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需要了解爨文化:爨宝子(380—403)字宝子,建宁同乐 (今云南陆良)人。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年仅23岁。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当时,正是爨氏统治南中的强盛时期。他死后,建宁郡的老百姓,极为悲痛。为纪念他的为人,专门撰写悼词,叙述他的生平事迹“相与铭诔,庶存甘棠”。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大亨四年(公元405年)四月,在他的坟墓上立了一块碑,将上述悼词(即祭文)刻在碑上。后人称为爨宝子碑,又称小爨碑(因其体型较爨龙颜碑小)。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在曲靖越州杨旗田出土,对研究云南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在中国书法史上更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保存在曲靖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爨宝子碑书体处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阶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爨龙颜,字仕德,建宁同乐人,即今曲靖地区陆良县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卒于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在世61岁。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十二月上旬,爨龙颜死于任上,“黎庶痛悼,宋夷伤怀”,皇帝远感其德,遥念其功,追赠中牢之馈。建宁郡的旧吏赵次之、巴郡杜长子等,仰怀龙颜的仁德,永慕龙颜的恩泽,刊石树碑,褒杨其事迹(参见《爨龙颜碑》西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龙颜死后,之所以能使朝廷里的帝王将相们为之伤怀,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们为之痛悼,正说明他的死,在当时震动很大,可以说是重于泰山的。爨龙颜碑又叫大爨,现保存在陆良县薛官堡“爨龙颜碑亭”内。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