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啤酒效应”原理
“啤酒效应”是流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并非啤酒行业独有。它是指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经济现象。
在一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于是追加订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
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常能看到“啤酒效应”的影子。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失真,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充满信心,疯狂拍地,致使地价一路飙升,房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销售面积连年提升。
投资者见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又会加大投资,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再度疯狂竞拍土地,就这样在“啤酒效应”中形成恶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价与房子的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最终泡沫如果破灭,必然会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将在这场“啤酒效应”引发的循环中尝到恶果。
“啤酒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不能太过于盲目,要先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以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2、“蛛网理论”原理
“蛛网理论”又叫“丰收悖论”,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
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反,蛛网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下,市场均衡被打破后,经济系统不一定能够自动恢复均衡的经济现象。
该假设是,第一,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第二,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第三,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因此,对于蛛网理论带来的丰产不丰收现象。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完全竞争且价格由供给量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当某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很大利润时,第二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民选择种植这种作物,于是一时间,市场上该种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农民辛苦一年虽然在产量上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并没有使收入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总之,农民没有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种植农作物很容易受历史经验及他人影响而盲目跟风,最终白白辛苦却得不到预期的收入。
为了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如发展特色农业和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在经济学中的称呼,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这样一来,本应一个人做的工作量就会分摊给7个人。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因此,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存在机构,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会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深刻揭示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场传染病”的深恶痛绝。官僚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的产物,它像被热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粘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给组织带来的种种恶果不容小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员工要公开和透明,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岗位而招聘庸才;同时要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就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时刻关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经偷偷地在组织中起作用。
4、“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这种现象可类比经济学一个很著名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目前,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说: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在现今社会中,大家可以不必担心“劣币驱逐良币”,人们虽然会排斥残币,但是对于新币的收藏偏好并没有古代那么强烈,或者说,即便收藏了新币,也不能兑换更高价值的东西。并且,钞票的更新成本并不算高,市场上的残币大都被商业银行收集起来,送交到人民银行销毁了。
当今,“劣币驱动良币”的现象已经被广泛引申到各个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淘汰定律。
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1)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2)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3)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
5、“罗森塔尔效应”原理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人际期望效应,这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罗森塔尔等人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他们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他们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经济学起源:
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
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建构人类一般的科学经济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
基础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通用11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基础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
经济学这个词被很多人视为是一门专业性十分高的学科,它是应用经济手段对市场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解释,从而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测算。然而,基础经济学的原理和经济思想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本文便对我们普通生活中的行为进行解读,目的在于阐述一些普通经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 :
经济学;生活;经济效应
经济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同的习惯、文化观念自觉地驱动着所有人的经济行为,不断影响着大部分人的经济选择,悄悄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内部经济运行方向。经济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并非源于一种崇高境界的提升,而是源于民族文化的特色及文化教育、传播的模式。
经济学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门研究性非常强的科目,其实它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他角度思考理念。虽然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在生活中也可以很容易地普及开来。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经济学的掠影,经济学的理论也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不断介入。
一、普通生活中所蕴含的经济学
(一)机票降价中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在网上订机票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会发现有一部分机票是打折的,飞机临起飞前还剩余的座位,机票价钱有时候还会比火车票更加低,在这个时候购票往往是最经济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航空公司把票价订的那么低已经有了损失了。如果我们懂得经济学就会明白,在飞机还有几小时就出发的时候,一班航班的成本基本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把剩余机票销售出去,只会让航空公司取得收入并不会亏损。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这已经成为了一场能够让交易双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促销折扣中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逛商场的时候可能经常会发现很多商品正在进行打折促销,或者有些商家会选择送一些低价的赠品去吸引顾客,为自己的商品主动地占取市场份额。例如,在唐山的陶瓷博览会时,很多陶瓷的器具都会低于正常情况下的价格,很多原本标价几百元的商品,在展会现场可能只要几十元就可以买下来。这往往会给消费者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认为自己用了一个很低的价格却取得了一个价值很高的商品。但是卖方总对自己的商品有一个价值把握,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平衡点,把价格与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即使让商品低价销售也能取得很大的利润空间,还能充分刺激买方强烈的购买欲望。实际上,卖家把自己商品用低价促销出去之后占领了现有的市场,同时又提高了自己品牌的宣传效果和市场规模,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卖方还可以同时减少库存,降低了资金的风险,使资金回笼和再投资的效率提高,增进自己的运行和经济成长。
二、市场、理财的经济学阐发
(一)经济学角度看市场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型社会,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消费升级,市场的主体地位也被不断地突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成为当今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断推动着市场升级与资本最大化。举例子来说,每个人的日常需求都可以被市场所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市场的便利,高收入人群通过自己的智慧赚取高额工资,低收入人群也能通过体力劳动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总体来看,当代社会便是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生活经济学,人们在经济成长中同时扮演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
(二)收入理财的经济学阐发
物质资本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所有人都在思考着如何通过理财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很多国家对于不同的市场都有不同的经济观念,比如美国有些政策就是为了不断扩展本国市场与商品出口,刺激内需而制定的法规。通过这些政策,美国的经济状况一直处于世界前端位置而且保持这一个良好且稳定的发展趋势。而中国的资本实力远远不如美国,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基础水平较低,起步较晚。虽然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拥有市场的天然优势,可是一些经济薄弱环节令中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中国人民的储备才能较强,储备事业发达,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获取大量闲置资本,百姓的存款也可以给自己生活带来必定的物资根基保障[3]。
可能很多人对于理财的概念并不清楚。理财的主要形式由收入与利息两个方面组成,如何做到节约资金,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加精致,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热议的经济问题。很多情况下,一个家庭总收入减去所有开销额就可以得到这段时期内这个家庭期末的结余资金。经济学上有一个指标叫做恩格尔系数指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食品开销占所有开销的比例。假如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不高,虽然可以积攒一些积蓄,但是缺少的物质基础就很难让自己的这个家庭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因此,一个家庭要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增长家庭总收入,才能拥有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满足除了温饱外其他的精神需求,这体现出开源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状态,当然理性的节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日常收入和开支的规划也正是基础经济学原理的在现实中的体现。
三、生活中的经济效应
(一)马太效应:优秀的人更加优秀
马太效应简述的是一个"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经济规律。它的名字源于圣经《新约》中的一则故事:"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简单地说,"马太效应",就是一种续存资金后的资本家掌握一切的现象,它会令资金向本来就拥有大量资金的人获取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样也会令缺乏资源的人失去原有的东西[5]。这一则马太效应由来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学启示就是:某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充满自信、并且在这个领域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他就能在这些时间与精力的消耗之中取得长远性的提升,通过这个步骤的反复,他就更加可以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没有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并且消极对待,只会让他不断失去自信,最终被超越。这也是学生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那么这个人往往都够取得一个优秀的成果,得到这个优秀成果之后他便会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便会从另一方面鼓励他的热情,从而得到额外的精神与物质鼓励,这样不停地反复下去,就能把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表现出来。总而言之,我们学习时的态度,才是决定我们将得到怎样回报的主要因素,我们自身的不同学习习惯,都是最宝贵的经验与资源,通过这些优势品质,便会不断累积优势持续地改变和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才可以让我们处于一个良性循环圈中。
(二)边际效应:分散分配时间,效率更高
在经济原理中,有一种经济效应被称为"边际效应"。它描述的是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6]。这个经济效应,针对很多想要节约时间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学习方法来说,关键的意义在于,分配的不同阶段都与最终的结果相关。我们把不同科目的认知,视为是不同的消费时间行为,如果某科目的学习效果已经处于较高层次时,它的边际效益并不高。这样,对于一个理性的学生来说,他的最优做法是放弃对该学科的投入,选择把时间花费到其他科目上,因此,才能获得边际效益的最大化[7]。
我们大部分学生都有学科学习状况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更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较为弱势的科目上。边际效应告诉我们,不合理的时间配置无法让最终效益达到最优效果。只有通过合适的分配,不对所有学科都投入同样的时间,衡量不同学科的时间配置,会让最终效果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三)木桶效应:抓住薄弱点,提升全体水平
木桶效应也被叫做短板效应,描述的是一个木桶的木板如果有长有短,这个木桶所容纳的水量就会被最短的木板所束缚,因此短板就变成了木桶盛水量的"制约原因”。将木桶短板替换成长板或令短板变长才能让使此木桶总盛水量提高。在大部分进行经济活动时,总体的.效益往往被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所限制,因此在资源配置中要注重薄弱的一环,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8]。对于当前追求总体成绩提升的中学生而言,要把自己的总成绩视为一个木桶的总盛水量,把不同的木板视为不同的学科,因此只有在不同的学科成绩平均并且一起处于上升状态时,所存在的短板效应才能被限制,最终才会促进总水量也就是总体成绩的显著提高。如果单单关注某一科目的成绩状况,但是放弃了其他薄弱学科的关注量,那么总体的成绩不仅不会提升,还会导致较差学科这块短板的继续变得更加糟糕最终令整体成绩也随之无法提高。如果不针对较差的学科做出改变,优秀科目成绩再优越也不会令总成绩出彩。
偏科对于许多中学生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因此让薄弱学科放任自流,就会导致连优势学科也无法弥补的总体水平的下降。解决薄弱的环节,才是促使总成绩提升最有效的措施。
(四)经济效应对生活的影响
我们生活中的经济学效应不仅仅是这些,它们总对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产生改变,而这些经济效应,也常常引导着我们做出最优的抉择[。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我们通常在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也应该了解并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经济学规律,这些规律不仅仅能够提升学习效果,拓展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当我们对于新的情况面对不同抉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利益最优化的观点来做出选择。
四、结语
经济学在当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纽带,而且已经变成商品交换中的决定因素。生活中各处都显示着经济学的理论,不管在学习中,还是我们家庭的基本开销以及关于家庭收入和理财中,大部分都是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展示,也是经济学的成果。也可以这样说,生活本身便是一本基本经济学原理大全。
经济学自身所有的思考与理念都遵循着不同的规律。从更深层次上来说,经济学不是一堆数据,一组繁杂的数学式子,也不是一种理性思维,甚至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济学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素娟.透过生活探求经济学真谛--评“大众经济学丛书”[J].金融博览(财富),2011,(06).
[2]孺子牛.“美女经济”的经济学诠释[J].黄金时代,2010,(07).
[3]姜贵解.提高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新一代,2009,(10).
[4]赵睿.论新制度下的经济学[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5]王欣健.沉没成本与决策--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有感[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5).
[6]姜丽.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
[7]栗月静.无形的钩子,海盗经济学[J].看历史,2011,(07).
[8]贺青.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1,(16).
[9]杜俊涛,周俊.浅析经济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价值和关系[J].内江科技,2011,(08).
就写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吧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之外,还有政治、法律、军事、教育、道德、语言、艺术、民族、宗教、家庭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在所有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因而,除了哲学之外,经济学,特别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成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先掌握的思想武器。任何阶级或学派的经济学,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或指导思想。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的。当然,经济学各个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生动、具体的材料,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也能丰富后者的内容,推动后者的发展。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法律等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等,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法律等,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是以维护整个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财产和经济利益作为任务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法律等,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就是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维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为任务的。这种经济基础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制度、法律等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使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经济学和研究国家制度、法律等的政治学、法学等紧密联系起来。经济学要联系国家制度、法律等上层建筑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政治学、法学等要联系所要维护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来研究各种国家制度、各种法律等。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学与以其他的社会上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是决定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础;而经济活动又以相互间结成一定经济关系的个人作为生产的基本成员,以家庭为消费和生活的基本单位,由此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网络。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动机,并受行为习惯的影响。但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也往往是以一定经济利益的考虑为基础的。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那么,关于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怎么写,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我在《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在短暂的200多年中,经济学按照科学的规范建立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逻辑系统。一组初始概念,一套公理体系,精确的定义,严密的逻辑,以至如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经济学论文,特别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功底,人们不要指望能看懂那些权威的经济学学术刊物上的论文。经济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阳春白雪”而难以普撒寻常巷陌人家。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成为全球性流行思潮。而随着原计划经济国家大幅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一思潮日益成为广泛的社会行动。学习、研究、传授和应用经济学则成了这一社会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学人认真钻研经济学、大胆实践经济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经济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跨世纪的市场经济主体。国内近百所大学开设经济管理专业,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各级各类的研究机构对经济理论的潜心研究和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宝库,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漫步街头巷尾的大小书肆,以经济命名的“大全”、“读本”、“丛书”挤满书架,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然而对这些出版物中所述种种,即便是著作者本人,心中也是不大有把握的。人们在百忙之中,选中几本去读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可读后常大失所望。用抽象理论来阐述简单事实的做法往往是著作者为评定职称而加重砝码。这类书籍文章通常是写给学者们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看的,而不是写给大众百姓看的。即使硬着头皮耐心地看过了,对实际工作和生活也毫无帮助,除了花费时间几乎别无所获。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学术研究,但更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启蒙教育和应用。纵观世界各国,国民的经济学素养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让经济学从经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说过“经济学是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但如何广泛传播经济学,使和寡的高曲成为流行的音符?这是我在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时常常浮现在大脑里的一个问题。在我评上教授职称之后,这一问题更是困扰着我,影响着我。特别是在我主持主讲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之后,我产生了撰写一本通俗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冲动。作为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不及陶醉于烫金的证书之中,顾不上多呼吸几口悠闲的空气,便准备投入紧张的“业余”创作工作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这项工程的规划设计,试图结合身边的事例,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经济学的眼光,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并非象教课书那样做系统的灌输。为了使我的研究生能将所接触和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自我欣赏,并成为经济学的精神贵族,在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写作大纲之后,我便安排他(她)们进行写作内容的研讨和初稿的执笔。在初稿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统稿和定稿,并将其命名为《生活中的经济学》。本书由许长新、刘俊等编著,参加编著的还有宋敏、郝琳、徐杏、王甲、庄惠娟、赵国蓉、尚静、金雯飞、张自斌、张孟硕。他(她)们的具体工作在相关篇章的后面都有明确的执笔者署名。
好友张军来电邀我将本书在中国知识经济出版社出版,考虑到普及经济知识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方面,于是我欣然应约。
本书定稿之时,日历已悄然指向1999年元旦,我也有了一定的解脱感。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谢意难以言表。由于初次涉足经济学启蒙读物的写作,书中定有多处缺陷,但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多一些回味,少一些遗憾。当读者在百忙之中静下心来,读过本书以后,掩卷回首反思,但愿能豁然开朗。
保护环境 小小绿叶,大大世界。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纯净的绿色。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好多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难道不是么?海洋生态破坏,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甚至发生海啸,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等等 还有破坏环境使其后果也有很多,沙漠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但是最直接的是影响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生物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砍伐树木、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些情况都来自“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现象不断地暗示我们:拯救地球吧!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首先,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提出一下建议: 1 使用布袋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3 倡步行,骑单车 4 一水多用 5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6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 7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宏观调控。 做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在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份职责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自己在随便更改吧,望采纳
285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5 回答
304 浏览 8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106 浏览 3 回答
92 浏览 2 回答
160 浏览 5 回答
205 浏览 3 回答
228 浏览 6 回答
148 浏览 3 回答
157 浏览 2 回答
95 浏览 7 回答
120 浏览 5 回答
283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