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辑。2.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3.行政建置对湖南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4.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求索》1994年第2期。5.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1995年第1期。6.湖南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7.湖南隋唐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8.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9.湖北历史文化格局及其与交通变迁的关系,《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11.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12.楚语的演替与湖北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13.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4.讨鼓旗——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问题,《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2期。15.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与地理意象,《唐代地域结构及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6.学问中的证与悟——陈寅恪、唐长孺先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7.用区域研究锻造本土的思维工具,《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18.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9.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辑。20.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的时空过程,《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1.中古文学作品中“江汉”含义的再讨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2.竞争与互补:两个毗邻单岸城市的关系——以宋代的鄂州、汉阳为例,《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3.历史学家缺席的中国佛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4.社会史如何贴近社会——读《清代嫁妆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0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