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 体育 工作的一项方针(见《王猛同志在一九八零年年全国 体育 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 历史 阶段。 提出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 社会 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1]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体育 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贯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 体育 》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的专栏,发表了各类文章近二十余篇;在以后历年的《新 体育 》中,仍随处可见有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宣传和评述。直至1978年第9期,还发表了中国乒乓球队的“正确处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关系”的文章。与此同时,高等院校 体育 系科在自编的《 体育 理论》讲义中,也大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与“发展 体育 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放在一起,作为我国 体育 的三大方针加以论述和讲授,并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质疑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对“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质疑和讨论.在1979年上半年国家体委于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青年 体育 理论教师进修班上,有的同志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理论上讲不通,在实践中有弊病。在后来正式出版的《 体育 理论》教材中,删掉了“ 体育 方针”一节。1980年8月20日,《 体育 报》就上海队与乌拉圭大学足球队的比赛中,上海队队员报复性地踢打客队队员,而有的读者却认为是“奋勇还击打得好”一事,展开了“是打得好吗?”的讨论。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如何理解和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问题。鉴于此,8月29日《 体育 报》编者按进一步指出:“究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还要不要坚持,如何坚持,希望大家深入讨论。”讨论中,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友、比方针”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和看法。众兵就指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极为荒谬,形而上学的很。……不分场合统统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妨碍了我国运动水平的提高”(见8月25日《 体育 报》)。不过,在长达月余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稿件1800余件,大多数同志认为还是应当正确理解和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次讨论之后,尽管出现了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不同看法,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仍在提倡和宣扬,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普遍而常见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淡出 1982年2月1日,国家体委召开了扩大的委务会,李梦华主任在这个会上做了总结发言,在谈到做好国际 体育 工作时,指出:“运动队在各种比赛中一定要努力争取创造优异成绩,扩大我国影响,……一切国际 体育 活动都要做好友谊工作,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可不再多提”(《 体育 工作情况反映》1982年第4期)。后来有的同志曾建议修改、更换“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大概从此以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官方的报刊杂志等正式宣传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不再多提,但它的 历史 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就其强调“友谊”重于“比赛”的思想观念而言,至今并未过时,在 体育 运动实践(特别是群众性 体育 活动)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 资料 1. 《新 体育 》1975年第9期第30页。 2. 曹守和.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 历史 研究[J]. 体育 文史,1992年第1期第2页。 引用自百度百科 这要看你字面和用词来判定,你用的是“ 体育 运动”广义来讲等同于“ 体育 锻炼”、“运动健身”,这样的话那就一定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果狭义来讲就是“ 体育 竞技比赛”,这时就我曾经参加的各种比赛来说肯定是“比赛第一、友谊第二”,因为正真的比赛是以成绩论输赢,运动员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就是为了比赛成绩而不是为了“友谊”,这时的“友谊”应该是讲“ 体育 道德”层面的问题了。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其实从侧面也是在说 体育 的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这里的友谊可以指对手,也可以指团队之间,冠军是胜利的标志,不是 体育 的目的,不断超越,更高、更快、更强才是运动的魔力所在,大家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打破人类极限。 需要的, 体育 竞技本身就是一个有输有赢的项闫!主要看谁的心态好一点,把自己的身体潜质发挥到权致!谁就能够赢得比赛!边学习边运动,取其之长弥已之短,每一次比赛总是有收获的!这样就是 体育 的魅力!公平竞争!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 体育 工作的一项方针(见《王猛同志在一九八零年年全国 体育 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大致经历了提出、宣传贯彻、讨论质疑和逐渐淡出(“不再多提”)几个 历史 阶段。 提出 1971年1月25日至2月3日,日本乒协会长后藤钾二先生率代表团访问我国,并遨请中国派团参加在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作了“我队应去”的批示,还根据国际 社会 的复杂形势,特意指示“并准备死几个人,不死更好。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又在中国代表团出征前夕的3月10日和16日,两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根据毛主席的思想,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1] 这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体育 方针产生的大致过程。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贯彻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产生之后,立即得到了广泛地宣传和贯彻。1973年《新 体育 》杂志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第3期、第5期、第8期和第12期,开辟了“认真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