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之所以会有“弱化版陈凯歌”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称号,主要是因为他所执导的影片,在叙事风格上有与陈凯歌的风格近似的地方,都能跳脱出传统的电影叙事水平之上,展现出较明显的自我风格,并追求一种近似于“诗画感”的视觉效果。
但问题就在于,陆川这方面的能力比之陈凯歌,还是存在一点差距的,当然,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陆川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大导演。
随着陆川正式成为《我就是演员3》的常驻导师,观众们也松了口气,因为这意味着节目的品质也有了可靠的保证。
虽然在之前的第一季和第二季中,陆川同样也在节目中作为导演而存在,但却并非是以“常驻导师”这样一个导演考核官的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差异。
此次节目组嘉宾结构的大幅变更,或许和众所周知的“于正风波”有关,但这并非今天的重点。
陆川成为常驻导师后,引发的舆论关注也更加热烈了些,由于在节目中有人将陆川导演和陈凯歌导演两人相提并论,网络上甚至称其为“弱化版陈凯歌”,因此有人就好奇,为何陆川会有“弱化版陈凯歌”的称号?
要解释上面那个问题,首先就得谈一谈陆川在电影导演领域的个人实力和个人风格。
陆川导演的实力当然是很强的,无论是2004年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可可西里》,还是2009年获得第57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贝壳奖的《南京!南京!》,都令他在内地导演界里崭露头角。
而当时他入行才刚好10年。
他的导演实力得到证明是在入行的前10年,但他的个人风格色彩得到彰显,却是在入行的10年后。
陆川的执导风格总结起来就是,执着于超出传统叙事、寻求创新策略、探索内涵与视觉兼得的美学道路。
谈起陆川的执导风格,就不得不谈陈凯歌了,陈凯歌的执导风格,其实总结起来和陆川差不多,都是“超脱传统、寻求创新、探索内涵与美学的结合”。
但是区别就在于,陈凯歌在这种风格上的追求,已经攀到了相对较高的高度,而陆川却还在追赶“半山腰”的途中。
这种风格上的对比,理解起来过于抽象,只用言语也很难表述清楚,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陆川的《九层妖塔》,和陈凯歌的《我和我的祖国》,两部电影一对比结合,大家自然就能明白上面两段话的表述是什么意思了。
当然,并不是说陆川的实力就不够强!
恰恰相反,陆川的执导实力是非常强的,每个能超出传统叙事、寻求创新与探索个人风格的导演,都已经是超过绝大多数的导演了。而且毕竟陆川比陈凯歌年轻20岁,实力有差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未来赶上甚至超越也不是没有可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