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航标我为什么要投它一票议论文范文如下:
范文一:
近日,在我所推崇的中学校训总决赛上,面对三组候选校训,我投了竞争、拼搏、超越这一组。我认为竞争、拼搏、超越,正是这个时代的航标与保障。
竞争、拼搏、超越是个人成功之路的推进器。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唯有竞争、拼搏、超越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河北省沧州市的高考庞众望便是最好例子。庞众望出生在极为“不普通”的家庭,母亲的远离,患有精神病的父亲让他的生活比常人难了不知多少倍。
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庞众望仍坚强面对高考的竞争,拼搏进取,对学业一丝不苟,最终超越了同龄人,成了河北的。他成功了。这不仅让他的家庭条件有了改观,也给他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消除了阻碍。由此看来竞争、拼搏、超越是个人成功之路的推进器。试想如果他只抱怨命运不公而不拼搏,现在的生活,又怎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青年人的生活,不应该像死水一样风平浪静,而应像海浪—样通过竞争、拼搏与超越,跨过艰难险阻,最终汇入海洋。于个人是这样,于国家更是如此。
竞争、拼搏、超越是国家昌盛的航标与保障,从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到翱翔蓝天的战士、从勤劳工作的清洁工到老师、从考场上的莘萃学子到赛场上的运动健将,哪一个不是被竞争包围,哪一个不是在拼搏后实现超越。
而现在我国的日益发展与飞速进步,不正是这些人拼搏才得以实现的吗?600万余人的稳定脱贫、增加就业的人数每年高达1300万以上、共享单车、高铁的高速发展带给人们出行的种种便利,不正是每个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用拼搏为国家保驾护航吗?的确,国家的发展要靠竞争、拼搏、超越来指引航向。
当年华老去容颜不再时,回忆起曾经的日子,有谁不希望自己曾经是充满拼搏与超越的,又有谁希望自己曾经庸庸碌碌?我们应紧随时代的航标,让竞争、拼搏、超越成为帮助我们自己乃至整个时代弹跳的“魔力”。
范文二:
竞争、拼搏、超越,这三个词足以描述我们在过去、当今、未来要做的事。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奋斗。
竞争促使人们奋斗。有人说竞争不利于人的身心发展,应当取消。而我却认为良性的竞争不仅会使产品更优秀,更会有助于人的身心发展。竞争在个人中会使人更加努力地为目标而奋斗。在体育赛事中,竞争是最激烈的,也是令人最期待的。
若孙杨没有竞争对手,那他也不会在伦敦奥运会上勇夺1500米金牌并保持世界纪录。竞争使他散发出了最大的魄力,同时也给了他更坚定的目标,为国争光。而正是因为竞争使他不顾—切地奋斗。让他在奋斗中找到幸福。因此竟争可以给人以更坚定的目标,促使人的发展。
同时竞争还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装备的竞争,技术的竞争,都将使一个国家在发展中更加努力,促使了各行各业的奋斗。让孩子从小体会竞争精神。
做事不仅要有目标方向,也要有拼搏精神,而拼搏精神是一个人从小到大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拼搏精神也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一种品质。拼搏就是敢于奋斗,敢向前冲不怕困难。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在搭乘神五飞船时,由于技术问题出了很多故障。
但杨利伟并没有因故障而害怕,反而认真记录所有故障,为往后的载人航天精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支撑他在如此危难关头依旧镇定的是拼搏精神,他与恐惧做着斗争,他带着中国人为科学事业无畏的拼搏精神飞上了天空。
爱拼才会赢,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几百年的落后,唯有在拼搏中奋斗才可使我们追上时代的步伐,而如今在短短几十年间,我们从只关注于土地到如今上天入海,蛟龙、天言、Fast望远镜令世界称赞,这都源于我们奋力的拼搏,而今后我们也会一直拼搏。正如孩子,一直拼搏追求目标。
超越,在拼搏后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超越不单指超过别的国家,更也指自己。而我国也正在不断地超越着自己。作为学生更应不断地超越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多,每一年都是一个有进步的自己。正如我国航海,从一艘小船到母舰到如今的大航母,这都是—次次的超越。
竞争、拼搏、超越不仅是个人之训,更是国之训。
范文三:
“向善,笃学,强身”符合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航标。而学校作为教育下一代祖国建设者的场所,有必要向学生传达具有正能星社会风气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向善、笃学、强身”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向善,即相信真善美之心。毫无疑问,向善之心是学生们能以自己所学知识去建设社会而非损害它的基础。知识的运用需要良知的指引,如果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前车之鉴。前不久宣布降生了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贺建奎激起了社会的反对和学者的声讨。
其原因不言而喻,贺建奎只顾个人名利,不顾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进行一项早已被人完全掌握但受到明令禁止的技术试验,还向全世界卖弄自己所为的“学术成果”,毫无疑问已经失去了向善之心。其研究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对艾滋病的治疗,而是单纯的急功近利。由此可见,在校园中向学生灌输向善的观念,便是建立起学生心中维护做人底线的防线。
如果说“向善”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的基础,那么笃学即是给予学生长久学习钻研的原动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过程并非只有在校几年,而是终身的,但我们可以一次校训为学生埋下刻苦钻研的种子。
科学研究的道路往往是寂寞而艰苦的,正如发现肮病毒的三份研究团队,因课题过于冷门申请不到经费,但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完成了最初的目标。支撑他们的想必就是笃学的信念。
强身则是学生们能健康学习的基础。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让学生们锻炼出顽强的体魄,才能使他们更为顺利地学习,以至于以后的工作中能耐受住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