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和(1907年—1980年)字致中。中国历史学家。山东宁津县宁津镇五胡同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后, 留学美国,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西洋史。1935年7月获得历史科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私立中国大学等校历史系任教授,曾先后兼任中国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燕京大学文学院长等职。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齐思和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中外。对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史学史均有研究,尤其对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造诣颇深。齐思和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开设过中国史商周至秦汉诸断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现代史、英国史、美国史等课程。他精研中国先秦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并注重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对比研究,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论著。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史学概论讲义》等。 齐思和在南开中学时经常写一些关于历史的文章,引起了范文澜先生的注意,在范文澜的鼓励下,齐思和在南开中学毕业之后就报考了南开大学的历史系。也是由范老教,读了一年之后,范老对齐思和说:“你这么喜欢念书,不如到北京去,天津毕竟是一个商业城市,北京才是文化城市,那里的名师多。”1928年,燕京正好在招收插班生,齐思和就报考了燕京历史系的二年级。齐思和刚到燕京大学的时候,燕京大学的名气并不大,但是已经颇受重视。当时燕京大学刚刚从北京城内盔甲厂旧址搬到西郊海淀新址,美丽的校园内汇集了大量的名师。创办人司徒雷登一心想把燕京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洪业先生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来,在他看来,现代化的中国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洪先生是搞历史的,自然把历史看成是现代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所以洪先生按照美国的模式,带着自己的期望,在燕京开始改造历史系,延请了大量的名师。在此之前,燕京有名的老师不过陈垣先生一个人而已,之后顾颉刚、容庚等人都陆续地来到了燕京。齐思和进入燕京大学的那一年,哈佛大学也正在中国寻找合作者,由美国铝业大王霍尔的基金会出钱,在中国创办一个汉学中心,最后这个机会被司徒雷登和洪业先生争取过来,获得了那批资金的五分之四,组成了一个汉学机构,这就是哈佛燕京学社。资金则由燕京来管,具体负责人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洪先生的意见举足轻重。齐思和是第一个由燕京派往哈佛的学生。当时燕京每隔四年可以推荐一个人到哈佛去学习,由哈佛燕京学社出奖学金。哈佛要求这个人一定要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如果拿不到,哈佛就要在别的学校去物色这样的人选。齐思和一进入燕京就显示了自己的史学根基,当时顾颉刚先生在燕京讲授“中国上古史研究”,齐思和非常喜欢这门课。齐思和回忆顾先生上课的时候常常旁征博引,见解新颖,学生都特别欢迎。顾先生上课,每堂课都要写满三个黑板。每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同他的学术观点,顾先生必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借此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齐思和听了顾先生的课,在大学期间就写了《与顾颉刚师论《易系传》观象制器书》那篇文章。1929年,燕大历史系筹办《史学年报》,编辑《史学年报》的任务竟然落到了齐思和这个“外来户”的身上。齐思和担任《史学年报》的主编一共三年,一直到他毕业。他毕业的时候,他的同学在《燕大年刊》上为他的毕业照片题词说:“于学无所不窥,上自群经诸子,下至康、梁、胡、顾;每读一书必有新奇问题发现,尤精于考证学、史学方法、两汉历史。”可能是这个原因,洪业先生看重他,把他作为去哈佛留学的人选。可齐思和开始并不想去,因为齐思和当时的兴趣在中国史方面,他自己说:“四年的工夫在中国我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来,到美国我去做什么呢?做中国史?那里没有书,教授也不如中国。”但是洪先生就是看中了他,认为齐思和能在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他劝告齐思和说:“你应该去,不光是能够保证四年之内拿到博士学位,保证这个人选落在燕京大学,而且对于你个人也有好处,到美国去,看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可以开阔你的眼界。”让齐思和感到犯难的是不知道到了美国之后学什么,学中国史,好像在那里没有什么可学的。洪业先生又建议齐思和:“你到那里去就学他们最擅长的学科。”三四十年代的哈佛,是美国史研究的重镇,所谓“明星教授”云集。洪先生建议齐思和到那里去学美国史,齐思和当时还不太情愿:“美国史那么短?。”洪先生说:“虽然美国历史比较短,但是他们研究得比较深,你可以学习他们研究的方法,回来之后用这种新方法研究中国史,对于中国史你就能有新的突破。”齐思和到了哈佛之后,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因为不单关系到自己的学业,还关乎到学校。所以到了之后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齐思和的苦工没有白费,在哈佛,就连当时以严格要求着称的施莱辛格教授,都不得不对齐思和刮目相看,给了齐思和的论文很高的评价。这样过了四年,拿到博士学位,而且也了解了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趋势。 齐思和学成回国之后,就任北师大历史系的教授,齐思和说:“我一直在私立学校学习,我想到国立学校去教书,了解一下那里的情况。”齐思和带回来的是一个新的学科,听齐思和说当时在美国真正学美国史的包括他在内就只有两个人,另外一位是皮明举先生,后来一直在湖南,是清代大学者皮锡瑞的后代。当时齐思和除了在北师大专职任教之外,还在北大、清华和燕京同时兼课。齐思和在北大开的是史学理论和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在当时的中国是一门新学科,很受重视,齐思和利用自己在美国学到的方法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学风,即研究中国的也研究外国的,形成了“比较史学”的学术特点。齐思和回国的第二年,胡适曾经打算把齐思和聘请到北大专职任教,跟齐思和谈了之后,齐思和也希望到北大去。齐思和在北师大辞职,决定接受北大的邀请,但是紧接着“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因为齐璧亭(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校长)跟随学校搬到了大后方,齐思和不得不留在北京以便就近照顾在天津的母亲,又不愿意在日本人控制下的学校里教书,所以就回到了燕京执教,北大没有去成。直到1952年,齐思和才到了北大。 齐思和重回燕京的时候,从琉璃厂旁的一个胡同搬到燕京,从1937年一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先是在燕京附近的冰窖胡同住,后来就一直住在燕南园56号。珍珠港事变以后就搬出了燕京,为了谋生,齐思和和一批不愿意和日本人发生关系的教授都去了中国大学教书。1946年,燕京复校,又是洪业先生策划的,当时洪先生在城里新开路的住所,成了燕京人联络的中心,不停地研究复校的方案。那一年,齐思和全家都回到了燕京,搬进了燕南园51号,当时是燕南园最大的房子,因为齐思和的藏书比较多,而且当时还是人文学院的院长。1949年,学校开始调整房子,从1949年到1952年的几年里,齐思和全家在燕南园搬来搬去,最后在燕南园66号定居下来。那个院子,曾经是冰心先生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