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69952b1012048b806908c361f4a3d8638f98c806.jpg)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孙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如下。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孙子兵法读后感《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从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几方面如策略、和现代的联系等等谈谈看法。 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胜于易胜者。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黎叔(葛优)的偷窃团队以旅游团体姿态出现,这种示假隐真,常见不疑的伪装现象,属瞒天过海之计;胖子(尤勇)和四眼(林家栋)围堵抢劫傻根,王薄(刘德华)对四眼发起攻击,引胖子出手,攻其所必救,属围魏救赵之计;因王丽(刘若英)干涉,王薄无法对傻根的六万元钱下手,他借小叶之手得到傻根的钱,这种不自出力,引友杀“敌”,属借刀杀人之计;黎叔在列车车顶等待时机偷袭王薄,属以逸待劳之计:胖子用开水烫傻根(王宝强),小叶(李冰冰)制造着火假象,这些抢劫傻根钱的企图举动,皆属趁火打劫之计;在佛门之地,王薄与小叶两人不期而遇,王薄给小叶作揖之机,造成对方错觉,偷取小叶手机,攻而示之以不攻,属声东击西之计;王薄以DV摄像为证,要挟刘总(傅彪)画押取宝马车,属无中生有之计;老头故作无意把架上包中物件砸向婴儿,迷惑王薄救助婴儿,放弃跟随傻根,四眼趁机偷袭傻根劫钱,属暗渡陈仓之计;小叶与胖子互不相能,展开较量,王薄与劫匪甲(范伟)在车厢内展开斗争,黎叔都没有出手相助,皆属隔岸观火之计;决赌过程中,黎叔面带笑容看着王薄、王丽,表面和气,内心阴险,属笑里藏刀之计;小叶两害相衡趋其轻,向警察主动自首,交出黎叔,属李代桃僵之计;王薄一边同王丽讲话,一边乘画画人(张涵予)不备,偷其钱包,微隙在所必趁,微利在所必得,属顺手牵羊之计;乘警主动要求派人协助画画人辑捕王薄、王丽,画画人认为时机未到,这种敌情已明,布署尚未完备,为了稳住对方,暂不惊动对方,属打草惊蛇之计;有用者不可借,无用者可借,画画人用冥币代替钞票,属借尸还魂之计;刘总用一百元钱把小保姆打发走,属调虎离山之计;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画画人不马上捕拿王薄、王丽,属欲擒姑纵之计;王丽在站台上,用抛鸡蛋戏法去迷惑傻根,然后用自己包中的纸包换取傻根的纸包,这种用极类似的东西去迷惑对方,使对方上当,属抛砖引玉之计;女警察(钟萍)擒拿劫贼甲,顺势擒拿劫贼乙(冯远征),属擒贼擒王之计;王薄向黎叔说出四眼、胖子合伙抢傻根钱的事,以此反击黎叔瞧得起他的言论,两军对垒,不直接对抗它的锋芒,而是剥弱它的气势,属釜底抽薪之计;王薄在虔诚众人拜佛混乱之际,偷取手机,属混水摸鱼之计:黎叔让身穿警服的小叶把自己用手铐铐上,不是惊惶失措,而是走示之不走,属金蝉脱壳之计:车站围捕行动,四面包围,不使窃贼漏网,属关门捉贼之计;刘总太太(徐帆)指使小保姆好好盯着刘总,防止他动邪心,属远交近攻之计;王薄事先把蒙汗药放入杯中,借机与小叶打睹,有言不信,顺势控制对方,属假道伐虢之计;画画人在着火时,用六万冥币调换傻根六万现钞,属偷梁换柱之计;黎叔切四眼的手指,借此警告不听指挥的胖子,以小凌大,属指桑骂槐之计;黎叔伪装成拐子准备坐在傻根旁边,后又伪装成瞎子想溜出车站,属假痴不癫之计;黎叔指使胖子、四眼引诱王薄上列车车顶,自己加以背后围堵,断王薄退路,属上屋抽梯之计;王薄用杯子剥熟鸡蛋皮来显示自己本事,黎叔却用手指剥生鸡蛋皮,这种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借机慑服敌人,属树上开花之计; 黎叔先在包厢内主动结识王薄,后又用黑道行话行规要挟,迫使王薄答应自己,下赌注筹码,这种循序渐进,变被动为主动,属反客为主之计;家教王丽诱使刘总上钩,将智者伐其情,属美人计;黎叔让王薄亲眼看着自己如何偷傻根的钱,这种反常用兵的心理战术,属空城计; 王薄通过展示本事及魅力,使小叶倾心于他,说出黎叔的计划,属反间计; 王薄在车厕内向傻根哭诉王丽患有绝症,取傻根五千元,人不自害,自害必真,属苦肉计;黎叔用小叶吸引王薄上钩,然后指使胖子、四眼向王薄挑战,比胆子,一计累敌,一计攻敌,属连环计;王薄察觉形势严峻,力量单薄,难以对付黎叔,决定和王丽提前下车,属走为上计。总之,《天下无贼》是一部集三十六计大成的慧心之作,作品当中,谋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于用谋,以正胜邪。这是《天下无贼》情与谋合铸的哲理真谛。 孙子兵法的内涵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成为当代战略理论研究的热点,这在当今东西方思想文化还很难融合的世界里,堪称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战略思维的不同,中外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 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为了弘扬孙子兵学思想,着重于从宏观上把握《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突出构建孙子的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国外学者研究孙子兵法的基点是始终把《孙子兵法》作为战争和战略问题来研究,主要把握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和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分析比较中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基点,是我们认识当代《孙子兵法》研究热的起点,也是认识现代军事理论发展的起点。 《孙子兵法》诞生2000多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积极防御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战略方针、作战条令,都无不留有孙子思想的烙印。但是,当代中国《孙子兵法》研究是作为学科领域研究而发展起来。在中国军内外,孙子兵法研究归属于古代兵略研究范畴,治学的基点主要立足于学术问题研究,目的是宏扬中国兵学文化。 中国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热是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思想得到解放,出版了郭化若《孙子译注》、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吴九龙等《孙子校释》、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杨炳安《孙子会笺》等大量著作。由于1978年以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少,关于孙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做,因此,时代要求中国学者的研究基点首先定位在学术上。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整理孙子的兵学思想、孙子版本的考证、孙子的校勘、孙子的哲学思想、孙子的故里考证等等,学术性很强。 第二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以后,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开阔起来,关注现实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如吴如嵩、陈维民的《孙子思想与多极竞争》,陶汉章的《孙子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刘永新、张秦洞的《〈孙子兵法〉与现代局部战争》,刘鲁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应用孙子战略思想的成败》等,直接对当前最前沿的战略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主题是“孙子兵法与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大多数联系现实问题,但仅止于赋予孙子兵法在现代条件下的新的内涵,并没有对现阶段各国政府特别是对我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直接进行分析评估,更谈不上参与与影响战略方针的讨论和制定了。 西方孙子兵法研究热源于西方现代战略理论,从克劳塞维茨“绝对战争”模式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向利德尔·哈特的“有限战争”模式的间接路线战略理论的转变,以英国的利德尔·哈特、美国的柯林斯等为代表的西方战略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推崇直接推动了西方对孙子兵法研究热的兴起。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在为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人们早感到需要有一种《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更为迫切。”冷战期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推行核威慑战略,使得孙子兵法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成为其核威慑战略的总方针,《孙子兵法》思想开始登上当代西方大国战略决策的“庙堂”。 在当代世界军事领域里西方战略理论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于西方来说,研究孙子兵法的意义并不在于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帮助他们走出一条摆脱困境的路子。20世纪的战争几乎都是西方大国挑起的,战争的经验和教训使其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战略理论。特别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后,布热津斯基、尼克松、威斯特摩兰等人直接从孙子的思想中探寻美国失败的原因。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是严格按照西方军事理论来打的,而且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斗,然而却输掉了整个战争。众所周知,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发达和战略思想的不同,对于作战问题,总是强调注重依靠作战的物质力量因素。兰德公司政治学研究部主任乔·波拉克说过:“当美国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能有必要用兵时,他们更多地是注重敌方的能力,而很少考虑敌方的战略和意图。”美军从独立战争到越南战争,基本奉行的就是这种“以力量取胜”的战略战术思想。 越南战争之后,美军经历了一个重新估价和重建军事思想的过程。企图把孙子的智慧与克劳塞维茨的见解熔为一炉,从单纯的重力向重谋转化。当然,美军重技术的军事文化传统并没放弃,只是又吸纳了东方军事文化重权谋的一面。 70年代末,美军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考察了第四次中东战争,集中研究了克劳塞维茨、若米尼、格兰特、富勒、利德尔哈特、隆美尔、成吉思汗、孙子和其他名家的著作,目的是创造一种在决战中以少胜多的新理论,结果出现了“空地一体战”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在火力和机动之间,在直接与间接手段之间,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动之间,取得较好的均衡。这里所说的机动,不单是机动力,更主要的是避敌强点,击敌弱点的非对称作战的相关行动。 在西方大国的带动下,当今世界军事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适应信息时代、以高技术战争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和军备竞赛。为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西方大国在军事理论方面改变了单纯依靠技术优势的指导思想,开始学习东方的“以谋取胜”的战略理论。中国的兵学宝典《孙子兵法》正满足了他们的时代要求。 中国兵学自古倡导宏观整体思维,《孙子兵法》就是其杰出代表。所以中国学者在研究孙子兵学思想时,就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思想。吴如嵩的《试论孙子的战略指导思想》、谢国良的《论孙子的“善战”思想》、于汝波的《孙子势论探析》等论文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孙子的兵学思想。特别是1989年6月出版的吴如嵩著《孙子兵法新论》,该书运用历史的、系统的方法,突破以往单纯平面图解的思维模式,运用宏观整体思维方法,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归纳总结,研究提出孙子兵法“十六论”。这些理论思维为构建孙子兵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刘庆的《<孙子>兵学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循着古代兵家的思路去摸索其构筑的思想体系结构,便会发现,《孙子》大体上可分为战争准备理论和战争实施理论两部分”、“从更深层次的思维形式研究《孙子》,《孙子》一书包括战争问题、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三个基本范畴”。此外,许保林的《建立“孙子学”刍议》,杨丙安、陈彭的《孙子兵学的东流和西渐》,刘庆的《<孙子>兵学范畴的历史考察》,黄朴民的《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于汝波的《宋代孙子学述论》,吴如嵩的《孙子兵学讲义》,季德源的《明代孙子学述要》,皮明勇的《清代孙子学初探》,杨炳安的《孙老兵学异同论》等,直接从孙子兵法的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兵学、哲学等比较研究上,进行引经据典、细致入微的阐述,已基本确立了孙子兵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赵海军的博士论文《孙子学通论》,就是通过讨论孙子学的历史渊源、兵学体系、发展历程、与传统兵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孙子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目前,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研究,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孙子思想的热点。中国学者就有吴如嵩的《析“不战而屈人之兵”》,高锐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新探》,文荣任的《从国家利益出发试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施芝华的《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战略思想》,黄朴民的《对“不战而屈人之兵”评价要实事求是》,黄加林的《孙子的“全胜”战略及其国际关系理论》,任力的《春秋争霸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可以说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研究。论文的角度和内容各异,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孙子的思想,目的显然是在为了丰富孙子的兵学体系,给其“不战而屈人之兵”以现代诠释。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1989年5月在孙子故里今山东惠民县召开的首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宣告成立。本会乃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挂靠在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的一级学术团体。现任会长姚有志,秘书长仁力,副会长兼首席专家吴如嵩,以及副会长李德义、傅立群、刘春志、柴宇球、吴九龙、阎启英等,拥有数十名理事及数百名会员。 本会以学习宣传《孙子兵法》,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为宗旨。成立以来,先后主办召开了七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编写出版了《孙子兵法大全》系列丝书、六届大会的论文集以及本会同仁撰著的数十部孙子兵学研究著作,支持并参与山东省、临沂市、惠民县、天津市、辽宁省、苏州市、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全国高校等地方和单位的孙子兵法学会的各种学术和纪念活动。与此同时,还先后前往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进行了课题广泛的学术交流。 十七年来,孙子兵学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孙子其人其书时代久远,史料缺乏,尚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一时难以廓清。诸如孙子的身世与故里,《孙子兵法》的成书时代、成书过程、文化属性、版本校勘、原文阐释以及其思想体系、哲学方法等等,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看法、不同解读。 面对这些问题,本会不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对待的原则,例如:经本会专家充分论证,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而对于山东省与河南省其它几个相关县市的故里说在没有考古新发现之前则不予认可。但是对于任何地方和单位,只要是为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传播孙子兵法的活动,本会均予以大力支持。本会还坚持孙子由齐奔吴、辟隐深居、进献兵书、吴宫教战、破楚入郢等传统观点。因此,本会支持和参与苏州孙武子研究会为弘扬孙子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纪念活动。 孙子研究上疑难问题很多,本会不可能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一一得出结论并公开表态,学术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民主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舍此别无它途。毫无疑义,采取非科学非学术的态度和手段无助于甚至会阻碍孙子研究的健康发展。 孙子研究在发展,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也将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发展。希望本会同仁以及关心和热爱孙子研究的朋友们,共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和平与正义事业不断做出新贡献。
从《孙子兵法》看现代军事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从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几方面如策略、和现代的联系等等谈谈看法。 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确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 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确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孔子曰:“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忠恕而已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只军队,小至一个公司、家庭,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盲目的追求过分的目标,从而导致失败。说道德国,正是由于对波兰、法国的胜利,或者再加上希特勒掌权后无论在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使其冲昏了头脑,不顾自己人力、资源的条件,盲目或者干脆说疯狂的向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叫板,宣战美国,从以几乎一国之力vs全世界,安能不败?如果,希特勒有战略头脑,能够见好就收,在战胜法国之后,与苏联联手,自己联合意大利挥兵中东、北非,把地中海控制为轴心的内湖,苏联南下东南欧及中亚,兵临英国的战略后方和人力、资源大本营印度,则胜负尚未可知。 再说日本,67年明治维新之后,先与满清海战夺取朝鲜、流銶、台湾,从满清哪里的来巨额战争赔偿,获得发家的资本,而后战胜沙俄,并吞东北,而后直至37年前以基本控制华北,如那时适时收手,我们中华民族真的无宁日了。可是,天不容桀纣,不断的成功冲昏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头脑,也使他们盲目自信,悍然扩大侵略,激起全民抗日,并且在资源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自不量力的向美英宣战,从而在明治之后国力蒸蒸日上的最顶峰嘎然而之,国家败亡。正如孙子所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不明白这个道理,纵使有一时的胜利,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导致贪多嚼不滥,为自己的野心所吞没。真正的战略家往往可遇不可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无自己的战略家,往往决定了它们的命运。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举世公认古往今来不世出的战略大师。其战略战术在积弱百年来的中华民族从新崛起的作用这里先不提。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一些缺乏自己的战略家的民族的悲惨命运。有人说:“阿拉伯人还在呼唤自己的毛泽东,而印地安人确已经永远失去了拥有毛泽东的机会了。” 当今世界命运最多舛的两个民族是库尔德和阿拉伯人,他们都在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苦苦奋斗。我们这里不妨把视线拉向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焦点的阿拉伯。二战以后,正像在印度那里做的一样,阿拉伯也被老牌帝国主义者人为的分成了多个国家,但是,同样的历史辉煌,同样的文化信仰和同样的民族使阿拉伯的民族统一难以遏抑。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阿拉伯国家很多执政党都是“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他们的纲领都是致力于阿拉伯的统一。从纳赛尔、萨达特到而今的萨达姆和拉登都如接力一般扛起这杆不无沉重的大旗,其间也有无数的襄助者,如利比亚的卡扎非,叙利亚的阿撒德,约旦德侯赛因等等。他们的成绩,小有进展,也曾一个个的推翻了为美英所扶植起来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王公,如埃、利、伊、叙等等。也曾初步建立起来一个当时包括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的联合共和国。 但是,也正是由于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步履维艰。客观的说,从人口和经济力量的角度,也只有埃及有这个能力和实力来实现阿拉伯的统一。纳赛尔没有成功,萨达特也没有成功,那么,后来者还有成功的希望么?90年代初,萨达姆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可是也失败了。这次失败的影响,也许只有阿拉伯人自己才能体味其中的苦涩,但是不妨碍我们来讨论其中的得失。客观的说,从天时的角度,90年代之前的美苏争霸时期是最佳时机,那时,阿拉伯统一的最大阻力,美军在半岛并无驻军。进入90年代,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但是当时萨达姆如果真的能够审时度势,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也还有成功的可能。 “兵者,诡道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在当时,埃及已经投入美国的怀抱,可以不计。沙特、科威特和伊拉克加起来占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大部分,所以,萨达姆向他们开刀的政策并没有错。在苏丹、约旦尤其是巴勒斯坦的人民在穷苦中挣扎的时候,那些王公们却一个个穷奢极欲,花天酒地,他们收进天下的财富,金银珠宝,甚至在那里收藏飞机!在那时,科威特国小不提,沙特王族在国内已经是声名扫地,在当时美国还没驻军的情况下,就像一个纸糊的空壳,一推既垮。当时萨达姆应该在沙特积极扶持反对势力,就像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这样的势力,首先推翻这样的反动政权。试想,如果当时萨达姆以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装甲力量,首先挥兵沙特,在沙漠开阔地带,美军来不及反映、调兵的1个月内扫平那些人间垃圾,顺手收拾也门、阿联酋、卡塔儿、阿曼和科威特这几个弹丸之地,“兵贵神速”。美军就是想调兵、登陆,也徒可奈何至少不会向历史那样那么轻而易举从从容容的用几个月的时间派兵布阵,把绞索绞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89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4 回答
246 浏览 2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166 浏览 1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118 浏览 3 回答
112 浏览 3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297 浏览 4 回答
177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1 回答
107 浏览 4 回答
176 浏览 5 回答