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和寄语区别:卷首语,就是在一卷书的最前面,以书面形式说的话,主要作用是揭示内容、阐明主旨,激发兴趣、启人思考,与资料汇编、出版物中的“前言”有一定相似性。说话的人,多以编者的身份说,也可以领导的身份说。所说的“语”,主要是导语、按语、寄语。其写作应注意开宗明旨,让人开卷有益。卷首语,在刊物中也叫“刊首语”,主要作用是揭示内容、阐明主旨,激发兴趣、启人思考,与资料汇编、出版物中的“前言”有一定相似性;卷尾语,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后记”“跋”有些相似,主要起到补充记录和说明的作用;至于领导寄语,往往在报纸、刊物的特刊中使用,比如“创刊号”,开年第一期的“新春号”,单位成立N周年的“纪念号”,等等。说实话,这三类文章我都写过,但数量并不多,属于偶尔为之,因为这几类稿子都有些“冷门”,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不多,需求量不大,加上我主要从事的也不是编辑工作,只是在多年以前,兼职做过一些内部报刊、学术专著的编辑。然而,大道一也。文章写多了、写熟了,完全可以一通百通。更何况,这几类稿子都属于“小材料”,一般情况下篇幅都不长,写作难度也不大。如果需要我来供稿,我有足够的把握在较短时间内写出来。读者“弓也”有些“贪心”,一次就点了三道菜。但饭要一口口吃,菜要一道道做,“大杂烩”不适用于珍馐,也出不了精品。所以,今天我先专门讲一讲卷首语的写作,这在“三道菜”中相对多见一些,写作难度也大一些。领导寄语,其实也可视为或用作特殊的卷首语。卷尾语,则往往是有必要才写,无论在刊物还是书作中都不是非有不可的。按照“百度百科”的释义,卷首语是刊载于杂志扉页的文章,和卷尾语相对应,主要为期刊就社会的热点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很快感受到刊物的观点、主题,是期刊主体思想的体现,可以增添人性的关怀。题材内容涉及广泛,形式有散文、篇幅短小的故事或几句话。按照我的理解,卷首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卷书的最前面,以书面形式说的话。谁来说?多以编者的身份说,也可以领导的身份说。说什么“语”?主要是导语、按语、寄语。这是“新解”,也是别有味道的“别解”。导语,在新闻学中指的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用以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把使用范围放宽一些,无论写什么文章,写在开头部分,具有揭示内容、引导阅读作用的话均可称为导语。卷首语的写作也是一样,从形式上看,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我认为,“好”的标准除了揭示书中的内容,还应包括激发阅读的兴趣,这都是引导阅读功用的具体体现。激发兴趣的手法很多,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引用诗词和格言警句都是比较常用的。按语,也称“编者按”“编者的话”,指的是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既可针对文中的观点或材料表达编者的意见,又可提示要点并借题发挥;可以根据需要放在文章的前面、中间或结尾,也可以单独成章。在卷首语的写作中,除了揭示书中的内容,还应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只揭示书中的内容,不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卷首语完全没有必要写,不如换成内容提示或摘要。反过来,如果只表达自己的见解,不揭示书中的内容,这样的文章就不是卷首语了。寄语,也就是寄托希望的话语。作为卷首语,寄语的对象主要是读者,所“寄”的“语”既要与读者有关,也应与书中的内容有关,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风马牛不相及;寄语可以是三言两语、点到即止,也可以撮要分条、适当展开,具体视内容而定。上面这“三语”,大致框定了卷首语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可以兼而有之、适可而止,也可以聚焦一语、把话说透。就写作要领来说,我认为,卷首语的写作还应注意“两开”——开宗明旨、开卷有益。开宗明旨,近义词是“开门见山”。这就是说,卷首语应尽可能一开始就说明写作的主要目的或是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为什么?因为卷首语多数是短文,写作时宜直奔主题,让人一看就明白,没有空间也没有必要搞什么“弯弯绕”。开卷有益,就是说卷首语要让人看了有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新知识、新信息的获取,也可以是思想认识上的启迪,还可以是干事创业精气神的提振。从这个意义上说,让人收获越多越大的卷首语,写得就越好。反之,言不由衷、言之无物的卷首语,语言再华丽,文采再飞扬,也不会让人真正觉得好。说到就要做到。说了这么多,怎样落到写作实操上?这里,我以自己2006年写的一篇卷首语为例。当时我还在高校担任团委书记,这篇卷首语是为团刊《世纪风(校庆专刊)》量身定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