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8年以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只有部分省市制定了一些单项的技术规范。改革开放以后,水土保持工作蓬勃发展,水土保持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全国大力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后来又开展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从规划、治理、效益计算和验收等各个环节都缺少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质量没有保证,治理水平很难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综合治理的技术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水电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开始酝酿制定水土保持技术规范,1984年水电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处在吉林市召开了第一次编制定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会议,会后组织各省和流域机构分工编写,后来经过广泛地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1987年水电部颁发了《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和《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87)两个行业标准。后来又着手制定全套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国家标准。
1995年12月28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国家标准,并于1996年7月1日实施。这一套国家标准是一部水土保持行业前所未有的治理技术法规,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标准化的道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下称原标准)是此系列国家标准其中之一,它规定了编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整理等基本要求,它的发布与实施对于我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内容、性质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大量具体问题急需通过修订立案标准来加以解决,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水利部要求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国家标准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规划,根据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土保持司的统一安排,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进行了修订。
2006年12月25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标准修订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专家参加了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修订审查会。会议成立了专家组,与会专家、代表听取了标准修订单位关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汇报,经质询、答疑,进行了认真讨论。根据《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的有关规定,专家指出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正确,修订内容基本符合实际,修改、完善后可上报审批。通过这次会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下称新标准)的内容基本确立。
新标准的制定,是对原标准进行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反映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最新成果。它与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对我国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