、筛选的余地才越大。
脑海空旷如野,作文时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材料可选。另外,加强积累,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认识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容易上去了。 积累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专门准备一个小本子,以记录素材,储存作文信息。
这个本子就是个材料库,等到需要写作文的时候,翻一翻,找一找,提出信息。这样,就再也不用愁作文时没的可写了。
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很多,主要有:在观察周围生活中积累,在自身的生活中积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积累,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在自己写过的作文中积累。 6.从观察中积累素材 7.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8.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积累的具体方法有: (1)写读书笔记。
如: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摘抄型读书笔记)。②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标题(归纳型、提纲型读书笔记)。
③把自己对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对文章写作形式的看法写出来(评价型读书笔记)。④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感受型读书笔记)。
⑤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补写,或续写文章的结局(想像型读书笔记)。需要强调的是:写读书笔记,最好要分类建册,以便日后查用。
(2)作剪报。从自己所订阅的报刊上,将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在剪报本上。
剪报本最好也要分门别类,有目录,以便查找,使用。 (3)作读书卡片。
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便作一个读书卡片,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或登载的报刊)名称、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 绝对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认真写,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越写越好,也慢慢喜欢上写作了。
公车让座事件被媒体屡屡曝出,这类事件也上升为热点话题。
4月23日羊城晚报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厦门某公交车上,因被老人指责占位,一女子先是骂骂咧咧,随后又双手抓主公交车拉环,借力腾身猛踹老人,由于老人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对女子“高难度”的飞踹,只能一边用手挡,一边往后躲。记者注意到,虽然老人试图还击,但女子还是踢到了老人的脸部。
见到女子踢老人,车上乘客纷纷指责。期间,有乘客掏出手机拍照被女子看到,也被女子用粗话骂。
随后,在一名身穿公交司机制服的男子和几位乘客的劝阻下,老人和另外一名乘客换了座位。车上的乘客纷纷指责女子的行为,整场闹剧持续了15分钟。
网友们对于这起公交让座事件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这位女子丧失天良,没有公德心,给老人让座是应该的,她不仅不给让座还踹人,实在是素质低下。有的网友则认为女子的行为虽然过激了,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许是老人的什么言行惹怒了她,否则仅仅是为了一个座位她不至于做出这样过激的举动。
这样类似的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追其根本原因就是公民道德素质问题。公车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但并不是一种义务。
我们提倡将这种美德发扬继承,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但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让座为什么会引发诸多的事件出现呢?重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让座的自觉性不高,有些人在看到需要座位的人时并不会积极主动的让座,认为自己先来,这个座位该属于自己。
或者有一部分上班族本来就很累,想趁着这个时候休息一下。第二,需要座位的人态度不好,让座本属于一种自愿行为,但有的老人存在倚老卖老的现象,认为别人给他让座是理所应当,是必须的,以不好的态度要求让座或者让座后不会向让座者表示感谢。
这种做法就直接的降低了让座者的积极性。所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当前应该极力重视的问题,加强道德建设,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尊老爱幼,你谦我让,那不仅仅是公交让座事件,许多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时候,更应该做的是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倡导大家做个有道德的文明公民。公车让座只是一种社会美德的具体体现,不要让美德被迫以丑陋的方式表现出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及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有一个和谐的乘车环境。
写自己感受深的事。
写记事的文章,首先要求熟悉这件事,别人问起来,自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知根知底儿。只有这样才能对所记的事情印象深,感受才深。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自己应该熟悉,有的事情感受也深,就容易写好。就是那些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同样也可以写好。比如《少年闰土》中所记的几件事,都是“我”听闰土讲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写出来,不也很真实、感人吗?规劝同学们不要编造事件来写,也不要写那些道听途说的事情,那样写出来既不真实,也不感人。
把事情写清楚。
有了感受深的事情,就有了写记事文章的内容。要把内容表达好,还必须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六个要素既齐全,交代得又清楚,我们读了印象很清晰。如果缺少一个要素,或交代得不清楚,文章就不完整,眉目就不清楚,可见要写清楚一件事,交代清楚六要素是很重要的。
把事情写具体。
只有把事情写具体了,别人读了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只写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或者只写事情的梗概,缺少细节的描写,都不会感动人。当然强调写具体,不是要求节节详细,处处具体,那样又犯了没有详略的毛病了。这里讲的写具体指的是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一些重要的环节,重要场面和重要人物,要加以具体的描写。比如《黄继光》这篇课文,开头一段简明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上级下达的“天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五九七九高地”的命令,接着详细地描述了黄继光舍身炸敌人雕堡的经过。在这部分里对黄继光的描写是很具体的,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是具体的,因此战斗过程描写得也就很具体了。结尾扼要地记述了黄继光这样做伟大意义。
写记事的文章该具体的地方一定要写具体,这是不容忽视的。
把情节写曲折
有的同学记事生动感人,原因之一就是情节曲折,起伏迭宕,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不少同学的作文写不生动,究其原因是平铺直叙,缺乏波折,尽管文章的主题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怎样才能把情节写曲折呢?这就需要锻炼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波折的眼力。日常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差异。人有心情舒畅的时候,也有懊恼的时候,舒畅与懊恼的情绪变化就是差异。由于不理解,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和矛盾,这就是事情的波折。记叙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只简单地从一个方面讲,必然显得肤浅单薄。如果从多方面反映,一段有一层开拓,一步比一步深入,使文章波澜起伏,那么就会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