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问题1的回答
在问题1的表述中存在以下几个错误:
1、自相矛盾。“好人可以变成坏人”与“好人和坏人就像黑与白,是绝对对立的两面。”不能同真。
2、定义错误。“好人就是从来都不做坏事的人,坏人就是做过坏事的人。”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的。好人可能做坏事,做过坏事的人并非都是坏人。
3、判断错误。“好人可以变成坏人,但坏人不能变成好人”的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坏人也可能变成好人。转化是可逆的。
二、对问题2的回答
马加爵是坏人,因为他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
有个成语是盖棺论定。它反映了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间特点:立足一个时间节点,综合前段的表现。分为两种情况:
1、盖棺论定。因为人已去世,可以综合一生,作出断定。
2、当下论断。因为人还活着,只能立足当下,作出论断。
末代皇帝溥仪在被捕时是个坏人,因为他有一些罪恶。溥仪在出狱之后、去世之前是个好人,因为他接受改造、释放后做了一些好事。
总之,对一个活着人,只能在当下根据他当时和先前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三、对问题3的回答
1、分析的角度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好人和坏人是根据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品德的善恶进行判定的;不涉及自然属性——相貌的妍媸和精神属性——智能的高低。
2、衡量的标准
①动机和效果(或后果)相统一;
②质量和数量相统一。
3、基本的定义
①好人是有良心、经常做好事(或做一件重大好事表现英勇)的人。
雷锋、郭明义等经常做好事的好人不胜枚举。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幸存下来的200多名在押囚犯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救援后全部归队,无一人逃逸。事后40多名在押囚犯被国家特赦,他们因做一件(次)重大好事由囚犯转变为好人。(当下判定)
②坏人是有恶意、经常做坏事(或做一件严重坏事而被处决)的人。
辽宁的刘涌、湖南的张君等经常做坏事的坏人最终都受到法律的严惩。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追求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女方不想和他交往;1937年10月10日,黄开枪把刘打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黄死刑,在公审大会上选读了毛泽东给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信: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一个普通人。(盖棺论定)
定义概念解读:在这里,好事是利他的事;坏事是损人的事。
4、辩证思维
①区分好人和坏人是必要的
绝大多数儿童在观看影视时最爱问的一句话是什么?——“他(她)是好人还是坏蛋?”
历史文献:新党章对党员和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要求,比过去历次党章的规定都更加严格。它对党员的义务,写了绝对不得假公济私、损公利私,坚决反对派性,勇于支持好人好事,反对坏人坏事等内容;——十二大报告
重要文件:要认真总结和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注意发现和宣传普通人群中的道德楷模,发现和宣传人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激励人们见贤思齐、积极向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实践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06-05-24第01版)
要做一个好人、力戒变成变成坏人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
②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是复杂的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从关于好人和坏人的抽象定义出发,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