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和麻醉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依次相继被激活的过程。以下是文学网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凝血功能和麻醉之论文范文。
一、 止血和血栓的生理基础
一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止血功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生理功能,其过程极为复杂,他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凝聚成白色血栓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三个基本因素。整个止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血管期,第二期为血小板期,第三期为血浆期(血液凝固期),第四期为血栓动力学变化期。血管损伤后同时触发这些过程。它们之间相互关连而交织,不能截然分开,各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图1。
二正常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依次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其过程如图2所示:
三抗凝血作用
人体除了凝血系统以外,尚有抗凝血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凝血与抗凝血两个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
1. 生理性抗凝物质
⑴肝素(heparin):正常血浆含量极少,但具有极强的抗凝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凝血酶作用,抗Xa, IXa, XIIa, 阻止血小板释放ADP,PF3,阻止血小板聚集,有增强肝素辅因子功能和促进纤溶作用,从而阻止和延缓纤维蛋白的形成。
⑵肝素辅因子(heparin cofactor, HC):包括抗凝血酶Ⅲ(HC-Ⅰ)和肝素辅因子Ⅱ(HC-Ⅱ)。
① 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与肝素可形成复合物,灭活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如VIIa, IXa, Xa, XIa, XIIa和凝血酶等。从而阻止血液凝固。AT-Ⅲ的抗凝作用占血浆总抗凝活性的50%~70%,肝素可使其抗凝活性增强1,000倍。
② 肝素辅助因子Ⅱ(HC-Ⅱ):它能与凝血酶1∶1结合而使其灭活。肝素可增强HC-Ⅱ活性1,000倍。硫酸皮肤素亦有协同作用。
⑶蛋白C(Protien C)系统。
蛋白C系统由蛋白C,蛋白S,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和血栓调节蛋白(TM)组成。
① 蛋白C(PC):必须被转化变成活化蛋白C(APC)才能发挥其抗凝作用。活化蛋白C有降解因子Va,VIIIa的作用。因此它是调节凝血过程的重要因素。
② 蛋白S(PS):只有游离PS才能作为PC的辅酶发挥抗凝作用。
③ 血栓调节蛋白(TM):是存在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单链糖蛋白,有抑制凝血酶和增强PC活性的作用。当凝血酶与TM结合后,其促凝活性下降,而激活蛋白C的作用增强。
③ 活化蛋白C抑制物(APCI):是由肝脏合成的单链多肽,它具有灭活活化蛋白C(APC)的作用。当APCI与APC结合成复合物后,使APC失去活性。
组织因子释放抑制物(TFPI):
近年来认为其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来自于小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糖蛋白,其分子中含有三个串联的`Kunit型抑制功能域(K1、K2、K3)。其抗凝作用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K2与Xa因子结合,直接抑制Xa因子的催化活性,并使TFPI变构;第二步是在Ca2+存在条件下,变构的TFPI再与因子VII-αTF结合,形成FXα-TFPI-TF四合体,从而灭活VIIa-TF复合物,发挥负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作用。
四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作用是体内防止血栓形成的正常机制,纤溶系统也属于抗凝血系统。它与凝血系统保持动态平衡。是血液得以正常地流动于循环系统的保证。
1. 参加纤溶作用的成分
⑴纤溶酶原,⑵纤溶酶,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⑷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⑸α2-抗纤溶酶,⑹尿激酶(UK),其他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补体1脂酶抑制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