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毕业生可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人力资源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在20世纪90 年代,我国每年有7000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30%-40% 得到推广,10% 得到广泛应用。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是丰富农村科技与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严重短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大量补充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农村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等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环保、建设、规划、文化等技术人才;乡镇、行政村的管理人才等等。1、农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有助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普遍偏低。为改变这种弱势状况,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面向2006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发出招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的公告。采取这项举措,把高校毕业生推向村级领导班子岗位,使其为村级组织出谋划策、搞好协调服务、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同时为充实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培育了后备力量。2、农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有助于丰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农业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较新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把这些新生力量充实到农村,发挥其知识、才能优势,有计划地向村干部、生产骨干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式生产、管理等方面培训,以便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善用技术、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带到农村,有助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除此,还可利用毕业生的外界关系,引导人才、科技、信息、项目、资金、文化向农村涌流,从多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院校不仅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等,更要承担我国农业高级人才的培育任务。根据农博网人才频道联合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8所重点农业高校进行的全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随机调查显示,男生的就业比例达36%,女生达到30%,男生比女生高出6 个百分点。在就业群体当中,因为大部分招聘单位首先要求到一线或下基层去锻炼,在这个问题上男生广泛的适应性略显优势。毕业生中有29% 的认为农业行业前景非常好,10% 的人认为很差,61% 的人认为一般。目前正处于全国大农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部分学生没有很清晰的认识,看不到农业行业的美好前景(付春杰,2006)。根据某农业高校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到农村建制村去就业的人数为0,到城镇社区就业的只有3人,到县以下机关单位就业的只有2人,到县以下事业单位就业的只有61人。也就是说这所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到农村就业的,虽然到农村就业不能涵盖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容,但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还是在农村,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五、促进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教育。几十年来,农业院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研人才,也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院校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创造条件,发挥农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业高校毕业生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山区县、贫困县和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采取科技承包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乡镇事业单位要结合机构改革,有计划地分流非专业人员,今后的自然减员空缺岗位和增编补员原则上用于吸收专业对口的大、中专毕业生。2 、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必须靠新思路、新举措,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担负起时代重任。针对“三农”问题,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创业型人才,才能带动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目前,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重视加强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搭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舞台,既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有利于推动“三农”工作。国家从2005 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 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 到3 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这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具体行动,也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的具体行动,具有农业科技优势的农业高校更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计划。4 、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机制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