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是研究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的基本方法。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各种方法研究和认识储层,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储层及其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状态(如几何形态、规模、相互排列方式和接触关系等)和物理属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结构等)在地层中分布的不均一性。碎屑岩储层大都具有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如一套储层内往往包含有不同级次旋回层之间构成的层间非均质性;小层或单砂层不同相带或单砂体之间的平面非均质性;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之间的层内非均质性;颗粒间不均匀排列形成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因此,储层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认识其非均质体系。碎屑岩沉积普遍具有多级次的旋回性已是地质家的共识;一个复杂的沉积体系可在平面上划分成不同级别的相、亚相、微相乃至于单砂体;Miall(1985)在单一河道砂体中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这些都表明作为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储层内部包含有明显的层次性、结构性和有序性。
该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思想,首先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时对比法则,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并研究其间隔层、夹层的分布;然后在等时地层单元内,按照其中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的特征,把储层详细解剖到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并进一步分析界面间沉积、成岩胶结屏障及断层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储层结构模型及渗流屏障模型;最后通过影响渗流的储层地质参数分析,在成因砂体或成因单元内定量划分流动单元,建立储层流动单元三维定量分布模型。该方法思路明晰,重视流动单元渗流屏障的成因及分布,并综合了多参数分析法的优点,是目前研究流动单元的一种比较先进而完善的方法。具体方法步骤详见第一章第四节(图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