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上确实差不多,并无太大差异,区别体现在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方面。
撒拉族与回族的区别
1、饮食方面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
撒拉族肉食以牛、羊、鸡、狗肉为主,忌食猪、驴、骡、马、血液和自死之物。
2、居住区域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聚居地比较集中。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回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3、服饰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
撒拉族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系红梭布。妇女衣着同男子,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
扩展资料: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为属于撒鲁尔方言,无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总人口数为130607人。
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撒拉族 百度百科 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