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壶|紫砂壶世家周鹏飞和他的“维新堂”:全手工紫砂壶的进化论文:一把壶 图:一把壶APP、周鹏飞、周伯鸣、周玲羚三位老师周鹏飞是个很和蔼,但是沉默的老人家。说到他吃惊的话题的时候,他眼睛会瞪的大大的,嘴唇微张,整个面部表情都在很生动的表达他的惊讶之情。比如当我问:“周老师您下乡做知青的时候有没有姑娘喜欢您呀?”他就出现了这个表情,然后很长时间的大眼望着我,看着其实是个很可爱的老人家。我在范家壶庄的工作室见到了周鹏飞老师,他的侄子周伯鸣老师,他唯一的女儿周玲羚老师,他们每个人一张桌子,沉静的在自己的案前工作着。 周伯鸣和周玲羚都是周鹏飞的徒弟。身上都带有周鹏飞的“影子”。比如他们都爱笑,腼腆而内敛的笑容,不爱说话,也不爱宣扬自己。我想这可能不止是周鹏飞带来的影响,而是百年传承的陶瓷世家“维新堂”所带来的家族气息。据周老师回忆,“维新堂”陶瓷世家传承的出现至少要追溯到清朝。那个时候做的壶为了和别家区分,他们偶尔会在壶把底部或者壶盖内部盖上“维新堂”的印章。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半手工的出现,全手工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对的手艺,想尽了办法,最好的就是在壶内壁上盖上自己的章,这样没办法从身筒上看出手工拍打身筒痕迹的外行人至少还能简单粗暴的明白内里的章法。 而这个时候,维新堂的人都会盖上维新堂的章,告诉别人,他们世代传承的印记。 维新堂作为陶瓷世家,并不是都做紫砂壶的,或者说,做紫砂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一捆竹·周鹏飞)“以前的时候啊,最难做的是大缸,但是后来科技发展了,机器一用,这双捏陶土做大缸的双手就没用咯!然后这批手艺最后的师傅就改做别的了。”周鹏飞说。 但是换来换去,还是和那捧土打交道。 大缸不做了也没什么人改做紫砂壶的,而是做了陶瓷,维新堂这个大家族内的职业转换反映的也是宜兴陶瓷行业的转变。那个时候的市场是没有那么需要紫砂的,而紫砂是宜兴独有的,但宜兴有的却不只是紫砂。虽然,工艺都相似。(梨形壶生胚·周伯鸣)“维新堂”的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打泥条。就像老一辈的人回家就帮父母煮饭、打扫、洗衣服一样,他们中午放了学或者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在案桌前打泥条。这一打就是好几年,更不用说别的技艺了。所以最后坚持做壶的,基本工都是实打实的行业翘楚! 周鹏飞和周玲羚也是,他们都童年都是围绕这那捧土的,或是陶土,或是紫砂。长大之后,他们的眼睛就围绕着那把壶。慢慢的从一个壶把都修不平整的新人,在几千个沉默而又寂静的白昼,独自窗台前一点一点的磨练自己。不需要外界知道,也不需要外界的赞美,只捧着那把壶,做到最极致的雅,摆在赏壶人的面前。(周鹏飞老师教授紫砂技艺)周家的人是随意的,从不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从事紫砂,发扬世家的光辉。你喜欢你可以做,你不喜欢,也可以不做。但最终,他们还是被紫砂的魅力所吸引,沉淀了下来;“维新堂”传承的是光器,但你也可以不做光器,做花器也行,毕竟是随性的周家人。 他们三个都尝试过光器,又回来了。周玲羚说:“我做过花器,但我觉得那不能很好的提炼自己的技艺。花器若是哪里做的不够好有点小瑕疵,可能会取巧的用花纹遮盖掉。而光器确实最体现明针功夫的,它的光泽度这些,没有功底是出不来的。”(周鹏飞之女:周玲羚老师)这是她选择光器的原因,除了喜欢,还有对自己高要求的不停追求。井栏壶难做。做出的造型需要圆中寓方,方中有圆,圆器做出方器庄严、肃穆之感。周玲羚为了这一款井栏壶尝试了十几次,都以失败告终。等她终于做出来的时候,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井栏壶·周玲羚)“它最难做,我也最怕它,但我也最喜欢它。”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维新堂”的人能够传承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因素: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未来有无限可能,他们不抬头想结局会怎样,之埋着头,一步一个脚印地低头向前迈步! 现代的人爱说创新,有初学者学了两天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自己跑回家捏了一把四不像出来说这个创新,应该受到市场的追捧!市场回应他什么,我想大概是这个表情。所有不基于传统的创新都是胡扯! “维新堂”的人对传统是很敬畏的。不在传统壶型上摸索十来二十年,他们都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壶中,去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理念。 他们一遍一遍地摸索着老祖宗的道路,感受古人的审美,古人的艺术造艺,一遍遍地赞叹,然后尽其所能地去感受,去吸收和借鉴。这才让他们之后的路上走得更顺畅。而不是自诩创新地捏出一把四不像出来。 周鹏飞老师的侄儿,周伯鸣老师造了一把新的笠帽壶。(周鹏飞侄子:周伯鸣老师,从艺20余年)这把壶的灵感来源于一幅雨天头顶笠帽蓑衣的老人垂钓图。当然,笠帽壶古时就有,改良的款式也多种多样。但周老师的这一款看到的人怕是都要说一声特别!壶滴子圆润为帽顶小珠子,壶盖高凸做帽,壶身半球曲边做笠帽边沿挡雨面,壶嘴自然弯曲向下似鱼竿。40目的沙质,颗粒感十足,点缀其间似雨滴点点落下;青色段泥的色彩,油然而生清冷、孤寂之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新笠帽壶·周伯鸣)但他还是不满意的,抚摸良久还是放进了自己的橱柜。“实用感还是差了一些,我再想想。”(无名·周伯鸣老师)周鹏飞老师很多的壶都在传统壶型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我赞道:“周老师,您这把壶创新……” “不不不,这不是创新,这是我在传统的壶型上加入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周鹏飞老师做壶)“维新堂”的人敬畏传统,轻易不敢说创新。他们管那叫做“加入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多加斟酌改善,才敢让外人见。 周鹏飞对紫砂壶的传承和学习精神,也让范家壶庄的创始人范伟群决定聘请他成为范家壶庄的工艺师,负责宜兴陶制作技艺的传授和制作,距今快有10年的时间了。到现在,周鹏飞老师依然是整个范家壶庄来的最早的人。 “维新堂”的人都是相像的,他们对于传统的领悟,对于高峰的攀越,对于传承的答案,都是相似的。 而他们对于一把壶的选择也是相似的,为传承而生,为紫砂而生,为大国工匠而生!(大爱无疆·周鹏飞)文:一把壶 图:一把壶APP、周鹏飞、周伯鸣、周玲羚三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