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赵孟頫明代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很直观地阐明了赵孟頫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他有无所不能的艺术才干,人物、山水、马牛、竹石、花鸟等各种题材都很擅长,还精通书法、诗文、篆刻,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但是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很好的作品。赵孟頫在绘画方面是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赵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双松平远图》卷,《鹊华秋色图》卷,《秀石疏林图》,《秋郊饮马图》卷,《红衣罗汉》图卷。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赵孟頫的山水画不但将钩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笔、师古和创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而且使造境与写意、诗意化与书法化在绘画中得到调和与融洽,为“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绘画风气宗师的地位。下面以及幅作品浅谈赵孟頫这是他画过的一幅《秀石疏林图》,此画算得上是文人画的精品之作。在它的卷后有首题跋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一幅画的题跋,从而延伸出他的重要的绘画理论——以书法笔法入山水画。他书法成就很高,在楷、行、草、隶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学习古代名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称之为“赵体”。柯九思主张将书法笔法入画,是针对竹石而言,而赵孟頫将之应用到山水画的创作中,为同代和后代的文人山水画的创作找到了规律。他强调以书法“重笔”来突破南宋画派“重墨”的画法规范,用书法审美趣味的重轮廓轻渲染来冲击院体画格的艳丽精工。这首诗的关节点一方面倡导了“以书入画”的画法,直译出来是指画石要用书法中的“飞白”,画树如同写大篆,写意竹子还得精通书法的八法;另一方面强调了“书画相通”的审美通感:当我们体到以上这些道理时,便能悟出书画是相通的。赵孟頫不仅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以书入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观,而且在实践与技法上打破了书画之间的界限,给文人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绘画生机,致使后来的“文人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画的主要流派。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的另一幅作品《鹊华秋色图》的创作与其提倡的绘画理论是分不开的。他在艺术创作上力倡“古意”,借古开今,追求古意,应该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而不是学习古人的画风,要求变革南宋工整细腻的院体格调,取法唐、五代和北宋重气韵、讲骨法,追求自然,他不仅切中了时弊,而且在绘画理论方面具有“托古改制”的意义。《鹊华秋色图》中树叶多用点法,用笔松灵活脱,以青绿为主,图中的华不住山为淡青绿,鹊山为花青和墨,树木为墨青,芦苇先染墨绿,再以淡青笼罩。平原上的房舍、家畜为赭黄,岸上和舟中的渔人皆着粉衣。画面色彩清新爽朗,在北方秋色主旋律中加入一些跳动的音符。《鹊华秋色图》在其色彩的运用上有其独到之处,将水墨与青绿山水的设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青绿的主色调正反映出赵孟頫提倡古意、重传统的思想。赵孟頫提倡古意与其推崇王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说过:“王摩诘能诗更能画,诗人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几三百年,惟君独振。至是画家蹊径,陶熔洗刷,无复余蕴矣。”赵孟頫曾在自己的跋中提到“吾所作画似乎简率”,其中“简率”正是其提倡的重要的绘画理论,也正是后来元代文人山水画写意表现的重要特征,直接影响了元四家,尤其是赵孟頫的外孙王蒙。“简率”是一种高品位的审美追求,蕴含了简淡、率直的文化意蕴。《鹊华秋色图》构图讲究,用笔很灵活,设色很自然,从创作的各个方面践行其“率直”的绘画理论,体现其独特的风格。明代董其昌在后幅题跋中说:“吴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既表达了其崇尚王维,也道出了其继承和创新的亮点。洛神赋赵孟頫传世书迹也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赵孟頫所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这是董其昌的评价。以上便是赵孟頫的代表作,他的“以书入画,书画相通”不仅仅表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和书画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精神境界上,彰显了书画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人的精神显现和精神寄托。也正是这种深邃的内涵,书画在本质上承载了中国千百年优秀的思想和文化,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在当今历史传统与现实生存的全方位开放的状态下,依然具备合乎时代的审美品味以及值得中国艺术借鉴发展。他倡导的“古意”,也是其最有名的绘画理论,在他为高克恭作《秋林平远图》的题跋上,曰:“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能手。殊不知古意即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他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这些都可以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参考文献:[1] 文中的题跋诗摘自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3] 史仲文 主编:《中国艺术史*绘画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版,P626-627.[5]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续集》.[6] 李挺华著. 《赵孟頫》.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4年版:44[7] 黄惇著.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