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雪萍
上海人。中国内地主持人,影视演员。曾在《十六岁花季》里饰演清纯可人的白雪,《娱乐星天地》、《家庭演播室》里饰演风情万种的女主播吉雪萍。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东方卫视的当家花旦。
2、陈辰
中国内地女主持人、影视演员,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本科、传播学硕士、长江商学院EMBA。2002年,开始主持娱乐资讯节目《娱乐在线》,受到广泛关注;2003年,开始主持娱乐资讯节目《娱乐星天地》 ;2009年,主持慈善节目《闪电星感动》;2012年,开始主持明星访谈类栏目《陈辰全明星》。
3、袁鸣
1971年3月19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东方卫视主持人。1986年首次主持节目《你我中学生》;1993年在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东方直播室》;1996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2008年主持财经脱口秀《波士堂》;2013年获得华语电视周“国际华语十佳节目主持人”金龙奖 。
4、周瑾
1977年8月28日出生于上海,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因在大一时参加电视选拔大赛而开始主持生涯。曾先后主持《乐乐音乐乐园》、《越洋音乐杂志》等栏目。现为东方卫视《36度7》、《沸点时间》、《娱乐星天地》等栏目主持人。
5、尹红
198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东方卫视《看东方》女主播,曾获2002年上海大学生艺术节声乐比赛一等奖。
6、叶蓉
1974年3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中国内地主持人。1993年分配到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财经电视节目《东视财经》;1998年调入东方卫视主持新闻栏目《东方新闻》;2000年,叶蓉成为上海广播电视系统第一批主持,并且荣获中国广播电视主持和播音作品一等奖。
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李瑞英、李修平、王宁、张宏民、康辉、郭志坚、李梓萌、海霞、崔永元、撒贝宁、敬一丹、张泉灵、张羽、水均益、白岩松、欧阳夏丹、李文静、郎永淳、侯丰、长啸、李小萌、肖艳、董倩、梁艳、柴璐、阿丘、舒冬、王雪纯、黄薇、李晓东、郑天亮、贺红梅、崔志刚、杨晨、章伟秋、慕林杉、耿萨、刘羽、紫凝、纳森、胥午梅、胡蝶、赵普、严於信、彭坤、和佳、经蓓、李瞳瞳、劳春燕、柴静、徐卓阳、宝晓峰、王言、孙超峰、顾国宁、何岩柯、郑丽财经频道芮成钢、王小丫、王小骞、高博、陈蓓蓓、 朱轶、谢颖颖、欧阳智薇、姚振山、姚雪松、陈小雨、陈伟鸿、史小诺、李雨霏、秦方、章艳、沈竹、赵赫、黄永东、严晓宁综艺频道朱迅、董卿、周涛、朱军、毕福剑、孙小梅、张泽群、张蕾、管彤、尼格买提、李思思、马跃、杨帆、顾斌、周宇、维妮娜、李佳明、宫岩中文国际频道纪萌、黄峰、吴鹏、刚强、曾湉、靳强、孙靖涵,王洲、王端端、宋一平、叶迎春、梦桐、王世林、鲁健、徐俐、李红、栗娜、董丽萍、孟盛楠体育频道/体育赛事频道韩乔生、刘建宏、张斌、沙桐、于嘉、段暄、贺炜、杨健、张虹、罗洪涛、苏玲、申方剑、刘嘉远、邵圣懿、张萌萌、陈滢、蔡猛、杨影、童可欣、洪刚、田宗琦、黄子忠、刘星宇、郭思语、朱虹、马昕、袁文栋、梁毅苗、吴为、宁辛、张盛、甄诚、王洁、魏晓楠、尤宁、宋剑桥、杨一、崔征、程雨涵、施丹、王江、柴华北、张宇东、姜毅、朱环、周英杰、翁晓萌、朱晓琳电影频道涂经纬、瑶淼、李蜜、蒋小涵、边策军事农业频道杜云、关卫民、李威、刘栋栋、杨璐、周雷、赵方、俞洁、张莉、李伟、卫晨霞、王欣、李冰、唐剑、丁丽、海琳、王莉鑫、毕铭鑫、乔静、燕菲、王晓燕、肖东坡、王鼎电视剧频道冀星、王梁、周颖科教频道张腾岳、石琼璘、于胜春、冀玉华、王筱磊戏曲频道董艺、赵保乐、张喆、张宇社会与法频道王筱磊、路一鸣、阿果、齐奇、路晨、李晓辉、徐君、元元、张越、高潮东少儿频道鞠萍、董浩、金龟子(刘纯燕)、小鹿姐姐(郏捷)、月亮姐姐(王淏)、红果果(陈苏)、绿泡泡(耿晨晨)、周洲、小时、赵一天、金豆、哆来咪、花姐姐(曾媛)、陈怡、杜悦、徐柳、毛毛虫(霍小雷)、方琼音乐频道刘芳菲、孟盛楠、任鲁豫、于胜春
瑞幸咖啡“自曝”22亿元财务造假事件持续发酵,特别委员会的调查正在进行中,中国证监会称“高度关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对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 4月5日,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我个人非常自责。无论独立委员会的最终调查结果怎样,我都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这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刷新上市纪录的新锐中概股,因为财务造假陷入舆论旋涡。监管、质疑、口水,像风暴一样向它袭来,它同时面临着信任崩盘、法律诉讼、经营危机。 财务成为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切起源于两个多月前浑水发布的那份做空报告,报告称,瑞幸咖啡的收入和利润数据被严重夸大。 根据做空报告,瑞幸进行造假的方式,集中在以下几点: 1.用取餐码跳号的方式,夸大门店订单量; 2.夸大商品的销售单价,实际单价要远远低于瑞幸公布的价格,膨胀幅度为12.3%; 3.夸大平均每笔自提订单的商品数量; 4.多报在分众传媒的广告支出,虚增门店营业利润。瑞幸没有真正超过门店层面的盈亏平衡点,实际损失高达24.7%-28%。 财务造假的指控最终得到了瑞幸特别委员会的证实,委员会初步发现,瑞幸虚增了22亿元的销售额。不过,具体造假的方式还是一个谜。 这次,燃财经采访了5位在职或离职的瑞幸员工,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瑞幸的另一个侧面。 店里超70%的订单都是免费,公司发邮件通知订单会“跳号” 刘飞 瑞幸咖啡副店长 我是去年9月加入瑞幸咖啡的,在北方一座城市的一家门店当副店长。刚开始门店订单并没有跳单,后来有一天公司发邮件,通知大家订单排号规则要改变,比如之前的小票是1、2、3这样排序,改成1、3、7这样。 当时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在餐饮行业还是比较常见的,我觉得它可能是为了避免让同行知道门店的真实销量,也没有多想。 我们门店有三个人,一个店长、一个副店长、一个咖啡师,平时店里有两个人值班。顾客都是线上下单,所以也不需要收银员,两个人就够了。 我们是一家商场店。工作日下单的基本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周末时逛街的人比较多。工作日外卖比较多,周末自取的多。咖啡还是卖得最多的,其次是面包,然后是小鹿茶,最后是零食。 正常情况下,店里一天的订单量在100单左右,但是大部分都是免费订单。我刚来的时候,店里90%的订单都是免费的,现在大概有70%的免费订单。公司有各种补贴活动,首杯免单、满减、发优惠券,导致很多用户下单都是来喝免费咖啡。 在瑞幸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司对待员工并不是那种家的感觉。我手下有个实习生,之前在星巴克干过,他就直接跟我说,他觉得星巴克好,因为工作氛围很愉快,就跟家人朋友一样,但他来瑞幸就是来赚钱的,仅此而已。 瑞幸给的钱确实要比星巴克多一些。副店长的基本工资是3000元,加上绩效扣完各种费用,最后拿到手差不多3500元左右,星巴克应该更低一些,但星巴克的福利待遇会好一点,瑞幸没有任何福利。 公司对员工很苛刻。比如门店有差评,是因为顾客对口味不满意,跟门店运营没关系,因为我们就是按照公司规定的标准,用机器做出来的咖啡,但公司还是会扣店长工资。 门店基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公司有一个质量管理部,只要查到门店有问题,那么这个月的绩效肯定就没有了。但是,即使得到满分,公司也不会给任何奖励。 公司平时会有一些培训,但都是非常简单的东西,没什么实际用处,也就是操作机器什么的。我们的咖啡师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咖啡按键师”。因为咖啡机是傻瓜式操作,不需要任何技能,你就负责按按键就可以了。反正我觉得在瑞幸的店里干过店长,出去也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因为这些活谁都会干。但是瑞幸的原材料是没有问题的,咖啡豆也是国外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听到瑞幸财务造假的消息,我并没有觉得很惊讶。我们这些最底层的员工,也就是找个地方打工,现在跟大家一块当吃瓜群众。公司出问题,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我又不是主谋,就连从犯都算不上,而且我已经在打算离职换工作了。对我们而言,在哪都是一样。 瑞幸早期不差钱,只要看上一块地,高于市场价20%也要 宋历 前瑞幸咖啡门店拓展员 我是2018年入职的,现在已经离职。最初,北京地区这个职位有70多人,工作是每天出去跑、报店。公司给我的感受是,步子迈得太大了,花钱大手大脚,混日子的人多。 2018年,瑞幸在北京的目标是新开350家门店,可能也是因为压力大、任务重,我发现他们报的店乱七八糟,而且上级把关不严。 每个人平均每两天就能选定一家店,也就是说,每天大概有30家门店报给主管审核。主管一天就干这一件事了,没有时间去实地看。 比如有人报了一个在写字楼一层男卫生间的店,只写地址,不写具体情况,主管也就通过了。通过之后,营建实地去看场地,发现坑儿还在那儿,物业说,你们把坑抹平了,地方就归你们了。即便女卫生间还在旁边,营建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他也有快速开店的任务。这是当年的十大笑话之一。 再比如,我之前干过餐饮,知道某家商场房租是10块钱一平米,但同事报上来是16块钱一平米,多了将近60%,这个商场人流很少,主管也通过了。 到年底开店任务是完成了,还发了奖品,但是两周后,东窗事发了。 2018年底,有媒体报道,瑞幸把店开到犄角旮旯,事情曝出来以后,部门主管被调到营建部,营建部的主管上来了。 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开始急刹车了。 新任主管的首要任务是,把生意不好的店都替换成生意好的店。当时内部说,折算房租等,一杯咖啡的成本是13.5元,照此来算,绝大部分的店都不赚钱。首先外卖肯定是赔钱的,杯子、纸袋、底托一套成本是3块多,再加上半杯多牛奶,一杯咖啡卖7块,肯定赔钱。我们内部算过,一家店每天至少要卖220杯咖啡,才能覆盖房租成本。 瑞幸要求丰台区、房山区都要开店,这些店其实一天连50单都没有,开发商怕瑞幸倒闭了,都主动买咖啡喝。 后期瑞幸开店也开始让员工数人头,但是大家也都是作假的,没有录像,员工说多少人就是多少人。 如果满分100分,新主管上来以后,工作标准瞬间从10分提高到了99分,很多人辞职不干了,70个人的团队瞬间变成26人。 人都走了,瑞幸从外地招来很多大学生,北京招了60个人左右,没有一个学相关专业的。公司可能认为,学历管用,但是选址这份工作,需要跟开发商、物业谈判。这批大学生水电完全不懂,最后九成都离开了。 也就是那段时间(2018年年底、2019年初),瑞幸开始节衣缩食了:门店租金晚付10天左右,员工工资晚付5天左右;原来门店团队很豪华,配有咖啡师,后期只配一个店长,剩下的全招大学生。 我慢慢还发现一个问题,新主管派系内的人开始报各种名目吃回扣的店,比如报店人说,“这个店有20万转让费”,或者“需要10万电量增容费”,主管直接就说“交”;故宫店的合同我看过,签的是180万,再加36万介绍费。这些就是自己给自己要钱的名目,从最初的暗箱操作,到后来明目张胆地上报。 瑞幸早期就是不差钱,只要看上一块地,多少钱公司都要,高于市场20%溢价也要;当时还有家新店,押2付3,五个月房租都交了,主管突然说不开就不开了,最后租金只要回来一个月的,钱说扔就扔了。 瑞幸下游的供应商也跟着特别赚钱。当时有个人找到我说:“瑞幸咖啡的塑料封口贴,你如果把这个项目揽下来,一年我给你20万。” 干了一年,我觉得这家公司快完蛋了,也就离职了。 为了迎合公司考核标准,员工只能被逼作假 Ella 瑞幸咖啡兼职咖啡师 瑞幸自曝造假之后,公司紧急召开了内部会议稳定军心,但对事件本身一句解释一句交代都没有,店员们只负责传达“一切正常”的话术。 第二天顾客们也都知道了这个消息,门店直接爆单。原本疫情期间一天只有20多单,年前是平均五六十单,那天我加店长两个人一共做了170多单。 这些单子里面几乎有将近1/3的首单免费咖啡,想想都不可能赚钱。当天平时不喝咖啡的也会来领一杯免费咖啡,手中有券的,一折、两折、三折纷纷下单,一天的物料根本做不了这么多东西,感觉就跟还债一样。如果这样的状态继续,不知道能撑多久。 瑞幸咖啡在一个区域内的门店数量会保持在三家左右,算上兼职雇员有六七位,轮班倒,其实工作量不算小。 基本上,为了留住全职员工,几个月之内公司都会让全职店员升到副店长的位置。兼职随意一些,兼职转正之后还是按小时计费,没有绩效提成,只会加一点时薪,从原本的20元/小时加到30元/小时。 疫情期间,不少门店闭店,赋闲在家的店长、副店长加起来得有200多人,这些人也没有离职,只是没有工资,大家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员工想走,怕找不到工作,公司想开除人,这个节骨眼又怕节外生枝。 其实公司内部挺混乱的,因为一家店的差评率直接关系到区域经理的绩效,所以他的职权就很大,基本上想让谁走就能让谁走。比如某店的副店长,因为垃圾桶的盖没及时关上,就从副店长直接降成了员工。 很多时候,为了满足考核要求,员工们会不得不做出一些“造假”的举动。 比如瑞幸对于库存的管控非常严格,一天消耗的杯子、咖啡豆等,要是和系统差异太大,数据一提交,过半小时区经理就会找过来。 因为系统会自己预计,比如一杯拿铁的牛奶量是250ml,系统的奶量是10L ,做一杯拿铁系统就会自动扣除这杯的奶量。但是咖啡机是要调试的,这时候店长为了奶量和系统匹配,就会把拿铁的奶量调成240ml,这样的话牛奶的量就会多出来,所以库存数量会出现造假的情况,而这样的造假只是怕“上头找麻烦”。 公司对饮品的制作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从接单到扫码送出要在两分钟之内完成,这个速度其实是很紧张。如果单越积越多,店长就会要求单子刚来的20秒内点制作完成,达到公司的规定,但其实咖啡是没做完的,配送员来了也只能干等。 同时, 店面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比如做一杯复合果汁,某些原料上只需要10ml,但一罐原料有1L,打开两天就会过期,全部要倒掉,但可能两天之内只卖出了一两杯饮品。 原本一杯咖啡的制作标准是固定的,在实际操作中,顾客经常会提出需求,比如少加糖或多加奶,但是公司不允许这么做,我们如果听顾客的,就只能被迫出错。公司后期盘点库存发现不一致,责任就会怪在员工头上,还会扣绩效。 除此之外,我们每天从开店到闭店,大到数据盘点,小到卫生打扫,都特别求精细度。结果公司自曝数据造假,员工心里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对外还要装作没事,感觉违背自己良心。 曾发现销售数据被卖给外部,但很难查到是谁 科科 瑞幸咖啡员工 那天公司自曝财务作假之后,微博热搜都到第三了,肯定所有员工都会关注。尽管对我们业务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上下游的相关供应商这几天都在热议,我们内部员工在私下也会单独讨论。但我没有办法透露任何内部消息,关于这件事的最终解释,一切听从公司官方口径。 刘剑之前是总部的副总裁,后来做了COO,他管理的部门负责所有与收支相关的业务。按道理来说,负责广告业务的市场部门和负责数据的运营部门都和他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他也有一定的控制权。我们如果新开一个门店,也需要经过刘剑所管理部门的审批。 关于浑水做空的那份报告,我认为关于跳单那部分的指控不太可信。据我了解,那些证据不太能够证明公司在这方面做了手脚。瑞幸咖啡小票上的单号都是随机的,而且小票号并不代表卖出的实际杯量,很多人一单就会买很多杯。 浑水那份报告里截图的微信群确实是我们内部群,技术人员会通知店长调整单号。但给出的单号没有任何规律,每家门店也都不太一样。比如,一家门店,早上第一杯单号是200号,但到了中午本来到400号了,但也有可能被调回到200号。 我们和星巴克的消费模式不一样,星巴克的模式是前台点单,所以他们的小票号上会有实际购买产品的金额,以及开发票的信息。但瑞幸是APP下单,实际发生金额只在用户的APP里体现,小票只显示取餐号和购买的产品信息,不涉及金额。当天的实际销售数量、自提和外送占比,都会在系统OA里面体现。 之所以采取这种跳单号的方式,是因为从2019年开始总有人通过数单号、询问店员的方式对我们进行调研。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有竞争对手就在调研瑞幸,他们也用了类似数单量的方式,但应该没有用摄像头。 去年浑水调研的时候,我们确实发现很可能有一些店长私下卖数据给外部。但这也是业内潜规则,公司虽然会严查,但很难查得出来是谁卖出去的。因为在运营部门内部,销售数据都是公开的,店长、运营经理、运营部门主管、总部运营部门都可以实时查到这些数据。他们日常会根据销售数据来调整产品配送比例。 瑞幸的运营部门是按区域划分的,每个城市大概分了二十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会配备一名区域运营经理,每个区域运营经理手里管理10-15家门店,每个区域都会有一个专属微信群,每天的各个门店的销售数据都会在群里汇报。运营部门总监级别以上的领导能看到全部区域的销售量,而区域经理只能看到属于自己运营区域的单量,门店店长则只能看到自己门店的单量。 事实上,整个运营部门只负责统计单量和客户投诉量。店长的绩效也只和这二者挂钩,瑞幸的大多数用户都是通过充值打折券的方式消费的,关于现金流部分只有总部才能看到。店长是没有权限的,所以门店无法算现金流流水。目前,每个店面现在的要求是尽量可以卖到400杯以上。 事发后有甲方提出质疑,我担心开店会受影响 张林 瑞幸咖啡门店拓展经理 我是2018年入的职,现在还在职。我们团队目前有30多人,高峰时团队人数能翻倍。 我刚入职的时候,瑞幸正在疯狂开店,后来逐步慢慢压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部门换了3个领导,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底各换过一次,每个领导的情况都不一样。 比如说2018年,开店的条件相对比较松,想在国贸或者望京开个店,很容易。但换了领导后,2019年公司开始考虑得比较多,变得比较严,比如不能再选一些租金比较贵的店铺、区域的选择更谨慎等。 我们领导基本都是神州那边的人。几任领导其实都差不多,毕竟他们自己来的也是一个新领域。他们在神州那边有一个框架,搭建一个新公司会非常快,但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开始学习,会有一些前期摸索过程。 目前,北京大约有400多家门店,基本趋于饱和。再加上疫情影响,所以现在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推销“瑞即购”和“瑞划算”,目前还没有具体的KPI。 有些店开了会再关,北京关掉的店大概有几十家。比如一些只做外卖的店,因为外卖费太贵,如果只做外卖,没有自提或者堂食,成本太高,所以会把店面转移到商场一层等地方,既可以外卖,也可以自提。我们的工作之一,还会盯着瑞幸App的数据,如果哪栋写字楼的外卖单量特别高,我们就可以把店开到那栋楼里去。 现在北京的外卖店基本上不做了,主要在营业的是外卖加堂食或自提的店,目前自提店应该能占到90%以上。自提店一般只有一个吧台,面积在30-40平米左右,成本比较低。 今年年初在看到浑水的报告后,那会儿我还想着,一单的商品可能不只一个,中间或许有误差,加上瑞幸形象一直是突飞猛进,没想到会这么恶劣。这次出了事情后,公司只是群发了邮件,说公司针对这件事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去调查,但还没有开大会来安排事情后续等,我估计假期结束后,公司针对这些事情可能会开一次大会。 看到这次新闻后,我们自己私下也会讨论,目前已经受到了一些甲方开发商的质疑,我推测,接下会对我们开店或者机器安装带来一些影响,但现在因为在放假,目前还看不出来影响会有多大。在此之前,瑞幸的咖啡机装机效果还可以,上个月北京大概装了100多台,因为它相对市面上的其他品牌的机器还算比较便宜。 我觉得瑞幸这家公司发展太快了,缺少一些时间的积累。比如开一个店,应该需要时间去养一养,因为只有当店面开够一定时间后,才能更清楚知道这家店的各方面数据,慢慢摸索盈利。但如果开得不快的话,不符合公司标准,我们在今年之前开店KPI还是挺重的。 我个人认为,造假这件事情对基层影响不是特别大,关键还是在于公司董事会。目前公司内部还没有更多动态,我自己打算假期后再观望一下,暂时还没有离职的想法,但现在会比较担心公司未来的发展。 本文来自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 | 黎明 金玙璠 苏琦 孟亚娜 孔明明
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通过七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新界与深圳原本同属新安县,经历百年分隔后,两地有望逐渐走向协调发展。图为新界南生围生态保育区眺望深圳市中心区。《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10月6日,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其本届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在全文达3.4万字的此份报告中大篇幅提及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被认为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作为中国香港特区公布的规模最大的一份规划蓝图,“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占地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提供90.5万至92.6万伙单位,共容纳约250万人口。该规划之被命名为“都会区”,则因其涉及全面的城市空间,并不只是一个新市镇。
从宏观及微观的背景来看,此一跨度达20年的发展规划既旨在推动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为香港各界所普遍关心的土地住屋、创新科技、深港融合发展等问题给出了框架性的解决方案。如能借机将香港新界地区的边陲地带建设成为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则既可以成为与南部(维港)都会区配套发展的新平台,亦可与其仅一河之隔的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
所谓“三圈”,指香港北部由西向东与深圳相邻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相关地区涵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界北部地区。
在积极推动者眼中,“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香港将最终形成包括中环金融中心在内的维港都会区,与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重点的北部都会区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前者重点对标国际市场,北部创科中心既要面向世界,更要与深圳对标,与大湾区共融。此外,“双城三圈”空间概念有利于深港间共同促进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通过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亦有一系列相关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了此一规划将面临的挑战:“北部都会区”所涉及的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约占香港特区总面积三成,土地性质复杂,很多土地仍需进行规划。另一方面,香港土地开发审批程序繁复,还要面临保育等问题。是否能科学统筹开发流程,加快土地开发速度,将是下届特区政府衔接落实相关内容的核心考验之一。
在被记者问及如此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将耗费多少时间、涉及多少预算支出等相关问题时,林郑月娥称:“北部都会区”因近深圳及前海,前海125平方公里等如1.5个香港岛,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商业枢纽,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发展契机。尽管完成北部都会区或需20年时间,但任何一届政府都应依照该轨迹进行。“我们谈的是一个愿景。”
“北部都会区”新意
从2021年初起,如何开发新界北地区,逐渐成为香港相关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部分议员更是接连向特区政府提交相关报告,阐明“新界北新中心”计划,并指出香港应实现“北创科、南金融”。图为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公布当日新界地区的公交车广告。《财经》记者 焦建/摄
近百年来,香港一直实施的是“南重北轻”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重心就是以南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香港岛和新界南为主。集中在维多利亚港的海边沿岸,大概位于上环、中环、湾仔,到铜锣湾一带,逐渐伸延到鲗鱼涌和太古区域。
与之相比,毗邻深圳的新界北部地区一直是香港的边陲地带,大部分为生态和乡村区,仅有一些属于边远型的市镇、口岸,如屯门、元朗、落马洲、上水、粉岭、文锦渡等等。以该区内的天水围为例,其虽被视为发展相对成熟的新市镇,但基本上是一座“睡城”,因缺乏相关产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分离,每天需耗费大量时间通勤。
在与其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则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当中,形成了罗湖、福田、南山等核心城市发展区域。“当深圳大踏步发展的时候,香港北部地区却纹丝不动,基本上保持了回归前的边界地带、乡村地带的基本风貌,形成了深港两边极大的空间视觉和经济差异。”一位相关研究人士在数年前曾如此形容两地间的差异。
在香港特区政府层面,2007年时曾提出过发展新界东北的计划。在当年公布的《香港2030》文件中,亦已提及“北部经济带”概念。在2014年时,特区政府曾就相关规划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最终被部分议员以不让新界东北成为“深圳后花园”等一系列理由否决。此外,直到几年前,香港还把垃圾填埋场放在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屯门一带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相关规划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香港发展面临的严重缺地问题。在与深圳连片发展并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为增加土地供应,香港的替代性方案是明日大屿填海计划。在产业发展方面,为与中环形成呼应、构建2.0版本的CBD,九龙东亦被纳入规划。
有关新界北区发展的潜力,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在2010年时曾发表过《香港边界禁区发展策略研究》。当时该机构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相关边境禁区总面积达到2800公顷,其中2400公顷的面积可以释放出来以供发展。
该研究指出:一方面,“香港已经顺利回归,边境管制根本不需要2800公顷那么多的土地。”;此外,深圳的发展已经成形,不再是单方面借助香港的经济动力,内地经济已经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香港岛之外的新界北部发展成为一个副中心,又或者第二中心,以充分利用内地的经济元素,是合情合理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相关局势的变化,从2021年初起,如何开发新界北地区,逐渐成为香港相关业界人士的热议话题。部分议员更是接连向特区政府提交相关报告,阐明“新界北新中心”计划,并指出香港应实现“北创科、南金融”,把新界北地区与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交椅洲人工岛填海的维港都会区互补。
今年4月,前述研究机构的一位研究人士亦撰文指出:新界北区将会是“含金量甚重”的一片土地。因为深圳已经发展出一大批成功的大型科创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人才有极大需求,对比深圳以及其他内地城市,香港在税制、生活配套、教育资源等因素有更佳的吸引力。而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极力争取高科技专才回流,香港在这方面可以扮演更积极角色,所以整个新界北的发展,也应该以此思路为主线。
“经过完善选举制度,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给予香港更大条件及机会融入国家大局,故对香港未来的规划不应再受到行政界线限制发展,而北部策略是首次突破思维,跨越香港及深圳的行政界线。”
10月6日,林郑月娥在解释相关新规划的背景时则指出: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限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通过7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林郑月娥亦坦言称:目前北部都会区只是概念,政府花了三四个月做大量工作,又邀请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担任顾问,尽管完成北部都会区或需20年时间,但任何一届政府都应依照该轨迹进行。她更建议下届政府可设副司长职位,负责领导新区发展,与深圳市政府密切联系。
按照相关规划: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近三成的“北部都会区”西起白泥、流浮山,东至打鼓岭、皇后山,涵盖将范围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新市镇,以及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等新发展项目。
在产业布局方案方面:厦村、流浮山一带因刚刚起步,其可塑性较大,被认为可发展优质产业,而其邻近的就是刚扩区的前海,可结合共同发展,例如发展现代服务;而港深紧密互动圈是最密集地区,大部分陆路口岸均集中此区,需要找到合作范畴,包括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或现代医疗等;至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则适合旅游。
在目前各新市镇和新发展项目均相对零散的前提下,“北部都会区”概念将会起到统合性的作用,并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项目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职位数目亦将由现时11.6万个,大幅增加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为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为实现工作与生活处于相近区域,《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还提出建议称:将制定明确政策及行政指引,尽量把“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此外,林郑月娥亦表示:有信心惯常处于核心商业区的专业服务会选择去北部都会区发展,由于前海占地125平方公里,是港岛的1.5倍,而定位是现代服务业商业枢纽,由香港前往只需两个车站,将为会计及律师等专业服务业带来很大契机与吸引力。
整体而言,“北部都会区”对香港发展格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其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未来可建16万至18万个单位,改变过去“小打小闹”觅地建屋方式;其次,此区域内宜居宜业宜游,为科技发展及其他产业提供土地空间,将成为未来二十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这与传统新市镇相比,层次有了更大的提升;其三,由政府主导规划建设,打破“小政府、大市场”窠臼。
在相关人士眼中更为重要的,则是该区内有七个跨境口岸,今后还将进一步完善连接深圳的交通网络。香港将规划多条铁路新线,包括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洪水桥/厦村连接深圳前海、铁路北环线向北经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北环铁路线古洞站向东伸延至罗湖、文锦渡、香园围、打鼓岭、皇后山与粉岭、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运输系统等。
资金来源仅是考验之一
随着香港社会逐渐恢复稳定,如何抓住相关发展机遇,聚焦经济发展,是香港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话题之一。前述“北部都会区”规划如能真正落地,则被认为是香港重要的发展新机遇之一。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克服此前一系列规划遇到的类似难题,亦成为该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难题之一在于相关规划难以一蹴而就。按照香港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公众咨询、土地勘探、收地赔偿等方面。涵盖顾问研究、各部门设计、收地赔偿、城规会审批、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以至大大小小的施工合约招标等。
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还将出现公众提出反对、环保团体不满环评报告,以及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等情况,每一个步骤都易出现争议,造成拖延。
以港铁“沙中线”为例:其于20世纪中期提出,直至1998年才正式公布计划,时至今日仍未整条开通。以此类推,“北部都会区”涉及的土地更广、涉及的相关方更多、工程更浩大,难题亦可能会加倍。
有相关人士因此建议:如开发地带涉及湿地及相关缓冲区,当局需研究是否可放宽及精简程序、评估生态影响、提高发展地积比等。除此以外,政府也要检视各部门的执行力,同时加强与地区居民、土地业权人、环保团体等持份者沟通,以减少争议。
负责协助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香港特区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凌嘉勤则表示:以20年时间打造北部都会区并非过分乐观,相信只要改革行政机制及工作流程,并设立高层次政府专责机构负责统筹和指导各相关局署,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此外,其还表示:上述负责机构牵头各局署与深圳市相关单位洽商及合作,协调项目规划及实施,同时协助政府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城市相关部门,就建构大湾区湿地系统网络展开积极合作。
“整个双城三圈政策,涉及非常庞大的发展内容,既有土地使用、交通规划,以及产业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大量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也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能否有足够的魄力冲破利益藩篱,准确贯彻发展宗旨,以推动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都是巨大的考验。”香港一家媒体在社论中指出。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公开表示:10月6日的施政报告在土地和房屋供应上,敢胆提出大刀阔斧措施,相信与这些政策获中央支持有关,地产商等不能像以往般诸多阻挠,愿意某程度让利和配合。
如何寻找建设资金来源,亦是各界高度关心的话题之一。对此,林郑月娥强调,这是一个愿景及发展策略,“香港最能制造的财富是土地,我们不可能在开拓土地工作蚀本,如果我们现时看今日赤字,便什么都不做,不单是短视,我会形容为不负责任。”
在谈及北部都会区可能面对的“现金流”问题,包括收地、赔偿、基建等费用时,林郑月娥则称:可通过发债解决部分问题。因为北部都会区的很多基建项目属于环保项目,很适合发绿色债券。“北部都会区”是绿色低碳社区,有很多环保项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赚钱。“一个负责任政府应该拥抱这盘生意。”
一位相关市场人士则提出建议称:应考虑公私营混合模式,其除了可以分担政府财政压力,亦能加快有效运用私人土地,促进重点基建及可承担房屋的发展进度。而北部都会区位处香港的策略性边境位置,估计将为香港经济创造约每年7000亿至7500亿港元的总生产总值。
从深港合作的角度来看,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亦需考虑一系列的协调性的安排和布局。“如果不考虑如何与深圳衔接,在产业方面形成有机融合,那么单纯提出作为创新中心就很容易难以落地。”深圳的一位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指出,“按照香港以往的发展经验看,新规划落实到最后往往都成了地产项目。希望北部都会区不要继续走这一老路,不然只是拼拼凑凑,把区域内个别新市镇的发展相加起来,只为了解决香港人的房屋问题、就业问题,格局就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