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译文【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赵普》课文分析(一)学习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够做到: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课文中关键的文言词义。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的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4、体会课文利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特点。(二)课文分析:话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可是自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保住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于是他就向手下的最主要的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重。只要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宋太祖在这位高级谋士的策划下,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使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自动向中央交出兵权;接着,这位高级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使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然后,这位高级谋士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讲到这儿,同学们都应该知道了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是谁了。他就是本课上对应的主人公赵普。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探访这位历史名人,大政治家—赵普。原文: 普少 习吏事,寡 学术,及 为相,太祖常劝 以读书。字词:年少 熟悉 少 学问 等到 做 劝勉 用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 第, 阖户 启 箧取书,字词: 放下 自己 大住宅 关门 打开 (qiè)箱子译文:(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原文:读之竟日。及 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字词: 整 等到 第二 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译文: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他)死后原文:家人发 箧 视 之,《论语》二十篇也。字词: 打开 箱子 它,箱中东西译文: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字词: 沉着 严肃、刚正 尽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为”译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字词: 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 言语不多译文: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原文:普刚毅果断, 未 有其比。字词: 他,代赵普译文: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原文: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复奏其人字词:曾经 担任 第二天 又译文: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字词:还 第三天 再一次 将、把 撕碎译文:太祖还是没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个人,太祖生气了,撕碎原文:案牍 掷地,普颜 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字词: 奏章 扔 面容 颜色 连词 回家译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原文: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字词: 缝补 再次译文: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字词: 才 醒悟 终于译文: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这个人。(三)全文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四)人物分析:1.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读书勤奋,奏荐人才2. 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根据是什么?以天下事为己任,读书刻苦,学以致用,刚毅坚定,坚持真理,等等。3. 从课文中所写赵普的事迹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参考思路:(1)正面:读书要刻苦;珍惜时间,刻苦攻读;读书要精;学以致用;要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真理,等等。(2)反面:少时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话办事要讲策略,等等。(3)评价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物。(五)重点字词:以:太祖常劝以读书 (连词,不译)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把)普又以其人奏 (将)跪而拾之以归 (连词,然后)为:及为相 (担任)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作为)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担任)(六)古今异义:1. 龌龊: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形容人过分谨慎)这乞丐衣衫褴褛,很龌龊。 (形容不干净、肮脏)2. 颜色: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面容颜色)这幅画的颜色很鲜。 (色彩)3. 处决: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处理决断)这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今天被处决了。 (枪毙)4. 明日: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我明日去。 (明天)这里有介绍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画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后周判官 宋州书记赵普生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2年),卒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赵迥,避后唐赵德钧兵戈乱,迁居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欲斩盗百余名,经赵普审讯,大部非盗贼而存活之。赵匡胤奇之,遂用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为宋州的书记官。陈桥兵变 佐命殊勋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遗孀佐幼主宗训即位。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之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要职。建隆元年。(960年)春,传契丹勾结北汉入寇。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而兵行开封东北四十里之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行,将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按律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旧史记载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认为赵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然而,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巳愿意拥立赵匡胤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巳知情而不发?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之赵匡胤呢?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宣地说明,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这些事是弄刀舞枪、迷信武力的将领,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所以,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勋应获头功的。然而,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高怀得等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为什么呢?工于心计的赵匡胤不能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以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这一点,赵普是有所认识的.因此,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从征二李 位列枢使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后周时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是个网罗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将领,他不甘居下,拒绝新皇帝授予的兼中书令的高官,而于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结北汉刘钧起兵反宋。赵普看到形势可虑,力主太祖亲征并随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怀德攻陷保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自焚死。时后周太祖郭威之甥、驻扬州之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已成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联结北汉,中途被俘为宋太祖所用以后,宋廷采取赐李铁券(免死牌)以稳其心,并令其移镇青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以便就近约束。李重进扣押宋使,遂于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审琦征讨,迁延未克。赵普因以原后周之将士攻后周之贵戚为虑,劝太祖自行。十一月从征扬州,—举攻克,李重进全家自焚死。二李叛乱的平定,从献策亲征之意义上来说,赵普之功显著。遂迁以兵部侍郎、枢密副使之职。加强君权 杯酒释兵在我国封建时代,不乏有新王朝之开国君主杀功臣、夺兵权之事。西汉初定,遂有未央宫戮韩信之变,而后又有消灭异姓王之举,都是出于巩固君权之需要。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消灭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动。而赵普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宋太祖颇然其说,并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某日下晚朝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叙叙兄弟情谊。有点醉意了,他向将领吐露做皇帝的苦处,夜不能安,防范变乱,不及你们做臣下的高枕无忧。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又说,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田宅,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这一番话的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晋赵普为枢密使、检校太保。赵普深知巩固君权还刚刚开始,他为太祖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前途也是无量的。强干弱枝 分化职权“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关键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赞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副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之制。地方则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职通判为行政官员.重要文献需会签有效.通判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设团练使副原为闲职,熙宁变法中有的成为负责义勇之主管。制其钱粮,是指限制节度使的财政粮饷权限的一种办法。规定地方钱粮大部输送中央,设转运使副主其事。熙宁变法中财税增多,地方之府库也很充盈,此时,节度使问题业已解决。总之,赵普提出的这套方针、方略,确实在宋初起到了加强中央君主集权制及其军、政、财、文权力分立,防止方镇跋扈与地方各自为政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五代十国时期武臣专权,政变频繁的局面,使宋朝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套方针反过来又成为宋朝长期存在养无用之冗兵,冗官而冗费负担沉重,导致自我削弱各种权力结构之有效职能,而走向“积贫”、“积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为赵普的方针只是从防兵之变、防方镇之跋扈、防官员之损害君权为出发点,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国力、军力、政权与财政的效力.这就是为什么北宋空有军队一百二十万,官员二万余,封椿库存之钱财成堆,而在北宋与南宋的三百年统治时期,一直对外屈服于辽、夏、金民族政权,内不能消弭官乱于上、民变于下,而处于深重的统治危机的一个真正原因。对此,赵普与宋太祖是要负历史罪责的。雪夜决策 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之范质,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是宰相职位.赵普于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与弟赵匡义雪夜访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皇帝呼赵普妻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宋太祖表示深合心意。这番谈话表明在确定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上,赵普襄赞有功。关于先南后北决策的核心,是从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让之幽云十六州的国土问题。至于北汉之统一则是小事。事实上,在后周、宋初时江南之南唐、吴越两国早已不断输送大宗财富给后。周与北宋政权。所以赵匡胤所说的为战备军需而消灭两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而他建立封椿库的第一目的是想赎买回十六州.然终北宋之世,实际上并未全力收回失地,熙宁时期的宋廷反而割让七百里地以和辽。可见先南后北不过是赵匡胤欺软怕硬的遮羞布。因此,对赵普的先南后北的“襄赞定策”的作用,应当另作评价了。公忠其表 谋私宠衰乾德五年(967年)春,赵普又得到右仆射和昭文殿大学士的职位与荣誉。开宝三年(970年)春,宋太祖亲自去看望病中的赵普,六年又至赵普家,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打开一看,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赵普只好坦白说明,这是吴越王钱叔送来的。宋太祖说,钱叔大概认为国家大事全由你决断,所以送金子嘛。口中虽说受之无妨,实际上触及了赵匡胤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问题。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来愚弄他,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随后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私运木材扩展府第,又有官员冒充赵普名义经商等问题。随着考察的深入,又发现赵普子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立即命令分开。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简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并监督相权,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这些公忠其表、谋私其内的问题,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廷美疑案 两度入相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赵光义(避匡字讳)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这段兄终弟继的历史,流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太平兴国四年御驾亲征北汉,高粱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宋太宗一度失踪,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于赵德昭之说,为太宗所忌。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杀,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之悲愤自危。太平兴国七年,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有不轨之谋而皆受封赏,赵廷美则被贬往洛阳.这种情况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是有所触动的。他向宋太宗密陈,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命太祖传位于太宗,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廷美传位于太祖于德昭的意思。但赵普又说太宗道,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之赵廷美毫无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于洛阳。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涪陵小县。赵普的这番密陈,第一,证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遗旨;第二,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第三,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而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两度任相。带来的结果是赵廷美以三十八岁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面发狂成终身之疾。从这里,可以看到赵普失宠于宋太祖,而又得宠于宋太宗,在两度任相、东山再起的历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赵普因故罢相,贬为武胜军节度使,具体原因不明.但从宋太宗作诗饯别,而赵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诗金石的情形看,赵普一定有什么短处而不得不贬谪。至于赵普说来世效犬马之力,则完全是政治表态。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报高粱河之唇而亲征幽蓟,战事迁延,进退维艰。赵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机会而提出“兵久生变”,要求班师。宋太宗为嘉奖他三进疏陈,而在次年移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改封梁国公为许国公。与此同时,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陈王元僖也表请再委政于元老赵普。当然,德昭之死,廷美之死为元僖提供了继位的机会,而赵普劝宋太宗之传子不传弟,使赵普赢得了元僖的美言和授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从赵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赵普善于夤缘附骥于有政治前途者,并不惜牺牲品格去趋奉。哀荣功过 试与评说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诏慰留,并加太师衔、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是年七月,赵普走完了生命的历程,终年七十一岁。宋太宗派员治丧,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号“忠献”。赵普有一子名承宗,羽林大将军,曾知潭、郓州,颇有政声。有女二人,皆已成年。赵普妻坚请准予出家为尼。诏授以智果、智园大师。赵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五十年。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对于深刻的消极后果来说,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作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学问,而以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妨碍他作出更积极的贡献。赵普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在整个居相期间,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这是最大的缺憾。参考资料:
以天下事为己任、读书刻苦、学以致用、刚毅坚定以及他为国奏荐人才表现出的超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表示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干扰去读书,看出他读书决心之大,说明他读书的刻苦、勤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只要适当的选择一些有益的书籍来看,就能增长知识,扩宽视野。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开卷有益 议论文 800字 范文 ,欢迎阅读。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 成语 ,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这句 名言 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所以,我希望大家切记,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读书可以使人进步。就连伟大的毛主席曾经用赵普的事例来 教育 他的生活委员。赵普年轻时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多说话,宋太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可不愿意因此就失去一位好大臣,一个左膀右臂。于是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的批评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守?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 故事 还有很多,但是赵普实际上是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而且暗地里很努力的学习。常常手不释卷。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集,赵普是读的滚瓜烂熟,而后临政处决如流。后普一好友再见普时,惊诧道:士别三日,定当刮目相待。由此可见,读书可以使人进步。
读书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汉朝时,匡衡非常好学,但家里十分贫穷,供不起他读书。只能白天干活养家,只有晚上才能安心的读书。那时又因为他买不起蜡烛,而他邻居家非常的有钱,每晚屋里通亮,于是其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使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微弱的小洞中透了过来。于是他就凭借着这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的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匡衡就是凭借这种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后来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读书可以使人快乐。记得巴金曾经说过:手执一本好书,默坐于河边草地,细读不倦,幡然有悟,无心观赏桃红柳绿,鱼跃鹰飞;只觉天长地久,神思难寄,逸兴壮怀,与书相连,于是爱不释手,乐而忘返,不亦快哉。看,就连大作家巴金都说:读书使人亦乐无穷。我们难道不应该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令人难以忘怀的乐趣吗?
看,读书可以使人进步;读书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读书可以使人快乐。
总之读书的好处这么多数也数不完,就让我们自己来到书中寻找他们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藉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藉,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藉,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自古以来,有很多名人读书的故事,他们为了读书不惜一切代价。
俄国杰出的革命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小的时候,读书简直是入了迷。他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有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努力,10岁时,就已经赶上了15岁中学生的水平。16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了七种外国语言,在后来几年中,直到大学读完,中间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通宵达旦。这也就是他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我们中国也有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比如鲁迅、王亚南等。他们都是刻苦读书,才获得巨大成功。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刻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的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还有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了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还有很多名人,他们都爱读书,把书当宝如命。我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也应多读书,只有勤奋刻苦的读书,才能古今贯通、中西贯通、文理贯通,才能有好的收获。就像梁实秋所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书强。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今这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学问越来越深,你不努力跟着跑,便后落伍,并越落越远。因而为跟上时代的步伐,你就要不断地学习。
尽管古人说书“浩如烟海”,而我觉得书的世界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对不是唯心的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却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在这里阅览。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界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世界,可结交各色各样的朋友。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其实读书不一定要认真地读,只要随便翻阅,积少成多,时间一长,脑子里也自然有了一个知识的宝库。试想想这不是开卷的好处吗?
倘要人,这个 方法 很可以冒充博雅。现在有一些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了。其实我也没专心看多少书,只是随手翻翻而已,只是经常翻翻,就多少知道一些了吗!
想做真正的“开卷有益”,还必须自己有这个 爱好 ,嗜好读书。我想,嗜好读书,应该像爱锻炼一样,天天练,日日练。生病的时候练,刮风下雪也在练,烈日炎炎更在练,把锻炼当作一种爱好。凡嗜书者,他们在每一页书里都能感到浓厚的趣味。
要做到“开卷有益”,还必须选好适合自己的书,让自己在喜欢的书中自由地生存、畅游。
“开卷有益”,我们地去读书,就能不断地积累知识,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感兴趣:
1. 高中作文开卷有益800字
2. 开卷有益辩论会的主持词
3. 关于开卷有益的辩论赛作文
4.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开卷有益
5. 读书的好处优秀作文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字则平,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父亲赵迥为避后唐赵德钧战乱,迁居到了洛阳。赵普读书不多,自幼学习吏事。成年后,被聘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幕僚,后举荐于朝廷,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赵匡胤部破滁州后,想斩盗贼百余人,经赵普审讯,发现大部分都是冤枉的。赵匡胤大奇,马上任命他为同州节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不久升任宋州的书记官。 公元960年正月,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宋朝。虽然史载赵匡胤是被迫坐上皇位的,但其中一系列谋划之事,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正因如此,后来颇受宋太祖器重。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弄权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头疼的。赵普向宋太祖建议要坚决解决割据势力,宋太祖听其计,剿平了一些叛乱实力。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赵匡胤深知自己是被部将拥立起来的,根基不稳,君权也不够稳定,因而很是担心。赵普也一再以石守信等执掌禁军为忧,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情况就不妙了。这与宋太祖的担心不谋而合,就询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于是,赵普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方针。赵匡胤是个触类旁通的君主,听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牵制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以自重的将领问题,这样,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上演了。 “杯酒释兵权”只是解决兵权的第一步。中唐以来方镇弄权的隐患和新执掌禁军的弄权问题,仍是赵匡胤面前的当务之急。要改变这一问题,关键的是把赵普的十二字方针策略精神渗透到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建置中去,改变权力结构中的独立性,使之必须依附君权而运转。在赵普的参与下,这套相互制约的职权体制终于制订出来了。这就是中央设副相、枢密使与三司计相以分宰相之权,收相互牵掣之效。枢密使直属皇帝掌指挥权,而禁军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和殿前都指挥负责训练与护卫。乾德元年(963年),用赵普谋,罢王彦超等地方节度使和渐削数十异姓王之权,安排他职,另以文臣取代武职,于是武臣方镇失去弄权的基础,另一方面,收厢兵之骁勇和荒年募精壮之丁为禁军,于是天下精兵皆归枢密院指挥。地方虽无精兵,但地方厢兵合则仍可制约禁军。这就形成了强干弱枝而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局面。关于他的文章很多不知道你说的是哪篇````如果找到了给我发信我可以帮你翻译``
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赵普读书决心之大。
具体是哪一句话里面的。可以给你看下这个资料.部首笔画部首:门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五笔86:UFCL 五笔98:UFCL 仓颉:LSGIT笔顺编号:4251215425221 四角号码:37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616基本字义1. 全,总共:~家。~城。2. 关闭:~户。~门静居。3. 门扇:仲春之月“耕者少舍,乃修~扇”。详细字义〈名〉1. (形声。从门,盍声。本义:门扇)2. 同本义 [a leaf of a door]阖,门扇也。——《说文》外阖不闭。——《荀子·儒效》。注:“阖,门扇也。”3. 又如:阖扇(门扇)4. 门 [door]。如:外阖(外门)5. 盖墙用的草帘子 [straw curtain]茨墙则剪阖。——《周礼》6. 姓。如:阖庐(指吴王夫差之父)〈动〉1. 关闭[close]是故阖户谓之坤。——《易·系辞上》。虞注:“阖,闭翕也。”欲阖口而无言兮。——《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当且阖合,勿有所问。——《汉书·孙宝传》阖门善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阖门投火死。——清· 邵长衡《青门剩稿》2. 如:阖眼;阖户(闭户,关门);阖闭(闭合);阖棺(盖棺);阖辟(开关);阖开(开合)3. 符合。通“合” [agree]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邪?——《战国策·秦策三》4. 又如:阖心(符合心意)〈形〉1. 全,总 [the whole]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汉书·武帝纪》2. 又如:阖属(所有属下);阖座(满座人);阖朝(全朝);阖门百口(全家所有的成员)〈副〉1. 通“盍”。为什么不,何不 [why not]夫子阖行邪?——《庄子·天地》2. 为何,为什么;怎么。通“盍” [why]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庄子·徐无鬼》桓公谓 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管子·小称》常用词组1. 阖家 héjiā[the whole family] 全家2. 阖门 hémén[close the door] 关门3. 阖眼 héyǎn[close the eyes] 闭眼
108 浏览 6 回答
93 浏览 2 回答
105 浏览 2 回答
342 浏览 4 回答
122 浏览 2 回答
138 浏览 2 回答
339 浏览 6 回答
251 浏览 2 回答
246 浏览 2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1 回答
166 浏览 2 回答
180 浏览 2 回答
89 浏览 2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