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国共双方都知道这场作战的干系和重要性,故也都采取了一些超常的举措。比如,双方为了强化战事的督导落实,都派出了“监军”。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派出的是第四督察组组长罗奇。共产党方面,林彪派出的是东野总部的作战处处长苏静。但最终结果是:双方派出的“监军”,虽目的大致相同,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对比之一:双方对“监军”都不“感冒”都有抵触。
对于打仗中“监军”的做法,从古至今的军队,这种做法并不新鲜。从派出“监军”的本级主帅和部门来讲,主要是通过“监军”传达贯彻本级作战意图,确保一线部队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
对于被“监军”的单位,肯定不会舒服。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监军的派出,至少有对这个部队信任度不够的因素在内。
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国民党蒋介石派出的“监军”是罗奇,他被人称为“罗千岁”。透过这个绰号便可知部队对他的态度。据参加塔山阻击战的不少国民党军将领回忆,罗奇以蒋介石的“钦差”自居,不但不把塔山阻击战国民党军师这一级将领,包括54军军长阙汉骞、62军军长林伟俦等人放在眼里,甚至还把东北“剿总”参谋长陈铁等人也不放在眼里,包括负责塔山方向的国民党军总指挥17兵团司令侯镜如,都不得不看罗奇的眼色行事。电视剧《大决战》当中,专门反映了罗奇与阙汉骞、林伟俦等人的争执情况。阙汉骞更是因为罗在蒋介石面前打小报告而受到严厉处分。
至于林彪派苏静到4纵“监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当然也都有感觉,甚至有“牢骚”。他们后来回忆说:从红军时期以来,共产党的军队就从没有这种做法。这次林彪派苏静前来,难免使吴克华、莫文骅觉得林彪对他们的信任度不够,对他们守塔山的意志力不够。好在吴克华、莫文骅能够体知林彪的意图,毕竟这是关系整个锦州战役乃至整个东北命运的阻击战,以林彪的行事风格,以林彪的持重谨慎,派出“监军”,尽管超常,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对比之二:罗奇的越俎代庖与苏静的只听不说。
罗奇名义上是“监军”,但他并不安分,干了不少越俎代庖的事。前面说过,除了他不把国民党军那些前线将领看在眼里之外,还有他的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他以为,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凭借国军的强大综合优势,拿下塔山不成问题。为此,他一是把他当过师长的老部队——华北的独立95师,也即“赵子龙”师带到塔山前线;二是为了使“赵子龙师”抢得头功,为他争名头,他以“赵子龙师”刚到塔山不熟悉地形为由,竟在塔山战事打两天之后,专门休战一天,以让“赵子龙师”专门堪察地形,熟悉整个战场环境。殊不知,这一天的休战时间,对于防御的吴克华4纵来说,给了他们重新整修工事、重新动员部队的难得之机会。
兵家讲究一鼓作气,原本占尽优势的国民党军一方,应该乘势进攻,不给4纵任何喘息的机会。但显然罗奇有他的“小九九”。回过头来看,这个“小九九”恰恰使国民党军失去了连续进攻的最好战机。
与罗奇的颐指气使、瞎指挥不同,林彪派去的苏静,只听不说,只是把林彪、罗荣桓的战役意图向4纵传达外,便不发表更多意见。甚至参加四纵的作战会时苏静都不发表什么意见。他更多的是实时了解战场上的真实情况,通过他这条线把这些真实情况再实时反馈给林彪,给林彪下作战决心提供依据。电视剧中有这样的镜头:当刘亚楼等人建议林彪派总预备队顶上的时候,林彪依然坚持总预备队不上,依然给4纵亲自下达坚守塔山的作战命令。这些命令的下达,肯定有苏静反馈给林彪的情报因素做支撑。
对比之三:罗奇的反作用与苏静的正向作用。
国民党军本来派系林立,各吹各的调。这次的塔山阻击战同样也不例外。由于罗奇的“监军”和瞎指挥,更是给国民党军塔山进攻的部队在指挥上平添了不少乱子。致使罗奇与总指挥侯镜如之间,与阙汉骞、林伟俦等军长之间,产生了相当的不协和。这种不协和,显然会对部队的主要进攻方向、主要进攻力量安排、作战时间的发起、部队的协同保障等方方面面带来负面作用和影响。特别是罗奇的一些“小九九”非但没有得逞,还使他与参战的将领们之间产生了更大的埋怨与不满。这一点,从塔山阻击战战后的会议上,蒋介石对阙汉骞等人动怒,甚至要枪毙他便可得到佐证。总之,罗奇的“监军”作用,给国民党军队增添的是负能量,塔山阻击战的失败,罗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反观苏静,或许他的作用并不在纸面上,或许他的作法不是值得推崇的作法,《大决战》电视剧当中,对林彪派苏静去4纵“监军”并未着墨和体现。不过,军史界对林彪的这一超常的做法,尽管使得吴克华、莫文骅不满,但在那种前所未有的大战下,林彪的这一做法还是得到了人们的理解。而苏静在4纵的“监军”作用,评估起来更多的还是正向作用。因为他给吴克华、莫文骅带来的是压力而不是乱子。特别是这种压力又转化成了守住塔山的动力。最主要的是他把塔山前线的实情,实时地反馈给林彪,以供林彪决策参考。这也是塔山阻击战,蒋介石与林彪都派出了“监军”,但最终效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根本不同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辽沈战役》《第四野战军战史》《莫文骅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