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二字上,它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时时事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工作谋划思考实施全过程中遵循和体现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做到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唯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真正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硬道理。社会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得到更好地推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要克服和扭转缺乏科学思考的行为和做法,避免和减少眼前和短时期内看似符合整体和全局利益,但将留下可持续发展隐患的诸多发展冲动行为。比如在产业开发建设中在当时特定背景下无力采取保护措施及实施保护投入,使自然生态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水源干涸、水质恶化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又如,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征用农田,使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城镇就业压力迅速加大,使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埋下很大隐患。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按照我们党的服务宗旨,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为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广大人民来共享,这是科学发展实现过程和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局的利益关系,防止和避免以人为本简单化,肤浅化的理解认识。关注民生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重视和关注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一、“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视角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视角对社会进行分类,用“和谐”为“社会”作定性。因此,引导人们从“和谐” 这一视角去审视社会,思考和认识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认识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告诉我们: 第一,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第二,和谐社会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实际上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小康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不是中一蹴而就的,决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在注意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的同时,要注重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共同营造遵章守法、诚信友爱、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重视差异的价值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体系日益在不断完善、改革,自2009年开始国家已经针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高中免学费政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篇一 题目:人类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139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块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城.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 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序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沙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篇二 大多数中国人都不认为自己是纳税人,尤其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吃的、用的都依 赖于父母,除了骑车的每年要交的几块钱自行车税以外,我还要交什么税呢?难到每年年 头的一千几百块的压岁钱还得打税?他会很肯定地说纳税这"义务"与我没什么关系。最初 的我也曾抱着这种观点。 谁是纳税人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从报刊上看到"我是纳税人"'"是纳税人的钱养活了你,你就得为我服务"的看法。但也有报刊发表文章表示相反的观点,说"我们一般的都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还不算是纳税人"且"纳税的主体是企业,为纳税人服务是为纳税企业服务。"这把我也搞糊涂了。"为纳税人服务"就只是为少数的"有钱人"服务?这范围太少了吧? 今年春节,一件事提醒了我----我们就是纳税人。 春节前,花街上摆满了卖应节物品的地摊,而且有不少是放假的学生开的我姐姐的同 学也开了一挡,邀请了姐姐和我去帮忙。刚铺开摊子,就来了一个"要钱"的人一一据说是管理部门的,每个摊位收5 O元。他解释说:来收的50元地租里,含有百分之多少是属于地税的。事后又从姐姐口中得知我们卖的花和小玩意在批发的时候,价格是比较低的,经过了几个中间环节,才变成现在出售的价格,如销售的开支、零售税、地税、人工等。也就是说在出售的价格里或多或少都包含有一些税款的成份,而买这些东西的消费者等于都间接交了税,换句话说买卖商品的消费者和经营者都直接或间接与纳税发生关系。 说了大半天,原来大多数群众都是纳税人,你是,我是,他也是。 纳税人有权利亦有义务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更深入的了解。"经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 每个人都与税收有密切的关系。 每个人早上一起来就路"税"打交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税收。 你所在的学校,所喜爱的广播站和电视台,上至国家机关的经费,下至失业者所收的救济金均来自财政支出,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所以这些经费绝大部分都出自税收。我们每天都享受着税收的惠泽。 广大的群众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都与纳税发生了关系。由于我国在零售环节方 面实行价税合一的标价方法,使消费者意识不到自已是纳税人,其实在商品流转中所含的 税款占我国税收收入比重达60%以上。广大的消费者就正是国家最主要的纳税人。 我们是纳税人,就有纳税人应有权利。站在自私一点的立场上看,我们所交纳的税款 里包含了我们的血和汗。既然交纳了就希望受惠,不能让那些不称职的人把我们交的的血汗钱白白花去了。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既然有权利,亦应该有义务。 从个人上看,或许现在我们所纳 的只是少量的流转税,但当有一天我们有数以讯计的收入,你会光荣的去交纳个人所得 税吗?如果我有这么的一天,我会自觉去纳税。那你呢?你会吗? 闻说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以纳税为荣,不能纳税为耻。那我国呢?我国逃税、偷税的企 业和个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果农说:“秘书给我300快钱,我不能收,我答应给送苹果,要是收了钱我不就成了商人”。这小小的一个事件可以看出几个细节,一、中国的农民还是很讲诚信的,中国的农民也应该讲诚信,中国也需要更多这样的讲诚信的农民。二、正如韩非子书中说:让利与民,何畏国不兴,中国废止农业税是让利与民,由此可以看到中央现在更需要团结民众,也许这是一种需要,也许这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无可非议的这是一种进步。三、接见一个农民,接见之前没有告之是怕果农晚上睡不好觉,给果农300块钱买下苹果,如此细心的,好像回到了周的时代。 看了“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高中时事政治的政治论文 2. 励志议论文800字高中日志 3. 2016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4. 高中优秀议论文800字 5. 成功的高中议论文800字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摘 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辨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党的建设;和谐社会;统一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既是我们党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新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2〕]。”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落到实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全局上把握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一环。 1 制定、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 一个稳定、和谐、繁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公平。要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社会公平制度建设。社会公平制度建设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发挥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因为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平。制定、健全实现和保证社会公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旨在通过缩短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差距,加强社会机会的均等,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制定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 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目前,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社会创造力发挥的现象,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党通过制定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摒弃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使社会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就要保证一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劳动都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并不断地激发和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物质丰富、精神高尚、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社会,并使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每个人的创造愿望、创造才能和创造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激励、鼓励和保护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能保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创造热情和创造动力,才能更好的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制定处理矛盾和应对风险的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公共安全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党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政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还不成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不断出现,党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党通过制定和建立应对各种风险的政策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处理能力和社会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 领导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本源所在。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实到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活动中去,将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社会任务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取得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建设和谐社会,党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和教育,使人民群众能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准确地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要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定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和谐社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离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从根本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过程。党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一致性,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条历史证明了的实现党的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要取得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严治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3〕。” 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存在着作风和腐败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坚持党要管党,严格按照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思想,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对腐败现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的方针,不断完善党内的制度建设,形成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 反腐倡廉教育要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教育结合起来,有步骤的推进社会建设,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局面,从而进一步促进党的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并将其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4〕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体中华民族的利益,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按照党章办事、按照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依托稳定的领导力量,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稳定的领导集体〔5〕。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既是党加强自己领导力量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对提高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通过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 四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既要团结社会各阶层群众齐心协力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必须想方设法整合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形成和谐局面,求得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既是执政党的责任,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党的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先进性,使党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党的建设要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学说的新发展新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执政经验的总结,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长期过程,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一个飞跃。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是党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结果,是中国几代共产党人一直致力的社会建设目标,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执政治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辨证统一。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领导力,正确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党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2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5〕 蔡普民等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7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能写。没问题。绝对信誉。看右边我的排名!你加我百度HI。
182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2 回答
174 浏览 2 回答
114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2 回答
338 浏览 2 回答
163 浏览 2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
288 浏览 5 回答
359 浏览 2 回答
121 浏览 2 回答
357 浏览 2 回答
133 浏览 2 回答
262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