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以仁德为生命的依归,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准则,以礼乐为人格修养和道德教化的方式,这样的哲学思想在音乐美学的表现上,就形成「中正和平」的大原则。中正和平的主张是指对音乐的声量、节奏、速度、力度、技巧、旋律变化要求此一原则,如合乎则为雅,反之则为俗。例如孔子对关睢之乐十分欣赏,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因为关睢之乐充满了中正和平、温柔敦厚之美。另外,孔子对郑声似乎相当厌恶,除了说:「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又说:「郑声淫」《论语卫灵公》。大概是郑声曲调较华丽、节拍、旋律以及高、低音较富变化不合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的审美规范吧!其次,就道家而言,和儒家的积极入世相比,道家是采取一种超世的思想。道家的超世思想讲求养生,顺应自然,反对一切人为的典章制度及加於自然的各种作为,道家也是以这种「自然无为」的尺度来衡量一切审美活动,这种主张表现音乐美学上就形成了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的音乐观点。两人基本上都认为最完美的音乐,在於它完全以自然无为的形态达於天地万物,这也是一种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音乐恰好是"希声″的,或是沉默无声的。这种合乎自然无为本性的音乐才是音乐美的极致,在这样的音乐思想下表现出来的音乐风格,就成为清虚、恬静、飘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